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辦理業務還是進出火車站,現在哪個場所不放一個人臉識別的機器,就感覺不夠跟得上潮流。
但是有些場合的人臉識別真的有必要嗎?
南方都市報這兩天報導了東莞莞城街道東江大道03號的公廁,這個公廁之所以出名了,是因為在這個廁所裡面取紙需要進行人臉識別。
立定站在機器前,把臉對準屏幕上的顯示屏進行識別,3秒鐘後,機器會提供90釐米長的紙巾。在9分鐘的默認設定時間內,只能掃描領取1次,再次領取需要等到9分鐘之後。
官方回應稱,這樣的做法可以杜絕大量取紙造成的紙張浪費等不環保行為,而且每次拍攝到的用戶照片都在規定時間內自行刪除。
由於該項功能引發公眾擔憂,本著公廁是為市民提供貼心服務的地方,以及城市管理服務充分尊重民意的原則,該分局已協調終止使用此設備,改用常規的方式向市民免費提供紙巾。
道理我都懂,但是想要達到同樣的效果,掃二維碼可不可以?為什麼一定要人臉識別呢?
對於上述提到過的照片會在規定時間內刪除,有網絡安全專家提醒,沒在本機存儲不代表在系統內沒有存儲,一旦資料庫被攻擊或者洩露,這些存儲在其中的身份信息很有可能就會被全盤洩露。同時如果有不同來源的不同信息橫向疊加,還可以全方位立體的展現出完整的個人隱私。
換句話說,你的身份信息一旦洩露,你的所有信息就將一絲不掛的暴露在網絡面前。
這樣的後果你可以承擔嗎?
保護身份信息迫在眉睫。
保護身份信息這個說法,算得上是老生常談了,從剛剛開始指紋驗證身份的時候,就有人發出過類似的疑問:
如果我們的指紋被洩露了會怎樣?
像是指紋、虹膜、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不同於普通的密碼驗證,說改就改,這些生物特徵是將伴隨我們終身的。
就拿小區門口人臉識別來說,以前用門禁卡,刷卡才能進,不刷卡就只能打電話找物業。
但是用了人臉識別就不一樣,小區門口和單元樓門口都裝上了人臉識別設備,只要是錄入過信息的居民,刷臉就能進。
但是這樣的信息包含的內容太多,你刷的是自己的臉,但是萬一出現信息洩露,你住在哪個小區,幾棟樓,家裡幾口人,將無所遁形。
還有包含了學歷學籍信息的校園人臉識別系統,侵害到消費者權益的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每天給你狂打電話的健身房人臉識別系統。
現在上班刷臉打卡,工作時刷臉打開手機、筆記本電腦,午飯時刷臉支付,出差住酒店也得刷臉登記,甚至上公廁取廁紙都要刷臉,這張老臉是越刷越多,總感覺不對勁。"有網友如此感慨。
你以為自己收穫的是便捷,殊不知丟掉了最重要的安全。
當前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被廣泛的濫用了。
在《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具體用途當中"刷臉支付"最為普及;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針對目前"刷臉"被濫用的情況,已經從各個層面開始為人臉識別劃定邊界。
國家網信辦發布《常見類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規定了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信等38類常見類型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其中均沒有包括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信息的相關內容;
天津市通過《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從明年運單開始,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信息;
陸續有售樓處撤下人臉識別系統
杭州一社區禁止刷臉進入;
......
有人說:你的信息都不知道洩露過多少回了,還在乎這個幹嘛?
但是我之前不小心被人打過幾次,和現在還要躺好讓他們打是不一樣的概念。
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保護隱私的念頭,那些利益驅使下公司更不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這件事情了。
難道,你以後想要帶著這樣的頭盔活在真實的世界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