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潛伏,沒想到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他竟是間諜

2020-12-21 網易新聞

(原標題:牽動中美的間諜大案,真實的潛伏,真沒想到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他竟是間諜!)

如果問人們,在中國,

有什麼好看的情景喜劇?

不管從哪個方面去品評,

答案裡肯定都會有《我愛我家》。

雖然距離這部劇集首播,

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了,

可人們還是對它念念不忘。

2016年「葛優躺」的爆紅,

更是讓人驚嘆《我愛我家》,

跨越時空製造流行的能力,

它影響了中國幾代人。

可是在《我愛我家》中,

有這樣一個配角,

他出場次數不多,是不起眼的跑龍套。

可是你知道嗎?

這個跑龍套的人,可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實在太不一般了,

他的背後還藏著一個中國最神奇的家族,

而他的身上,竟還藏著,

一件不可思議的驚天大秘密!

他,就是英若誠

在說他的故事之前,

不得不提他那顯赫的家庭背景。

英氏家族,

是百餘年來中國少有的文化世家,

也是中國很神奇的一個家族。

無論時代如何更迭,風雲如何變幻,

從清末開始,這個家族,

就都能避開各種政治漩渦,

成功保住名門望族的地位。

英達,英千裡,英若誠,英斂之(英家四代)

而英氏家族的傳奇,

要從他的爺爺英斂之說起:

英斂之,只是一個搖煤球的旗人,

意外被一個道士誘拐為徒,

在路上,遇到一位教書先生,

先生覺得道士不靠譜,就把他攔下,

他又成了這位先生的書童,

陪同先生給皇親家的千金上課,

一來二去,他和主人家的女兒相愛,

最終居然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乘龍快婿。

英斂之只活了58歲,卻幹了三件大事:

一是,創辦香山孤兒院;

二是,創辦北京輔仁大學,

令人欽佩的是,在創辦大學之初,

他就意識到既要,

「介紹西歐新的科學文化之精」,

也不可捨棄,

「中國舊有文學美術之最善者」;

三是,創辦了《大公報》,

自創辦伊始,《大公報》就以,

「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

啟我同胞聰明」為宗旨,

它是1949年前,

在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

也是迄今中國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

英斂之先生全家

英斂之的兒子名叫,英千裡

年僅13歲時,英斂之就把他,

送到英國學習強國之術,

英千裡自英國回國後,

便投身教育事業,還娶了,

北洋大學創始人、北洋政府教育總長,

蔡儒楷的女兒蔡葆真為妻,

他是個奇才,精通英、法、

西班牙、拉丁語四種語言,

尤其是英語,錢鍾書曾這樣說過:

全中國真懂英文的,加起來只有兩個半,

一個我自己,半個是復旦大學的林同濟,

另一個,是輔仁大學的英千裡。

而在外國人心目中,

他則被公認為是英語最好的中國人。

眾所周知,馬英九是給蔣經國,

當英文秘書起家的,

而馬英九的英文就是他教出來的。

英千裡

1929年6月21日,英千裡的長子出生了,

他請史學泰鬥陳垣先生親自為兒子取名,

這個男孩不是別人,正是:

英若誠。

從出生起,他就註定不同尋常,

他的童年是王公貴族式的,

因為父親的原因,他從小住的就是王府,

這個王府也不是一般的王府,

而是著名晚清權臣慶親王的王府,

在慶親王之前,

這個府第屬於大名鼎鼎的和珅。

他在慶王府住了七年之久,

我們小時候玩的是泥巴,

他每天的日常是,和兄弟姐妹們,

在無價的古董和珍寶間玩耍嬉戲。

北京慶王府

難得可貴的是,他雖家世顯赫,

可並不貪圖享受,

還有著一顆報效祖國的心。

他在學習上從不肯懈怠,少年時,

就讀於天津聖路易教會中學,

在這裡,他刻苦學習,

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礎。

當他從中學畢業後,

便已獲得進入劍橋大學的資格,

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機會。

可父親卻找到他說:

「當初你爺爺把我送出去,

是希望我從小就學習西方文化,

從根本上了解西方世界的科技和文明,

將來好為自己的國家做事。

可你爺爺萬萬沒有想到,

這造成我一生無法彌補的欠缺。

我12歲出國,24歲回來,

完全不了解中國社會,

很多應該做,又很想做的事情都做不了。」

去劍橋,不僅能在世界頂級學府學習,

還可以享受優越的西方生活,

可聽完父親這話,他毅然決定:

放棄劍橋,改在國內上大學!

1945年,他又以優異成績,

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

錢鍾書成了他的老師。

從學生時代開始,他就酷愛戲劇,

進入大學後,他決定,

將舞臺藝術活動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

在大學裡,他還遇到了一生摯愛:

吳世良,她同樣出身不凡,

父親吳保豐,是中國無線電事業的奠基人,

後來長期擔任交通大學校長。

而她自己也是一個不凡的奇女子,

才華出眾,卻從不炫耀,

因為出色的英語水平,後來,

擔任過曹禺的秘書,周總理的翻譯。

第一次見到吳世良,他就動心了,

在這世上,碰到喜歡的人不容易,

碰到自己喜歡,恰好對方也喜歡自己的,

更不容易,而他就是那幸運的少數。

1950年,兩人在北京低調結婚,

沒有甜言蜜語,也沒有海誓山盟,

他只是對她溫柔地承諾道:

「我會讓你笑一輩子。」

這段美麗的愛情浪漫有情致,

讓人羨慕不已。

英若誠和吳世良在義大利

因為同樣酷愛戲劇,他和妻子吳世良,

之後雙雙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

由此,開啟了他作為藝術家的輝煌人生。

那時,

他被稱為「奇才奇藝」的藝術家,

幾乎無所不能。

曾出演老舍名劇《茶館》裡的劉麻子,

一舉成名之後,他出演了電影,

《白求恩大夫》、《小活佛》、

《末代皇帝》等等,

其中《末代皇帝》還拿下了奧斯卡獎。

他還出演了電視劇《馬可·波羅》、

《圍城》和《我愛我家》等,

塑造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藝術形象,

在國內外都有很多的粉絲,

是表演藝術中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末代皇帝》劇照  英若誠飾監獄長

他還是一位優秀的話劇導演,

先後導演了《上帝的寵兒》、《家》、

《芭芭拉少校》、《十五貫》等中外名劇,

並與美國當代戲劇大師,

阿瑟·米勒共同執導了《推銷員之死》。

同時,他還是兼職的劇作家,

這還沒完,他還是一位戲劇教授,

在美國密蘇裡大學任永久性教授,

專開一門:中國戲劇課

……

他拿下許許多多獎項,

擁有太多太多標籤,

可其中最讓人欽佩的,

是他翻譯家的身份。

他是當代中國最著名的翻譯家之一,

他的英語地道、流利,

甚至對英語中的美國音、黑人音,

以及許多地方俚語都了如指掌。

大學還沒畢業,

他就曾翻譯了愛森斯坦的《電影感》。

之後,又譯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

《奧賽羅,導演計劃》,

這部譯著至今,

仍是表演藝術史上的一部經典著作。

歲月蹉跎,

當初毅然決定留在國內讀書的少年,

臉上已布滿滄桑,身份也大不相同,

可在他內心,

從未動搖過為祖國出力的念頭。

他說:我經常遇見雙方的無知,

我們對外國的無知,

和外國對我們的無知。

我看了好些書,對咱們中國有用的書……

我覺得它是外國文化的精華,

但是光我一個人知道有什麼用?

我得要讓中國人都知道,

那我就得把它翻譯出來。

所以,他先後將莎士比亞、

費爾汀等的著名劇作譯成中文,

《推銷員之死》、《譁變》、《請君入甕》、

等一流西方大師之作都是由他翻譯,

然後再引進中國外國戲。

同時,他也將我國著名作家,

老舍和曹禺等的劇作譯成英文,

將中國戲劇帶向世界,

他的功勞絕不可莫。

當他翻譯時,有人說:

你應當把中國說成好而又好,

革命燈塔、世界樂園、人間天堂,

這便是愛國……

首先要讓青少年知道中國與世界的現狀,

加以對比,祖國才可愛。

盲目的好之又好這種說法太片面,

經不起比較和事實的檢驗,

往往連真正的偉大之處,

也被後代輕易否定……

什麼叫愛國?

就是『要在他的領域裡贏得他的尊敬!

世界上什麼事都有一套公認的規則,

不能關上門,老子天下第一」。

而他對待翻譯如此認真,

就是想在這個領域贏得西方人的尊敬。

美國當代戲劇大師米勒,

說起他的翻譯才能,讚嘆不已:

「英若誠的翻譯即時,口語化,

有他在邊上為我翻譯,

我都忘了我不懂中文。

他的翻譯出口迅速,毫不遲疑。」

國外大師在和他交談後,

紛紛被他的語言才華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費裡莎· 朗德利教授在日記中,

這樣描述他:「英若誠是位傑出的人,

他的思想極為深邃。」

可如此才華橫溢,傾盡全力愛國的他,

卻曾在文革期間,突然就失蹤了三年,

家人說:

也不知他是幹了特務還是反革命,

反正讓人民政府給抓起來了。

那是1968年,他被捕入獄後,

妻子第二天也被抓了,

才16歲的女兒被送到內蒙古插隊,

7歲的兒子英達先是跟奶奶生活,

後來被迫流浪街頭,

住在下水道裡,在街頭要飯。

身為王公貴族的後代,

聞名中外的大藝術家,

他從未遭遇過如此境況,

這是他一生最黑暗的時光。

三年後,他又被無罪釋放了,

出來後,他整個人都變形了,

瘦得親朋好友都不認識。

經歷過如此劫難,

可他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情,

重新登上舞臺給其他人帶去歡樂。

再之後他還成了文化部副部長,

而且他還是唯一一個在副部長任上,

仍堅持在舞臺上表演的人。

 英若誠與黛安娜王妃在《末代皇帝》英國首映式

到了晚年,他還是活到老學到老,

看到年輕人用電腦,就去請了電腦老師,

開始一點一點學電腦,

再後來,他因為肝病,

多次被醫院下病危通知書。

但他還是十分開朗,總是「不服輸」,

經常與友人偷偷「逃離」病房外出吃飯,

而他臨終前在病床上,

還口述了一本自傳,

英文版叫《Voices Carry》,

是「人已去,聲宛在」的意思,

中文版名為《水流雲在》。

這本自傳當初是由美國人康開麗,

根據他的英文自述整理而成的。

一般人的自傳,

都是從自己出生開始講起,

而他的自傳,

就是先從自己那三年的監獄生活開始的。

當年落入監獄後,

他曾親眼看見犯人或瘋了,或自殺,

暗無天日的監獄時時刻刻都讓人窒息,

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想的卻是:

我絕不能重蹈他們的覆轍,

我要在監獄裡吸收有用的東西,

靠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感生存下去。

他給自己計劃每天要做的事,

先是從學習做勺子開始。

他絞盡腦汁,尋找做勺子用的材料,

最終,在有限的條件下,

僅用木頭和碎玻璃,

就真的做出了一把漂亮勺子。

之後,他又開始搗鼓起做毛筆……

一般人被關到監獄,

肯定都是渾渾噩噩度日,

可他非但沒有意志消沉,

還努力學習一切能學的。

他虛心向犯人們請教,

學習他們所會的技能和身上的智慧。

有位從香港來的工程師懂電,

他就從他那裡學習了,

怎樣發電,怎麼儲存所發的電,

怎樣在沒有現代設備的情況下建造浴室。

監獄長經常會把犯人們,

集合在院子裡,通常是因為,

需要會某樣手藝的人。

有次,他們被集合在院子裡,

監獄長問:

你們當中誰會幹水泥活?

他第一個舉手。

不久,他們又被集合在院子裡,

監獄長問:

你們當中誰會做醃青椒?

又是他第一個舉手。

監獄長很驚訝:這你也會?

他答:「我會!」

最終,他做的醃青椒很不錯,

還改善了監獄裡的夥食。

無論需要什麼樣的手藝人,

他總是第一個舉手,

只為了能儘早離開牢房,

回到家人的身邊。

生活是一場悲劇,

可他卻當喜劇去演。

鄙視絕望,擁抱希望,

當一個人在最沒有幽默感、

最沒有尊嚴的情況下,

依舊保持幽默,樂觀,

充滿希望和創意,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而在中文版的這本書中,

他娓娓地講述自己如何為爭取,

多得到一點兒自由而攬活幹,

如何對諸如秘制手工藝品上了癮,

跟獄友學手藝,

以便「沒有時間胡思亂想鑽牛角尖」……

他自動將在獄中不愉快的經歷全部過濾,

記下的只有給自己找事兒幹的自娛自樂,

有好東西和獄友相互分享時的患難與共。

說得如此輕鬆而又好玩,

以至於他的兒子英達聽到這段經歷,

以為他就是去「玩了幾年」,甚至非常嚮往。

看過這本中文版書的人都說,

讀這本書的過程是非常愉悅的,

有時感覺就像是大師在說話,

有時又感覺好像是一北京老頭在絮叨,

時而正襟危坐,時而嬉笑怒罵。

真是「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應該說在這裡講述的他,

是他願意示人的一面。

然而就他在臨終前,

他卻用英文吐露了,

一個真實的驚天大秘密,

而這個秘密在中文版中是漏譯的。

就此所有人才知道,原來,

他曾經為國家安全部門工作過,

為國家做情報搜集工作,

貫穿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

因為他外語流利,

在西方社交圈內遊刃有餘,

1952年,政府找到了他,

秘密授命他利用自己的海外關係,

了解西方動向,為組織搜集情報,

滿懷愛國心的他,沒有多想,

立刻激動地就答應了,

上演了一場真實版的「潛伏」。

他經常招待外國友人到家中做客,

與他們把酒言歡之後,

晚上就會和妻子寫出,

一份長長的報告交給安全部門。

每天都認真為組織寫報告,

60多年前,一樁富布萊特學者間諜案,

轟動大洋兩岸,兩名美國人入獄,

鮮為人知的是,

這兩個美國人從事間諜活動的證據,

就是他所提供的。

在《Voices Carry》的「前言」中,

他向康開麗坦陳不願在傳記中,

講自己做情報搜集的工作。

因為擔心這樣會把別人牽涉到危險之中,

他「不希望自己的回憶錄造成麻煩,

尤其不能影響到英氏家族」。

後來英達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

也曾說過:「我父親一生有保密的習慣」,

「很多話題在當時是很危險的」

......

而我們今天很難想像,

以他這樣學養深厚,

貫通中西的大藝術家,

為什麼甘願做間諜?

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

這其中的原由一定有很多他的難言之隱,

今天也已很難再說的清楚了。

但他做情報搜集工作的原因,

恐怕最主要還是與他的信仰有關。

他曾說過:外國人怎麼能理解,

在日本侵略下生活多年的中國人的心理?

他們怎麼能理解,

我是多麼心甘情願為新政權服務?

是啊,那個時代所有歷經過,

日本侵華戰爭的知識分子,

其內心深處,都湧動著強大的家國情懷。

為了祖國的強大與光榮,

這些知識分子都放棄了,

其最珍視的個人自由與個人權利。

這樣的人除了他還有很多......

他們都有著家國情懷。

康開麗也曾說過:他做情報搜集工作,

及「文革」後本可以離開,

而沒有離開中國大陸的原因,

一個簡單的回答就是:

他熱愛這片土地,

這個他的祖父幫助建設,

他的父親被迫流亡的地方。

後來英達在接受專訪時,也曾表達過:

父親至死仍為信仰說假話。

英達說:「他在這本書裡,

還在為他認為值得維護的東西說假話,

比如他說監獄裡不打人,頂多就是罰跪。

但是他的難友們跟我提到過,

我父親挨過很重的打,

多數還是為別人,

有些刑罰可以說是慘絕人寰。」

也許這些他曾經受過的屈辱與折磨,

還有那些做「情報工作」的日日夜夜,

都是他不願示人的。

後來的他在「戲」中,淡去了所有的灰暗,

努力為我們展現其生命的華彩。

晚年的他在病魔面前,

總是以樂觀心態,多次化險為夷,

可2003年的這一次,

他怎麼都挺不過去了。

其實在這次住院前,

他就強烈預感自己將不久於人世。

於是住院期間,他打算,

把《哈姆雷特》重新翻譯一遍。

他過去也翻譯過這本書,

可他仍覺得不滿意,

認為過去的譯作不夠舞臺化,

力求達到最佳的效果。

翻譯本就是一件苦差,

更何況對於一位重病纏身的老人,

他經常因病神志不清,在這樣的情況下,

他就趕緊趁自己清醒時記下閃現的靈感。

終於,他在彌留之際完成了,

新《哈姆雷特》的翻譯工作,

還自己做完了所有終校工作。

最後彌留之際在醫院病得糊塗時,

還常說一些極具政治色彩的話。

康開麗在「後記」中曾經記述道:

「他有時把醫生們當作外國間諜,

當英達進病房時,他就會說:

『唉,你來救我了,他們都是間諜。

我跑不了,他們把我的褲子拿走了!』」

......

2003年12月27日,

他再也沒能醒來,

永遠的告別了這個世界。

遵照他的遺囑,

不辦任何追悼活動,一切從簡。

他曾說:

我不希望我與這個世界,

這段歷史的告別像是灰飛煙滅。

我要走得有風格,有氣派。

歷史上有那麼多人一生碌碌無為,

我不想成為那樣的人。

是啊,他的人生,

已足夠精彩絕倫,複雜傳奇,

梁啓超曾說:

「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

我以為凡人必須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

生活才有價值。

不管他遭遇的那個複雜時代下,

當時是怎樣的無奈和選擇,

而他,

能在困苦中保持風趣,

能在艱難中保持樂觀。

終其一生,

活成了一個精彩傳奇的人物,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國,

這樣的藝術家,這樣的中國人,

就足以值得我們所有人的尊敬了!

本文來源:易組八卦 作者:德國優才計劃 責任編輯:楊競_NB17023

相關焦點

  • 潛伏在中國21年的日本間諜案是如何破獲的?
    從此,深谷像北海道熊一樣,進入了漫長的「冬眠期」…… 「北海道熊」又活動了 從尤志遠敘述的自傳中發現,日本投降後,憲兵司令部命令他留在中國,發給活動經費,他從日本密訓返回營區後,是由劉濟岱派人從北平送他到上海。 這個劉濟岱也是偵察員們過去沒有掌握的潛伏日本間諜。幾經周折,在青島公安局的協助下,偵查員終於在青島抓捕了過去長期沒有查明下落的日本特工劉濟岱。
  • 《紅雀》開啟美俄間諜之戰,猶如美國版《色戒》和《潛伏》
    文/清攸影訊小編一直認為間諜類電影是最考驗演員演技的一種題材,因為他的內心是複雜的,不單單是所表現的一方角色特徵,更多的是要摻雜作為一個間諜的內心戲,不但要表現的自然流露,還要有作為間諜的些許不經意,才能稱為高級。
  • 日本間諜潛伏重慶三次安暗殺蔣介石
    不久,敵機飛到主城區上空投彈,中國空軍派出12架戰鬥機升空作戰。在這場首次交鋒中,敵機多架受重傷,一架被擊落,飛機殘骸在南岸區大興場被尋獲。1939年,中日空軍發生實質性空戰16次。在這一年的對戰中,我方略佔上風,並沒完全失去對重慶的制空權。1940年的雙方空戰非常激烈。日軍大批量使用技術先進的轟炸機,增加了飛機數量。
  • 他潛伏中國37年,洩露上百條機密情報,直到2016年才被逮捕
    眾所周知,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曾經發動了侵華戰爭,使很多無辜的中國百姓慘死在他們的鐵蹄下,而最終日本也在1945年宣布無條件投降。其實,早在當時就曾經有兩顆原子彈襲擊日本,致使日本的國力和兵力大傷元氣,他們也耗不起。然而儘管日本已經投降,而他們卻不甘撤退,因此在中國留下很多間諜和生化武器,希望尋找到再次進攻的突破口。說到日本間諜,我們會不自覺地想起川島芳子。
  • 美女間諜潛伏大陸30年,為掩蓋身份嫁農民生8娃,一生都未被召回
    ——果戈理在戰爭年代,各個國家為了贏取戰爭的勝利,都會想盡各種辦法打入敵人內部,畢竟在戰場上不僅需要可以衝鋒陷陣的士兵,也需要在後方提供消息的探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間諜。相信我們也會在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諜戰劇,潛伏敵人內部的間諜每一分每一秒都驚心動魄,一旦被發現,那所面臨的將是生不如死。
  • 《破冰行動》大結局,沒想到最壞的人竟是他,從頭到尾都是詭計!
    《破冰行動》大結局,沒想到最壞的人竟是他,從頭到尾都是詭計!大家好,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是,最近比較火爆的電視劇《破冰行動》迎來了大結局,沒想到在劇中,比林耀東還壞的人竟是他,從頭到尾都是詭計。這段時間,電視螢屏被禁毒類題材電視劇《破冰行動》而佔據,該片也是根據一個真實事件而改變。此次事件便是雷霆掃毒12.29專項行動,據小編了解,當天有3000多人出警,不僅動用了快艇及直升機,還動用了500輛以上的警車。雷霆掃毒繳獲了三噸毒品,補貨了,毒販100多人,可以說非常讓人震撼了。
  • 德美日帶來「中國間諜威脅」的新劇本?中方倒是找到了一些...
    影院還沒恢復,全球範圍內的「諜戰」大片卻上演了。近日美國、德國、日本等多國都帶來了「中國間諜威脅」的新劇本。不過,和這些國家玄乎離奇的間諜故事及無端指責相比,中方倒是找到了一些境外間諜鐵證。這對夫婦被指控給中國情報機構做線人,被捕時正準備前往中國與中國特工會面。德國電視一臺稱,中國情報機構曾試圖和這對夫婦建立關係。這對夫婦很快便理會了中方的意思。中方還給他們配備了一臺具有特殊軟體的筆記本電腦,用來傳輸加密信息。不過,迪特爾向德國調查人員表示,他向德國聯邦情報局通報了中方試圖與其建立關係的情況。
  • 盤點4部國內好口碑間諜劇,<潛伏>上榜,還有哪些?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四部國產好口碑間諜劇,上榜,來看看還有什麼??首先要介紹的是電視劇,這也是一部經典的間諜電影,不僅情節吸引觀眾,節奏緊湊,而且演員陣容非常豪華,包括張露儀、周一圍、陶紅等老戲骨加入,這部戲很強的時代感,也充滿了人情味,深受觀眾的喜愛。當談到經典的間諜電影時,必須提到的是,「潛伏」是一部自推出以來就深受觀眾歡迎的戲劇,其收視率和聲譽名列前茅。
  • 他是國軍師長,也是我軍特工,曾想到臺灣潛伏,意外被解放軍俘虜
    十多年前,一部叫《潛伏》的電視劇一經播出,引來一片熱議,人們皆給予好評,在大家對餘則成膽大心細驚嘆的同時,很多人都想到,在歷史上,我軍還真的有這樣的紅色特工,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我軍高級特工,他叫黎強。
  • 她是民國第一美女間諜,潛伏在蔣介石身邊11年時間,卻無人知曉?
    民國時期可謂是一個無法安定的時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很多關於間諜的事件都被保存至歷史內。中國的土地上先後出現了很多勢力的特務組織,美蘇國共日偽等各國都有自己的間諜,在中國的大地上鬥智鬥勇。其中,美女間諜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她們風情萬種卻深入敵營,她們顧盼生姿卻鬥智鬥勇。那麼,民國時期的美女間諜你又知道多少呢?
  • 英國國寶級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去世|他的作品還原了真實的007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13日,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稱,英國知名間諜小說作家勒卡雷被不少人稱為間諜小說大師,1963年,他以第三本著作《柏林諜影》一舉成名,從此奠定文壇大師地位。勒卡雷一生獲得諸多文學獎項,包括1965年獲得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的愛倫坡大獎、1964年獲得英國毛姆獎,1988年更獲頒英國犯罪推理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他的很多作品,如《柏林諜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夜班經理》等都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
  • 他是蔣介石身邊最危險的共諜,潛伏長達21年,建國後有什麼待遇?
    我們下面要介紹的這個人物是來自我共產黨的紅色間諜,蔣介石兒子蔣經國曾經這樣評價他,說他是隱藏在蔣介石身邊時間最長、最危險的紅色特工,此人就是韓練成!不知道大家知道韓練成將軍不?韓練成是寧夏人,被譽為是「隱形將軍」!韓練成17歲的時候就考上了寧夏的陸軍第七師軍官教導隊,後來參加了北伐,由於戰功卓著,很快就被提拔為了團長。
  • 蘇聯最成功的間諜大師:被譽為「千面人」,卻因一枚硬幣暴露身份
    間諜,或稱隱蔽戰線人員,是一項古老職業,任何一國或一個時代,都會有很多間諜活躍。戰爭年代,間諜對於戰爭雙方的意義更加巨大,他像安插在敵營的眼睛,甚至能左右戰局。
  • 《特工科恩》:一個間諜的傳奇,真假難辨
    然而恰恰是因為科恩長得像阿拉伯人,又從小在阿拉伯社會長大,他被摩薩德看重,成為潛伏在敘利亞的間諜。隨著「六日戰爭」的勝利,以色列方面不斷「神話」科恩的間諜經歷,最終令其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最偉大的間諜。但在「六日戰爭」前,他的出名僅僅是在戲耍了敘利亞高層及為國捐軀。直到「六日戰爭」之後,他的事跡突然不斷解密,並與那場戰爭的勝利變得息息相關。1987年播出的電視電影《The Impossible Spy》(不可思議的間諜),最終奠定了科恩的公眾形象,而由於播出平臺BBC的巨大影響力,這位以色列間諜在20世紀諸多間諜排行榜上有名。
  • 建國至今,臺灣間諜是怎麼在大陸送人頭的
    這些臺灣間諜,很難跟影視劇裡的形象聯繫起來。有些人就是學者和商人,並不是專業情報人員。比起《007》和《紅雀》裡面的特工,這些人就是玩票的,簡直就是「行走的50萬」。當然,影視作品裡都有藝術誇張的成分,真實的情報工作沒什麼浪漫色彩。今天這期節目,我們就講講從新中國建立開始,抓臺灣間諜的歷史。我們先講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期。
  • 20世紀最傳奇的間諜大師,最後栽在一個小孩手裡,這是怎麼回事?
    ,需要他去美國執行間諜工作。從此,他開始在美國長期潛伏下來,卻不料最終栽在了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小孩身上。這個小男孩名叫博扎,是一位專門賣報紙的小孩,經常要挨家挨戶給人送報紙,這其中的用戶也包括阿貝爾。當時美國的報紙是5美分一份,有一次阿貝爾在掏錢的時候,其中一枚5分硬幣不小心從口袋裡掉了出來,博扎連忙一腳把它踩住,沒想到踩在了這枚硬幣邊沿,竟然裂開了,露出了裡面的微型膠捲。
  • 中島美雪這首旋律家喻戶曉的歌,自己沒紅,卻造就一位中國天后
    提起《容易受傷的女人》這首歌,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大部分人都知道這是王菲演唱的一首歌曲,王菲正是憑藉此歌一曲成名,甚至可以說她是唱著這首歌登上歌壇「天后」寶座的。其實《容易受傷的女人》這首歌是出自日本殿堂級的音樂大師中島美雪之手。
  • 被誣是「中國間諜」 他將起訴德國政府
    2016年回到德國後,他加入了一家名為EUTOP的遊說公司,擔任執行經理。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導,自2018年8月以來,薩巴蒂爾及其家人就被德國情報部門監聽。今年1月,德國檢察官對他的辦公室和住所進行了搜查。薩巴蒂爾指控調查人員「捏造故事,操縱事實,構建了一個半真半假和充滿誤解的故事」。由於調查機構公布了他的名字,因此他的個人名譽受到全球性的損害。
  • 古代也愛玩間諜特工?看看古代007是如何操作
    所以朝廷就專門找這樣的人來辦差,而且還秘密支起了一道天網,因為他們實際上就是大唐的超級間諜特工。今天就來扒一扒古代那些間諜特工機構和這些超級特工所擁有的超人本領!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那如何知彼呢?其實,孫子兵法裡給了最明確最直接的答案,那就是間諜了。
  • 《潛伏》原型,45年後終回大陸
    一提起間諜,我們想到的都是影視劇裡扣人心弦的諜戰橋段,想到《風聲》《潛伏》《偽裝者》。但其實,那個刀光劍影的「間諜年代」從未走遠,隱秘戰線上的鬥爭一直在繼續著。萬萬沒想到的是,僅僅用了兩天,解放軍就把蔣介石這個美夢徹底粉碎,速度超乎想像。長江南岸的國民黨軍也足足有七十萬之眾,而且佔據了長江天險,又是以逸待勞,怎麼會輸得這麼快?這當然離不開指戰員指揮得當,人民子弟兵作戰英勇,但情報戰線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