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空,中國黑科技厲害了

2020-12-17 中國青年網

月球軌道對接技術是嫦娥五號任務中「四大關鍵技術」之一,更是中國首次、乃至人類首次的技術創新。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6日清晨,嫦娥五號任務的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在環月軌道成功進行了交會對接。這一「太空之吻」的成功意味著,繼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地外天體的起飛之後,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航天的又一個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從嫦娥五號交會對接核心設備——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了解到,該微波雷達作為中遠距離測量的唯一手段,成功引導中國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該對接技術是嫦娥五號任務中「四大關鍵技術」之一,更是中國首次、乃至人類首次的技術創新。

中國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模擬動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提供)

比神舟飛船載人對接難度更大

據研製單位介紹,執行本次對接任務的微波雷達是一組成對產品,由雷達主機和應答機組成,分別安裝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軌道器和上升器上。當軌道器、上升器相距約100公裡時,微波雷達開始工作,不斷為導航控制分系統提供兩太空飛行器之間的相對運動參數,並進行雙向空空通信,兩太空飛行器根據雷達提供信號調整飛行姿態,直至軌道器上的對接機構捕獲、鎖定上升器。隨後,上升器中的月壤樣品和容器轉移。

軌道器逐漸接近上升器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總工程師孫武介紹,此前的載人航天工程任務中,我國太空飛行器在近地軌道進行過多次交會對接,都應用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製的微波雷達,五戰五捷的表現足以證明,我國已經成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但不同的是,這次是在距離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軌道,難度更大。

「與近地軌道相比,月球軌道沒有衛星導航等服務資源,微波通信是中遠距離的唯一手段。月軌環境更複雜,要克服月球引力影響,所以自動交會對接對微波雷達提出的要求極為苛刻。為此,研製單位攻克了相位幹涉儀測角、大寬角度測量等關鍵技術。」孫武重點介紹了微波雷達產品應對月球軌道環境的新挑戰。

因嫦娥五號的軌道器和上升器交會對接,是體量相差巨大的「大追小」複雜受力過程,採用了抱爪式的弱撞擊對接機構。對接要體現「手拉手」。這樣一來,需要微波雷達的測角精度更高。

軌道器與上升器完成交會對接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微波雷達項目的主任設計師賀中琴介紹說,微波雷達主要作用在100公裡到20米的中遠程範圍,精度的提高使兩個太空飛行器在距離20米時,上升器對接機構抱爪的鎖定圓面的半徑縮小了幾釐米。這幾個釐米,大幅提升了精準對接的勝算。此外,裝有對接用應答機的上升器在落月時難免形成揚塵,這些肉眼不可見的幹擾將會嚴重降低測角精度。

為確保安全度過月球之旅,設計人員在應答機上安裝了特殊材料的防塵罩,「就像給『千裡眼』戴上了『護目鏡』,『嫦娥』的這雙『千裡眼』,就不會變成『近視眼』,甚至『全盲』了。」設計師紀博已經是第二次參與交會對接任務,說起自己的產品,她自豪與興奮地打起了比方。

微波雷達不僅更可靠還能在軌「打電話」

據孫武介紹,「我們為這次交會對接打造的,不僅是『千裡眼』,還是『順風耳』,升級後的它更小巧、更強大、更可靠。」

微波雷達在保證交會對接測量「本職工作」的同時,升級了太空飛行器之間雙向空空通信的「第二職業」,從雷達與應答機之間「一問一答」的傳輸方式,升級至軌道器與上升器之間的「溝通對話」,實現了遙控指令和遙測參數的雙向傳輸。

「以前就像老師上課點名,雷達發消息,應答機答『到』。而現在它們不僅自己要通話,還要負責上升器和軌道器之間的信息傳遞。」賀中琴說。

同時,在此前「天舟」、「天宮」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已經實現減重一半的基礎上,這次再進一步開展了輕量化的改進,將產品重量又減輕了數公斤。

「哪怕一克的重量減輕,對月壤採樣任務的意義,都是巨大的。」孫武表示。

據研製單位介紹,對接微波雷達在月球軌道的完美表現見證了我國首次在地外天體實現無人交會對接技術。孫武表示,「我們已整裝待發,向月球進發!向更遙遠的深空進發!向更廣闊的領域進發!」

番外

2噸多的小胖子如何「追上」小姑娘,手把手教你操作秘籍

12月3日晚,嫦娥五號上升器順利完成點火起飛,成功攜帶樣品進入到預定的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嫦娥五號上升器與環月等待的軌返組合體完成交會對接動作,將月球樣品順利轉移到返回器中。

在環月軌道中運行的軌返組合體重達2.3噸左右,怎樣順利和體重僅有400公斤左右的上升器「牽手」成功?來看看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專屬秘籍!

一、最緊要的是耐心——等待

12月1日,嫦娥五號著上組合體與軌返組合體分離,順利落月,開展「挖土」和封裝工作。與此同時,軌返組合體則在環月軌道上繼續飛行,安靜、耐心地等待與裝載月壤的上升器再次見面。重達2.3噸的小胖子——軌返組合體一邊數著星星,一邊算著與上升器再次見面的日子,在兩天時間內完成4次調相控制,在距離月表200X200公裡的圓形軌道上哼哧哼哧地完成長跑。胖小夥很有耐心,在與上升器再次見面前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力爭以最帥氣的姿態等待上升器的到來。

二、最巧妙的是溝通——靈犀

體重有800公斤左右的小姑娘——上升器在上升過程中成功「瘦身」到400公斤左右,以更苗條的身姿衝入15X180公裡的環月橢圓軌道,通過與軌返組合體之間巧妙的溝通方式——遠程導引,進行四次軌道控制,進入到210X210公裡的環月圓軌道上,在預定的交班點停留在軌返組合體的前方50公裡處。在進入到交班點後的4個小時,軌返組合體就開始用更加親近的溝通的方式——近程導引與上升器進行溝通,雙方通過自己攜帶的敏感器,即微波雷達互換信息,軌返組合體開始主動向上升器靠近。

三、最需要的是心態——冷靜

小胖子看到心儀的對象出現時有些激動,但仍竭力讓自己冷靜下來,分步驟,分階段地向上升器靠攏。軌返組合體為自己設置了四個停泊點,分別來觀察自己與上升器的姿態和狀態,是否一切是按照預期方案進行,50公裡、5公裡、1公裡、100米,每一次停泊觀察都是對最終靠近時間和地點的精確把握。越到最後,軌返組合體反而更加冷靜,飛快進行精準計算和調整。

四、最重要的是積累——實力

小胖子能夠有如今冷靜精準地判斷,來源於五院研製團隊對交會對接任務的深厚功力積累。在中國的太空探索歷程中,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正在快速地進步著。

2012年6月,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對接成功,標誌著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成功,2013年6月,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順利進行了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這些都標誌著我國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的成熟。

飛船是在近地軌道上完成與空間站的交會對接,通信距離相對較近,並且能夠得到導航衛星的定位幫助,地面控制的精度更高。而此次嫦娥五號軌返組合體要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的環月軌道上追逐上升器,這就對控制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軌道返回組合體要能夠適應更大的偏差,在沒有任何幹預的情況下全自主地做出向心儀對象靠近的各個決策,這不僅是國內首次,更是國際首次。

五、最牢靠的是細節——細緻

載人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對接是在近地軌道上採用撞擊式的方法完成,此次小胖子卻要採用更加浪漫的方式,與上升器「牽手」對接。軌返組合體身上安裝了3個對接機構主動件,又稱為「抱爪」,在運動過程中完全貼近上升器,主動用「抱爪」緊扣上升器身上的對接機構被動件,將上升器拉入懷中,完成這次親密的「抱緊式」交會對接。軌返組合體重達2.3噸,在運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將身姿輕盈的上升器撞飛,這需要小胖子對於速度、位置都有極為細緻的把握,對微重力環境、熱環境等有極為細心的考慮,用極高的控制精度來保證任務的圓滿完成。

不僅交會對接的過程精巧細緻,交會對接的產品設計也極為精密。在多器之間月球樣品的通暢轉移,對各分系統的設計精度、裝配精度和製造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進行指標分配時,裝配精度要達到毫米級,製造精度要達到微米級。總體設計部研製團隊要攻克裝配環節多、精度測量難、精度調整要求高等難關,以保證產品總體偏差滿足要求。

僅以樣品艙的艙蓋為例,產品經歷了總體設計部機構分系統團隊的8年打磨,在重量指標極其苛刻的前提下,樣品艙蓋能夠滿足多器以及多個分系統之間的複雜接口關係,在樣本容器完成對接轉移後,通過精密的單向止回機構將月球樣品穩穩地固定在樣品艙內,堪稱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終極藏寶箱」。

2噸多胖小夥追上心儀小姑娘的操作秘籍已經手把手教你操作,後續就一起期待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月球土特產重新迎入地球的懷抱吧!

(來源:環球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國際空間站不建設在月球,反而漂浮在地球上空?
    在地球的上空,擁有著大量的衛星環繞,而在距離地球上空大約400千米處,有一個巨大的人造設備,它就是著名的國際空間站。它發射與1998年,截止到2020年,它已經環繞了地球大約12.5萬圈,而人類早在1969年就已經實現了載人登陸月球。
  • 中國火箭飛過巴西上空,當地人偷拍以為外星科技,沒料到這麼先進
    據環球時報11月24日報導,根據巴西網友瘋狂轉載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巴西多地上空被網友拍下所謂"不明飛行物",當地媒體隨後證實:這是中國火箭。近期,中國火箭發射任務順利完成,在途徑巴西上空後,當地人紛紛出屋拿手機拍攝,以為這麼先進的設備是外星科技,還有人認為有生之年竟然親眼目睹了"UFO",並驚喜的進行視頻分享試圖炫耀這一"奇遇"。報導稱,在巴西人們陷入驚喜和進行炫耀的同時,巴西新聞門戶網站G1發文稱,這其實是中國發射的火箭。
  • 為何還要在月球上空多轉悠1周的時間?
    按說返回器就應該立即開火箭發動機在月球背面的近月點開始加速,讓環繞速度超過2.4公裡每秒,那麼就可以快速越過月地引力的平衡點,進入返回地球的旅行。預計1周後,在距離地面大約5000公裡的高度,返回艙和推進艙再次分離。推進部分以第二宇宙速度進入稠密地球大氣層直接燒毀。而返回艙則靠強大的耐熱性在大氣層邊緣打水漂。
  • 法國人拍攝到月球上空的UFO,成功飛越月球表面,它們要去哪?
    由於天氣不錯,他的天文望遠鏡能夠直接觀察到月球,正當他觀察月亮的時候,他突然發現原本黑暗的區域,出現了三個光點。他調轉鏡頭,觀察那三個光點,它們在距離月球不遠的地方停留。沒過多久,它們就離開了,似乎是離開了月球。視頻在Youtube上引起了眾多UFO愛好者的關注,人們都在討論這個視頻的真實性。如果是真的,UFO來到月球的目的是什麼?
  • 揭秘航天八院「黑科技」:嫦娥五號如何從月球返回地球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璇 | 北京報導11月30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按計劃實施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
  • 科學家:月球是星球級別的宇宙飛船
    因為真理和黑科技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本文也只有少數人可以相信。芬蘭的敘事詩《卡列瓦拉》和南美洲的許多傳說,都講「大洪水之前,天空不存在月亮。」南美洲西北部有一個國家叫哥倫比亞,當地的印第安人部落裡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沒有月亮,為了在晚上能給大家帶來光明,一位酋長決定犧牲自己,向空中飛去,越飛越高,最後變成了月亮。
  • 比月球亮8倍!原定於2020年升空成都的人造月亮,怎麼沒消息了?
    畢竟月球質量體積之大,是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打造出夜空中的又一輪新的明月的。真實的人造月球其實不過是衛星攜帶上一塊大型的反光面板而已。最早人類先想出來的計劃是人造太陽,相比較人造月亮而言,人造太陽的實施過程其實更為簡單一點。只需要去仿造太陽核聚變反應過程即可。人造月亮難度比人造太陽高出了數倍不止。中國此前也有傳聞稱,2020年將會發射第一顆的人造月亮衛星。
  • 從月球上看地球,為何讓人感到恐懼?月球背面真有「外星飛船」嗎
    在1961年美國提出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在1969年7月20日,首艘載人登月飛船阿波羅11號成功將2名太空人送上月球表面。由於當年科技發展水平相對有限,再加上登月本身就是高難度、高風險的嘗試,而阿波羅登月飛船除了阿波羅13號因為中途出現意外導致登月終止外,另外6艘阿波羅飛船都成功登陸月球,這6艘飛船還成功將太空人帶回地球。如果不考慮出現意外的阿波羅13號,意味著登月的成功率達到100%。
  • 嫦娥五號實現中國航天又一個「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這個「太空之吻」的成功意味著,繼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地外天體的起飛之後,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航天的又一個「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精心準備的「太空之吻」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當嫦娥五號的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在月球表面進行世界矚目的「挖土」作業時,月球軌道上的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這個重達2.3噸的「小胖子」悄無聲息地先後完成4次軌道調整,進入距離月面約200公裡的環月圓軌道,等待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月球軌道「太空之吻」。
  • 月球背面「秘密」被揭開!中國衛星傳回圖像,原來霍金說的沒錯!
    月球背面「秘密」被揭開!中國衛星傳回圖像,原來霍金說的沒錯!在科技不斷的進步中,人類開始將發展目光望向宇宙,儘管我們已經展開了初步探索,可是因為宇宙太過於浩瀚,我們並沒有取得太顯著的成果,包括一些距離地球非常近的星球,都有著很多無法揭曉的秘密,如今,月球背面「秘密」被揭開!中國衛星傳回圖像,原來霍金說的沒錯!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為何讓人感到害怕?地球實在太「亮」了!
    在古時候,由於人們當時的科技發展是比較落後的,所以人們對於月亮也總是懷抱著幻想與憧憬,因此在民間還流傳了嫦娥奔月等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從這些神話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人們是十分想要登上月球的。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終於實現了登月,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就先後將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這一壯舉讓人們都熱淚盈眶,終於實現了登月計劃,然而人類登月時結露了月球的真實面目,卻讓人們感到有一絲失望,因為月球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皎潔,月球表面都是坑坑窪窪的隕石坑,看起來並不美麗。
  • 嫦娥五號攜月球樣品成功著陸,對中國航天意義有多大?
    經過眼花繚亂的一系列微操作後,嫦娥要準備進入大氣層的時候,如果直接進入速度高達4萬公裡/小時,速度太大要燒掉,通過打水漂式的再入可以進行有效減速,這是我見過最厲害的「打水漂」。 最後,成功著陸在內蒙古的四子王旗,並帶回來了2公斤月壤。
  • 俄羅斯計劃2025年前「重返月球」|科技傳播熱度榜單TOP10
    中國科技網聯合新浪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評選出科技熱度TOP10榜單。-科技榜單-1、揭秘中國空間站←入榜理由5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形象地比喻:「如果神舟飛船是一輛轎車,那麼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相當於是一室一廳的房子,空間站則像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
  • 英國航天不爭面子爭英鎊,2021年竟向月球發射四隻腳的「蜘蛛人」 | 黑科技拆解
    昨日凌晨,在海南文昌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升空,如果進展順利,中國將成為第三個國家能從月球「挖土」的國家。
  • 中國月球「取壤」成功!「八國聯軍」瓜分月球算盤落空:下手晚了
    《協定》中是這樣描述的,美國宇航局將在2024年之前重返月球,用最先進的創新技術探索更多的月球面積,提取更多的月球材料。各國可以獲得一些月球資源的擁有權及使用權。同時還表示除了俄羅斯、中國等這些航天大國外,將聯合更多的國際夥伴對月球進行可持續勘測,利用在月球及周圍獲得的知識實現更大的目標——飛上火星。
  • 揭開月球神秘面紗!快來看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
    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展正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即日起持續到12月22日,市民可通過長江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進入「惠遊湖北」免費預約參觀。觀眾走進逸夫博物館,迎面即可看到四個明亮的展櫃靜靜佇立在大廳中央,嫦娥五號落月取土的功臣之一——模擬月壤,為廣大觀眾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低鈦模擬月壤。通訊員徐燕 提供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 「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NASA月球探測器拍攝到嫦娥五號 照片可見輪廓
    嫦娥五號如何回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探測器將實施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實現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經地月轉換軌道、環月軌道飛行後,在月面選定區域成功著陸(落月),目前它已完成月球樣品採集工作、經月面起飛。
  • 月球背面到底有什麼 三眼女屍真實身份是外星人?(圖文)
    1969年的阿波羅11號登月到現在,我們一直不知道月球背面有什麼。而且NASA對三眼女屍一直三緘其口。傳言三眼女屍就在美國51區。三眼女屍是外星人嗎?月球背面到底有什麼? 三眼女屍是什麼?傳聞阿波羅飛船曾在在月球上帶回神秘的三眼女屍,然後NASA便神秘的終止登月了探月計劃。
  • 1969年,太空人在月球看到了什麼?為何有人說月球有外星人基地?
    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初期,人類登上的第1顆星球便是月球,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科學家的重點似乎全都放在了火星上,月球也慢慢的被我們遺忘。看到這樣的現狀後,很多人都對當年的登月計劃議論紛紛。美國是否真的登月成功了?太空人在月球上究竟看到了什麼?這些都成了討論不斷的話題。
  • 2020年12月科技熱詞來啦!|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實驗室|深空探測|月球...
    2020年12月的科技圈什麼最火?「596科技熱詞」告訴你!「596科技熱詞」是「596雲網」利用全球主動發現技術發現的十個科技熱詞,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月內科技領域最受關注的熱點信息,幫助創新主體方便、快捷地掌握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