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受潮的危害:
1 、受潮後咖啡粉黏度增加,會堵塞咖啡機研磨器,對機器造成不良影響。
2 、咖啡豆一旦受潮,就會很容易變質發黴,這將大大縮短其保質期,而且對身體健康不利。
3 、會影響制出咖啡飲品的口味。
也因此在保存咖啡豆當中最重要的四項因子有「陽光、氧氣、溫度、溼度」,避免使咖啡豆接觸這四點,便是最佳的儲藏方式。
如何判定咖啡豆的新鮮度呢?有三個步驟:聞、看、剝。
聞:將咖啡豆靠近鼻子,深深的聞一下,是不是可清楚地聞到咖啡豆的香氣,如果是,代表咖啡豆夠新鮮。相反的,若是香氣微弱,或是已經開始出現油膩味,表示這咖啡豆已經完全不新鮮了。
看:將咖啡豆倒在手上攤開來看,確定咖啡豆的產地及品種,也確定一下咖啡豆烘焙的是否均勻。
剝:拿一顆咖啡豆,試著用手剝開看看,如果咖啡豆夠新鮮,應該可以很輕易的撥開,而且會有脆脆的聲音和感覺。若是咖啡豆不新鮮,你會發現好象必須很費力才能撥開一顆豆子。
另外,最常見一條就是: 衝泡時是否有足夠豐富的氣泡!
氣泡豐盈是新鮮度的表現
新鮮烘焙的咖啡豆,因為豆體包含大量氣體,呼吸作用旺盛,在萃取時,豆子中氣體釋放出來,我們看到的就是美妙豐滿的氣泡們,有一個很形象的形容詞,「綻放」。是的,新鮮咖啡豆萃取時,一叢叢豐富的氣泡就像這個季節的花兒,綻放。
與之伴隨的,是新鮮咖啡豆的濃鬱香氣。
氣泡豐盈與否的深究
萃取時,氣泡的豐盈程度與新鮮度正相關,越新鮮,起泡越多,但是,這裡存在一個前提,對同一支咖啡豆而言。確切的說,是同樣生豆,同樣烘焙,同樣操作。
不同的咖啡豆之間,或者同一支咖啡豆的不同烘焙度之間,或者同一支咖啡豆不同的操作係數之間,氣泡的豐盈程度會有不同表現。
簡單概括:同一支咖啡豆,越新鮮,氣泡越豐富;同一支咖啡豆,深烘焙要比淺烘焙的泡泡更豐富。
而不同的咖啡豆之間,拋開烘焙度的差異以及其他因素,單從自身結構方面,也會體現出親水性的差異,最直觀的體現在吸收水分的速度和起泡的程度。
調整萃取的建議
對於同一支咖啡豆而言,如果現有操作方式萃取不夠理想,可以考慮:增加咖啡粉的數量,通過增加粉層的厚度,增加咖啡粉與水結合的時間;提高萃取水溫,進一步激發咖啡豆的活性;減小研磨度,將粉磨得細一點,提高咖啡粉與水分子的接觸面積。
當然,以上建議是針對新鮮的咖啡豆而言。
每個萃取因素的調節都會對最終的咖啡味道產生一定影響。對於最後杯中物的味道,還是需要依靠製作者的把握。
還有,我們判斷新鮮的咖啡豆,也要考慮生豆是否新鮮?
一杯好喝的咖啡,60%取決於生豆的質量。作為咖啡從業者,應該放開格局,儘量多多了解咖啡種子到杯子咖啡小白進階Level 6 | 從一顆豆子到一杯咖啡,建立一個咖啡知識體系的整個環節。這樣對自己所從事的環節有所幫助。畢竟,烘焙師根據豆性來烘培,而咖啡師是通過豆性和烘培理念來衝泡。
生豆的新老程度不同
同樣的豆種、莊園、海拔、種植方法,新產的生豆和老豆在幹香、溼香上有很大區別。因為咖啡也屬於農作物的一種,所以新鮮度對於咖啡來說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當年採收新鮮咖啡豆稱為「新豆」(New Corp),前年採收的稱「舊豆」(Past Corp),放置一年以上的稱為「老豆」(Old Corp)。主要這樣區分是因為生豆的含水量的問題,因為新豆的含水量多(通常在11%~13%之間),外觀多呈濃綠色,而舊豆(含水量10%~11%)和老豆(含水量9%~10%)外觀顏色較淺綠,重量與貭感較輕,不會像新豆表面那樣富有光澤及觸感。當然不同的加工精製法及產地、品種的生豆都會有所不同。
新豆:表面那樣富有光澤及觸感
生豆新鮮度的變化:
新產季豆>逾產季豆>老豆>陳年豆
新產季豆:一年之內收成的生豆
逾產季豆:一年以上。。。。
老豆:超過兩年
陳年豆:熟成的生豆。
比如說在一般室溫下經過一年,生豆的水分含量就會下降到10%以下。剛剛加工好的生豆顏色是藍綠/綠色的,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長,生豆的顏色會漸漸變成淺綠色、白色或者黃色。而且隨著生煎的延長,生豆的香氣就會由青草和辛香變成乾草或米香,更長時間的話,就會完全沒有味道。
由成熟的「咖啡櫻桃」,經過水洗法或乾燥法精製加工變成生豆,含水量通常在9%~13%之間,含水量過高或過低都不太容易烘焙;
一般我們拿到新採收的水洗式處理法生豆,含水量通常都在11.5%~12.5%左右,半水洗的曼特寧可能到13%,半水洗的巴西為11%~12%,日曬乾燥的摩卡類範圍較大約9%~12%之間都有。
咖啡一年四季都能喝得到,但高品質的咖啡也有節令問題,其實,咖啡與水果是同樣的,有其節令產期問題,一樣是有當季和過季。
然而,全球三大洲至少有60個國家產咖啡,南北半球的產季時節不盡相同,增加此問題的複雜性.咖啡迷多用點心,即可掌握各產地的節令,更容易買到盛產的鮮豆.
咖啡產區的雨季始於何時,攸關收貨時間,雨季促使咖啡樹開花結果,約6—9個月,咖啡果成熟轉紅,即可採果去皮,水洗髮酵、半水洗或日曬處理(帶殼豆含水率達12%),即可入倉進行1—3個月的熟成,最後磨掉種殼,即可出口.
換言之,採果收成之後,至少再花2—3個月,完成繁瑣的後制加工後,才可輸出咖啡豆.
一般而言,
北半球中美洲產區或印尼的亞齊,在每年2—3月是最繁忙的收成與後制期,因此當季豆約在5—10月可運抵消費國;
南半球的巴西每年5—7月是最忙的收貨與後制期,當令豆則在9月至隔年4月可運抵.
非洲收穫當季鮮豆是5-10月,因此當季豆約在次年1月-3月可運抵消費國;
哥倫比亞一年四季都有咖啡鮮果收成
另外,生產國如果跨越赤道,產區分布在南北半球如、肯亞會有兩個收成期,即四季都有鮮豆出口,夏威夷科納是8月-次年1月
越南、泰國、雲南一般在11月到次年1月收穫鮮果
巴布幾內亞每年4月-9月
牙買加藍山咖啡每年的收穫期是6-11月
保存方式不同,風味和芳香維持的時間也不同
質量再怎麼優秀的生豆,都會因保存方式及保存設施不同而不同。最理想的是維持室內溫度15~18攝氏度、室內溼度50%~60%。錯誤的保存方式就會影響豆子的風味和香氣,甚至變質。經常會造成生豆褪色變白,變得溼軟。
白色或黃色的生豆:是由於保存場所溫度太高,或者過於乾燥,會使生豆水分被空氣吸走。
表面潮溼的生豆:保存場所溼度太高,梅雨季節。狀況嚴重的話,豆子表面會出現黴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