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屋頂改造前後對比圖)
婁底新聞網訊(見習記者 周昂)雖然住在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老小區中,婁底市婁星區童家社區物資大院小區的居民們卻有著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曾經被戲稱「桌球一條街」的違規建築已不復存在,很多老舊小區存在的私搭亂建、活動空間少、基礎設置破損等問題在這裡更是無跡可尋。說起童家社區這些年的變化,老住戶們都讚不絕口。
(6號樓進行了整體牆漆粉刷,美觀漂亮)
背景:群眾家門口的民生實事
2017年11月3日,黨的十九大代表、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薦國來到婁星區童家社區物資大院小區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在與當地居民親切座談時,原市物資局退休老幹部王宜才反映,現居住的老舊房屋已出現屋頂裂縫、屋瓦破損,下水道堵塞等問題,給居民群眾帶來極大不便。李薦國當即表示,黨的十九大最明確的宗旨和目標就是心繫民生,對群眾的疾苦一定要關心、要解決,對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最基本的訴求一定要滿足,並指示婁星區給予及時解決。
婁星區立即行動,組織相關部門、單位、專家進行現場考察,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實施方案,於12月3日開始動工。歷時一個月,13幢老舊房屋屋頂全部改造到位,原來屋頂的水泥瓦替換成耐用的陶瓷瓦,平頂房全部進行防水處理,生鏽的下水管道全部更換到位,對堵塞的9個化糞池及汙水溝進行了疏通,老化電線、通訊線路進行了維護整修,部分房屋外牆進行了牆漆粉刷美化……居民臉上的憂愁漸漸消失,洋溢著幸福欣慰的笑容。
(破損的水泥瓦替換成耐用的陶瓷瓦)
尷尬:外面下大雨 裡面下小雨
劉愛民和老伴劉竹枝已經在物資大院居住了30多年了,每次遇到下雨天氣,老倆口便開始擔憂起來。「一到下雨天吶,整個房間都不能住人了,小雨還好,還能用鍋碗瓢盆接住,外面下大雨,那屋子裡面就是下小雨。」劉愛民指著滲過水的屋頂牆壁對記者說,「不是沒有想過辦法,但是一家一戶維修起來,麻煩不說,費用還高,所以一直沒有解決。」
今年78歲的盧先德老人也是老住戶了,家裡雖然不住在頂層,但是滲水的情況也是經常發生。「漏水還好,之前啊,排放汙水的下水管道經常堵塞,整個大院都瀰漫著一股難聞的臭味。我的小外孫來我家之後,都忍不住回家向媽媽『告狀』,外婆家太臭啦,以後都不願意再來。」老人一邊說,一邊用手捂著鼻子,模仿著小外孫的說話神態,幽默又可愛。
「黨和政府是真正關心我們的,問題一提出來,沒想到這麼快就得到了解決,我們打心眼裡感到開心。」劉竹枝說,一系列家門口的民生問題得到快速解決,無論颳風下雨,居民們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施工現場)
突破:思想統一 自籌到位
通過對童家社區物資大院小區改造工程的調研考察,樂坪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工作人員發現,大量的改造項目和工作普遍存在群眾工作難做的問題。業主委員會主任劉松林告訴記者:「改造之前,少數居民對於自籌資金進行維修改造的做法存在較多想法,居民的思想難以統一。我們業主委員會多次召開座談會進行溝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然了,這也離不開街道和社區的支持協調。」
因預算金額不高,原有意向的多家施工單位都不願意承接。於是,業主委員會找到了這些老舊房屋的施工單位——原市工程公司的相關人員,請求他們的援助。在資金尚未到位的情況下,維修施工隊自帶資金40萬元進場,籤訂了施工協議。
維修改造工程進展順利,改造成果也得民心,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自籌隊伍。問及為什麼願意以這麼低的價格接手改造工程,施工隊代表鄧衛華說:「物資大院的這些房屋,原來基本上都是我們公司承建的,我們對這些房屋的構造比較了解,知道應該怎麼做最為合理,最節省資金。」在維修過程中,不少心懷感激的居民主動為施工人員送去水果、麵包、礦泉水等食物。鄧衛華說,居民的做法讓施工隊員心裡暖洋洋的,雖然這項工程沒有賺到錢,但能為小區居民做點實事、好事,還是很值得的。
(居民查看施工進度)
合力:共同努力舊貌換新顏
在整個改造工程中,多方合力,擰成一股繩,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的協調溝通,施工隊伍的支持理解,居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促成了物資大院小區的舊貌換新顏。童家社區黨總支書記付新兵說,小區能夠改造成功,離不開與居民面對面的談心,剛接到任務的時候,我們當成一個急難險重任務來完成。現在我們知道了,做好基層群眾工作,就是要把政府的要求與群眾的意願結合起來,大家共同努力,缺一不可,才能真正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
(居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豐富精彩,生活愜意自然)
手記:飽含「民本情懷」的一項實事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聽到的都是溢美之詞,小區一改之前的「灰頭土臉」,居住在此的居民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稚嫩天真的孩童嬉戲玩耍、精神矍鑠的老人怡然自得,每一位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老舊小區改造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解決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舉措。隨著改造工程的不斷推進,老舊小區生活環境得到切實改善,居民群眾從中受益,民生實事工程中的「民本情懷」溫暖閃光。
婁底有關部門需積極探索老舊小區改造新模式,遵循「先民生後提升」的提升路徑,瞄準群眾需求,精準發力,把成效體現在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的提升上,為推進全市老舊小區改造,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