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太極勁力

2021-02-13 太極健身匯

破解太極勁力

1、破解整體發力:

  太極拳重視丹田發力,而丹田實際上在這裡應該這樣理解:腰、腹、臀、大腿等部的身體最大肌肉群協調發力,下蹬上頂(蹬腿頂頭,腰髖膝關節由屈而伸),是為身體主力。力,快發如爆炸,以肚臍---命門為中心上下兩頭彈崩(腰為主宰,腰不僅僅只是轉動主宰),上沿直立的脊柱剛性傳導直達顛頂,下沿小腿直達根底。從而表現出全身整體、彈簧、爆發力;力,慢發如頂簧,以肚臍---命門為中心上下兩頭彈撐(腰為主宰),不丟勁不頂勁。整體勁(身體主力)存在於一切發力之中,為萬勁之始。

  

2、破解螺絲勁與纏絲勁:

  所謂螺絲勁,即腰脊、腿、臂等在旋扭中順直發勁。應該這樣理解,旋扭,並不要旋轉很大,有旋扭之意,而旋轉的幅度以自然為度,往往幅度都很小。即,攻進時旋轉必伴有順直(順著主幹軸直向)發力推進才有意義,此勁即為螺絲勁(如同上緊螺絲釘)。同理,抽退時,如同退螺絲釘。無論進退,順直方向的勁力為主力,旋扭為副力。

  纏絲勁,稍複雜一些,加進包卷纏繞的動作,由螺絲變成螺母,不過原理相同。

  此勁,必由整體勁催動(身體主力),不可丟了下蹬上頂之意(虛靈頂勁,如踩高蹺)。

  

3、破解力走圓弧:

  凡力必發直線,整體主力必順軸線(腰脊)向上,而同時有以軸線(腰脊)為軸的旋轉,從而表現為力走圓弧。而局部力相應配合整體主力,如腿腳、臂手,理同螺絲與纏絲。

  

4、破解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勁:

太極有掤捋擠按四正勁,採挒肘靠四隅勁。以應八卦,以應合東、南、西、北四正向,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維向。

  掤勁為橫張勁,橫中帶順直之意;捋勁為順向我勁,直中帶卷(腰軸轉帶);擠勁為對擠勁,擠中帶旋(螺絲式進退);按勁為順向敵勁,直中帶曲(肘似直非直,腕似曲非曲);採勁為向外順帶;挒勁為向內順帶;肘勁為以肘進擊;靠勁為以肩靠擊。

此八勁,也必由整體勁催動(身體主力),不可丟了下蹬上頂之意(虛靈頂勁,如踩高蹺)。

  

5、破解粘、連、跟、隨:

  所謂粘連跟隨實際是一種狀態、一個過程,是敵我雙方的相對狀態的描述,而不是什麼勁力。只要如上所述規範運用好,加上步法的運用(稍後再述),其身體對力量的感應與表達自然就是是這樣的狀態。  

  

太極基本練習法:

  

一、樁式基本運動【密碼與引導式】

1、養生樁式:雙腳平開[三維平衡支架、通背部三關、接任督二脈]

 

2、呼吸法:(上體)提吸----沉呼,(下肢)降吸----升呼,曲吸----伸呼,縮吸----開呼,蓄力吸發力呼,起步吸----落步呼等等。

 

3、肩胛骨運動:提-沉-縮-展,練習體會四種。用其沉--展兩種,以保持背部打開(拔背),以利於腰腿勁向上肢的傳遞。

 

4、無極式-太極式:無極者,混沌未分也,太極者,天地始分,清輕者上升為天,重濁者下沉為地。取其意,做升降(腰腿蹬伸---下沉曲)----提按(臂手提起--按下)

 

5、抱球式(混元樁)---體會五弓形【身弓(指軀幹與頭、臂弓(2隻)、腿弓(兩隻)】

 

6、按手式(向下、向前)---開弓法【總弓:肩扛橫弓,腰腿蹬伸頭上頂,雙手抓弓弦向下按。身弓:脊柱背豎弓,腰背拔伸向後靠,雙手合力向前推】

 

7、技擊樁:雙腳站成丁八步(三體式或三七式),練習1-6法。

 

  8、輔助強化法:

①:吸胯、斂臀法:體會翻轉骨盆和脊柱的前後彎曲的運動,吊襠的感覺。熟練腰胯部大肌肉群的運動。

  ②:搖頭擺尾法:體會骨盆與脊柱的側曲運動感覺。

  ③:胯圈:體會骨盆的環轉運動感覺。熟練腰胯部運動姿態的精確控制。

  ④:抖胯:體會骨盆的縱軸線前後擺動運動感覺。  

  

二:實用技基本模式

  1、螺絲手擒拿:手臂只有外旋與內旋兩種螺絲形式。  

  外旋要領:肩胛推送手臂內旋---出手,身體抽帶手臂外旋---收手。

內旋要領:肩胛推送手臂外旋---出手,身體抽帶手臂內旋----收手。  

 

  2、太極圓圈:只有外劃圓與內劃圓兩種圓圈形式。

  外劃圓圈:外切手式,雲手式,肘外切式。

內劃圓圈:內切手式,貓洗臉式,肘內切式。  

 

  3、纏絲手:外纏絲與內纏絲兩種。

  外纏絲:小纏絲手(腕尺側切),抄肘纏絲,大纏絲手(單鞭手式)

  內纏絲:小纏絲手(腕撓側切),包肘纏絲,大纏絲手

  

三:實用技發揮模式 

  1、大崴樁:半馬步變半弓步。臂手配合有撕擰式。撕擰式即雙手一前一後產生撕勁同時隨扭腰產生擰勁。

  2、長腰大崴:撕擰式和拉別式。拉別式即一手拉回隨扭腰產生拉力一手向後別。

  3、摟腿獨立式:一腿摟抱敵腿,做崩(向上)---擰(旋轉)。

  4、採挒手式:類似涮的動作。

  5、抱崩式:雙手抱敵腰,做崩(向上發力)

  6、背崩式:半馬步蹬伸摺疊臂----低頭----腳下拉擦

  7、推衝式:手持小棒子放胸前,做馬步推衝,大崴樁推衝,長腰大崴推衝。

  

四:太極發力 基本力

  1、基本力:由屈胯屈膝伸胯伸膝,以腰胯部(丹田)為中心上下分別傳出,上傳給上體上肢,下傳經小腿足至地面,最終形成支撐反作用力。

  2、陰陽力:向內為陰,向外為陽;慢為陰,快為陽;柔為陰,剛為陽;橫為陰,直(縱)為陽;圓為陰,方(直)為陽,等等。

  3、三軸力:縱軸螺絲,水平軸包卷,矢狀軸輪轉。

  4、四正力:弸(橫)、捋(順向我)、擠(相對擠壓)、按(順向敵)

  5、四隅力:採(順向外)、挒(順向內)、肘(肘斜撞)、靠(肩斜靠)

  6、四跤力:崩(向上蹬伸勁)、拉(順向我)、撕(相對錯撕)、衝(順向敵)

  7、五行力:劈(自上向下,取斧劈之意)、崩(直前,取木順直生發之意)、橫(側橫如斜面,取土橫擋水之意)、鑽(旋轉鑽出,取水流曲轉之意)、炮(自下而上,取火性炎上之意)

  8、直拳:散打直拳的改進,拳形全程採用立拳直出直回,發力時採用整體發力方式中的爆炸式發力(伸胯蹬腿--抖胯),利用肩胛骨的外展撐推,把勁力傳到臂拳。李小龍的日字衝拳與此差不多。

  9、擺拳、勾拳:如上法改進,唯加上同側腿腰胯肩膀的向內轉動。

  10、鞭手、鞭拳:如上法改進,唯加上同側腿腰胯肩膀的向外轉動。

11、砸拳:如上法改進,唯加上同側腿腰胯肩膀的向內、前轉動,手臂由上向下砸壓。

 

以上是一些武術的基本勁力,包括了整體勁力,擒拿的勁力,摔跤的基礎勁力,拳打的基本技法勁力等,此基礎打好後,關於踢法的勁力技法,便一帶而出了。

註:本公眾號部分文章、圖片和視頻,來源轉載於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修改或刪除相關文章。

傳統太極拳、武當內家拳、道家養生等課程報名諮詢熱線:

諮詢報名電話:13501252378

諮詢報名微信:steven_wang1201

掃一下二維碼,即可關注「太極健身匯」!


恭喜您訂閱公眾微信帳號:「太極健身匯」公眾平臺。這裡有眾多關注太極與養生的朋友,希望大家在這裡獲得健康與快樂!

相關焦點

  • 練太極推手,如何化勁
    經過一段時問的訓練後,腰胯可以退中帶轉,可將對方來勁化為二,由直線變為平面上的曲線。然後,再進一步,腰胯沉中帶轉,同時加之少許的退,將來力化為三,由平面變為「渾圓的立體」,這樣更有利於化解對方勁力。化勁的運用,要注意多方向分化對方的來力。 推手方法中廣泛使用轉動、滾動和凸凹的虛實變化。
  • 太極劍劍法詳解
    ③勁力:從腰經肩貫至臂。     ④要點:含胸、轉胸,劍貼身走立圓。     ⑤眼看:劍尖、對方目標。   6、雲劍     ①動作:平劍在頭前上方或頭頂平圓環繞,用以拔開對方的進攻。     ②力點:劍刃。     ③勁力:從腰經肩到臂貫至腕。
  • 正確且富有美感地練太極!
    勁力即太極拳中的勁法和力度。王宗嶽在《太極拳論》把勁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決條件。勁力最主要的成分是剛與柔。剛與柔是一個事物的兩種對立統一的屬性,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和相互作用的。       《太極拳論》中講:「靜如山嶽,動若江河。《太極拳說十要》中說:「動中求靜,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這些都表明了「以靜待動」是太極拳技擊的指導思想之一。
  • 對楊澄甫《太極拳十要》的認識和理解
    楊澄甫先生《太極拳術十要》在1925年陳微明著《太極拳術》一書中,楊澄甫先生口述了太極拳的十點要領,成為近代太極拳技術發展的重要規範。《太極拳十要》解析  根據我在教學中的體會、觀察,對楊澄甫先生《太極拳十要》有以下認識和理解。1.要虛靈頂勁,不要無精打採  楊澄甫把太極拳稱做「柔中寓剛、綿裡藏針的藝術」。太極拳要求柔而不軟,沉而不僵,立身中正,處處有搠勁。掤勁就是舒展飽滿,支撐八面。
  • 如何分清練太極跪膝的拳病?
    【太極】  文丨陳雄  編輯丨鹿鳴  練基本功也好,行拳走架也好
  • 從太極大師馬保國的「點到而止」談起,破解太極拳的密碼
    從馬大師的表現來看,無法斷定他師承哪家「太極拳」,但看他的太極功夫,說已經「登峰造極」確實有些差強人意。太極,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他的密碼該怎樣破解?朋友們,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一下吧!最初的太極拳是根據道教的太極圖編創的,具體招式因流派不同,說法不同,已無法考證,但其中心思想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在此之前的「無極」,道教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緣於一個「無極」,而自然界中的「球體」是最接近無極的狀態的。
  • 太極拳技擊理論與實踐淺析
    太極拳技擊步驟       太極拳技擊之具體實施有聽、化、拿、發四個步驟。但首要做到「沾連粘隨不丟頂」,我即可用聽、化、拿、發以制敵。聽、化、拿、發為太極拳多種內勁中的四種基本內勁,且有密切相互關係。太極用勁,靈捷無形,手到發勁,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後無勁,只在中敵之剎那發勁,疾如閃電,一發傳收,斂氣凝神,毫不費力。正確用勁為太極技擊關鍵。茲將太極拳主要內勁分述如下:一、沾粘勁:即不丟之勁。沾粘即粘貼之意,把敵粘住之勁。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浮我隨,敵沉我松。
  • 楊式太極拳前弓後蹬步的練習要領
    楊式太極拳前弓後蹬步細分起來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向前打力的正弓步;二是走橫的正弓步
  • 太極劍|十大劍法介紹
    太極劍|十大劍法介紹
  • 練太極拳不同階段的身體反應和感覺
    所以習練太極拳的第一步方法就是重心轉換,即將靜止的體重轉換為運動的壓縮旋轉,以實現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用身體的壓縮旋轉向地面施加能量(即腳蹬地)。這時身體各部位的反應和感覺如下:用重心轉換打套路、走樁時,身體的壓縮旋轉在持續產生下行能量作用於地面,腳踝和膝關、腰胯節會酸脹,此為身體還沒有「通」所導致。
  • 形意拳十二形的勁力與用法(下)
    (3)鷂子翻身勁力有頸的挺勁,腰的左右擰勁、塌勁、挺勁,胯的縮勁,膝的微扣勁,腳掌的扣勁。右手隨身左轉時有小臂的外旋勁和向右側的橫勁(左手勁力同右手,但方向相反)。最後左手從左側腰間向前衝出,有向前的頂鑽勁和小臂向前上的挑勁。
  • 習練太極拳如何才能站穩
    習練太極拳的朋友們,都知道,在練習太極拳明顯的獨立架子式主要是金雞獨立、分腳、蹬腳、擺蓮等等。由於太極拳練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鍛鍊由傳遞性的力量也就是「氣」和「勁」引起動作,從而掌握太極拳特殊的沾、粘、連、隨、發、化勁技能,也以此鍛鍊全身特殊的動態放鬆,因此太極拳的鍛鍊速度主要就是象抽絲般的緩慢。
  • 圖解太極十三勢
    太極十三勢是組成太極拳的基本骨架,太極拳的各種招式都由十三勢中的一勢或幾勢所構成。它不是一些固定的動作或招式,而是一些勁力的性質和用勁的方法,可以把它們想像為太極拳的 ABC 或最基本動作元素。太極文化博大精深,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但幾乎所有門派都認同十三勢為太極拳的基礎和運動特點。掌握好十三勢即可更清楚地了解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及奧妙。
  • 習練太極拳不同階段 身體反應和感覺會如何?
    所以習練太極拳的第一步方法就是重心轉換,即將靜止的體重轉換為運動的壓縮旋轉,以實現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用身體的壓縮旋轉向地面施加能量(即腳蹬地)。這時身體各部位的反應和感覺如下:用重心轉換打套路、走樁時,身體的壓縮旋轉在持續產生下行能量作用於地面,腳踝和膝關、腰胯節會酸脹,此為身體還沒有「通」所導致。
  • 扎西講解《太極拳十要》(下)
    這是我體會到的使得勁力暢通順達的一種練法。以摟膝拗步向前弓步為例,初學者向前邁步前腳著地腳掌踏平時,要有微微後撐之意,重心前移後腿前蹬時,似有阻力地向前弓步。不可用膝蓋拉著腰胯主動往前移,而要體會藉助兩腳蹬地的反作用力,由腳而腿,通過腰的加速與運化傳導到肩背,最後輸於兩臂和指梢,這是在放鬆的基礎上體會節節貫穿的感覺。
  • 太極劍|十大劍法
    ③勁力:從腰經肩到臂貫至腕.④要點:松腕蓄勁、肘微屈微上提、肩下沉。⑤眼看:劍尖。2、刺劍①動作:劍尖向一個方向動作,直取對方。臂由屈而伸,與劍成一直線。②力點:劍尖。③勁力:從腰經肩到大臂貫至小臂。④要點:用腰勁、肘屈大小臂角度由小變大。
  • 太極劍的身法要求
    太極劍的身法要求和太極拳的身法要求一樣,主要就是對頭、肩肘、胸背、腰襠、膝腳等部位的要求。    (1)頭部的要求。「虛領頂勁」就是在練劍時,頭部要正直,不可前俯後仰,也不可左右歪斜,搖頭晃腦更不可以,下巴要微內收,猶如頭上頂著一碗水,或者有一根繩子提著,下頂上懸。
  • 她是太極電鰻,收學徒培訓費奇高,浮誇表演震飛大漢,現銷聲匿跡
    然而現在打著太極拳名號招搖撞騙的人卻不在少數。他們披上傳統大師的外衣廣收門徒,只為以此盈利中飽私囊。閆芳就是這樣一位「冒牌大師」。她自詡為「太極宗師」,總會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深厚的內功。曾經有一段視頻就記錄了她在此方面的拙劣表演。
  • 太極推手
    俗話說「無招勝有招」,如何能達到純粹太極推手,登上太極推手的最高殿堂?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每一個愛好太極拳、愛好太極推手的朋友們共同探討的話題。一、  放棄輸贏楊澄甫先生在論太極推手中說「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