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還記得自己的寶寶出生時身高是多少嗎?如果忘了可以去出生證明上看一下。當寶寶出生後,護士要對他的身高體重做記錄。
問了身邊的幾個人,大多數都是在50釐米左右,這是湊巧還是助產士量錯了呢?看過這兩點原因你就懂了。
案例:同時段出生的3個寶寶都是50釐米
小蒙懷孕39周+2天,寶寶準備發動了。家人焦急地等待在產房外。每次助產士抱著孩子出來,都會引來所有家屬的圍觀。
「某某的家屬在嗎?男孩,6斤6兩,51釐米」,小蒙的丈夫在等待中先後迎來了兩個寶寶的出生,一個是51釐米,一個是50釐米。
在經過一上午的等待,小蒙終於順利生產了,助產士出來說是個可愛的男寶哦,6斤4兩,身高50釐米。
聽到這句話後寶爸突然愣住了,他猶豫了一下,還是問了助產士:「差不多先後有3個孩子出生了,怎麼身高都是50釐米呢,會不會是你們測錯了呢?」
助產士回答這肯定是沒錯的,不要多心,新生兒的身高普遍都是50釐米。寶爸很細心那!
分析:為什麼新生兒出生時身高都在50釐米左右?
實際上,助產士並沒有亂填,那為什麼新生寶寶在身高上如此一致呢?這件事情是有科學依據的。
①和媽媽的子宮有關係
女性在懷孕前,子宮大小約在7*4.5*3.5cm,重量為50克左右,懷孕後子宮逐漸被撐大,臨近預產期時子宮的大小約在35*25*22cm,重量1000克,足足增加了20倍。
即便是子宮如此「膨脹」,仍然是有限度的,胎兒再高一些就會超出子宮的承受範圍。為了不撐壞準媽,所以胎兒的坐高和子宮長度剛剛好。
這也就是說,足月的寶寶體重會有差異,但他們的坐高基本都在35釐米,即便有所差別,也不會相差太多。所以出生後普遍身高在50釐米。
②和測量方法有關係
寶寶出生時身體都是蜷縮狀態,如果一定要精確測量的話,就需要大力掰開孩子的腿部,但這樣很容易傷到寶寶,而且他也不懂配合。
除非是對於早產的寶寶,需要精確測量身高體重來評估健康狀態的,通常情況下對足月寶寶的身高測量不會太較真,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當然,孩子的身高和體重都是成比例的,如果是6斤左右的新生兒,身高在48~50釐米,如果在8斤左右的,那麼身高會長一些,在50~52釐米。
孩子的身高發展規律是怎樣的?
寶寶出生時一般身長 50cm左右,前3個月身高增長最快,能長高11~12釐米,之後到了寶寶1歲,還能再長高13~14釐米。
在寶寶1歲後,一年內身高能增長10釐米左右。3歲至青春期,孩子每年身高能增長5~7釐米。
可以參照下這組數據,看孩子是否達標。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對孩子的身高進行幹預?
① 生長遲緩:生長速度明顯比同齡人慢的,與標準相差很多。
② 性早熟型矮小:第二性徵提前出線,骨齡加速的青少年。
③ 營養過剩型矮小:體重嚴重超標,營養失衡,身材肥胖。
④ 營養不良型矮小:偏食、挑食甚至厭食的,發育遲緩,身材單薄。
⑤ 大腦疲勞型矮小:長時間睡眠不足,缺乏運動,且用腦過度者。
【今日話題】
你家孩子出生時身高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