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一部手機,一份好心情。經典散文精選美文,我們一起品讀。
編輯整理:盛唐輝煌
此句摘自《菜根譚》。口是心靈的大門,假如大門防守不嚴,內中機密就會全部洩露;意志是心的雙腳,意志不堅定,就可能會像跛腳一般走入邪路。人的意見、秘密、想法都是從嘴裡說出去的,但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脫口而出,有些事情留在自己心裡就可以了。《周易》講「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有吉德之人,自知為善不足,非不得已不講話;急躁之人,急於自售,所以話說得多。禍從口出,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要亂說。
此句摘自《格言聯璧》。一個人靜坐時應該經常想想自己的過錯,與人閒談時不要談論別人的是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秘密隱私,不要把別人的是非、隱私當做聊天內容,人與人之間要學會相互尊重。交淺言深是大忌,在不議論不談論別人的私事時,也不要把自己的事情到處亂說,不要給別人留下一種隨便、不靠譜的印象。
![]()
此句摘自《琅琊王氏家規》。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琅琊王氏」在1700多年間出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35個宰相,這與其家規家風有莫大的聯繫。「言宜慢,心宜善」,寥寥數字家規,足見有話慢慢說的智慧。尤其在遇到急事時,話更要慢慢說。因為越急,越可能說的前言不搭後語和不得體,容易誤事,也容易讓人覺得你衝動不穩重。急事慢慢說,才能把事處理地更好,才能給人留下遇事不亂、成熟穩重、可堪信任的印象。
![]()
此句摘自《詩經·大雅》。白圭的斑點可以磨掉,而說出口的錯誤無法挽回,這是強調慎言以避免失言。古人常說,君子「謹言慎行」。不要誇誇其談,為了顯示自己而胡編亂造,隨意開口。對於一件事,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千萬不要亂說。一旦被揪住錯誤,將無可挽回,甚至這種失誤會被無限放大,不然很容易遭受禍患。
![]()
沒有輪到自己講話就越位搶話,是浮躁;該自己說話時卻不說,是隱瞞;不察言觀色、觀察環境氛圍而貿然講話,是盲目。在恰當的時候說話,才會不招致別人的討厭。說話有道,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對象、場合、身份,「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和可以說話的人設防不說話,這就錯失了人才;不可與他談的話卻與他談了,這就是說錯了話。
![]()
此句摘自《莊子•齊物論》。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言與行是人主體活動的兩種方式,而語言又是與人溝通交流的最直接方法。對於說話,《莊子·齊物論》中還有一句「大辯不言」,其意說的是真正有才、善於辯論的人,並不會通過多說話以顯示自己。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利刃用糜套以藏鋒,而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從不會讓自己思想的深度被過多的饒舌所遮蔽。所以,如果開口有的時候是一種機智,那麼適時地選擇沉默則是一種更具睿意的成熟。
![]()
此句摘自《禮記》。有德行的人謹慎說話,注重幹實事,說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語,搶先說大話,說到做不到。人們常說「小人話雜而虛,君子話簡而實」,老子也說「輕諾必寡信」,他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巧辯和飾美會傷害言語的真實和誠信,不是正道所為。「實幹勝於雄辯」,任何真理都不是由論辯和互相詰難而生的,欲要達到目標和求知,就要做到實幹,就如詞人陸遊所說:「絕知此事要躬行」,有志之人要謹記於心。
![]()
言語上減少過失,行為上減少悔恨,多聞多見,慎言慎行,成功將不遠矣。對一件事知道得最多的,往往是那個不露聲色的人。智者往往深藏不露,寡言少語。智者,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說話出自天性,慎言出自智慧。慎言是談話的最高藝術。保持慎言,通常是最聰明的策略。我們可能被多言傷害,但不會被寡言傷害,故智者寡言。寡言,就是只說必要的。智慧由聽而得,悔恨由說而生。我們因說話所樹立的敵人,遠比因做事所結交的朋友要來得多。
![]()
此句摘自《菜根譚》。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把牙尖嘴利的「損人」當作「幽默」,把嘲弄別人看作「真性情」,你若是因此不高興,就說你「開不起玩笑」。其實損人跟幽默一點關係也沒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言語上的「抖機靈」看似顯示出你的機智,但其實是將你情商低的一面暴露到大家面前。一個嘴上不饒人,喜歡在嘴上佔便宜的人,一定是個自私自利的人。損人的話要少說,對人要和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