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劭愷著,《罪與恩典的本體論:巴特的奧古斯丁主題變奏曲》。倫敦:羅德裡奇。預定出版日期:2019年1月7日(英文發表)。
Shao Kai Tseng, Barth’s Ontology of Sin and Grace: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Augustine. London: Routledge. Forthcoming 7 January 2019.
在近期英語巴特研究領域中有一派學者強烈主張,巴特對「實體主義本體論」(substantialist ontology)的拒斥乃是理解他神學方法論的關鍵。這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但本書提出理據指出,將巴特的「實動本體論」 (actualistic ontology)與傳統「實體本體論」視為南轅北轍、水火不容,乃是錯誤的詮釋。本書審視《教會教義學》III-IV之復和論當中的罪論,這是當前英語學界關於巴特對「存在」(being)與「行動」(act)之理解的辯論中,普遍遭到忽略的層面。這項研究顯示,巴特對罪、天性、恩典的論述幫助我們具體而確切地理解他的實動本體論如何以辯證方式,同時採納實體哲學之「存在」文法(substance grammar of being)與過程哲學之「改變」文法(process grammar of becoming),而又拒斥此二者的形上學。
書中內容涵蓋原罪、普世拯救、人性意志之自由與捆綁等議題,勾勒出巴特如何重新定義人性、人之行動、上帝本質、上帝行動之間的關係。他重新定義人之「天性」(Natur)為復和歷史「從上方」的規定(Bestimmung),此規定對於人之存在乃是百分之百的。如是,儘管人的存在已全然墮入罪惡的歷史處境,人之天性卻始終全然良善而未受腐朽。邪惡腐朽的並非本體範疇的「天性」,而是世界歷史實動的罪行「從下方」對實存範疇的「存在」(Sein/Dasein)的第二個全然規定。這能幫助我們明白巴特如何試圖根除西方傳統傳承自奧古斯丁的神學當中所殘留的自然神學偶像。
藉由這些討論,此書為巴特在西方神學史及現代歐陸哲學史當中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在當前英語學界關於巴特神學本體論的辯論中開拓了新的空間。普林斯頓巴特研究泰鬥杭星格(George Hunsinger)教授評價此書為他「在論述巴特的學術性書籍當中讀過最重要的一本」。
連結:https://www.routledge.com/Barths-Ontology-of-Sin-and-Grace-Variations-on-a-Theme-of-Augustine/Tseng/p/book/9780367023935
巴特研究 Barth-Studien
Barth_Studien@163.com
編輯:Kimeikei
校訂:巴特研究、Imaginist、Lea、Vanci、語石、伶利等。
註:圖片未經註明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