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普及】牛文化:中國牛,是真牛!

2021-02-15 邢臺市第十四中學

是勤懇的

是奉獻的

是任勞任怨的

但是

十二生肖之中

龍飛升上天

成為眾生頂禮膜拜的神

狗進入千家萬戶

成為人類最忠誠的伴侶

而牛得到了什麼?!

嗚呼

我為家牛鳴不平!

它明明應是

中國第一神獸、第一勞模

你可知

上下五千年

背後卻是億萬頭牛的青春

呼嘯而過

你可知

山河幾萬裡

背後卻是億萬頭牛的汗水

揮灑不停

 

如今

牛年到來

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這部牛的史詩

 

01

起源

 

野牛

曾經遍布歐亞大陸

它們體形龐大

性情兇悍

尤其堅硬的牛角

極具攻擊性和傷害性

給我們的祖先留下了

極強的心理陰影

於是

古人用誇張的牛角

來代指這種動物

「牛」字便誕生了

此外

人們還會相互告知提醒

小心牛角攻擊

於是

牛和口又組合成了另一個文字

(甲骨文「告」字,該字目前有不同認識,如有人認為下部為器皿,牛放於器皿中,即告祭之意。)

但告知提醒

顯然沒有改變

中國古人徵服野牛的衝動

甲骨文中曾記載

商王駕車圍捕野牛

結果兩車相撞

引發了中國歷史上

第一場有文字記載的車禍

(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卜骨刻辭,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記載了商王捕獵野牛的過程中,隨行馬車與商王所乘的車輛發生碰撞,王車上的貴族墜落的事故,其中車軸斷裂在甲骨文表達中十分形象。但有人認為捕獲的兕不一定為野牛,有可能為犀牛。在現代分類學中,牛屬偶蹄目,犀牛屬奇蹄目,犀牛並不是牛。)

但是

其他地區的人類

卻更早地完成了野牛的馴化

大約1萬年前

西亞地區的人類

率先將野牛徹底徵服

成為為人類服務的家牛

(亞塞拜然戈布斯坦巖畫中的牛圖像)

這種家牛

毛色以黃褐色為主

牛角較短

在動物分類學上稱為普通牛

它們越過山丘、跨過河流

不斷向外擴散

到距今4500年前後

終於進入中國

(普通牛和另一種牛[瘤牛]在我國都稱為黃牛,下圖為普通牛)

此後

有數種家牛傳入

包括

馴化於印度河流域的水牛

它們角形扁長

喜歡沼澤水域環境

(水牛,拍攝於江西婺源)

同樣馴化於印度河流域的瘤牛

肩部則形成明顯的肌肉組織隆起

頸部皮膚鬆弛下垂

汗腺發達、耐熱耐旱

(瘤牛,肩部肌肉組織隆起似瘤而得名,下圖為現今印度境內瘤牛)

而青藏高原本土馴化的犛牛

則是高寒山地的產物

毛色以黑、白為主

體毛茂密粗長

尾巴似帚

(西藏野犛牛)

普通牛、水牛、瘤牛、犛牛

它們共同組成了

中國古代家牛的大家族

(中國古代家牛的傳入和起源示意,在我國傳統叫法中黃牛包含普通牛和瘤牛,其中普通牛的傳入可能早到距今5500年左右,但充分的證據年代在距今4500左右,下圖採用4500年的數據)

但是

當家牛進入中國時

狗已經馴化5500年

變成了人類的忠誠「夥伴」

而豬已經馴化4500年

在肉食與精神領域

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成為「家養動物之王」

(玉豬龍,新石器時代,豬首形的龍形象,或許表明豬被神化、被崇拜,但也有人認為並非豬首而是熊首)

但家牛潛力無窮

一輪家養動物「大洗牌」

即將開始

02

「牛」轉乾坤

家豬為雜食動物

經常會與人類爭奪糧食

而牛卻只要吃草

就可以長肉

並且牛肉蛋白質含量高

而脂肪含量低

同時還富含豐富的礦物質

(不同肉類相同質量營養成分示意)

雖然古人並不知曉這些奧秘

但是當牛肉進入他們的口腔

那種更佳的口感

自然會徵服先民們的味蕾

再加上

家牛這種舶來品

剛進入中國時數量較少

最初可能只供貴族享用

作為肉食新品種

出現在儀式性宴飲活動中

甚至

人們不捨得食用

將它完整地奉獻給神靈

以彰顯、鞏固身份地位

(九頭黃牛祭祀坑,有的牛已經被肢解,坑內還包含一個鹿頭,河南柘城山臺寺遺址出土,圖片來自張長壽、張光直,《河南商丘地區殷商文明調查發掘初步報告》,《考古》1997年第4期)

就連食用後的牛骨

也很受歡迎

因為人們發現牛骨骨壁較厚

很適合製成簪、鏟等骨器

牛憑藉自身「硬骨頭」

取代了之前骨料大宗的鹿科動物

(夔[kuí]首骨笄[jī],商代,婦好墓出土,殷墟發現有骨器作坊,骨料以牛骨為主,下圖多認為是牛骨製品,但並未鑑定)

 

吃牛肉制牛骨獻牛身

牛的「功能」被不斷開發出來

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到商代中期

牛終於戰勝了豬

成為獻祭神靈祖先的第一祭品

到商代晚期

這一現象仍在加強

甲骨卜辭中記載

當時祭祀用牛少則一兩頭

多則三五百頭,甚至上千頭

在所有動物中高居榜首

(甲骨文中記載祭祀用牛數量列舉)

此外

之前佔卜所用獸骨

以豬、羊、鹿為主

這一時期

幾乎全部來自於牛

(牛肩胛骨卜骨,天津博物館藏,一般佔卜所用載體為龜甲、獸骨,這裡獸骨指除龜甲外的其他動物骨骼)

與此同時

牛作為肉食來源

也超越了統治肉界近2500年的豬

奪得「肉王」寶座

(殷墟遺址各時期家養牛和豬的肉量對比)

對牛的需求如此之大

以至於養牛成為了一項「朝陽產業」

人們拿著鞭子放牛

是為「牧」

(甲骨文「牧」字,從攴從牛,攴為一人拿一鞭子,演變為放牧)

將養好的牛挑選出來

進行特殊圈養

以便用於祭祀

這便是「牢」

(甲骨文「牢」字,本意指圈養起來用作祭祀的牛,後衍生出其他含義,如畫地為牢)

到了周代

對祭祀用牛的要求愈發嚴格

數量、大小、性別、顏色、潔淨程度等

都有具體的等級區分

例如牛、羊、豬俱備的祭品

是天子一級才能使用的禮制

即「太牢」

諸侯一級只能使用羊、豬

即「少牢」

(太牢示意圖)

面對如此複雜的事務

周代乾脆設置專門的官職

負責養牛之事

即「牛人」

(出自《周禮·地官》)

「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這一時期

屠牛宰牛的技術也是爐火純青

不僅有庖丁解牛

更有一個叫「坦」的屠夫

因對牛的肌理熟練於心

一個早上屠宰十二頭牛

刀卻絲毫未鈍

令人稱奇

(也有說法認為是一天屠宰12頭牛更符合常理,下圖為西藏犛牛博物館藏犛牛骨架)

以牛為形的器物

也不斷湧現

周人用牛形青銅器盛酒

(西周牛尊,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楚人用錯銀銅臥牛來壓平坐席

(錯銀銅臥牛,戰國時期楚國,古人跪坐於地或榻上,會鋪有蓆子,落座或起身時為避免蓆子凌亂,會用重物壓實四角,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雲南一帶的滇人

更是把用牛的創意發揮到了極致

牛的形象幾乎遍布各類器物上

包括

枕具

(虎牛銅枕,戰國,雲南玉溪李家山遺址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裝飾品

(剽牛祭祀銅扣飾,西漢,雲南玉溪李家山遺址出土,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

禮器

等等

(七牛虎耳青銅貯貝器,西漢,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就這樣

家牛奉獻著自己的肉和骨

一路「牛轉乾坤」

超越其他家養動物

成為人們最看重的動物資源

但是

牛的能力遠不止於此

在古代農業社會

它們還將創造一個無法超越的神話

 

相關焦點

  • 漫談中國文化裡的牛
    正要回家,鄰院的登雲大哥趕著牛路過,可能是憐憫我汗滴禾下土,微笑著將牛趕進我家田裡。揚鞭喊聲「駕」,黃牛即拉著犁緩步前行,犁過處劃破了瓷實的土地。看上去黃牛走得不快,走過去,轉回來,幾個來回就耕完了我家的半畝農田。那天回家的路上,我誇牛耕田真快,爸爸告訴我的就是「一牛可抵七人力」,還說,「掄起(見圖1)頭,想起老牛」。自此,黃牛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日漸高大。
  • 中國牛,是真牛!
    終於進入中國(普通牛和另一種牛[瘤牛]在我國都稱為黃牛,下圖為普通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至漢代牛耕被大範圍普及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壤、作物等耕作需求產生了多種形式的牛耕方式包括三人二牛一犁、二牛一人一犁等(牛耕畫像石,為二牛一人一犁,東漢,陝西米脂出土
  • 兒童國學教育:兒童眼中的牛畫牛詩牛心,牛文化的八個徵意義,牛年說牛之(八))
    現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以愛牛、畫牛、師牛而享有盛名,他筆下的牛,形象生動,神態各異,情趣橫生,堪稱一絕;水墨畫大師徐悲鴻先生則常常以馬喻人、託物抒懷,他筆下的馬真乃「一洗萬古凡馬空」,獨具精神抖擻、豪氣勃發之姿態。著名豫劇丑角、國家一級演員牛得草先生猶以高尚的藝德和高超的演技而令人佩服,由其主演的名劇「七品芝麻官」更是唱響了開封,唱紅了中原。
  • 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因此可以從文字的構造推斷出從古至今文字的流變以及其中賦予的文化內涵。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而牛作為重要的一種生產工具,它的由來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便顯得極有研究價值。《說文解字》牛部字字義研究《說文解字》一共收錄了45個牛部字,重一個籀文(籀文「牭」從「貳」)。
  • 文化賦能!中國柒牌×中國郵政跨界聯名款「牛」出圈
    中國郵政·中國柒牌生肖聯名服飾發布會隨後隆重登場。當以郵票及牛圖案元素為設計創意的一系列服裝一亮相,就吸引了全場的目光。相關設計元素與印花、繡花織嘜、提花等工藝融會貫通,在精心挑選的優良面料上創造服裝視覺美感,同時傳遞出文化與藝術的內涵,就連吊牌也選用中國郵政專有的個性化不乾膠郵票作為防偽標籤,無論整體還是細節都彰顯品質和特色。
  • 醜牛、美牛與真牛
    在新近紀的早-中中新世之間(距今約1800萬年)出現了最早的牛類。隨著環境的變化,草原不斷擴展,牛科動物不斷繁盛。至今已發現的牛科動物有137個現生種和300多個化石種。而在第四紀初期(260~220萬年前)出現了解剖形態上與家牛相近的牛亞科種類,它們與真馬、真象一樣被稱為「真牛」。
  • 你不知道的奇葩「牛文化」
    少女把「初夜」獻給一頭牛,這樣的奇葩習俗你肯定沒聽過,在古埃及這卻是稀鬆平常的事情。米諾陶洛斯的傳說和再創造在當今的流行文化中比比皆是,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兇猛的野獸竟然是「NTR牛頭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米諾斯王極力掩蓋的醜聞如今已成為取笑戴綠帽男子的流行用語。
  • 雲展覽丨牛氣沖天——中國牛文化百館聯展(二)
    、號角以及用於佔卜等神秘活動;就連牛生病結出的牛黃也是人類療疾救命的良藥。祭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君以祭祀正國體、凝聚合力,百姓以祭祀緬懷先祖、祈求平安。弭災、求福、徵伐、田狩、報謝等都要舉行祭祀。
  • Kenzo 中國新年 2021 膠囊系列:用多樣文化講好這個「牛」故事
    本系列印花圖案匯集了來自各個不同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牛」圖騰,展現全球文化的多樣性與共通在對中文字「牛」的創意上,Kenzo 採用書法的筆觸和字形,讓「牛」字與 Kenzo 品牌 logo 起到奇妙的組合效果。
  • 景泰藍《中國牛轉乾坤》,大國牛圖騰,世界共賞
    ,強國是我們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我們情感的寄託如果用一些華麗的辭藻,我們大概要說很多繁榮昌盛、日新月異、蒸蒸日上興旺發達、五子登科在這個無比激動的時刻我覺得用一句「中國真牛牛文化不但以其自身的特點成為畜牧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滲透到了其他民間的文化事項中。牛不但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之源,還寄託著人們的某些精神信仰。牛在現代中國,化身圖騰在現代中國,雖然牛在自然經濟中所起到的勞力作用被現代大機械化運作所取代,但是牛千年來的服務和奉獻,使其被賦予了一種物種上的高尚殊榮。
  • 【中醫文化】牛年說牛
    我國是農業大國,在長期的農耕社會裡,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們常年得不到休息,經常勞作。
  • 畫家張錄成:表現牛尾巴的變化,意在追求不同時代文化精神的特點
    張錄成:表現牛尾巴的變化,意在追求不同時代文化精神的特點北宋文學家蘇軾曾寫過一篇叫《書戴嵩畫牛》的散文,講的是唐代有一個叫戴嵩的畫家,畫牛非常出名。有一天,他畫了一幅《鬥牛圖》,眾人看了紛紛誇讚,卻有一個牧童說這幅畫上的牛畫錯了。
  • 新年伊始下社區 牛人牛畫氣沖天—牛畫高手秦勝水送「牛」到基層
    國畫家秦勝水是當代以水墨大寫意為牛造像的探索者。在中國繪畫史上以畫牛著稱的畫家,遠推有唐朝京兆長安的韓滉,近代當屬聞名遐邇的江蘇徐州李可染,如今安徽淮北的秦勝水亦當為牛畫高手,有專家評論:前人畫牛以形寫神,力求形神兼備,勝水畫牛神勝形,遺貌取牛神。
  • 你不知道的奇葩「牛文化」
    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世界上那些讓人驚掉下巴的奇葩牛文化。看完你一定會說這句話米諾斯迷宮關於米諾陶洛斯的傳說和二次創作如今在流行文化有大量出現,但萬萬沒想到這個兇猛的怪獸還真是那個「NTR牛頭人」,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 牛年話牛:八首古詩,讀懂牛的品質
    牛在其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功勞非同一般。歷史上的「牛戰」,也都是以牛方勝利而告終。牛的英勇無畏,也是人們喜歡它的原因。團 結《題牧牛圖》吳澄樹葉醉霜秋草萎,童驅觳觳涉淺溪。一牛先登舐犢背,犢毛溼溼猶未晞。一牛四蹄俱在水,引脰前望喜近堤。一牛兩腳初下水,尻高未舉後兩蹄。前牛巳濟伺同隊,回身向後立不移。一牛將濟一未濟,直須並濟同時歸。
  • 名家畫筆下老子騎牛圖,真牛!
    老子騎牛取材於這樣一個故事:老子棄官隱遁,騎一青牛西行,至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留其講經,著《道德經》五千餘言,之後便乘青牛西去,不知所終。當時社會牛、馬都是用於牽車的牲畜,為什麼要說老子乘牛車而不是乘馬車出關呢?其中不無寓意。牛是一種性情溫和、柔順服從的動物,且有忍辱負重、堅韌不撥的特點。
  • 千年文化IP X乳品新消費品牌,敦煌文化與認養一頭牛聯合打造品效共生
    一個超有網感的乳業新興品牌——「認養一頭牛」與千年超級文化IP——敦煌來了波聯名?事實上,敦煌作為千年文化超級IP,早在聯名上做過很多驚豔的跨界營銷。比如與良品鋪子跨界合作打造的中秋聯名禮盒,與亞馬遜重磅推出Kindle X 敦煌壁畫主題聯名禮盒裝等等,圈粉無數,屢屢獲勝。
  • 「牛」轉乾坤,五福臨門.
    公眾號:fanhui-design導語凡輝設計,品牌文化定位及形象設計的服務商,致力於中國文化基因的研究與設計
  • 呷哺呷哺原切牛厚裙重磅上線,真原切!真牛味!
    【原切牛肉涮8秒,真牛肉竟是這般好味道】7月8日高考第二天,呷哺呷哺正式在全國門店上線了年度原切牛肉新菜品——原切牛厚裙,這也是呷哺呷哺原切牛肉家族中的又一重磅成員。牛厚裙雖然肉質精瘦卻有一絲脂肪相接,造就了它極為細嫩爽彈的口感,加上色澤紅潤且不失牛肉香氣,一看一聞就能讓人倍添食慾,因此也被譽為「五星好牛肉」。食用過程中,若以牛厚裙搭配清湯涮煮8-10秒,則真牛肉的原汁原味將立即在嘴裡化開,美妙無比。
  • 同樣崇拜牛,中國羌族與印度有什麼關係?
    羌族的牛文化說及羌族的牛文化,就不得不說羌族的羊文化。羌族,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羌」字,顯而易見,與「羊」字有著極其相似的外形。秦漢時期,羌族和中原連年戰爭,以至於羌族人和漢人彼此融合,原本居住於寧夏、西藏地區的羌族人,進入到農耕時代,牛也就走進羌族人心中。在羌族人心中的「羊文化」,逐漸被取代,成了「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