中國的文人向來堅信,人的文章書法能直接反映出他的內心。一個人可能會在臉上堆出虛偽的微笑,在口裡說出言不由衷的話語。
和很多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名垂千古的人不同,蘇軾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是名動天下的北宋「第一網紅」。和他同時代的人,三教九流,高門低階,全都發自內心的喜歡他。在他從政生涯中,有20年被貶6次的記錄。
這樣一個被寄予政治厚望的高官是怎麼一步步煉成「旅行博主」的呢?
嘉佑二年的科舉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科舉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天下文宗」歐陽修。而在那場考試中提拔出的學生,其中包括:
蘇軾、蘇轍兄弟;曾鞏。也就是說,一個唐宋八大家老師,帶出了三個唐宋八大家學生;曾鞏的弟弟曾布,後來官至宰相;章惇:章衡的堂叔,後來也成為宰相;呂惠卿:後來成為宰相;(很遺憾,這三位宰相後來都被劃為奸臣。)兩個理學大師:程顥、張載;呂大均:藍田四呂之一,張載的學生,也是理學大師;王韶:投筆從戎,成了名將。
制科結束後,宋仁宗看到蘇軾兄弟雙雙登科,高興地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然而,蘇軾卻空有成為宰相的才華,卻沒有成為宰相的命。
兩年後宋仁宗去世,神宗繼位。啟用王安石變法實行新政。當時蘇軾作為一個和此時毫無關係並且並無實權的小官,站出來發表觀點。
毫不意外的,蘇軾被貶去蘇州當通判。當時的蘇軾早已預想到自己的結果,興致勃勃的收拾行李,奔赴任地。
蘇軾在看到西湖的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座城市。天下西湖很多,景色也都極美,但唯有杭州西湖是獨一無二的——這正是因為蘇軾給她帶來了無可比擬的人文靈魂: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但是,蘇軾的好運卻沒有一直庇護著他。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蘇軾被認為寫詩諷刺新政,一時間朝廷官員紛紛上書要求刺死蘇軾,導致蘇軾當時差點沒命。在獄中忐忑絕望的心情下,蘇軾揮筆寫下絕句: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詩篇傳入宮廷,宋神宗看後感動不已。同時因為蘇軾弟弟蘇轍和眾位好友的奮力營救,加上宋朝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蘇軾總算從獄中出來了。
出獄後蘇軾被降為黃州團練副使。被發配到如今的湖北黃岡黃州,這個當時雖然風景優美卻貧瘠艱苦的地方。
當春雨綿綿,茅屋四處透風漏雨,悽冷不堪時,他也會想起自己的坎坷半生。門前江水浩浩,雨霧迷離,弟弟遠在下遊,比自己更加窮困,故鄉遠在上遊,只餘三座墳塋。
不知不覺,又是一年清明之時。眼見寒鴉飛過,自己的人生也從當年的青春飛揚,逐漸變成深潭止水,泛不起半點波瀾。情懷感傷之下,他提筆寫下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傳世之作——《黃州寒食詩帖》: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哪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在黃州,蘇軾過著自耕自種的生活。他在黃州城郊東坡耕種「自留地」,建設「東坡雪堂」。招待過來做客的親朋好友,在此期間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赤壁賦》等傳世名篇。
就在他以為自己的一生就要這麼平靜淡泊的度過了,一紙詔書將他再次遷回杭州。而然這次,蘇軾並沒有待太久,隨著舊黨被皇帝清算。被認為是「舊黨餘孽」的蘇軾再次遭到貶謫。
這次他要前往的地方是嶺南,任英州太守。
當年烏臺詩案的時候,蘇軾的朋友王鞏就是被貶到嶺南。蘇軾貶居黃州時,見到有幸被赦免回來的王鞏,還曾經寫詩贈給他: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如今,他自己也要體會嶺南的炎海了。惠州在朝廷諸君的眼中是個可怕的瘴癘之地,但蘇軾發現這裡意外的很不錯。
當然,他不管住在哪裡都覺得很不錯。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傳到京中,宰相看了大怒。讓一個貶官過得如此舒服,成何體統!於是一道新的詔書發下,把他趕出他在惠州剛修好的房子,貶到了儋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島。
這在當時是僅次於死刑的酷刑。蘇軾在海南島和自己的小兒子相依為命,大半年連米都吃不上,只能靠野菜和野芋頭充飢。
蘇軾63歲時,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他開心地告別海南,攜帶家人緩緩北上。卻在返回的路上突然一病不起。纏綿病榻一個多月後,他在家人朋友的陪伴下閉目長逝。
如同吹遍人間的清風,而今終於可以回歸到天上宮闕去了。
古往今來,大詩人很多,能吏名臣更是多如牛毛,但在品性、思想、言語、行為上都能渾然一致,歷盡崎嶇而至死不悔,大起大落而氣節如一的忠良君子,實在是少的可憐。蘇東坡在位時,不管朝廷鬥爭如何險惡激烈,卻堅持以無畏之心秉筆直書,從未顧忌自身安危而對不平之事閉口不言。
在《蘇軾詞傳》中便可以得知大家都喜歡他那種從內心深處透露出來的坦蕩和喜樂,敬佩他那種聰明詼諧而又溫柔善良的本性。
當一個人的智慧、道德、真誠、曠達、樂觀都達到足夠的高度時,這些品性會和諧的統一起來,形成一種難以描述的巨大魅力。這浩浩乎充塞於天地之間的偉力。
《蘇軾詞傳》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書中便能感受到這也許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
他的後輩文天祥曾描述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系列書中還包含《李清照詞傳》《辛棄疾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感受古詩詞的文學力量,既可以提高我們的學問,也可以閱讀給孩子聽,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