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清風 家風故事」做人做事要公私分明

2021-01-14 生態環境部

編者按

家風,是世代相傳的規矩與祖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滋養幹部作風的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現在,我們將生態環保人的家風故事與大家分享。我們相信,對家風的探索、思考過程,是追尋精神源泉、提升思想認識的過程,是汲取奮進力量、鼓足勇氣前行的過程。帶上祖輩和父母的愛和叮囑,我們將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做人做事要公私分明

外公已經離世多年,但他生前的點點滴滴在我腦中仍歷歷在目,猶如昨天。外公是一名革命軍人,曾參加過淮海戰役、南下渡江作戰、抗美援朝等戰鬥,後轉業回到地方工作。軍人的素養,練就了他堅韌意志,也為我們積澱了優良家風家教。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單位訂閱了很多報紙,因為我的崗位是文秘工作,當時網絡也不像現在這麼普及,執筆寫稿和收集資料就需要通過報紙、文件等方面獲得。有時帶著任務回家趕稿,順便也將單位的報紙拿回家看,時間久了,有些就懶得放回單位。外公見了起初沒怎麼吭聲,終於有一天憋不住了,就對我說:「你把單位的報紙拿回家看,也不按時歸還,別人需要看的時候怎麼辦?」我當時很不在意,不以為然。外公批評了我,公家的東西不能佔為己有,別人的便宜一點也不能佔,做人做事一定要公私分明。這雖然是件小事,但對我的成長影響很大。

外公轉業到地方後,從來沒有向部隊、組織要求過什麼,一輩子低調謙和。在家裡,他很少提過去的戰鬥事跡;工作上,他從未利用手中的權力和關係為子女、為家裡謀私利。按外人的話說,如果外公出面,一定可以給舅舅安排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外公沒有這樣做。外公生前常說,不能因為自己在職位上就謀私利,不能因為做了一點工作就收禮,這些都不是共產黨人應該幹的事。

前不久,一家人團聚,仍然在家務農的舅舅談起外公過往,滿懷深情,絲毫沒有因為工作的事情而耿耿於懷。我想,這就是家風的力量,這就是家教的榜樣。

作者:張利平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

家風代代傳

我從小在河南農村長大,「土裡土氣」是刻在骨子裡的。

中原農村,自古就有「養不教,父之過」的古訓。在我上學之前,父親就教我識字,教材是《歐陽海之歌》。在我記憶深處,留下了一名年輕解放軍戰士捨身攔驚馬的英雄壯舉,也記住了歐陽海說過的話:「我吃公家的,穿公家的,為人民做點事是完全應該的!」工作後,我也時常用歐陽海的事跡激勵自己。九泉之下的父親,肯定想不到他講的歐陽海故事會給我帶來深遠的影響。現在,年過半百的我依然記得書中的故事,記得那一寸多厚的黃紙書和繁體字,這就是傳承吧。

慢慢長大,我還知道我的老家是「許慎故裡」,離家不遠就是嶽飛大破金兀朮的地方。許慎作《說文》,病重時讓兒子許衝把書送到洛陽,獻給國家,以為傳承,這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人已病危,死而後已。許慎的做法,就是把傳承文明當成自己的歷史責任。這種責任感,留在了我的家鄉。而民族英雄嶽飛的「精忠報國」,讓少不更事的我,幻想過「馬革裹屍還」。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地浸透在中華兒女的骨血中。

傳統文化也傳承到我的下一輩身上。從女兒牙牙學語開始,我就帶著她學習唐詩宋詞。在家聽父母的、在學校聽老師的她,慢慢長大。小學獲「北京市少年先鋒獎章」,初中在普通班榮獲「三帆獎」並被保送高中,她馬上就要從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畢業回國。我想起了她指著柳枝稚嫩地說「千條萬條綠絲絛」,想起了她指著樓下草坪感悟「草色遙看近卻無」,這也是傳承吧。

作者:劉偉生

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

父親的黨員情結

我的父親上世紀40年代初出生於四川山區的農村,就是這麼一個世代在山區務農的農民,卻對鼓勵和支持自己的三個孩子入黨有著特別的熱情。

我大哥是在參加工作第三年入的黨,這讓父親非常驕傲。二姐研究生畢業後加入了民主黨派,父親很不高興,甚至不讓她進家門。後來大家把民主黨派也是為共產黨當好參謀助手的意義分析給他聽,他才消了氣。

有了二姐的案例,在我高二的時候,父親就拿著黨章給我講了很多當時並不是很懂的大道理。在我高三的時候,他盯著我向學校黨組織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在大四的時候,我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從老家打長途電話到我宿舍樓,一聊就是半個小時,興奮、高興、自豪之情溢於言表,並對我提出入黨後要持之以恆爭當先進、多做貢獻的殷切期望。

我的大嫂和二姐夫都是共產黨員,這在當年考慮這兩門婚事的時候,也是我父親表示贊同的重要條件。我結婚時,由於愛人不是黨員,這讓父親很有些微詞。2013年,我愛人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立刻表示了祝賀,還給我們寫來一封洋洋灑灑多達七八頁紙的信件,鼓勵我們好好工作,不辜負黨的培養。

父親作為一名普通群眾,卻對加入黨組織有著強烈的願望,這讓我們有些難以理解。我就此事問過他,他說自己年輕時也多次寫過入黨申請書,但由於家庭出身不好沒有通過審查,後來就放棄了,言談中頗有些落寞。我想,這可能是他最大的遺憾吧。中國的傳統觀念裡,自己沒有實現的目標,往往寄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替自己實現,這可能也是他希望我們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原因之一。

2018年元旦前夕,父親再次病重入院,醫生告訴我大哥,隨時準備後事。而我此時正忙於預算編制工作,再次錯失了回去探視的機會。他在電話裡用沙啞的聲音對我說,沒關係,馬上就要過春節了,春節回來好好聚一聚。但2018年1月5日,父親就去世了。

父親此生,自己沒有能夠入黨,但是兒女們在他的引導和鼓勵下都成為了黨員。現如今,他的孫輩們也入了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都是當年他栽的花、種的樹,都在慢慢地發芽、成長。我想,他在此事上,應不再有憾吧。

作者:龔成剛

生態環境部華南督察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這就叫站軍姿

前段時間我整理房間,無意間翻出了兒時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慶閱兵的紀念手錶和書包。一晃20年過去了,但當時的一切都歷歷在目。

那時我五年級,學校選拔要參加閱兵式的適齡兒童,要求身體素質好,一定要能站得住。「站得住」說起來簡單,但對於小學生來說並不容易,那可是體力和意志力的考驗。看著同學們因體力不支一批一批被淘汰,我也有點快要站不住了,就在這個時候,我的腦海裡蹦出了一個名詞「站軍姿」。

我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每天都會看到軍人站崗站得筆直。父親對我說:「這就叫站軍姿,做人也要像這樣,站一時容易,能一直堅持才是真本事。」

炎炎烈日下,我想到軍人們站崗的樣子,自己又挺了挺胸,站得更直了,憑著「站軍姿」的魔力挺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篩選。最終,我被選上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慶閱兵,成為翻花陣隊中的一分子。

經過歲月打磨,如今年過而立之年的我對當年父親口中的「站軍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臨誘惑和幹擾要堅守原則不動搖,遇到困難要用決心和毅力堅持到底。每當外出採樣背著儀器爬上五六十米高的煙囪的時候,每當忍著惡臭在垃圾焚燒廠調試儀器的時候,每當因為經驗不足起草公文總得不到領導認可心煩意亂的時候,就像當年那個烈日炎炎下站得筆直的10歲少年一樣,因為父親告誡的「站軍姿」堅持下來了。

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正在晃晃悠悠地學站立,小手緊緊地攥著圍欄想要堅持多站一會兒。我想等她再大一些,我也會像父親告訴我那樣,告訴她什麼叫「站軍姿」,給她講講我參加閱兵的故事。

我相信她長大以後,也會把這個故事講給她的孩子聽。

作者:於躍

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

父親給予我的最好家產

父親是一名地理老師,也是班主任,在我記憶中,除了假期外,父親總是一早就去學校,很晚才回到家。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父親基本上每天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打掃衛生之後再到教室迎接上早讀的學生;每天晚自習下課後,再到辦公室整理一番,才下班回家,早已習慣成自然。即便是有一年因病昏倒在講臺上,也絲毫沒有影響他的習慣。

偶然有一次,我還聽到過父親和別人的對話。那人問,李老師,您教地理那麼多年,早已熟能生巧,哪裡還用那麼認真準備教案?父親只是平淡地回答,每年高考都有新題型、新要求,自己也有新體會,備課越仔細自己心裡越踏實,學生才能學得更充分。

記憶中,父親從沒有訓斥過我,但又無時不刻不在用他的一言一行,潤物無聲地影響著我。踏實、敬業、好學,正是父親給予我的最好家產。工作後,我遠離了故鄉,每次回家看望父親,免不了會聊起自己的工作。即便是在父親退休後生病行動不便的日子,對我囑咐最多的還是對待工作要盡己之心,待人接物要持心近厚,空閒時讀書思考燭微慮遠。

父親離開我已經十一年了,他身材清瘦,但淡泊、厚重的形象卻像山一樣深深刻在自己的心間,也在自己身上打上了永遠的印記。

這兩年,我一直在外工作,無法陪伴孩子,但只要回家,自己就會和孩子分享工作學習的感悟,鼓勵孩子做家務,帶著孩子鍛鍊身體,再有時間就看看書,在家裡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儘量用父親曾經影響自己的方式去影響孩子。現在,孩子在班裡是一門課的課代表,雖然成績不是很穩定,但老師說,孩子做課代表特別盡職盡責,如果能把這份認真勁兒用到課業的學習上,成績一定能穩定起來。對此,我感到非常欣慰。也許,這就是父親踏實、敬業精神的傳承吧。

作者:李紅兵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家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沒有什麼特別的家風,但父母的言行已潛移默化融入我們心中,影響了我們姐妹的成長。

父親是老家市委黨校教政治經濟學的老師,從我記事起,回到家看到的都是父親伏在書桌前備課的背影,書桌上堆滿了一摞摞教案和參考書。母親有時候說,既然教同一門課,在原教案上修改一下不可以嗎?還需要重新備課寫教案?父親卻說,教課就要認真教好,只有多查資料、補充最新的內容,結合當前經濟情況,針對學員實際備課,才能把課講好,讓學員真正有所收穫。

父母退休之後就來京幫我帶孩子,他經常說,你們好好工作,孩子的事不用管,我們給帶好。在我去美國學習期間,父母出車禍住院,為了不影響我學習,直到出院後才讓妹妹告訴我。兒子上學後,父母才回家安度晚年,他每次打電話的時候都會說,你們正當幹事的年紀,工作最重要,不要因為家裡的事耽誤了工作,如果忙得顧不了孩子,就給我們打電話。每當我工作忙時,只要打一個電話,第二天父母就趕來幫我們帶孩子,從沒讓家事耽誤過工作。

這些年,父母年齡越來越大,為了不影響我工作,他們每次生病住院,都是出院後才輕描淡寫地告訴我。今年夏天,已經80高齡的父親突發腦出血住院,情況比較危急,不得已才給我打電話,並且說如果工作離不開就不要回來了。我趕到醫院時,父親已脫離了危險,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對我說,他沒事兒,挺好的,讓我趕快回單位,不要因為他耽誤了工作。

都說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在父母的影響下,我和妹妹從小就努力學習,上班後認真工作,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績,孩子也在我們的影響下自我管理、積極進取。我想,正是這平凡的家風,才讓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學習、認真工作,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作者:張嘉陵

生態環境部信息中心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

有一次,女兒問我:「媽媽,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啊?長大了就不用學習,不用寫作業了。」我說:「俏俏,媽媽告訴你,有一句話叫『活到老學到老』,你看媽媽30多歲了也一直在學習,爺爺60多歲了也每天看書啊,所以我們不管長到多大都要堅持學習。」孩子認同地點點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所謂以身作則,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孩子進行最直接的影響,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種最不起眼,卻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

大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人亦是如此,更何況是小孩兒。我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爸爸是貨車司機,媽媽是出納,他們都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也從來沒有給我講過什麼大道理。我的童年雖然沒有琴棋書畫,也沒有唐詩宋詞,但他們用實際行動教會了我誠實、善良、勤勞和腳踏實地。現在我也為人母,每當想到有一個小孩兒處處以我為榜樣,我便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擔子。我必須要更加努力認真地生活,才能為孩子做好表率。

以身作則不是口號,不是在孩子面前裝裝樣子,而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由內而外展現出來的。我們不用天天教育孩子要講禮貌,當我們自己做到講禮貌,說話時常常帶著「請」「您好」「謝謝」,孩子自然就學會了有禮貌地講話。

以身作則便是最好的教育,願我能和孩子一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王一博

中國環境報社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張偉

相關焦點

  • 做人做事要公私分明
    軍人的素養,練就了他堅韌意志,也為我們積澱了優良家風家教。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單位訂閱了很多報紙,因為我的崗位是文秘工作,當時網絡也不像現在這麼普及,執筆寫稿和收集資料就需要通過報紙、文件等方面獲得。有時帶著任務回家趕稿,順便也將單位的報紙拿回家看,時間久了,有些就懶得放回單位。
  • 嚴以治家必先公私分明
    在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的黨員幹部家風建設讀本下冊《嚴以治家》中,我們也可看到這樣一些類似的案例,家風出了問題,導致領導幹部腐化墮落、貽害家人,造成全家腐、全家毀,教訓深刻、令人警醒。家風問題不是小事,對於黨員領導幹部,不但要修身律己,還要廉潔齊家、嚴以治家,建設好家風。嚴以治家,就必須嚴守公私界線,做到公私分明。《嚴以治家》書中剖析了上海市寶山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士達的家風問題。
  • 「環保清風 家風故事」做一個溫暖的人
    編者按家風,是世代相傳的規矩與祖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滋養幹部作風的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現在,我們將生態環保人的家風故事與大家分享。
  • 字裡行間|公私當分明
    第二天,蘇章果然秉公執法,按律給清河太守治了罪,展現出公私分明的為官之道。公與私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範疇。最早提及這對概念的是戰國時期韓非子。《韓非子》中說:「古之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意思是說,倉頡造字時便將「自環者」稱作私,「背私」即為公。
  • 公私分明從小事小節做起
    南宋詩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載:李氏家族有一人為官廉潔,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燭光下辦理公務,有人送來一封家書。他當即滅掉公家的蠟燭,點上自家的蠟燭。「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故事的背後是可敬的公私分明。為官從政、廉潔為先。黨員幹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首要面對的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公與私。
  • 公私分明的公司
    為什麼公私分明的公司更值得追隨?管理學家韜盛和夫創辦的兩家公司京瓷和KDDI都在世界500強之列,這兩家公司的成功與韜盛和夫的管理之道密不可分,他一直堅持的鐵律就是「公私分明」。能夠做到公私分明的企業在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方面是比較規範的,因為規範化管理是以責任明確為標準,以責任考核到人為手段,規範化管理的最後結果是以人為本,責任到人,權利分解。公私分明的企業其實是對整個組織目標的向下分解,只有這樣才能將戰略目標落實到部門和個人,促進實現組織目標。與此同時,通過適配性調整,也能實現戰略與環境的匹配。
  • 公私分明的記憶
    那個時代就算是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等這樣的高級領導人也必須帶頭做到公私分明!他們吃飯是要交錢的,開會喝茶都是需要付費的,國家給予他們個人的待遇,親屬及子女是不能一起享受的!他們接待親朋好友的招待費都必須是自掏腰包的!
  • 偶然想起「公私分明」
    偶然想起一個成語——公私分明。公私分明,中華成語,意思是公家和私人的情況分得很清楚。與此相關,還有一句歇後語,叫做「閉燈看家書」,它的後襯部分就是「公私分明」。那麼,這個公事和私事真的分明嗎?這從歷史長期提倡宣傳「公私分明」就可以知道,公私是不那麼容易分明的。那麼,應該怎麼確定公與私的關係呢?個人覺得,更願意以「和合」的處理方式,去確定公與私的關係。不但「因私廢公」不對,而且「因公廢私」同樣也不對。公事與私事的處理,也取合適,和合眾生。私事處理,有益公事的發展,公事的處理也要有利於私事的進步。
  • 公私分明的陶行知
    原標題:公私分明的陶行知   陶行知被毛澤東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曾贊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陶行知的人格魅力、思想風範,光照千秋、堪稱楷模。他只講付出不求索取,一生清貧;他公私分明,品格高潔,擁有寶貴的精神財富。「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他一生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 如何引導領導幹部做到公私分明
    黨員領導幹部要堅持原則、勤政為民、以身作則,將公務與私務、公財與私財、公心與私心、公法與私法分開,做到公私分明;將公務放在首位,做到先公後私;嚴格要求自己,抑制私慾;一心為公,做到克己奉公,努力成為合格的共產黨員。加強領導幹部的公私觀教育堅持鼓勵先進和典型示範教育。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公私分明、大公無私典型事跡的當代價值。
  • 公私分明就好
    五哥心語之公私:      案例1:最近一段時間招生報名成為社會熱點,各種傳言滿天飛,各種託關係,學校的招生電話被打爆,家長的急切心情可見一斑
  • 做合格黨員的關鍵在公私分明
    認識到公私分明的重要性,黨員幹部就應把黨章黨規黨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牢記手中的職權是人民賦予的,只能在為人民服務時使用。時時處處都要注意公與私的界限,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紀律的底線,追求道德的高線,做好群眾的表率。究竟怎樣做到公私分明呢?古今中外的聖賢、偉人、領袖為我們做出了光輝榜樣。
  • 公私分明,尚可蓬勃發展
    韓非有言:"明主之道,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也;必行其私,信於朋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罰沮,人臣之私義也。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做明君的原則,一定要明白公私的區別,彰明法制,捨棄私人恩惠。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是君主的公義;一定要實現自己的私利,在朋友中取得信任,不能用賞賜鼓勵,不能用刑罰阻止,是臣子的私義。私義風行國家就會混亂,公義風行國家就會平安,所以公私是有區別的。
  • 公私分明中的「人生之道」
    擅權妄為、強硬拍板,王宏江違規決策使用財政資金,送給他人禮品,從本質上說,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出現了問題,偏離了人生旅途中的正確軌道,從而導致公私不分、是非不明。 現實中,沒有處理好公與私的問題,又何止天津市委原常委、統戰部部長王宏江一人?只不過,他是一個具有廣泛代表的「縮影」。
  • 公私分明,是做人為官的本份
    、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一般情況下,個人利益同黨和人民的利益是不相矛盾的,但是對於社會整體而言,黨和人民的利益要大於和高於黨員個人利益。當黨和人民的利益與黨員個人利益不一致之時,黨員幹部應主動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擺在個人利益之前,先保證「公」,再去處理「私」。再次,要「公私分明」。
  • 「名城話廉」上海:清風拂浦江 紅色映申城
    紅色文化,有如一股強有力的清風迎面吹來。1915年9月,《新青年》誕生在上海的老漁陽裡2號,初名《青年雜誌》。從此,《新青年》因引領中國新文化運動而彪炳史冊。1920年,陳獨秀與李大釗相約,在北京和上海籌建黨的組織,史稱「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 公私分明,黨性修養的基本功
    『私』字作怪,就會凡事以是否有好處、能否有回報的角度去考慮,在實際工作中的多個環節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翻看近年來落馬官員的懺悔錄,不難發現,無論是利用公款鋪張浪費、奢侈享受,還是利用公權為個人或親屬謀求私利,公私不分是產生不良作風和腐敗問題的根子所在。2013年9月,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
  • 雲南一對夫妻廳官雙雙「落馬」,家風問題非小事
    在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的黨員幹部家風建設讀本下冊《嚴以治家》中,我們也可看到這樣一些類似的案例,家風出了問題,導致領導幹部腐化墮落、貽害家人,造成全家腐、全家毀,教訓深刻、令人警醒。家風問題不是小事,對於黨員領導幹部,不但要修身律己,還要廉潔齊家、嚴以治家,建設好家風。嚴以治家,就必須嚴守公私界線,做到公私分明。
  • 職場上要用好「公私分明」這把雙刃劍,不然吃虧的是自己
    職場上要用好「公私分明」這把雙刃劍,不然吃虧的是自己有句很火的話不知道你聽過沒有,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就追求安逸的生活,不願意吃苦,不願意付出,過著幹一天玩三天舒適生活,最後隨著年紀的越來越大,發現以前還可以挑的工作,現在都找不到了,只能被迫的找以前不願意從事的工作
  • 我的環保故事|視頻:《清風》——瀋陽環保人的故事
    我的環保故事|視頻:《清風》——瀋陽環保人的故事 2020-12-12 0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