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切花市場買回的花材,常有人抱怨花材不太理想,與原先的構思相差甚遠。有些枝條你讓它向東它偏向西,你想它後傾它卻前俯,花朵要它大它偏小,果實要它稀疏它偏密集。這對習慣構思在先的插花人,往往會望伊心嘆:自然界的植物怎麼那麼不聽話,不解插花人的心情。
劉明華作品
其實花材給人的困惑由來已久,但古代取材多是自行採摘,符合意向的花草採來插瓶,不合心意的棄之不要。所以明代專著中沒有直接寫到花材加工,只是提出插花用材的姿態和取材標準,「若止插一枝,須擇枝柯奇古、屈曲斜嫋者」,插制時要求「高低疏密,如畫苑布置方妙」,「以參差不倫,意態天然」為真整齊。雖說的是插制或是構圖,也涉及到花材姿態的選擇要求。直到清朝才有了這方面的更多論述,有了植物加工技法。清代沈復《浮生六記》在「閒情記趣」中詳細記述了加工步驟和要求,雖談不上是專著,只是隨意記錄的心得,但真情實感,精細描述,由實踐提升到理論,給前朝的插花專著填補了枝材加工這一空白。
不論是木本還是草本枝條,都是構成花體框架的主要元素,體現著傳統插花線條美的自然屬性,故枝條選擇加工是插花的重要環節。沈復對修剪步驟和要求說得非常清楚:「若以木本花果插瓶,必先執在手中,橫斜以觀其勢,反側以取其態」,告訴我們一枝到手,先要細細觀察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長勢,是直立向上,還是傾斜橫出,斜出枝條還要看葉面向陽的自然長勢,決定選用時是向右還是向左。相定後「再思其梗如何入瓶,或折或曲插入瓶口,方免背葉側花之患。」修剪後的枝條儘量達到「以疏瘦古怪為佳」。對粗壯木本枝杆要其彎曲變形,沈復又告訴我們一種方法,可「鋸其梗之半而嵌以磚石」如出現倒折「敲一、二釘以筦之」這些技法現代花藝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使用,而且還有了更多創新,用樹皮、苔蘚、泥巴等封住切口,如自然長勢一般。
做中小型插花作品,常用枝條如桂花、紅葉李、海棠、茶花、銀柳、玉蘭、黃楊、雪柳、海桐、六月雪等,枝條不是太粗,加工方法比較多。可用雙手的姆指食指對某一處慢慢扭動,使枝條外皮不破裡面變形。也可用鐵絲貼在枝杆上再纏上不同顏色膠帶,或對植物枝杆慢慢搓揉,用外力促使其符合意想的形態且不露人工痕跡。對草本線條一般採用搓、揉、卷、捻等技法,則姿態會變得活潑靈動。除此之外花朵的變形,果枝、芽枝的稀疏都有不少可參考資料。
盧華作品
呂玉作品
眾多植物中,木本枝條是修剪加工的最難點。都說枝條修剪就是做減法,可做起來不是那麼簡單。要將多個分叉修成一曲幾彎,哪裡枝葉要保留,哪裡要刪除,達到或婀娜多姿,或疏瘦古奇的效果,應該說既是技法,更是一門藝術。蔡仲娟老師常說傳統插花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作品要達到如詩如畫,悅已悅人的效果,首先枝條要像畫上那樣千姿百態。所以修剪枝條要懂點繪畫、雕塑、園林、立體構成等學問。要有點詩文內涵,音樂韻律的藝術修養。明代花藝家一再強調擇枝要象畫家的折枝畫,方才有趣,才會脫俗,可見修枝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是發現美創造美的歷練過程。
劉明華作品
修枝往往不是一步到位,初修是選擇枝杆的主要趨勢,插了其他花材後,還可對交叉、偎依、遮擋的枝條再作細部整修,以不影響整體美為標準。值得注意斜出或下垂枝條,枝梢要呈上揚狀態,體現植物的蓬勃生機,放得出收得回。
陶建華作品
周建貞作品
中國傳統藝術有「方位」之說,插花上的位是指花材的立足點,方是立足點上的枝條在空間的走勢。那麼花枝不符合心意就需要對其加工整理,變不理想為理想,總結木本枝條加工可分為四步。一是看,細看手上枝條,觀察在自然界中的長勢,思考插入花器表現的姿態。二是選,選出適合構圖需要的枝條走勢,決定取捨哪些分枝,思考入瓶的角度,合理表現作品的基本狀態。三是修,根據作品構圖的需要,剪掉不需要的雜枝,突出主要枝條的姿態美。四是補,有的枝條分枝很少,或是分枝很短,修了後顯得單薄,沒有前景或後景的立體感,這就需要添補前後景的枝條,以豐富花體,完善構圖。鍾幼雄作品
陶建華作品
現在野生枝條很難取得,多以市場購買為主,很多都需要加工整形,對多數人來說,認真學習修剪枝條的技法,才能創作出理想的作品。
1.亂叢中枝條
2.選出主要趨勢
3.補充前景後景
4.基部處理
5.加上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