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家風,是世代相傳的規矩與祖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滋養幹部作風的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現在,我們將生態環保人的家風故事與大家分享。我們相信,對家風的探索、思考過程,是追尋精神源泉、提升思想認識的過程,是汲取奮進力量、鼓足勇氣前行的過程。帶上祖輩和父母的愛和叮囑,我們將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做人做事要公私分明
外公已經離世多年,但他生前的點點滴滴在我腦中仍歷歷在目,猶如昨天。外公是一名革命軍人,曾參加過淮海戰役、南下渡江作戰、抗美援朝等戰鬥,後轉業回到地方工作。軍人的素養,練就了他堅韌意志,也為我們積澱了優良家風家教。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單位訂閱了很多報紙,因為我的崗位是文秘工作,當時網絡也不像現在這麼普及,執筆寫稿和收集資料就需要通過報紙、文件等方面獲得。有時帶著任務回家趕稿,順便也將單位的報紙拿回家看,時間久了,有些就懶得放回單位。外公見了起初沒怎麼吭聲,終於有一天憋不住了,就對我說:「你把單位的報紙拿回家看,也不按時歸還,別人需要看的時候怎麼辦?」我當時很不在意,不以為然。外公批評了我,公家的東西不能佔為己有,別人的便宜一點也不能佔,做人做事一定要公私分明。這雖然是件小事,但對我的成長影響很大。
外公轉業到地方後,從來沒有向部隊、組織要求過什麼,一輩子低調謙和。在家裡,他很少提過去的戰鬥事跡;工作上,他從未利用手中的權力和關係為子女、為家裡謀私利。按外人的話說,如果外公出面,一定可以給舅舅安排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外公沒有這樣做。外公生前常說,不能因為自己在職位上就謀私利,不能因為做了一點工作就收禮,這些都不是共產黨人應該幹的事。
前不久,一家人團聚,仍然在家務農的舅舅談起外公過往,滿懷深情,絲毫沒有因為工作的事情而耿耿於懷。我想,這就是家風的力量,這就是家教的榜樣。
作者:張利平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
家風代代傳
我從小在河南農村長大,「土裡土氣」是刻在骨子裡的。
中原農村,自古就有「養不教,父之過」的古訓。在我上學之前,父親就教我識字,教材是《歐陽海之歌》。在我記憶深處,留下了一名年輕解放軍戰士捨身攔驚馬的英雄壯舉,也記住了歐陽海說過的話:「我吃公家的,穿公家的,為人民做點事是完全應該的!」工作後,我也時常用歐陽海的事跡激勵自己。九泉之下的父親,肯定想不到他講的歐陽海故事會給我帶來深遠的影響。現在,年過半百的我依然記得書中的故事,記得那一寸多厚的黃紙書和繁體字,這就是傳承吧。
慢慢長大,我還知道我的老家是「許慎故裡」,離家不遠就是嶽飛大破金兀朮的地方。許慎作《說文》,病重時讓兒子許衝把書送到洛陽,獻給國家,以為傳承,這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人已病危,死而後已。許慎的做法,就是把傳承文明當成自己的歷史責任。這種責任感,留在了我的家鄉。而民族英雄嶽飛的「精忠報國」,讓少不更事的我,幻想過「馬革裹屍還」。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地浸透在中華兒女的骨血中。
傳統文化也傳承到我的下一輩身上。從女兒牙牙學語開始,我就帶著她學習唐詩宋詞。在家聽父母的、在學校聽老師的她,慢慢長大。小學獲「北京市少年先鋒獎章」,初中在普通班榮獲「三帆獎」並被保送高中,她馬上就要從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畢業回國。我想起了她指著柳枝稚嫩地說「千條萬條綠絲絛」,想起了她指著樓下草坪感悟「草色遙看近卻無」,這也是傳承吧。
作者:劉偉生
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
父親的黨員情結
我的父親上世紀40年代初出生於四川山區的農村,就是這麼一個世代在山區務農的農民,卻對鼓勵和支持自己的三個孩子入黨有著特別的熱情。
我大哥是在參加工作第三年入的黨,這讓父親非常驕傲。二姐研究生畢業後加入了民主黨派,父親很不高興,甚至不讓她進家門。後來大家把民主黨派也是為共產黨當好參謀助手的意義分析給他聽,他才消了氣。
有了二姐的案例,在我高二的時候,父親就拿著黨章給我講了很多當時並不是很懂的大道理。在我高三的時候,他盯著我向學校黨組織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在大四的時候,我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從老家打長途電話到我宿舍樓,一聊就是半個小時,興奮、高興、自豪之情溢於言表,並對我提出入黨後要持之以恆爭當先進、多做貢獻的殷切期望。
我的大嫂和二姐夫都是共產黨員,這在當年考慮這兩門婚事的時候,也是我父親表示贊同的重要條件。我結婚時,由於愛人不是黨員,這讓父親很有些微詞。2013年,我愛人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立刻表示了祝賀,還給我們寫來一封洋洋灑灑多達七八頁紙的信件,鼓勵我們好好工作,不辜負黨的培養。
父親作為一名普通群眾,卻對加入黨組織有著強烈的願望,這讓我們有些難以理解。我就此事問過他,他說自己年輕時也多次寫過入黨申請書,但由於家庭出身不好沒有通過審查,後來就放棄了,言談中頗有些落寞。我想,這可能是他最大的遺憾吧。中國的傳統觀念裡,自己沒有實現的目標,往往寄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替自己實現,這可能也是他希望我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原因之一。
2018年元旦前夕,父親再次病重入院,醫生告訴我大哥,隨時準備後事。而我此時正忙於預算編制工作,再次錯失了回去探視的機會。他在電話裡用沙啞的聲音對我說,沒關係,馬上就要過春節了,春節回來好好聚一聚。但2018年1月5日,父親就去世了。
父親此生,自己沒有能夠入黨,但是兒女們在他的引導和鼓勵下都成為了黨員。現如今,他的孫輩們也入了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都是當年他栽的花、種的樹,都在慢慢地發芽、成長。我想,他在此事上,應不再有憾吧。
作者:龔成剛
生態環境部華南督察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這就叫站軍姿
前段時間我整理房間,無意間翻出了兒時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慶閱兵的紀念手錶和書包。一晃20年過去了,但當時的一切都歷歷在目。
那時我五年級,學校選拔要參加閱兵式的適齡兒童,要求身體素質好,一定要能站得住。「站得住」說起來簡單,但對於小學生來說並不容易,那可是體力和意志力的考驗。看著同學們因體力不支一批一批被淘汰,我也有點快要站不住了,就在這個時候,我的腦海裡蹦出了一個名詞「站軍姿」。
我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每天都會看到軍人站崗站得筆直。父親對我說:「這就叫站軍姿,做人也要像這樣,站一時容易,能一直堅持才是真本事。」
炎炎烈日下,我想到軍人們站崗的樣子,自己又挺了挺胸,站得更直了,憑著「站軍姿」的魔力挺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篩選。最終,我被選上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慶閱兵,成為翻花陣隊中的一分子。
經過歲月打磨,如今年過而立之年的我對當年父親口中的「站軍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臨誘惑和幹擾要堅守原則不動搖,遇到困難要用決心和毅力堅持到底。每當外出採樣背著儀器爬上五六十米高的煙囪的時候,每當忍著惡臭在垃圾焚燒廠調試儀器的時候,每當因為經驗不足起草公文總得不到領導認可心煩意亂的時候,就像當年那個烈日炎炎下站得筆直的10歲少年一樣,因為父親告誡的「站軍姿」堅持下來了。
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正在晃晃悠悠地學站立,小手緊緊地攥著圍欄想要堅持多站一會兒。我想等她再大一些,我也會像父親告訴我那樣,告訴她什麼叫「站軍姿」,給她講講我參加閱兵的故事。
我相信她長大以後,也會把這個故事講給她的孩子聽。
作者:於躍
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
父親給予我的最好家產
父親是一名地理老師,也是班主任,在我記憶中,除了假期外,父親總是一早就去學校,很晚才回到家。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父親基本上每天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打掃衛生之後再到教室迎接上早讀的學生;每天晚自習下課後,再到辦公室整理一番,才下班回家,早已習慣成自然。即便是有一年因病昏倒在講臺上,也絲毫沒有影響他的習慣。
偶然有一次,我還聽到過父親和別人的對話。那人問,李老師,您教地理那麼多年,早已熟能生巧,哪裡還用那麼認真準備教案?父親只是平淡地回答,每年高考都有新題型、新要求,自己也有新體會,備課越仔細自己心裡越踏實,學生才能學得更充分。
記憶中,父親從沒有訓斥過我,但又無時不刻不在用他的一言一行,潤物無聲地影響著我。踏實、敬業、好學,正是父親給予我的最好家產。工作後,我遠離了故鄉,每次回家看望父親,免不了會聊起自己的工作。即便是在父親退休後生病行動不便的日子,對我囑咐最多的還是對待工作要盡己之心,待人接物要持心近厚,空閒時讀書思考燭微慮遠。
父親離開我已經十一年了,他身材清瘦,但淡泊、厚重的形象卻像山一樣深深刻在自己的心間,也在自己身上打上了永遠的印記。
這兩年,我一直在外工作,無法陪伴孩子,但只要回家,自己就會和孩子分享工作學習的感悟,鼓勵孩子做家務,帶著孩子鍛鍊身體,再有時間就看看書,在家裡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儘量用父親曾經影響自己的方式去影響孩子。現在,孩子在班裡是一門課的課代表,雖然成績不是很穩定,但老師說,孩子做課代表特別盡職盡責,如果能把這份認真勁兒用到課業的學習上,成績一定能穩定起來。對此,我感到非常欣慰。也許,這就是父親踏實、敬業精神的傳承吧。
作者:李紅兵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家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沒有什麼特別的家風,但父母的言行已潛移默化融入我們心中,影響了我們姐妹的成長。
父親是老家市委黨校教政治經濟學的老師,從我記事起,回到家看到的都是父親伏在書桌前備課的背影,書桌上堆滿了一摞摞教案和參考書。母親有時候說,既然教同一門課,在原教案上修改一下不可以嗎?還需要重新備課寫教案?父親卻說,教課就要認真教好,只有多查資料、補充最新的內容,結合當前經濟情況,針對學員實際備課,才能把課講好,讓學員真正有所收穫。
父母退休之後就來京幫我帶孩子,他經常說,你們好好工作,孩子的事不用管,我們給帶好。在我去美國學習期間,父母出車禍住院,為了不影響我學習,直到出院後才讓妹妹告訴我。兒子上學後,父母才回家安度晚年,他每次打電話的時候都會說,你們正當幹事的年紀,工作最重要,不要因為家裡的事耽誤了工作,如果忙得顧不了孩子,就給我們打電話。每當我工作忙時,只要打一個電話,第二天父母就趕來幫我們帶孩子,從沒讓家事耽誤過工作。
這些年,父母年齡越來越大,為了不影響我工作,他們每次生病住院,都是出院後才輕描淡寫地告訴我。今年夏天,已經80高齡的父親突發腦出血住院,情況比較危急,不得已才給我打電話,並且說如果工作離不開就不要回來了。我趕到醫院時,父親已脫離了危險,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對我說,他沒事兒,挺好的,讓我趕快回單位,不要因為他耽誤了工作。
都說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在父母的影響下,我和妹妹從小就努力學習,上班後認真工作,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績,孩子也在我們的影響下自我管理、積極進取。我想,正是這平凡的家風,才讓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學習、認真工作,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作者:張嘉陵
生態環境部信息中心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
有一次,女兒問我:「媽媽,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啊?長大了就不用學習,不用寫作業了。」我說:「俏俏,媽媽告訴你,有一句話叫『活到老學到老』,你看媽媽30多歲了也一直在學習,爺爺60多歲了也每天看書啊,所以我們不管長到多大都要堅持學習。」孩子認同地點點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所謂以身作則,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孩子進行最直接的影響,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種最不起眼,卻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
大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人亦是如此,更何況是小孩兒。我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爸爸是貨車司機,媽媽是出納,他們都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也從來沒有給我講過什麼大道理。我的童年雖然沒有琴棋書畫,也沒有唐詩宋詞,但他們用實際行動教會了我誠實、善良、勤勞和腳踏實地。現在我也為人母,每當想到有一個小孩兒處處以我為榜樣,我便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擔子。我必須要更加努力認真地生活,才能為孩子做好表率。
以身作則不是口號,不是在孩子面前裝裝樣子,而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由內而外展現出來的。我們不用天天教育孩子要講禮貌,當我們自己做到講禮貌,說話時常常帶著「請」「您好」「謝謝」,孩子自然就學會了有禮貌地講話。
以身作則便是最好的教育,願我能和孩子一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王一博
中國環境報社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