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舊小區換新顏 幸福生活寫滿臉
今年的端午節,對於86歲的苗德華老人來說,特別有意義。這一天,她再次搬進了曾經的「新房子」。
「一點說的都沒有。」在泉山區永安街道建南社區東三巷10號樓,看著粉刷一新的牆面,寬敞明亮的房子,老人抑制不住內心的幸福與喜悅。
就在去年,東三巷10號樓還是一棟危樓。苗德華指著一樓單元門一側的牆面說,這裡以前都裂開三指了,住得整天提心弔膽。
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如今牆面已整修完畢,曾經的危險提示牌也撤掉了。走進樓道內,家家戶戶的入戶門更換一新,房間內的牆面也都粉刷一遍,牆外的各種飛線入盒入地。
坐在一樓單元門口,苗德華與老街坊鄰居們一道拉拉家長裡短,說說小區變化。「真沒想到,這個歲數了還能住上兩次新房。」老人開玩笑說,現在住在這裡就像是住進了養老院。
一句玩笑話,卻道出了居民最樸素的幸福之情。社區黨委書記、市區兩級人大代表董長惠介紹,與東三巷10號樓一樣,東三巷1、2、4、5等4棟樓的危房解危工程分別於2016年、2018年徹底得到了解決。160戶居民還領到了政府發的臨時安置過渡費,並在原有房屋基礎上進行抗震加固,對線路、管路、門窗、牆體、樓梯扶手、屋面等進行全面改造。截至今年4月,5棟樓的居民全都住上了改造後的新房。
永安街道建南社區屬於主城區較大社區之一,下轄3個成型小區、54座散居樓,常住人口1.1萬餘人,老舊小區佔比高達90%。轄區幾十棟樓房大多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年久失修,近年來屋頂漏雨、牆皮脫落、線路老化、地下管網不暢通、線網混亂等問題也越來越多。
在徐礦集團(第一批)職工家屬小區,這個1988年上房的老小區正在進行「大手術」。「除了不用拆房子,其它的全部進行改造。」董長惠說,社區積極響應國務院國資委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相關政策,全力做好徐礦集團(第一批)職工家屬小區「三供一業」改造項目。
從水、電、燃氣線路改造到打開消防通道、增加停車位、安裝電動車充電樁,從地下管網重新布局、強電弱電全部入地到屋頂防水全面精修、牆體內外粉刷一新、小區道路拓寬通暢,這個30多年的老小區,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弄得才好。」居民蔡鳳英高興地說,政府對小區改造全面徹底,除了不拆樓房,能想到的全部都將改造到位。
居民憧憬著改造後的美好圖景,對於社區改造也是全力支持。炎炎夏日,許多居民自發給冒著高溫酷暑奮戰在老舊小區改造現場的施工者和社區工作者送去礦泉水、西瓜、綠豆湯等清涼飲品。
一棵與小區同齡的玉蘭樹,在這次改造中保存了下來,待到玉蘭花開時,小區居民將開啟一段全新的幸福生活。
社區的點滴變化,讓居民幸福感越來越強。
「建南社區全體居民及黨員同志們,歡迎收看今天的建南新聞眼,我是社區書記董長惠。」疫情期間,為了讓轄區廣大黨員群眾在不聚集的情況下做到理論學習不掉線、防疫信息不延遲,董長惠創新打造了《建南新聞眼》小欄目,結合社區防疫實際在微信群裡及時上傳直播小視頻,既解決了疫情期間不能集中開展學習的問題,同時由社區黨員幹部當「主播」,以接地氣的形式宣講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傳達上級決策部署、開展防疫知識宣傳等。
居民們紛紛點讚道:「書記真有主播範兒。」「給建南社區點讚。」……
「主任又去哪的?」「李阿姨又去買菜了?」「門口不能擺攤啊?」記者跟隨董長惠走在小區裡、街巷旁,居民的打招呼聲不斷。
18年的社區工作經歷,讓董長惠與社區居民成了朋友和親人。
董長惠說,社區雖小,但「小天地」裡也能做出「大文章」。從樓體到庭院、從地上到地下、從基礎到配套,我們將還繼續努力把建南的老舊小區改造成為居民滿意的幸福家園。(徐報融媒記者 魏寧 通訊員 王媛 馬寧)
(責編:蕭瀟、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