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2020-12-10 陳叨叨的叨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許慎。《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說文解字》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關於作品名稱的來源,許慎的解釋是:倉頡開始造文字時,大概是按照萬物的形狀臨摹,,所以這種圖畫似的符號叫「文」,從這以後,形與形,形與聲結合的符號便叫「字」。

「文」就是描繪事物本來的形狀,「字」的含義是滋生,繁衍。因此可以從文字的構造推斷出從古至今文字的流變以及其中賦予的文化內涵。

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而牛作為重要的一種生產工具,它的由來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便顯得極有研究價值。

《說文解字》牛部字字義研究

《說文解字》一共收錄了45個牛部字,重一個籀文(籀文「牭」從「貳」)。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對《說文》牛部字的研究,主要是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考證,包括音韻、字形、意義方面,這在「說文四大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到。

湯可敬先生的《<說文解字>今釋》,收集了《說文》所有牛部字,列出已知古文字演變情形,並一一給出今釋義;董連池先生的《<說文解字>考正》對《說文》牛部字逐一考正,並對其說解有誤之處進行訂正;臧克和先生的《<說文>新訂》主要圍繞《說文》從字形角度來論證牛部字;蘇寶榮先生的《<說文>今注》對18個牛部字進行解釋,給出申義,並指出《說文》解釋的有誤之處;鄒曉麗先生的《基礎漢字形義釋源》,從字形和字義的角度分析了6個牛部字;王寧先生編著的《<說文解字>與漢字學》提到從漢字演變發展角度來探索一些《說文》牛部字成為死字的原因。

「牛」字的小篆ziti

在許家星學者的「《說文解字》『牛』字說解的辨釋」論文中,提出各個研究學者對「牛」字的解釋,諸家頗多異同。具有代表性的幾家:一是絕大多數認同的徐鉉本的看法:「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也。」二是王筠的看法:「牛,大牲也」。註:「《易萃》『用大牲吉』。虞翻註:坤為牛,故曰大牲。牛,件也。件,事理也。」註:「兩句支離,蓋後增也。」

王筠認為後面兩句語義不明,是為後增之文。三是段玉裁的看法,他對「牛」的解釋是:「牛,事也,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和徐本相比,他把「大牲也」刪去,並將「事理」斷開,作為並列關係的兩個詞看待,其理由是:「事也者,謂能其事其事,牛任耕也;理也者,謂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此與『羊,祥也』;『馬,怒也,武也』一例。自淺人不知此義,乃改之雲『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各諸家對「牛」的釋義有同有異,而「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則是諸家普遍承認的部分釋義。其不同在於「事理」是否應該斷開。

在程豔學者的研究當中,則是按照許慎的解釋,牛部字的釋義涵蓋了牛的性別、年齡、毛色、體型、性格、用途等多方面,釋義範圍多圍繞「牛」本身。但是在牛部中,有一些字的釋義並不符合這一規律。

這些字的釋義不僅表示牛,也包括了羊、馬、豕等家畜。而學者就這個現象去考察了此類字義及字形構件的演變過程及規律。可見牛部字的釋義範圍之廣,且深深地影響了其他類漢字的釋義和構件演變。

從《說文解字·牛部》探尋中國古代牛文化

在從《說文解字·牛部》中探尋中國古代牛文化中,總共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說文解字》牛部字體現了古時的牛崇拜,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牛的類人性的文化價值。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均從《說文解字》牛部的編排順序切入。

《說文解字》牛部編排共有:按牡牝編排、按年齡大小編排、按毛色雜純編排、按馴養方式編排、按行為品性編排、按身體性狀編排、按用途編排、按其他編排。

第一 牛的類人性文化價值

在漢字中我們不能從「人」字部首的字中得到諸如:以家庭為標準、或者以性別為標準、或以長幼輩分為標準的完整的分類信息。不是我們的先民對這些沒有認識、沒有總結,而是漢字的性質決定的。這些內容分散在不同的部首中,比如「人」「女」「父」「子」等。體現了我們民族對事物認知的嚴密性,及人對自身的關注。同時也帶給人們對同意事物完整性的認識上的難度。

在動物義項中,對於與人類共處時間長、關係密切的動物,把對人類社會的認知在它們身上體現出來,表現了先民對自身社會結構的認識。因此,對動物的研究,為人類社會發展史提供依據。加之某些動物與人的多元關係,構成獨特的文化體系。《說文》通過字體的編排順序,將古人的這些文化信息保存下來了。

先是對「牛」的釋義。在前文已寫明諸家對「牛」字的後半段釋義存有不同。許家星學者認為「理」應當是「順」義。《廣雅·釋詁卷一》:「理,順也。《說文》『順,理也。』《說卦傳》雲『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考工記·匠人》雲『水屬不理遜謂之不行。』」

《義證》說:「『理也者,本書循,行順也。」除此之外,段玉裁還對「順」字的形體進行了分析:「人自項以至於踵,順之至也。川之流,順之至也,故字從頁、川會意。」可見「順」還有服從、不叛逆、聽話之意。故「牛,理也」在此也就是說牛循順、聽人指揮之意。「理」就是對牛「從順、遜順、馴服」這一內在屬性的概括,這一認識或許是漢民族所特有,它反映了漢民族的一種心態、一種觀念,那就是:「順從」是一種必須遵循的美德。

而牛力大無比,卻具有這種類人性的屬性特點,才受到人們的一再稱頌。這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規律,表明人類已經不僅僅把牛當作一種普通生物,而是把它當成人一樣看待,賦予它更多的「人性」。

第二 牛崇拜文化

首先,牛崇拜文化又主要來源於牛作為古代祭祀的一種重要大牲。因而牛崇拜文化中又包含古代祭祀文化,而從古代的牛祭祀文化中,又能夠反映出古代的牛崇拜文化。這同樣從牛部字的編排可以研究得知。

在古代的眾多祭品中,牛是比較特殊的。「君無故不可殺牛,大夫無故不可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但祭祀是可以殺牛的。「凡祭……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牛作為祭祀犧牲,地位與天子對等,可見古代牛的位置是比較高的。

且在用牛作為祭祀犧牲時,會按照祭祀性質、時間、目的的不同選用不同的牛和宰牛方法,這種選擇的特殊性也凸顯了牛的位置。而這種做法也反映出古代人民對牛的崇拜。

《說文》中有「物」字,「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段玉裁注「牛為物之大者。故物從牛。與半同意。戴先生原象曰『周人以鬥、牽牛為紀首。命曰星紀。自周而上。日月之行不起於鬥牽牛也』。按許說物牛之故。又廣其義如此。」有「半」字,《說文》「物中分也。從八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凡半之屬皆從半。」

在「物、半」兩字中都提到了,牛為物大。中國古代的《易經》中,則以牛為坤卦的象徵。牛象徵地,象徵腹,象徵母,表示柔順溫和,能包藏儲存萬物,像溫順慈祥的母親。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因為牛是重要的耕地勞動力,所以人們對農業的重視,也體現對牛的重視和崇拜。

相關焦點

  • 黃金盤裡脂如雪:六畜與太牢之首,牛作為農耕文明象徵的地位嬗變
    「角頭三」顯然是指「牛」字的上半部,中間牛頭,兩邊是牛角,「封」就是牛的肩胛骨,「尾」即「牛」字中間的一豎,指牛尾。非常象形地表達了一個完整的牛的形象。所以,在華夏文明中,「牛」字的創造、演化路線是清晰的。在漫長的歲月裡,牛更多的是作為提供肉食的牲畜而存在的。與羊、豬的情況類似,肉食是當時貴族的專享!
  • 【文化普及】牛文化:中國牛,是真牛!
    「牛」字便誕生了(普通牛和另一種牛[瘤牛]在我國都稱為黃牛,下圖為普通牛)普通牛、水牛、瘤牛、犛牛它們共同組成了中國古代家牛的大家族(中國古代家牛的傳入和起源示意,在我國傳統叫法中黃牛包含普通牛和瘤牛,其中普通牛的傳入可能早到距今5500年左右,但充分的證據年代在距今
  • 為什麼牛在我國受到尊敬與愛護?又是怎樣體現在金銀紀念幣上的?
    牛,乃中國古代「六畜」之首,中華民族愛牛、敬牛、尊牛的風俗則由來已久。我國自古就是以農業立國的國家,中華文化就是由農耕文化發展而來的,而古時候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牛耕技術的應用。用牛耕代替人力耕地,使得原來僅靠人力無法完成的精耕細作成為了現實,農業也因此得以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這過程中,牛也逐漸成為了我國文化中吃苦耐勞,勤勉努力的象徵。同時,牛也是農耕文明的標誌物,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象徵。
  • 同樣崇拜牛,中國羌族與印度有什麼關係?
    印度的牛文化印度,被人稱之為「神奇」的國度。印度作為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以印度教為主,教徒佔據全人口的80%。印度教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為牛的生存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印度,能見到三五成群的牛在大街上肆無忌憚、橫衝直撞,和我們常見牛的憨厚不同,印度的牛顯得「怡然自得、唯我獨尊」。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記者探尋過往的歷史煙雲,穿過周口的大街小巷,希冀用筆鋒描繪、還原一個生動鮮活的「周家口」。牛是勞動生產力 來源:韓九耕田而食 「一頭牛」見證豫東大地的農耕文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裡收藏和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的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犁等至近現代的生產生活工具耬、犁、杈、耙等2000餘件。「我們這裡有『農耕之家』、『農耕體驗園』及農耕(民俗)文化館,主要陳展中原農耕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史、農業技術的進步與革新,以及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副館長杜超說道。據其介紹,周口農耕習俗已被列為第五批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牛,是真牛!
    此外人們還會相互告知提醒小心牛角攻擊於是牛和口又組合成了另一個文字告(甲骨文「告」字,該字目前有不同認識普通牛、水牛、瘤牛、犛牛它們共同組成了中國古代家牛的大家族(中國古代家牛的傳入和起源示意,在我國傳統叫法中黃牛包含普通牛和瘤牛,其中普通牛的傳入可能早到距今5500年左右,但充分的證據年代在距今
  • 兒童國學教育:兒童眼中的牛畫牛詩牛心,牛文化的八個徵意義,牛年說牛之(八))
    他生活在原始社會仰韶文化階段的早期。據《山海經》記載:炎帝牛首人身,實際上,其部落是以牛為圖騰。因此,古代的星回節(年節)活動都與牛祖先的崇拜有關。  在我國,將牛作為圖騰崇拜的民族還有許多。藏民族是以犛牛為圖騰崇拜物的,藏族的史料記載:藏族的一部分族源來自「古犛牛羌族」。
  • 雲谷田園:農耕文化教育助力科技農業大國振興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之本,農耕教育建設更是關乎民生的大計,然而,農耕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已經逐漸成為現代青少年的知識盲區。  漸行漸遠的農耕文化  青少年的知識盲區   自古以來,農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大本能,而現在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孩子們從小在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長大,離土地越來越遠,不識五穀大豆,不認瓜果蔬菜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作文裡鬧出花生長在樹上的笑話也是比比皆是。
  • 貫徹「文化微治理」模式,激發農耕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湖南,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在三湘大地上,傳承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在一方水土中,涵養了不同民族的農耕形態;在四水波瀾裡,孕育了獨具特色的農耕生態。優秀農耕文化擁有強大生命力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傳統的農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以傳統耕作方式作為載體的農耕文明中,所蘊含著的文化基因仍需要我們傳承和繼承。
  • 龍鳳龜麟——吉祥如意的圖騰崇拜文化
    其中,影響最大的為號稱動物崇拜四靈的龍、風、龜、麟。1、龍龍,是中國人民最為崇拜的神異動物。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外國人稱中國為「東方巨龍」。中國古代帝王也自封為「真龍天子」。龍很早就出現在遠古的圖騰崇拜中。
  • 傣族古代文學中的動物圖騰崇拜:「牛圖騰」
    關於傣族的圖騰崇拜有多種說法,但大多是以風俗習慣等來做說明。古代文學是傣族圖騰崇拜的有力證明,從傣族古代文學中可以看出,傣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圖騰,傣族圖騰崇拜根據地區和人群的不同有所差異,其動物圖騰有牛圖騰、鳥圖騰、龍圖騰、象圖騰和虎圖騰等。
  • 從古人選擇的紋飾和圖樣來確定中國的圖騰文化
    只是一個符合而已。內在的,內涵的文化精神要搞清楚。原始圖騰,原始崇拜,先民的原始圖騰和崇拜不是僅僅的某一件器物,一種動物形象。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熊肯定有,大中華其實不是龍的傳人,應該是「熊」的傳人。
  • 中國稻文化
    Guide導讀▃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波濤壯闊,不僅在時間、空間上顯得淵源有自,德澤深厚,並且中國文化的組成因素也非常繁多,其中以稻米為中心的農業生活方式實在是一個極端重要的部分。從這一個意義上說,傳統中國文化可以說就是一個「稻米的文化」。根據德國文化人類學者Adolf Ellegard Jensen的分類法,關於稻種起源的神話傳說可分為「死體化生型」和「盜取型」。但是在中國,除了上述兩種類型以外還有「落穗型」、「失樂園型」、「上天賜予型」以及「叫魂型」等。
  • 我國古代的第一戰神,嬴政崇拜,劉邦敬仰,死後,敵人看到畫像就投降
    上古時代,蚩尤是九黎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帶領著部落的人在中原地區發展農耕,冶煉銅鐵,創造文化藝術……可以說在早期中華文化的形成中有著傑出的貢獻。為什麼後世人們對他的評價會那麼懸殊呢?有的人說他是「戰神」;有的人說他是反賊。
  • 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淺析2021中國辛丑(牛)年金銀紀念幣收藏價值
    中國作為一個綿延五千年的泱泱大國,古代起就以農業立國,農耕文化深深根植於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作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牛是耕稼之本、衣食之本,伴隨著農耕歷史度過了數千年,牛文化已經成為我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遞的瑰寶。  牛作為十二生肖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獨特的文化地位。下一個農曆年是生肖牛年,即農曆辛丑年,恰逢六十甲子紀年的「金牛年」。
  • 古代埃及文化:象形文字的發展,埃及宗教的傳播
    大家好,我是盧天麗,現在麗麗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古代埃及的文化。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長期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活動中創造出米的共同財富。知識的力量是無限的,也是不可抗拒的,自從有了人類文明史,一人們為了同自然界作鬥爭,為了社會的延續和發展,千百年來都在尋求、總結和運用真正合乎科學的知識而作了不懈努力。實踐和學習是人們取得知識的重要途徑,而代代相傳、時時進展的知識,又總是斌予人們以超人的力量。世界文化是各民族偉大創造精神的見證。埃及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 海南周刊 | 臨高語族群文化: 從農耕手作到人文蔚起
    臨高語族群(「臨高人」)是怎樣的一個人群?他們從哪裡來?學界意見很不統一,至今沒有定論。一般認為,臨高語族群古時候是古代駱越族的一個分支,大約春秋戰國時期從今天的廣西東南部與廣東西南部跨海來到海南島上的。這是繼黎族第一個登島之後的第二批較大規模登島的族群。
  • 土地、種子的生命故事 | 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暨《種子...
    即將告別2020之際—— 順天應時、躬耕大地的農人邀請你,聆聽他們與土地、種子的生命故事,守護璀璨的農耕文化,傳遞流動不息的種子智慧……
  • 山西民間刺繡文化:滲透在婚戀文化,體現古老的崇拜文化
    在山西民間的婚俗中,另外一個不可缺少的刺繡圖案就是「」,準確的說,這是幾乎整個中國共同的婚禮習俗,在山西,家裡是兒子娶媳婦還是娘家嫁閨女,通過門口張貼的喜字就能夠分辨出來,如果門口張貼的是「」字,說明這家是兒子娶媳婦,如果門口張貼的是「喜」字,則說明這家是嫁女兒。
  • 揭開「神」的面紗——中國和希臘神話背後的文化差異
    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華民族創造的神話,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而希臘神話更多是體現人的本身。中國的英雄是整體的英雄,而希臘崇拜個體的英雄。在古代中國社會意識裡,值得崇拜的不是"力",而是"力"所體現的道德性質。因而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提倡的是三皇五帝式救苦救難,律已甚嚴的高尚"聖德者"以禮儀、道德和仁義來治理國家、團結人民。這種注重和諧、倫理至上的精神,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並在中國神話中得到了最為充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