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薇專欄】讀瓶花專著有感之(三)——修剪

2021-03-05 中國花卉報

從切花市場買回的花材,常有人抱怨花材不太理想,與原先的構思相差甚遠。有些枝條你讓它向東它偏向西,你想它後傾它卻前俯,花朵要它大它偏小,果實要它稀疏它偏密集。這對習慣構思在先的插花人,往往會望伊心嘆:自然界的植物怎麼那麼不聽話,不解插花人的心情。

劉明華作品

其實花材給人的困惑由來已久,但古代取材多是自行採摘,符合意向的花草採來插瓶,不合心意的棄之不要。所以明代專著中沒有直接寫到花材加工,只是提出插花用材的姿態和取材標準,「若止插一枝,須擇枝柯奇古、屈曲斜嫋者」,插制時要求「高低疏密,如畫苑布置方妙」,「以參差不倫,意態天然」為真整齊。雖說的是插制或是構圖,也涉及到花材姿態的選擇要求。直到清朝才有了這方面的更多論述,有了植物加工技法。清代沈復《浮生六記》在「閒情記趣」中詳細記述了加工步驟和要求,雖談不上是專著,只是隨意記錄的心得,但真情實感,精細描述,由實踐提升到理論,給前朝的插花專著填補了枝材加工這一空白。

不論是木本還是草本枝條,都是構成花體框架的主要元素,體現著傳統插花線條美的自然屬性,故枝條選擇加工是插花的重要環節。沈復對修剪步驟和要求說得非常清楚:「若以木本花果插瓶,必先執在手中,橫斜以觀其勢,反側以取其態」,告訴我們一枝到手,先要細細觀察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長勢,是直立向上,還是傾斜橫出,斜出枝條還要看葉面向陽的自然長勢,決定選用時是向右還是向左。相定後「再思其梗如何入瓶,或折或曲插入瓶口,方免背葉側花之患。」修剪後的枝條儘量達到「以疏瘦古怪為佳」。對粗壯木本枝杆要其彎曲變形,沈復又告訴我們一種方法,可「鋸其梗之半而嵌以磚石」如出現倒折「敲一、二釘以筦之」這些技法現代花藝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使用,而且還有了更多創新,用樹皮、苔蘚、泥巴等封住切口,如自然長勢一般。

做中小型插花作品,常用枝條如桂花、紅葉李、海棠、茶花、銀柳、玉蘭、黃楊、雪柳、海桐、六月雪等,枝條不是太粗,加工方法比較多。可用雙手的姆指食指對某一處慢慢扭動,使枝條外皮不破裡面變形。也可用鐵絲貼在枝杆上再纏上不同顏色膠帶,或對植物枝杆慢慢搓揉,用外力促使其符合意想的形態且不露人工痕跡。對草本線條一般採用搓、揉、卷、捻等技法,則姿態會變得活潑靈動。除此之外花朵的變形,果枝、芽枝的稀疏都有不少可參考資料。

盧華作品

呂玉作品

眾多植物中,木本枝條是修剪加工的最難點。都說枝條修剪就是做減法,可做起來不是那麼簡單。要將多個分叉修成一曲幾彎,哪裡枝葉要保留,哪裡要刪除,達到或婀娜多姿,或疏瘦古奇的效果,應該說既是技法,更是一門藝術。蔡仲娟老師常說傳統插花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作品要達到如詩如畫,悅已悅人的效果,首先枝條要像畫上那樣千姿百態。所以修剪枝條要懂點繪畫、雕塑、園林、立體構成等學問。要有點詩文內涵,音樂韻律的藝術修養。明代花藝家一再強調擇枝要象畫家的折枝畫,方才有趣,才會脫俗,可見修枝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是發現美創造美的歷練過程。

劉明華作品

修枝往往不是一步到位,初修是選擇枝杆的主要趨勢,插了其他花材後,還可對交叉、偎依、遮擋的枝條再作細部整修,以不影響整體美為標準。值得注意斜出或下垂枝條,枝梢要呈上揚狀態,體現植物的蓬勃生機,放得出收得回。

陶建華作品


目前涉及枝條修剪的教學,對局部位置的重複枝、交叉枝、並立枝的處理講得多,讓初學者誤解了老師本意,其實枝條取勢是第一步,局部修剪是第二步。大趨勢把握不好,花體的框架就失去魅力。浮生六記中沈復主張先掌握大趨勢,再說「方免背葉側花之患」的細節處理,這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傳播的。

周建貞作品

中國傳統藝術有「方位」之說,插花上的位是指花材的立足點,方是立足點上的枝條在空間的走勢。那麼花枝不符合心意就需要對其加工整理,變不理想為理想,總結木本枝條加工可分為四步。一是看,細看手上枝條,觀察在自然界中的長勢,思考插入花器表現的姿態。二是選,選出適合構圖需要的枝條走勢,決定取捨哪些分枝,思考入瓶的角度,合理表現作品的基本狀態。三是修,根據作品構圖的需要,剪掉不需要的雜枝,突出主要枝條的姿態美。四是補,有的枝條分枝很少,或是分枝很短,修了後顯得單薄,沒有前景或後景的立體感,這就需要添補前後景的枝條,以豐富花體,完善構圖。

鍾幼雄作品

陶建華作品

現在野生枝條很難取得,多以市場購買為主,很多都需要加工整形,對多數人來說,認真學習修剪枝條的技法,才能創作出理想的作品。

1.亂叢中枝條

2.選出主要趨勢

3.補充前景後景

4.基部處理

5.加上小花 

相關焦點

  • 【採薇專欄】讀瓶花專著有感之(二)——品花
    愛美不等於懂美,喜歡花不代表懂得花,細心觀察自然界的生靈,體悟花開花落,季節變化的審美過程,是一門生活哲學。古人對植物的姿態、神韻、香味、色彩有著深入研究,賦予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也是歷代插花專著用墨最多的地方。
  • 《採薇》一個戀家男子的憂愁苦悶?-《詩經》之《採薇》賞析
    雖只是變動了一個字,但其實,這句話出自《詩經》的名篇《採薇》。單聽這個名字,就覺得很美了。採薇,乍聽,像是一個美麗女子的名字。今天,一起來學習這首詩,看看是不是採薇姑娘的事情。《詩經·小雅·採薇》先秦/佚名採薇採薇,薇亦作止。
  • 暑假讀後感:讀《花婆婆》有感
    《花婆婆》是美國作家芭芭拉·庫尼的代表作。讀了這本書之後,你會感嘆:原來圖畫書也可以描繪一個人波瀾萬丈的人生。「很好,」爺爺笑著說,「但你一定要記得做第三件事,做一件讓世界變得美麗的事。」很快,艾莉絲長大了。她去過熱帶小島,還爬過雪山,走過沙漠,最後在海邊住了下來。前兩件事情都完成了,可是做什麼事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麗呢?她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冬去春來,有一天她爬上了山頂,看到了那裡漫山遍野開滿了魯冰花。
  • 「採薇專欄」未生流插花:花朵誕生之前,插花當下之境
    演繹於在花材被插入花器的那一刻,要能感受到這朵花在誕生之前的含義,並以此意義作為當下的插花之境。這也是「未生流」插花所特有的崇尚自然、表現禪境的理念。未生流,誕生於日本江戶時期,由未生齋一甫創立。近幾年,由於現任家元肥元慶甫親自來華授課,讓更多的國內花道研習者認識了這個古典的花道流派。
  • 海市蜃樓 —— 讀《金色夜叉》有感
    到了這個年紀,有了自己的主意,對世間之事漸漸了解,無論男人打扮得多麼華麗,也不會被蒙蔽了。這就是所謂的人情世故。這樣一來,十有八九的女人就不會變心移情了。《金色夜叉》是日本作家尾崎紅葉所寫,我意料之外的喜歡。
  •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詩經》裡的薇是什麼?難道是「紫薇」?
    《詩經》裡描繪過的植物,春夏秋冬,各有不同,它們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或為果腹之物,或有賞玩之趣,或寄相思之情。其中,「薇」便是時常出現的一類植物。《採薇》中說「採薇採薇,薇亦作止」,《草蟲》中也有「言採其薇」的描述,那麼「薇」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呢?「薇」不是紫薇從字面上理解,有些人會簡單地將「薇」等同於紫薇,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 採薇採薇,碎碎念的愛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所以,我們這裡,又管野豌豆叫「哨子」,「哨子花」。蘇軾有詩:彼美君家菜,鋪田綠茸茸。豆莢圓且小,槐芽細而豐。舊時,無用的野豌豆是可以用來吃的,現在不用了。薇,薇,野豌豆花啊,碎碎念的愛了。
  • 暑假讀後感:讀《小房子》有感
    猜你喜歡:讀後感:讀《海底兩萬裡》有感暑假讀後感:讀《花婆婆》有感讀後感:讀《失落的一角》有感
  • 【採薇專欄】一茶一花一時光
    茶,在古人看來,是草中之英,即草中的精華。「茶」字拆開,是人在草木間。自古禪茶一味,茶花不分家。它代表著回歸天真、單純、天人合一的境界。茶席花,是東方插花的詩意表徵。它以靜、雅、潔、幽,摒卻華麗喧囂,帶給東方居室靜心、怡神、養性、悟道的美好時光。
  • 張子傑:青春之我 奮鬥前行 ▏學習有感
    張子傑:青春之我 奮鬥前行 ▏學習有感 2020-11-08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雅·採薇——從詩歌到舞蹈
    徵夫在古代是一個熱門的題材,畢竟兵役之苦深入骨髓,在那個戰亡率高交通又不發達的年代,很多時候從徵而去就意味著永別,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已經是幸事,也依然難逃物是人非的結局。《採薇》是詩經中傳唱度較高的描寫戍卒思鄉心緒的佳作,與後世描寫徵夫詩作相同的是雖然都講述戍卒徵戰的辛苦、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戰歿的恐懼,但絕沒有後世詩中那種灰暗絕望的色彩,反而有振奮之氣。
  • 讀《錢本草》有感
    讀《錢本草》有感巫啟銀
  • 《採薇》:短短幾句話,將古時戍守邊疆的將士內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採薇》反映的是周宣王時期與獫狁的戰爭,由普通士兵所作,訴說自己經歷戰爭之苦、久不得歸的哀傷之情。久戍在外,思鄉心切首章便以「採薇」起興,「薇」即現在的野豌豆,糧草不夠,就只好以此充飢。前三章均以「採薇採薇」開頭,用一唱三嘆的復沓形式,反覆吟詠,後面的句子有的變換字詞,有的改弦更張,轉換為新的感情或生活場景。
  • 吳兆元《瓶花養護法》養花之器、折取花枝法、擇水、花枝插瓶法
    《瓶花養護法》第四節  養花之器  大略介紹插花用瓶貴銅瓷而賤金銀,介紹各種瓷器名窯;高堂大廈宜大,書齋宜小瓶。
  • 「三個」延長「重瓣茉莉」花的「修剪」技巧
    在眾多茉莉花品種中最受「追捧」的品種,還要屬開花個頭最大的「重瓣茉莉」了,很多花友不怕花錢「買花」,就怕買回家「只長葉子不開花」,今天,楓林就結合自身的養花經驗,給大家說說「三個」延長「重瓣茉莉」花的「修剪」技巧。
  • 【採薇專欄】茗愛傳花飲,詩看卷素裁
    與覺簡談起茶室花創作時,他引用了這句詩,藉此與大家分享,茶室插花與清供一樣也是中國自古就有的生活場景,若以宋《夢粱錄》及明《瓶史》中對文人品茗插花的記載來看,中國茶室花的體系,或要早於日本。所以,茶會的設計從花、器、型、意四個方面進行創作。舞臺大作採用了荷花與茨菇,附加特效,營造出「朝元仙仗圖」中的祥雲場景。舞臺茶席花「必勝的信念」,主花選用菖蒲、雞冠花,取菖蒲似劍,斬妖除魔。雄雞高冠、遇敵敢鬥,立瓶插置喻胸懷必勝的信念,以高昂的鬥志贏取勝利。
  • 讀《自在獨行》有感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有感。 人過了三十歲,就開始不自覺的減少無意義的飯局,在某些時候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一個人獨處的味道,其實絕不是我們厭倦了世界的紛擾,只是我們更加企盼內心的富足和安寧。 最近讀了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在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受頗深。
  • 詩歌:百年回音——讀《泰戈爾詩集》有感
    你永遠都無法知道我是誰正如你無法知道 透過百年的光陰有多少人仰望你 隨春晨夏花灑落的光輝光陰已逝去百年 終只是荷葉頂端甘露的圓潤一滾而你的聲音 趁著窗外一縷月輝如山間徹流不竭的清泉如夏日午後清涼的甘霖在每個清晨或者午後悄然飄落 浸潤疲憊的身心今非往昔流水輕雲已滲透歲月的塵而你的聲音滑落 滑落帶著百年前每朵花兒的喜悅伴隨著那歡愉的童年般的回憶讓今天的心靈 再次淺唱低吟這是一首讀《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日紅什麼時候修剪,百日紅的修剪方法/一年修剪三次
    不外在養殖進程中,我們會發明,假如不修剪的話,百日紅會長醜,因此百日紅修剪是弗成無視的。那麼,百日紅什麼時分修剪呢?以下是百日紅的修剪辦法,隨著小編一同去進修看看。一般來說,在百日紅花期後,我們應將其殘花剪掉,以此來延伸花期;同時,對部分穿插枝、病枝、輻射枝持續修剪,防止營養過量流失;最初為了雅觀,還應對別的枝椏的豐滿頂芽上方1cm處持續短截,保存5cm左右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