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出版之【橡樹下】
編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相信每一個基督徒都會對某些詩篇語句信手拈來,比如詩23篇等等,但是,也許並非每位基督徒都安靜默想過詩篇。那一首首曾經陪譜曲頌唱的詩歌,不是身處速食文化中的我們匆匆掠過就可以解其意的,而是要我們常常安靜默想,直到所有的身心都達到神那裡,並帶動我們「認識至聖者」,徹底降服在祂腳邊。
在新舊約聖經中,《詩篇》可能是最為人熟悉和喜愛的一卷書。歷代的信徒,都曾從中得到激勵、安慰、扶持和指引。
如此豐富的感動,和深入的默想分不開。如果不會默想,只是草草閱讀,我們很可能被阻擋在《詩篇》的寶庫大門之外。
所謂默想,就是在一段安靜的時間中,聆聽神對我們「全人」說的話:不僅學習有關神和他子民的知識,也是以情感、意志和想像,對神的話做出回應。
聖經學者範甘麥倫(Willem A. VanGemeren),提出了默想《詩篇》的7個主題,能夠幫助我們借著默想,在救恩中更深地紮根。
神的名
神在《詩篇》中最普遍的名稱是「耶和華」(YHWH,接近700次),其次是神(Elohim,365次;El,77次),主(Adonai,54次),至高者(Elyon,22次),全能者(Shaddai,2次)。
其中,耶和華這個名稱,包含著很深的情感。這情感,存在於神和他百姓的關係中。神將他的名(YHWH)啟示給以色列。他們不單知道神有一個名字,也知道這四個神聖字母的發音。(今天的我們,已不確定其準確發音,而是接受一個通用的形式,發音為Yahweh,和合本翻譯為「耶和華」。)這個聖約之名是聖潔的(出20:7),也是寶貴的。
神與人之間情感的一個例子,見於《詩篇》7篇17節。一如在許多場合中,詩人在那裡使用數個名稱來稱呼他所愛的神:
我要照著耶和華(Yahweh)的公義稱謝他,
歌頌耶和華(Yahweh)至高者(Elyon)的名。
神的屬性
神的屬性是借著摩西啟示給以色列人的。他將他的恩慈、公義和榮耀啟示給摩西:
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和摩西一同站在那裡,宣告耶和華的名。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5-7)
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和摩西一同站在那裡,宣告耶和華的名。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34:5-7)
《詩篇》頌揚神的屬性,並宣告神的屬性向以色列是恆久不變的,如:
主啊,你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86:5)
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103:8)
耶和華有恩惠,有公義;我們的神以憐憫為懷。(詩116:5)
神的作為
神的屬性始終是與他的作為相關的。
古代以色列人並沒有一個教義問答,或信仰告白的宣言。但如果有人問他們的信仰,回答肯定包括神在創造和救贖中的作為。現代人傾向把神與他的創造抽離開來,這是《詩篇》中不曾見到的。神在他的自我啟示(屬性)與作為中彰顯他的榮耀。
創造與救贖,總是結合在一起的,共同存在於神的作為中——過去與未來、國家與世界、受造之物的嘆息與盼望得贖。在《詩篇》中,頌揚神的作為包括回顧與宣講。每一事件都是救贖故事的一部分。
神的百姓也為錫安的蒙福禱告(128:5)。神百姓的榮耀、光輝與亨通是永無窮盡的,因為神自己做他們的保護者、君王與戰士,是他們的創造者和救贖者:「願造天地的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們!」(134:3)
救贖與公義的盼望
救贖既是屬靈的,也是肉身的。神的百姓渴慕他的赦免與他的同在。他們也禱告求神救贖他們脫離這身體的患難——疾病、死亡、艱難、逼迫與不公。
蒙救贖的盼望,在於建立神在地上的公義統治。他們渴望受造之物的完全得贖,包括身體在內。換句話說,詩人渴望在自己生存的所有範圍內遇見神、享受神。他們等候神向所有人彰顯出他至高無上的主權。
《詩篇》中最美的盼望,是神將來與更新的受造之物相會。詩人相信神必審判罪惡,獎賞敬虔的人。最終,敬虔之人的身體也必將彰顯神的光輝。所以,身體不是應該迅速脫去的東西,而是讚美神的器皿!
神的國度
《詩篇》頌揚神現今統治一切受造之物。耶和華是統管列國的大君王,神的百姓則有特權,為列國祈求他們的大君王。他以公平和公義來統治。他將他慷慨的施予厚賜給一切受造之物,縱使他們悖逆了這位大君王。
神照著他的旨意治理萬邦,並且是借著他所揀選的百姓來統治。這百姓是神在地上建立國度的器皿。不單如此,他已經揀選大衛家,來帶領他的百姓得勝。
錫安是時間與永恆、人類與神的交會處。在《詩篇》全集中,「錫安」是指神與他百姓的甜美交通。他與他國度的子民同在,賜福並保護他們。神的國度臨在以色列,賜給神的百姓這個確據:神就像君王一樣與他們同在(詩46篇)。
特別是在猶太人被擄歸回以後,他們再次經歷了神大能的膀臂:「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126:1)
大衛家的彌賽亞
神在他百姓當中的同在,是那些信靠他之人的安慰。而神所揀選的大衛家的王,是他的器皿,要將他的國度擴及全地:「耶和華必使你從錫安伸出能力的杖來;你要在你仇敵中掌權。」(110:2)
《詩篇》頌揚神的應許,這應許是指向基督的。正如畢奇爾(Willis Judson Beecher)所說:「就是因為這應許包含基督,它才會一再被引述。這些應許的經文,與基督教義裡面不可或缺的每一件事有關。它們勾勒了基督本性與位格的梗概。」
耶穌自己也清楚確定,《詩篇》預示了他受苦及榮耀的事工。他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提醒他們有關先前的教導:
耶穌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24:44)
上頭來的智慧
神將責任交給錫安的子民,也賜給他們「上頭來的智慧」。這智慧包含在神給他們的啟示和吩咐裡。
比如《詩篇》133篇吩咐他們要保守合一併弟兄相愛,將之比擬為黑門山的甘露:
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
因為在那裡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
就是永遠的生命。
信仰的群體在個人與團體方面,都睿智地回應神的啟示,因此擁有與世人迥異的智慧:義人往往為神的名的緣故受到辱罵與逼迫,但他們堅決過著順服他啟示的生活;他們遭受嚴峻的苦難,但熱切地尋求神的同在,等候他的救贖,以致別人可以聽見他們的讚美。
這讚美見證了神的真實性,即他究竟是誰!神的百姓在敬拜中,歌唱、跳舞、發出大聲、並使用各種樂器,陶醉在神對他百姓的愛中。
總之,《詩篇》全集開啟了信、望、愛的層面。在道成肉身之前的神的百姓,邀請我們頌揚、讚美、呼喊、禱告、哀嘆,並盼望公平、公義以及神的國和他的彌賽亞。
每一篇詩都是一扇窗戶。當我們安靜下來,以禱告和順服的心深深地默想時,這扇窗就向我們打開,邀請我們與之前的聖徒一起走在神的道路上。這條道路引導我們,走向神的國度在地上的建立。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微讀聖經。原文來自範甘麥倫:《麥種聖經注釋:詩篇(上)》,美國麥種傳道會,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