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吃食,並不是它有多好吃,只是咀嚼一些回憶,品嘗一些過往,彌補一些念想。如豆腐乾。
周日逛早市熟食區,幾圈下來沒個想買的,最後還是買回包豆腐乾。
女兒嬉戲:又買回你的"情節"了?是情節。
小時候的豆腐乾,瞅著那黑媚媚兒溫潤的方塊擺在盤中,便衝動地用手拿一塊放嘴裡,品嚼淡淡地五香味襲來,從味蕾到心尖。那細綿滑溜精到的口感,若泰山廟上的豆腐腦,話不清道不明。那時候即便物質匱乏,但腐乾子價錢不貴,一般人家還是吃得起的。母親總喜歡切片、切絲拌蔥油或豆芽或粉絲拼盤,而孩子們卻總是一塊一塊地直達舌尖,而後將沾了腐乾色的手在溼布上一揩了之。
豆腐乾作為一種兒時冰棍般親民口感的菜餚,至中學。其間,發生了一樁"豆腐乾Vs三明治"的故事。
那是1979年上高中時,英語書上有一幅介紹外國人食品的英語單詞插圖,只見一個手繪的歐式盤中,排放著一塊一塊疊在一起的Sandwich,箭頭用中文標註:三明治。
三明治,那時雖沒見過,但已偷讀過幾部外國大部頭了,印象中的三明治屬於好吃但還不貴類,因為童年的高爾基們也常常吃得到嘛。於是有同學猜測道:西方的三明治,估計就是咱中國的豆腐乾。大家紛紛點頭。這個感覺固定在腦海很久很久。
豆腐乾讓我美美地偷吃了兩年。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副食商店的售貨員的姑娘們,偷吃豆腐乾肉豆豆簡直是日常。那時每天上午11點半飢腸轆轆時,盧家窯的老漢漢會定時來送貨,用他那黑幹槽槽的手,將舊二八自行車後座綁著的蔞蔞御下來遞到櫃檯前,而後用那同樣黑幹槽槽的手,將蔞蔞中的豆腐乾抓到我們的長方形條盤裡。上秤,登記畢,我們將溫潤新鮮的腐乾子用白籠布罩住,便穩盆四海地坐在櫃檯上開吃了。揀最方正的、最順眼的、最能看到壓著籠布小四方格清淅印子的,放在一疊子包點心的草紙上,而後從油大豆櫃中鏟一小鏟油大豆放過來,一人一杯水圍坐起來,你餵我一塊腐乾,我餵你一顆豆,時不時就一口水若醇酒,美滋滋地好不甜蜜。可謂「做甚的誤不下吃甚",豆腐乾將我們吃成了品鑑專家。
可三年後,我再不吃豆腐乾了。
這緣於生父母家僱著的盧家窯保姆。某天我與三姐不約而同地買回了豆腐乾,而保姆卻一直不碰。問她,只低頭一笑。凡此幾次後她才咕嘟到:"因為我家裡就是做豆腐乾的,所以我從來不吃」。
三姐在市人民醫院工作,憑直覺一下便斷定:豆腐乾極不乾淨。
後來我們幾個閨蜜去防疫站的同學家做飯吃,當有人問用不用買點豆腐乾時,做食品檢驗的同學隨意說:"裡面全是膠,算了吧"。另一個同學說:「堅決不吃。噁心的作坊,每天將舊豆腐乾倒進去合著做,有時候一塊上面明顯能看到兩三塊粘壓在一起…"
我到攤前一看,果然。
從此,三十年了,我再沒碰一口豆腐乾。
而剛才,11點半左右,當我一個人不知道該吃什麼好地來到市場上時,卻又看到了小時候黑梅梅兒的豆腐乾。不由地走了過去,傾下身一聞,聞到了濃鬱的豆腐乾味道,不由地駐足於攤前。
攤子上擺著六種豆腐乾,攤主熱情地介紹著。當她拿起一塊盧家窯的讓我嘗時,我本能地厭惡地扭過了頭。"那嘗嘗西張的,又軟又厚又味道醇"…也不知道是看到她也許還沒開張的買賣,還是看到她那雙誠實的雙眼,我是順著接住了她的目光。"嘗嘗,好吃。不好吃放下。"在她的懇切下,我小心翼翼地品了起來。
"好吃!" 我竟脫口而出。
三十年了,當繞市場轉了一圈後,才發現只在豆腐乾攤前停下了,才發現豆腐乾終究是這麼好吃。
仍然是話不清,道不明。
於是便說買,都買,只是不要盧家窯的。攤主聽我道出了當年的緣由後,拍了我一下肩膀:「我的姊妹呀,現在是機器做,有廠房,有檢查。三十年前那亂鬨鬨的蒼蠅早沒有了。」
當我問到西張腐乾與盧家窯的區別時,她說:"你品,仔細地品"。我分別咀嚼著,似乎感覺到了味覺上的不同。盧家窯的有點發甜且味道淡點,顏色發紅呈褐色些。於是滿眼當年,愣在那裡。
隨後也不管到底乾淨不乾淨了,也不管到底工序不工序了,反正是能吃且好吃就是了。於是買了好多包,分別送給了姐姐哥哥們,並且告訴了他們我那三十年前的感覺與倔強。
他們自然是實笑了我一番。事實上,豆腐乾,是晉北百姓生活中最常吃的一種豆製品。它有著豐富的蛋白質和各種營養,相當於忻州百姓飲食中的素火腿,因此也是老少皆宜的風味小吃。
「老了,就懷舊了。你吃的是一種念想,而不是它到底好不好吃、能不能吃。「閱人無數的大哥感嘆著。
是啊,重吃豆腐乾,吃得只是一種兒時的味道與感覺。這也是之所以只買忻州豆腐乾而不買繁峙豆腐乾的原因吧。
還有,市場上有6塊的、7塊的,是壓得磁實了的添了現代佐料的,而只賣5塊錢的,卻是虛虛的、少了深加工的。而我卻只買這最原始的最便宜的,一是牙口喜歡軟合潤滑些的,二是好似當年的腐乾子是地道的老忻州味,沒有絲毫後面泊來的七斜辣味兒。
總之,豆腐乾由喜至迷到棄,再到重拾,繞了一個大圈,終於又回到了我的口中了,上了我的餐桌。這,也生活的輪迴吧。
(寫於2020年6月6日)
劉建平,女,工行退休。愛記個小日記,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並把小日記當作記事薄,常在遺忘中拾起。擁有自己的工作室一一"響鈴時光",為朋友們提供座談、學習的場地。
特別申明:本平臺作品以原創為主,轉載為輔,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來源於網絡,如文章、圖片涉及侵權問題,自告知之日刪除。
*慄旭晨||豆乾飄香
史政發展 塞外文化 紅色文化 鄉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遺 傳說軼事 往事瑣憶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編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