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得夠不夠暖?吃得夠不夠飽?……自從有了娃,爸媽們總有操不完的心。到了春天,孩子們生長發育最快的季節,許多媽媽又開始擔心自家娃,長得夠不夠高?
估計每位爸媽都希望自己的兒子、女兒擁有一雙傲人的大長腿吧,像這樣:
焦慮的林媽媽說,兒子8歲才121釐米,同班同學最高的都快140了。她自己身高有165釐米,在女人當中不算矮,丈夫身高也有175,標準的身高。兒子怎麼會這麼矮?她找浙大一院兒科主任梁黎求助。
梁醫生拿出了一張《我國兒童身高百分位數標準值》,就是下面這張:
按照上面的標註,8歲的男孩正常身高的下限是119.9釐米,林媽媽的兒子屬於「偏矮」,但還不是「矮小」。(各位爸爸媽媽也可以拿著娃的身高對表自查,看看拖後腿了沒)
再拍個片子看看骨齡,「骨齡才6歲。」梁醫生說,骨齡上落後同齡孩子兩年,怪不得身高偏矮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林媽媽的兒子骨齡偏小?看看小朋友的身材,就能找出很多答案了——
身材瘦瘦弱弱的,神態上文文氣氣,屬於愛靜的性格,「他挑食,吃飯比較難伺候。」林媽媽說,一家人對兒子很是寵愛,不愛吃飯也不勉強,另外,孩子不像同齡小朋友那樣愛往家外跑,做父母的也樂得他在家自己玩。
了解到這裡,梁醫生的處方也差不多開好了:不屬於矮小症,不需要注射生長激素。想要繼續長高,方法就是從孩子的作息、營養方面入手。
要預測孩子的身高,可以根據這條遺傳靶身高公式:
女兒的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誤差±5釐米
兒子的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誤差±5釐米
梁醫生用自家的例子來說明:
梁醫生姐妹三人,她是老大,身高164釐米,排名第二的妹妹身高176釐米,最小的妹妹156釐米。三姐妹身高最多竟然相差20釐米!
梁醫生母親身高159釐米,父親身高178釐米,根據公式計算,姐妹三人平均身高應該是162釐米,在後天環境因素作用下,應該在157~167釐米。
這樣看來,梁醫生屬於正常範圍,可兩個妹妹為什麼差距20釐米?
「一般情況下,遺傳因素僅影響身高的70%-80%。」梁醫生說,而宮內和生後的營養、環境、疾病等多種因素均能影響生長基因的表達,也就是說,先天因素,也就是遺傳因素賦予孩子們固有的長個的能力與後天因素密切相關。
最小的妹妹出生的時候,是60年代自然災害,宮內營養不良,出生時體重只有2.4kg,屬於小於胎齡兒;幼年時又患腎臟疾病,長期服藥治療;這些都會影響到先天決定的長個能力的發揮,最終小妹妹的成年終身高就不太理想,「也就是說宮內營養和疾病這些因素影響了她的生長潛能的發揮。」
而高個妹妹從小營養好、睡眠好,「她很喜歡運動,我喜歡在家看書。」梁醫生說,在運動方面的差別,導致妹妹比她也高了許多。
「很多家長對於這些遺傳因素以外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因素不太重視。」梁醫生說,這些家長覺得不過對成年終身高只有區區20%~30%的貢獻率,沒當回事,其實這20%~30%,往往意味著10到20釐米的差別。
「3月到5月這段時間裡,如果一切正常,學齡前和青春期孩子能長2釐米以上;青春期前的孩子能長1.5釐米到2釐米。」梁醫生說, 希望孩子擁有大長腿的家長們,可一定要在孩子的營養、運動、睡眠上做好充足保證啊。
來源:錢江晚報記者 張苗 升學寶
值班編輯:奈良的鹿
也就是說,擁有歐巴的大長腿也是需要後天努力的,同意請點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