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

2021-03-04 易運閣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多處於行、立、坐、臥、視等姿態。

然而,以上任何一種姿態,都不宜維持過長時間。

長久地站立、坐著、臥床、行走甚至目視,其實都會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黃帝內經》講:「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這五種過度的疲勞,會對身體造成五種嚴重的損傷:

用眼疲勞傷血,臥床不起傷氣,久坐不動傷肉,長期站立傷骨,過度運動傷筋。

為使氣血和暢、臟腑協調,應保持勞逸適度,警惕「五種疲勞」。

久視傷血,勞於肝也

中醫理論認為,肝主藏血,而肝臟的經脈,又與眼睛緊密相連。

自古醫者就有「肝開竅於目」「目為肝之外候」之說。

人雙眼視物的能力,有賴於肝氣疏洩和肝血滋養。

「久視傷血」,是指人長時間用眼過度。

不僅會使雙目疲勞,視覺能力下降,而且會加重肝臟的負擔,造成血虛。

比如整天上網,盯著手機、電腦看,都會造成視力和肝臟的雙重損傷。

一段時間的用眼過後,可以敷一片清涼的眼貼,閉目養神。

或是站起身來,眺望一下遠方的樹木,用綠色舒緩眼睛的疲勞。

久臥傷氣,勞於肺也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氣。

人體之氣,貴在新陳代謝,為人體注入新鮮活力。

長期臥床,會使呼吸遲緩,肺氣不能很好地送達周身。

氣機不暢,久而久之造成虛耗。

其中,最「傷氣」的做法,當屬「飽食即臥」。

藥王孫思邈說:「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飽食即臥,是指剛吃飽飯,就迫不及待地躺下休息。

食物在腹中未及消化,積而淤滯乃生疾病。

故飯後宜適當散步活動,所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既能夠促進消化,更使體內津液流通,有益於身體健康。

久坐傷肉,勞於脾也

脾主運化,供養四肢肌肉。

脾是人體內的「運輸官」,負責運送「水谷精微」。

也就是吸收食物中的養分,再分別供給四肢。

久坐則脾氣不健,食物尚且不能得到克化,更無法為軀體運輸養分。

生活中有這樣一類懶人,能坐著絕不站著。

這種人往往脾溼過重, 脾的運化功能非常弱。

營養供應不暢,自然肌肉鬆弛、肢體疲倦,整個人都顯得軟弱無力。

不僅日常活動打不起精神,甚至就連吃飯都不覺得香。

現代人經常伏案工作,更應注意不要久坐不動。

工作一定時間後,可以起身倒杯水、走兩步,放鬆一下僵硬的肌肉。

這樣不僅能使肢體得到舒展,而且也能讓大腦得到休息。

有效緩解肩頸肌肉勞損,預防損脾胃疾病,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久立傷骨,勞於腎也

腎能藏精、精能生髓、髓能養骨,故稱腎主骨。

腰為腎之府,長久站立需要保持「腰直骨堅」。

勢必會造成骨骼的疲憊,進而損傷腎之精氣。

腎氣不足,就無法及時生成骨髓。

骨髓不能充養骨骼,會進一步加重關節的磨損。

進而造成下肢靜脈曲張等病症,是謂「久立傷骨勞於腎」。

人在久站疲勞後,常見腰酸背痛,往往是腎氣不足的徵兆。

中老年人骨質疏鬆、抵抗力差,也是腎氣不足所致。

可以採用艾灸的方法,有針對性地灸腎俞穴,激活補充腎氣。

只有腎氣充盈,才能生髓充骨,使人體的骨骼強健有力。

久行傷筋,勞於心也

心能生血以養筋。

筋脈必須得到充足的氣血供養,才能「骨正而筋柔」。

長時期的行走、奔跑,使筋脈持續處於緊繃的狀態。

同時,也增大心臟的供血負擔,讓心跳不得不保持在過快的頻率。

劇烈運動過後「抽筋」「拉傷」,正是由於短時間內心臟供血不足,無法滋養筋脈。

古人云:「肢體軀幹窮勞於外,則五臟精氣傷於內。」

鍛鍊也要講究規律和原則,並不是活動量越大就越有益。

最主要的一條:舒適才好,量力而行。


隨喜轉發

功德無量

每天為您免費送上風水、命理類信息

財富財運、事業前程

婚戀情感、子女成長

歡迎您的關注與分享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與長壽
    黃帝像【養生提要】要想長壽,就得跟大自然做朋友。遵循大自然的變化規律,「順時養生」就能少生病,不生病。順時養生,有一個總綱,所謂綱舉目張,「綱」最重要,這個「綱」是什麼呢?春三月《黃帝內經》說,春季,植物開始生長發芽,動物生長繁衍,萬物都是生機盎然,繁榮昌盛。在中醫觀念中,晝為陽,夜為陰。早晨為少陽始生,所以要晚睡早起,鍛鍊勞作,舒緩筋骨。這樣才能保護少陽生氣。絕不可有一點損耗,這就是適應春季的養生之道。違者,則傷肝害胃。到了夏季,就會影響到夏季的生長。
  • 《黃帝內經》中的情志養生
    《黃帝內經》將「五志」分屬於五臟,即心誌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並以此將情志與五臟密切聯繫起來。由於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現形式,故常稱其為「神志」。《黃帝內經》認為情志活動是生命活動的基本體現,由五臟所生,同時又能反作用於五臟,進而影響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故《靈樞·本藏》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中的「六觀」思想
    《黃帝內經》是唯一一本以聖王命名的書,首先它傳達給我們一個信息,生命之學是帝王之業,是大功德,大慈悲。在古代,人們是非常講究養生之道的,而現在我們是把身體當作可以不斷去消耗和損害的東西。在古代是養它,很認真、很愛惜的對待自己的身體,而現在的人對身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非常的不愛惜,真正好的理論是很難聽到的,所以要學懂《黃帝內經》是非常不容易的。聖王為什麼重視醫學和生命學方面的書?
  • 《黃帝內經》:醫院總是人滿為患,是因為人忘了老祖宗的攝生之道!
    《黃帝內經》對人的養生,有詳細的解讀和教誨。醫院總是人滿為患,是因為人們忘了老祖宗的3條攝生之道。以下三條攝生之道,提煉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 原創 從《黃帝內經》看「夏三月」白酒養生
    前些日子,小編參加了一個婚宴,正值三伏天,大家熱得大汗淋漓,上桌都想喝上一杯冰啤解暑,這時桌上一位大哥提議大家喝口白酒,他說夏天少喝啤酒,適量喝白酒,夏天養生需以熱制熱,注意出汗排毒。郭醫生說,現在大家都開始注重養生,「法於陰陽」是《黃帝內經》養生的重要原則,認為養生應該遵循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如此才能長壽。年輕人有空時可以看看《黃帝內經》。夏天,我們都喜歡呆在空調房間避暑,這樣的話即使秋天不得病,冬天也得得病。人一年四季體內氣機的開洩,其實就指著夏天這個時期。人在空調房裡,身上的毛孔是關閉的,等一到外面,天氣熱了就會再打開。
  • 《黃帝內經》綢面精裝版
    《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也是中華養生智慧的源頭。但大家總感覺它神秘兮兮,聽過的人多,讀過的人少。
  • 從黃帝內經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來看四季養生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化是四季最為明顯的特徵,從傳統的中醫學角度來看,不同季節對人體各方面的影響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 中醫二羊:黃帝內經筆記,四季是養生治未病核心也是治已病的法門
    大家好,我是中醫二羊,很多人說黃帝內經很難讀懂,我反覆讀,但裡邊的東西其實很多都在翻來覆去地重複講。例如黃帝內經第二篇提到的四季以及對應的養生法則。我曾經看臺灣JT叔叔對這部分內容的解讀,他說,黃帝內經的養生不靠譜,例如春天養生就是要皮頭散發起個大早在院子裡走。很多死後我覺得他還是有想法的,但是對於黃帝內經四季以及其中的養生,他是真不懂,或者也不願意去讀懂。
  • 黃帝內經丨僅僅是可以治病的醫學之祖?
    《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也是中華養生智慧的源頭。但大家總感覺它神秘兮兮,聽過的人多,讀過的人少。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弄懂之後百病不找
    我們老祖先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 就是說與其等到身體出問題了,再花大價錢去醫院治病,不如在還未生病前調理好身體。 所以,平臺特地為大家挑選了這門適合0基礎學習的養生課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推薦給大家。  - 中醫鼻祖:黃帝內經 -   不讀《黃帝內經》而談養生,好比沒上過駕校就開車上路。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雖然其中所記載的醫著絕大部分佚失於歷史的風浪當中,但碩果僅存的《黃帝內經》竟然成為後世醫學的核心經典,由此也足以窺見中華傳統醫學在西漢以前已經達到的高度。古代的醫家與今天在座的各位一樣都是文化人,是一批「津津樂道」的人士,他們言醫又言道,主張醫能通道,以道統醫,將醫提高成為一門文化藝能,使其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黃帝內經》就是立足於「道生觀」,廣泛使用了「道」的觀念。
  • 《黃帝內經》:秋天養生的3個「訣竅」,試試3物養肺
    《黃帝內經》:秋天養生的3個「訣竅」,試試3物養肺。2019年8月8日,是我國傳統24節氣裡的「立秋」,也就標誌著從今天開始,正式進入今年的秋天。秋天,對很多地方的朋友來說,是秋高氣爽、心神怡悅的季節。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0】智者之經脈解讀
    黃帝笑道:「是在聽岐伯先生講解經脈之道,如果仙子有興趣,我們自然歡迎。」岐伯說道:「有幸得請仙子指點一二,不知仙子自鴻鈞老祖處,可有要妙之理。」往期精彩文章:【動靜隨心】富順才子藍肇熙【黃帝內經素問故事49】奇特的死證脈象【黃帝內經素問故事48】 奇病不奇有根源【黃帝內經素問故事47】七病病態之察析【黃帝內經素問故事46】治厥之道【黃帝內經素問故事45】 痿與陽的碰撞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61】 順時而動保康泰
    關於黃帝拜訪廣成子之說,據《史記》記載:黃帝曾「西至於崆峒」,向廣成子求教「至道之精」,而此時黃帝身在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西至於崆峒而拜訪廣成子,當指河南汝州為確。【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8】 治病不傳之秘【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7】水腫熱病的救治【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6】骨空療法之良方【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5】氣府交會的腑穴【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4】達表知裡與氣血之秘【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3】對證下針【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2
  • 夏三月,《黃帝內經》教你來養生!
    《黃帝內經》稱:「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所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 意思是說在夏天的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 《黃帝內經》:分寸和節度,是養生的第一妙法
    《黃帝內經》開篇指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人的壽命與分寸和度有關:黃帝問他的老師歧伯: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靈敏;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就衰弱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 《黃帝內經》:養生有3個原則,做好了才能健康長壽
    我們知道,《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石。它又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其中,《靈樞》基本以針灸經絡相關知識為主,又被稱之為「針經」。所以,實際上,在很多場合下說到的《黃帝內經》,更多時候指的就是《素問》。《素問》可以說是所有中醫理論的「源泉」。它成書時代久遠,但這並不影響它極強的理論性。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這五種人,不會老!
    《黃帝內經》講,一個人延年益壽,保持年輕的秘訣更多的是在心態,而不是藥品、保健品。有五種人,心態平和,身體康健,值得大家學習。《黃帝內經》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心藏神,喜傷心,恐勝喜。一個人的憂愁和煩惱,直接影響人的氣血。
  • 在黃帝內經中我們了解一些養生知識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傳世之作給中醫帶來的功勳不可估量,其中記載了大量養生之法。讓我們在這充滿貪婪欲望的生活中尋求養身之捷徑。上古天真論說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上古之時,我們認為黃帝時候就已經是上古之時了,但黃帝問說明上古還比黃帝時期要遠。
  • 黃帝內經中關於秋季養生的論述
    《黃帝內經》裡「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就是使人體內陰陽之氣自然界陰陽之氣保持統一協調的養生方法。(秋三月,此謂容平。)秋季七八九月是萬物成熟的季節,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