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2020-12-26 文藝客棧

鳥飛絕,人蹤滅。

蘭棹穩,草衣輕。

釣絲細,香餌勻。

孤舟小,去無涯。

一葉隨風萬裡身,

只釣魚兒不釣名。

傳 馬遠《寒江獨釣圖》

柳宗元,唐代著名大儒,在文學和哲學上建樹頗多。三十三歲之前,他的仕途一片光明。可就在那一年,一道貶謫,柳宗元跌入了半生放逐的悽苦深淵。謫居永州,現實的仕途不順讓這位滿腹經綸的文人飽受精神壓力,於是他試圖在無憂無慮的詩意詩境中尋覓自我。一舟縹緲,一翁悠然,讓我們一起來破解《江雪》背後的詩意世界。

漫天的白雪

01、《江雪》為什麼要這樣寫?

《江雪》是柳宗元創作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的畫面。這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詩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

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我們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仔細品讀,我們亦會發現,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柳宗元借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抒發其幽棲超脫、自鳴高雅的情懷。詩中隱晦了當時詩人所處的險惡的政治環境,反襯出了其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不同流合汙的倔強性格。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此首詩文的構思是相當考究的。比如,千山萬徑之廣遠襯託出孤舟老翁之渺小;鳥絕人滅之闃寂對比出老翁垂釣之生趣;畫面之安謐冷寂襯託出人物心緒之湧動。簡單的說,對比、襯託的手法充斥了整首詩。

其次,這首詩的結構安排甚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詩人入筆並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悽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後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尾處,如果倒頭再讀全篇,便會有一種全新的感覺。

其實,不難發現,這是一首藏頭詩。將四句第一個字連讀便是"千萬孤獨",形象地描繪出死寂般的安靜氛圍,文人士子的悲劇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

不料,寒窗苦讀的結果卻是屢遭貶謫,在宦海浮沉的官場踽踽獨行,就像在白雪皚皚,天地一色的環境中獨釣的老翁,這是一種孤獨的生命體驗獨釣的老翁不僅僅是詩人的悲劇形象,更是千千萬萬文人士子悲劇形象的化身。

畫中的漁翁

再者,我們可以以點擴面,深切體悟。"孤"與"獨"二字直戳全詩重點。直截了當地反映了作者貶謫永州以後心有不甘但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讀此詩,我們可以從"孤"與"獨"二字出發,找尋到詩人所描繪的峻潔清冷的藝術境界。詩中描繪有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一場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千山,遮蔽了萬徑。鳥不飛,人不行,冰雪送來的寒冷製造了一個白皚皚,冷清清的世界。

不難發現詩人有種執意要為漁翁創造出一個廣袤無垠、萬籟俱寂的氛圍意趣,以此試圖強有力地襯託著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詩人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就如沈德潛評論為"清峭已絕",顧璘讚賞道"絕唱,雪景如在目前"。無境詩意,如斯絕美1

其實細細品味,可以感悟到詩人柳宗元就是詩中的漁翁形象的原型,兩者是緊密交融的。值得一提的是,釣翁垂釣,意不在魚。像姜太公垂釣於渭水之濱,嚴子陵垂釣於富春江畔,但更像齊白石所說的一樣,"釣得與否,非所計也" 。也許,詩中漁翁只是單純地想釣得一身孤傲清高和潔身自好。

畫中的漁翁

02、為什麼畫中獨愛描繪"漁翁"?

自古以來,漁夫形象就是一個充滿隱逸意味的文化符號,不僅僅是詩文中存在許多"漁夫",也有許多繪畫鍾情於描繪漁夫生活,故意在畫意中隱含"漁隱"之趣。相比之下,畫中描繪的漁夫顯得更為直觀、更為自然。

縱觀歷代漁隱圖,不難發現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1)第一種是描繪現實中真實的漁夫活動,畫面表現的僅僅是漁夫艱辛勞作的情形,或者是漁父休憩歸舟的樂趣,圍繞主題是田園的苦樂生活。(2)第二種便是以漁夫的身份隱喻,一般以垂釣泛舟的文人形象出現,表現的自然是一種林泉之間的幽居樂事,以及閒適超曠的文人情懷。

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為宋徽宗趙佶所畫的《雪江歸棹圖》,便是一幅頗得《江雪》詩意的畫作。在長卷的畫面中,水遠無波,天長一色,群山皎潔,行客蕭條,鼓棹中流,片帆天際,儼然一種雪後郊野的江山景色。

南宋畫家馬遠也曾經畫過一幅《寒江獨釣圖》,在水氣茫茫的寒江之邊,孤獨垂釣的漁翁立於畫面的中心位置,漫天襲來的蕭索寒寂之感仿若溢出了畫面,大片的畫面留白更是渲染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令人不禁打了個冷顫。

《寒江獨釣圖》

《雪江歸棹圖》

一葉小舟,一位老翁,獨釣寒江。

天地之間,一塵不染,萬籟無聲,一片蕭瑟清冷。

畫中表現的詩意境界絲毫不亞於詩中所表現的那樣,馬遠沒有對江水進行刻意的描繪,而是僅用寥寥數筆勾勒出水波蕩漾之感,卻讓人感覺得到江水浩渺。同樣,畫面中也沒有蕭瑟的冬景,而用蜷縮的漁翁軀體神態,將那寒意逼人的冷冽直接滲透出來。

其實,在不少朝代的繪畫中都有漁翁主題的繪畫,尤其是以元代居多。著名的"瀟湘八景"傳統話題之一的"江天暮雪",其中的意境便是來源于于柳宗元《江雪》一詩。漫天暮雪,空寂寒江,一派荒寒,相似的意境中卻有不同的人文情懷與感受。

朱端新作《寒江獨釣圖》

袁尚統於崇禎八年(1635年)創作的寒江獨釣圖

"獨釣寒江晚來雪,憑誰畫我作漁翁。"

不禁思考一個比較現實性的問題,即《江雪》詩中的意境為什麼能夠被後世所重視?為什麼畫中獨愛描繪"漁翁"?

"漁翁"的形象可能最早來自於《莊子·漁父》《楚辭·漁父》,也就是出自莊子或屈原之手。在這兩篇文字的記載中,"漁翁"都是作為一種避世隱身、欣然自適的高士形象出現的,就像一位看透世事、孑然一身的仙人一樣,通常都會給人以啟迪。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漁翁"這種孤傲的人物由此以一種十分正面的形象面貌進入到了文人群體的視野中。所以,後世自恃清高的文人和畫家都喜歡借用"漁翁"的形象來抒發感情,甚至藉此隱喻自己的人生境遇。

03、"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無論是詩文還是畫作,"寒江獨釣""漁翁"這樣的意象都明顯地帶有了某些符號性質的含義。柳宗元筆下的釣魚翁透視了千百年來士大夫自勉式唱和營造"漁隱"意境背後的悲劇感、寂寞感與寒寂氣息,暗含著一種文人自恃清高的決絕。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之間,無需贅言。漁翁以"寒江獨釣"的姿態在寂寥江面堅守,與天地萬物化冥合融為一體。漫天飄飛的白雪,既是指代一種嚴酷的官場環境,同樣也是一種清淨絕俗的精神支撐。在詩畫之外,更是一番類似於"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人生感觸。在古代,又有多少文人自詡為詩畫中的那一位「漁翁」?

最後,我用一首自創小詩作為結尾:

一舟縹緲,一翁悠然。一葉橫流,一心往之。撫今追昔,痛感世風之勢利。我心獨孤,深悟自然之悠然。

相關焦點

  • 年少不知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
    縱然歲月流逝,奈何情深不滅。即使千年已過,我們仍舊感慨萬千。 惟願我們常懷詩心,有詩可以抒志,有詞可以言情,目光所至皆詩意。 自然界尚且沒有圓滿的事物,人生在世更不可能完美無缺。 《道德經》有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完美主義是一個陷阱,正是因為有缺憾,我們才能不斷從平凡的生活中,感覺到幸福。
  • 〔詩詞〕年少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雪滿頭
    恨只恨指縫太寬,時間太瘦,還來不及細細品味,就走過了半生;怨只怨光陰荏苒,流年似水,才讀懂生活真意,就雪染了白頭。今天,我們為大家分享7首歲月詩詞,初讀不以為意,再讀才懂人生,它們在風月的長河中,愈發閃亮,使人每次品讀都回味無窮,生發無限感慨!
  • 《後來的我們》:初聽不懂歌中意,再聽已是歌中人!
    《後來的我們》:初聽不懂歌中意,再聽已是歌中人。當初的錯過,突然聽懂了這首歌,憶起了年少青春的自己,滿懷遺憾的自己。一句歌詞,就讓我聽得淚流滿面,現在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了,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 這7首詩詞,年輕時不懂,讀懂時已不再年輕
    人生就像一首詩,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往往讀不懂它。 只有等我們經歷過世間滄桑,經歷過和那些詩人相似的經歷時,才能真的讀懂。 這首被稱為史上最孤獨的小詩的《江雪》,是多少中年人真實的寫照: 人生縱有萬千姿態,唯中年得千萬孤獨。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寫道:「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 詩詞丨讀一首詩,知一份情,懂一個人
    我們常說,字如其人,其實詩詞也是如此。讀懂一首詩或者詞,便讀懂了其中的情,也便讀懂了一個人。只願你有人可依,有人可伴,不受孤獨之苦。一首詩,有時是一份「日日思君不見君」的相思。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 小詩大道理——十首哲理詩,讀懂了將受益終生!
    千百年來,古人留傳了許許多多的哲理,這些哲理被詩人寫入詩中流傳下來,至今讀來,依然發人深省、讓人受教。 下面一起欣賞十首哲理詩,每一首詩都是一個哲理,讀懂了將一生受益!
  • 詩詞丨7首歲月詩詞:年少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雪滿頭
    恨只恨指縫太寬,時間太瘦,還來不及細細品味,就走過了半生;怨只怨光陰荏苒,流年似水,才讀懂生活真意,就雪染了白頭。今天,詩詞君為大家分享7首歲月詩詞,初讀不以為意,再讀才懂人生,它們在風月的長河中,愈發閃亮,使人每次品讀都回味無窮,生發無限感慨!
  • 須知少時凌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是什麼意思 出自哪首詩全文是什麼
    劉聞欽下線時,嘴裡念叨的那句「須知少時凌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讓不少觀眾淚目,很多人從劉聞欽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出自哪首詩全文是什麼?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須知少時凌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是什麼意思  在《風犬少年的天空》中劉聞欽下線時,說了這樣的話,「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
  •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念此詩,僅20字少時沒讀懂,如今知其高明之處
    歷史上的諸葛亮比起小說中其實更有趣,文能寫出《出師表》,武能馬上定乾坤,沒事還能發明孔明燈和木牛流馬,成為了不少文人的偶像。杜甫為他寫下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李白為他寫下了「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陸遊為他寫下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羅貫中先生本就通曉詩詞,在小說中自然也要露一手,於是在小說的第38回,他給諸葛亮安排了一首出場詩。
  • 蘇軾寫一首千古奇詩,一般人只能讀懂3句,能讀懂4句堪稱高手
    蘇軾臨終前非常擔心兒子,所以特意手書了一首詩提醒他。提醒什麼呢?不妨先看看詩的內容。這首詩標題是《廬山煙雨》,也叫《觀潮》,雖然看起來只是普通的七言絕句,實際卻屬於一道偈子: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宋詞的千迴百轉,初學不識詞中意,再讀已是詞中人
    不論古今,我們的悲歡離合有同樣的溫度。古人用詩歌記錄生活、抒發感情,我們從古人的詩詞作品中也常常窺見相似的生活、共通的情感。詩詞簡單易讀,大人可以與孩子一起,共同享受讀詩的美。為什麼強調「讀」?因為詩詞不是靜態的文字,而是動態的、多變的、微妙的日常生活體驗,讓古詩詞的閱讀和學習與你的生活產生關聯和共鳴,在詩詞中找到人生的美好與瑰麗。本期內容我們就一起來談談「宋詞」。
  • 「一壺濁酒人已醉,不見月中嫦仙子」——你覺得這詩怎麼樣?
    有朋友發問:月落西山人未眠,孤燈昏月行影單。一壺濁酒人已醉,不見月中嫦仙子。你覺得這詩怎麼樣?你要問我覺得這詩怎麼樣?我告訴你這東西不怎麼樣。首先我懷疑這是故意發出來找罵的,因為寫詩的人寫不出這玩意。即便是稍微懂點基本詩歌寫法的初學者,也不會寫成這個樣子。前面妝模作樣,用古詞搭建,構造,模仿古意,第三句流入江湖體,最後一句尿崩,什麼押韻、節奏感全都不要了,褲衩子都扒了個乾淨。這就是一首想當然、生搬古詞、內容前後矛盾,連順口溜都不算的口佔。
  • 李商隱最好懂的一首詩,卻依舊留下了千年難解之謎
    那麼,李商隱有沒有寫過那種讓人一看就懂,不用猜來猜去的詩?當然有,就是那首著名的,你八成在課本上學過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我在四川,你在長安,夜雨瀟瀟,燭花未剪。什麼時候,能和你一起剪燭西窗,共話巴山夜雨啊!
  • 詩詞鑑賞 | 一首詩讀懂:閨怨詩
    閨怨詩是漢族古典詩歌中一個很獨特的門類,主要是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徵婦、商婦、官婦、遊子婦等)在閨閣中的愁怨。閨怨詩裡的抒情主人公是女子,抒發的主要是這女子的怨情,比如丈夫不在身邊的寂寞和思念;批判戰爭;悔恨教丈夫覓封侯;對青春逝去,年華易老的幽怨。寫作者則性別不限,可能是男性詩人,也可能是女性詩人。
  • 《詩經》中的一首詩,被詩作者顛來倒去反覆用,結果成千古絕唱!
    在《蒹葭》中,詩作者就反覆用到「蒹葭萋萋,白露未晞」等句,不僅增強了詩歌的韻律和樂感,而且還起到了烘託氛圍,前後呼應,深化詩歌主題等作用,並且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讓人印象深刻。不過,在「詩三百」中,也有一些特殊的「重章疊句」,它們被詩人掰開揉碎,顛來倒去反覆用,卻也成千古名句。比如「夏之日,冬之夜」與「冬之夜,夏之日」。
  • 莎士比亞有一首愛情詩,能讀懂一半,你也可以稱為半個情聖了!
    文/南山果果人的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記憶莫過於擁有一段美好的愛情。關於愛情,能夠讀懂它的人不多,也許,只有認真愛過,真心付出過的人,才明白其意。就好比莫文蔚在一首歌中這樣唱到;「若不是因為愛著你,怎麼會夜深還沒睡意。」當然,每一個人都渴望在情竇初開的年紀裡,遇上自己的另一半。
  • 如詩的女子
    生活,原本清淡如詩,並不複雜,只要你擁有一顆雲淡風輕的心,高山流水的情懷。學會做一個如詩的女子,淺笑低眉間,便會有一種花開的嫵媚與溫馨。如詩的女子,她擁有一種天然的素雅,不愛世間的燈紅酒綠,不羨塵世的胭脂俗粉。喜歡淡雅,喜歡安靜,享受孤獨與寂寞。
  • 2020年已近尾聲,2021年春節倒計時,哪首詩才是過年該有的樣子?
    這真是一個讓人心酸糾結又無所適從的悖論。既然願望不易達成,則反倒讓我想起了王安石充滿年味兒的這首詩《元日》。    詩的大意很好懂: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然過去了。溫暖的春風送來了新年,人們歡快的暢飲著新釀的醇美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大家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這首詩歷來為人推崇,因為它慰藉了多少遊子的鄉愁,抵達了多少遊子的溫柔,安放了多少遊子無處安放的心靈。
  • 一首詩讀懂一個人:受困於現實的無奈者,都有一個孤獨的內心
    有些人不喜歡把自己的心事,說出來去給別人評論,因為世人大多不理解他們的心態。而這種現象也造就了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都有一個孤獨的內心。他們是受困於現實的無奈者,是無法實現心中理想的悲哀者,那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們的心靈,用一首詩來讀懂一個人。這位心中充滿孤獨的文人,是南宋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詞人,有人叫他幼安,也有人叫他稼軒,但是更多的人卻喜歡稱他為辛棄疾。
  • 王國維《人間詞話》成大事者三種境界的那三句詩你讀懂了嗎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初看也許不太懂其中道理,但是細品會覺得這三句詩代表的三種境界非常在理,讀懂這三句詩,對成大事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