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代數之美的數學家──埃米·諾特

2021-01-15 教育點評員

純數學,如同邏輯思想的詩歌,埃米·諾特追尋一個可以兼具簡約、合理、廣泛應用的通則。愛因斯坦讚美她:「在追尋邏輯美學律動的規則時,發掘貫穿自然法則要素」(意譯,原文如下:

In the realm of algebra, in which the most gifted mathematicians have been busy for centuries, she discovered methods which have proved of enormous import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day younger generation of mathematicians. Pure mathematics is, in its way, the poetry of logical ideas. One seeks the most general ideas of operation which will bring together in simple, logical and unified form the largest possible circle of formal relationships. In this effort toward logical beauty spiritual formulae are discovered necessary for the deeper penetration into the laws of nature.

埃米·諾特一生的成就在兩個方面:抽象代數和理論物理學。她研究抽象代數,如微分不變量理論及伽羅瓦理論,將不同領域中類似的數學現象抽取出來抽象化及公理化,然後統一的用代數來描述。理論物理學的研究上,她推導出了諾特定理。根據她的定理,物理學家知道了有對稱性的公式具有守恆的性質。諾特再進一步推導成一個通用的數學定理:在一個物理系統內,任何一種數學上的連續對稱性,都必定對應到一種物理上的守恆定律。諾特定理的普遍性讓它在經典物理學內威力無窮,甚至有人認為可以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媲美。

諾特

埃米·諾特雖然對數學跟物理有偉大的貢獻,但是只因她身為一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猶太女性,她的學術研究道路異常坎坷。

埃米·諾特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邦埃朗根,父親馬克斯·諾特是埃朗根大學的數學教授,專精於代數幾何學與代數函數論。她1900年從女子高中畢業後,符合當時社會對女子的預期,順利的取得了英語與法語教師資格。但自幼在父親及其友人的薰陶下,諾特對於數學充滿了熱愛。即使在當時的德國法律下,女生不被允許就讀大學,通過了入學考試諾特還是只能以自費旁聽生的身分到在埃朗根大學聽課。在如此困難的學習環境下,諾特旁聽了每一門數學課,且永遠坐在最前排聽講。她認真的態度獲得教授們的喜愛,並在1903年參加了畢業考試,但是因為沒有學籍無法取得大學文憑。之後,諾特繼續前去哥廷根大學旁聽。

在這些當時一流大師所開設的課堂內,諾特堅定了往數學研究發展的決心,也因此認識了菲利克斯·克萊因(Felix Klein)和大衛·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在1904年埃朗根大學開放女子入學時,諾特順利的通過了博士班的入學考試,成為第二個從埃朗根大學畢業的女子學生,於1907年以最優等的成績通過博士學位的答辯。

雖然諾特費盡千辛萬苦取得博士學位,但她的母校拒絕僱用女性教授,她只能跟隨著自己的父親,一邊做研究,一邊在有需要的時候幫她父親代課。就這樣諾特在埃朗根大學無薪工作了七年,直到她驚人的才華已無法被德國數學界所忽視。

希爾伯特

1915年,哥廷根大學的克萊因和希爾伯特試圖說服其所任職的單位錄用諾特,他們認為諾特的才華會對他們正在完善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多有助益,可惜校方多人質疑女性任教的正當性,校方反對的理由包括:「當我們的士兵從戰場回到大學,卻發現他們需要從女人的腳邊學東西。」及「若讓女性成為私人講師,之後也許就會讓她當教授,這樣她就可以進入學校評議會。評議會會員怎麼可以有女性?」,甚至不願提供私人講師的職位。希爾伯特憤而回應「我無法理解為何候選人的性別與她是否適任為私人講師有所關係,此處是大學,不是澡堂」。由於諾特無法取得私人講師的頭銜,1915-1919年間,諾特只能在希爾伯特掛名的課程中以助教的身分授課,但諾特在這艱困的期間完成了不變量定理跟諾特定理的雛形。

哥廷根大學數學系

直到1919年,因為一戰後勞動力大量缺乏的情況下,社會氛圍突變,女性工作權開始被當時的社會重視,甚至可擁有投票權。諾特在學術上無可置疑的優異表現,終於獲得了私人講師的身分,得以以自己的名字開課。諾特在1921年完成「具革命性的」論文《環中的理想論(Idealtheorie in Ringbereichen)》,並憑著此論文在1922年升等成的副教授。

雖然身為副教授,卻是一個沒有終身職也沒有薪水的職位,只能靠著當時系主任理查·科朗特(Richard Courant)極力為她爭取「委任教學」(Lehrauftrag,每年覆審)工作的微薄薪水及父親的遺產過活,這種不公平的待遇不只是因為她是猶太人、和平主義者,也同時因為她是女人。

因為諾特身為女性,除了待遇上的不公平,她在任德國數學年刊(Mathematische Annalen)編輯期間並不具備職銜,即使她是一個絕佳的數學期刊編輯。終其一生,她的研究成就備受當代眾多學者肯定,她還是沒有在德國升成教授,也無法成為研究院院士。

諾特晚年

諾特1932年在國際數學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上發表了長達一小時的全會演講,許多當代代數學家於會場祝賀她50歲生日。這年被認為是她學術生涯的高峰。

1933年,希特勒及納粹領導了德國。雅利安(aryan)主義興起,來自學生及政府的壓力使得諾特與其他科學家被迫喪失授教權。隨著局勢不斷惡化,諾特被迫離開德國。因為大量流亡教授及經濟不景氣,即便友人到處為她奔走,最終她只獲得美國布林莫爾女子學院(Bryn Mawr College)及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Somerville College, Oxford)的教職邀請。諾特選擇去美國。她在布林莫爾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與其他女性科學家的相處讓她覺得新奇的美好,與研究生的討論進展流暢,還能每星期去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教一堂課。

好景不常,諾特於18個月後死於子宮頸瘤手術後的血栓,享年53歲。愛因斯坦在她的悼詞「祭埃米諾特 (The Late Emmy Noether)」裡寫到:「自女性高等教育開始以來,在評論最優秀的當代數學家時,諾特女士是最不可忽略且富有創造力的數學天才。」。

In the judgment of the most competent living mathematicians, Fraulein (德文的「女士」) Noether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mathematical genius thus far produced since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women began.

讚美她的卓越的貢獻:「代數,這個使得無數最有天賦的數學家忙碌了幾個世紀的領域,因為她所發現的方法,對當代年輕一代數學家的發展造成重要影響。」

相關焦點

  • 尼克︱花拉子米和智慧宮:代數一千二百年
    愛米·諾特是傑出的女數學家、哥廷根學派的代數大家、範德瓦爾登的老師。歷史寫到老師為止,恰如其分。範德瓦爾登本人是德國哥廷根學派和法國布爾巴基學派之間的橋梁,他從哥廷根走後,德國數學沒落,法國數學崛起。吳文俊數學與天文絲路基金會資助翻譯的《算法與代數》是花拉子米兩本書的合集,譯者也隨「820年」之說。中國數學家兼詩人蔡天新2017年出版的《數學簡史》中也如是說。一般認為花拉子米公元780年左右生於現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希瓦城(Khive),公元850年左右逝於巴格達。
  • 從伽羅瓦到諾特,看抽象代數的誕生與發展
    直到10年之後,法國著名數學家劉維爾看到了伽羅瓦的手稿,經過嚴密計算,最終肯定伽羅瓦結果之正確、獨創與深邃,他還花了很久的時間對其進行闡釋說明,1846年最後將其發表在極具有影響力的《純粹與應用數學雜誌》上,並向數學界推薦。
  • 北大天才數學家許晨陽,斬獲500萬大獎後赴美,現再獲世界大獎
    我國就沒有非常優秀的青年數學家?有,比如畢業於北大的許晨陽,就是我國少有的天才數學家,只不過現在人在美國,成為我們為美國人做的「嫁衣裳」。許晨陽,斬獲500萬大獎的天才數學家許晨陽,現39歲,主要從事代數幾何研究,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0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任教。
  • 18世紀數學的發展,代數、幾何、分析三大分支開始形成
    這部巨著與他隨後發表的《微分學原理》和《積分學原理》,標誌著微積分歷史上的一個轉折:以往數學家們以曲線作為微積分主要研究對象,而歐拉首次把函數作為微積分的研究中心。自此之後,微積分被看作是關於函數的理論。歐拉等人大大豐富了函數概念,明確區分代數函數與超越函數、隱函數與顯函數、單值函數與多值函數等。通過對一些困難積分問題的求解,建立了一系列新的超越函數,如伽馬函數、貝塔函數、橢圓不定積分等。
  • 頂級數學家厲害到什麼程度?
    高斯19歲的時候就發現了正十七邊形的尺規作圖法, 當年歐幾裡得提出了尺規作圖,可是還遺留了許多問題,比如正多邊形的尺規作圖,難倒了2000多年來的許多數學家,高斯在大學二年級時就得出正十七邊形的尺規作圖法,並給出了可用尺規作圖的正多邊形的條件,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難題,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難題的數學家。要知道,那個時候他才19歲。
  • 4個角度,看數學的發展:數學學科、思想、符號、數學家成長
    【必然到或然】不同於必然現象,數學家開始注意到自然界的隨機現象,相應的隨機、概率思想得到迅猛發展。【模糊數學】不同於建立在「集合論」基礎上的精確數學,20世紀60年代產生一門嶄新的數學學科——模糊數學,從精確數學到模糊數學是數學思想方法的又一個重大變革。
  • 幾何的代數方法——三等分角
    古希臘人也許就是這樣想的而且幾個世紀以來無數的數學家可能也是這樣想的。幾十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仍舊沒有解決,直到最終由皮埃爾•勞倫•旺策爾(1814-1848)給出最終答案。旺策爾是數學家、工程師和語言學家,他就學於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這是當時重要的科學培訓基地。當一個人有如此之多的興趣的時候就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他的注意力分散到各個學科,因而沒有留下持久威名的巨作。
  • 清華大學授予法國數學家讓-皮埃爾·塞爾名譽博士學位
    清華大學授予法國數學家讓-皮埃爾·塞爾名譽博士學位清華新聞網4月26日電 (通訊員 孫麗娟)4月25日,清華大學在工字廳授予法國科學院院士、法蘭西學院榮休教授讓-皮埃爾·塞爾(Jean-Pierre Serre)名譽博士學位,校長邱勇院士向塞爾教授頒發名譽博士學位證書。
  • 史上最悲情的天才數學家,曾經兩次被捕,20歲就黯然離世!
    數學界未來之星的隕落伽羅華第二次出獄後不久,他愛上了一個風騷的舞女。對於這個女人來說,伽羅華捲入了一場「愛與榮譽」的決鬥。伽羅華知道他情敵的槍法很好,他害怕自己逃不出死亡。迄今為止,這位數學史上最年輕、最有創造力的數學家已經永遠凋零,在20歲零8個月的時候去世。短暫生命的非凡貢獻就在伽羅華去世14年後的1846年,他的論文手稿才被法國數學家劉維爾理解。劉維爾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研究和解釋它的意義,並在有影響力的《純數學與應用數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些論文。
  • 數學家們的愛情故事
    伽羅瓦的故事伽羅瓦(Évariste Galois),19 世紀最偉大的法國數學家之一,唯一被我稱為「天才數學家」的人。他 16 歲時就參加了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結果面試時因為解題步驟跳躍太大,搞得考官們不知所云,最後沒能通過考試。
  • 於尋常處證神,數學家阿諾德其人其事
    會數學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所做的物理,總予我以風格輕靈且具有穿透力的印象——牛頓、哈密頓、龐加萊、克萊因、希爾伯特、閔可夫斯基、外爾、諾特等等,莫不如此。偶爾翻到那些會數學做物理之人的著作,膜拜之情就油然而生。茲鬥膽撰寫我崇拜的數理大神系列數篇,與朋友們分享我關於這些大神之神跡的點滴印象。
  • 天才何謂,嘔心乃已——大數學家愛森斯坦小傳|賢說八道
    既然再次見到了這個數學家的名字 (其實,Morris Kline的《古今數學思想史》裡也是提到過的),我於是決定關切一下他的生平,沒想到愛森斯坦竟然享年只有29歲。看到這個數據,筆者感到萬分痛惜。天妒英才,在詩人和數學家身上真是屢有應驗啊,伽羅華享年僅21歲,阿貝爾享年僅27歲。細觀愛森斯坦短暫而又富有成就的一生,筆者唏噓不已,遂決定撰此短文,揚天才英名,以申敬仰之情。
  • 數學史上的最豪華的頂級數學家家譜,原來歐拉是黎曼的祖師爺
    在數學史的發展中也有這麼一個家譜,它有頂級數學家組成,稱它為「最豪華家譜」一點也不為過!這個家譜要從萊布尼茨說起,萊布尼茨收了個學生叫約翰·伯努利,伯努利收了一個徒學生就是著名的歐拉,歐拉在他的那個時代是無敵的存在。
  • 最富傳奇色彩的難題被天才數學家...
    8 年前,一位天才數學家宣稱自己解決了數學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未解猜想,如今其研究論文終於要發表了。數論分為初等數論(即用初等方法研究的數論,主要包括整除理論、同餘理論、連分數理論)和高等數論(包括了更為深刻的數學研究工具,大致包括代數數論、解析數論、計算數論等)。
  • 偉大的數學家歐拉,瑞士、俄國、德國都把他視為自己國家的數學家
    歐拉的聰慧與勤勉,贏得了該校數學教授約翰·伯努利(Jchann Bernoulli)的賞識(伯努利數學家族,祖孫四代蟬聯共有十位數學家),並親自單獨面授數學。從此歐拉和他的兒子一數學家尼古拉·伯努利和丹尼爾伯努利,結成密友。歐拉十六歲在該校畢業,獲得碩士學位。在伯努利家族的影響下,歐拉決心以數學為業。少年矢志,皓首窮研。
  • 天才數學家證明了神的真實存在
    整封信除了幾句簡單的英文,完全是用代數、三角及微積分語言寫成的,滿篇的定理讓人感到詭異。讓哈代感覺既熟悉又陌生。哈代和自己的好友、優秀的數學家李特爾伍德一起研究這封信上的公式。漸漸的,他們發現這些看似混亂的公式背後閃耀著天才的光芒。他就是被哈代喻為「具有最高品質的數學家,一個具有舉世無雙的富有獨創性的智者」印度數學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拉馬努金。
  • 國手江鑄久九段與天才數學家的相遇
    全美各地不少對棋有興趣的數學家都觀看了這場表演賽。對這盤棋的研究結果,埃爾溫的助手寫了篇論文,發表在劍橋大學出版的數學刊物《More Games of No Chance》上。2007年,埃爾溫在韓國辦了一個數學卡片棋的比賽,有6名職業棋手參加,除了我們倆以外,還有元晟臻、安祚永、宋泰坤、韓尚勳。
  • 溫州的數學家家族_科教文體_溫州網
    溫籍數學家群體的出現,是中國現代數學史上一件引人矚目的事件,也是國際數學史上的一種罕見現象。溫州也因此被人們美譽為「數學家之鄉」。有趣的是,其中不少數學家來自同一家族,他們或為父子,或為兄弟,或為堂兄弟。  陳潤之和陳範父子  陳潤之(1816-1885),字菊譚,瑞安人。
  • 萊昂哈德·歐拉是瑞士數學家、自然科學家
    沉重的打擊,仍然沒有使歐拉倒下,他發誓要把損失奪回來.在他完全失明之前,還能朦朧地看見東西,他抓緊這最後的時刻,在一塊大黑板上疾書他發現的公式,然後口述其內容,由他的學生特別是大兒子A·歐拉(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筆錄.歐拉完全失明以後,仍然以驚人的毅力與黑暗搏鬥,憑著記憶和心算進行研究,直到逝世,竟達17年之久.
  • 印度最開掛數學家,僅17年時間,靠女神託夢發明3000多條數學公式
    雖然有些不合時宜,但今天還是想向大家介紹一位印度數學家——斯裡尼瓦瑟·拉馬努金。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偉大的數學家,歐拉(微積分、幾何、代數、三角)、高斯(代數、分析、統計學)、歐幾裡得(球面幾何、透視)、笛卡爾(坐標系統)等等,他們都是數學史上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