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房子》是美國作家維吉尼亞·李·伯頓的作品,這本書於1943年,為他贏得了第一個凱迪克獎,而且是金獎。
《小房子》問世已經六十多年了,每當人們提及這本書,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對現代文明快速發展的擔憂。在這個故事裡,小房子本來是坐落在山崗上的,它自由自在地看風景,看日月星辰,看春去冬來。可是有一天,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上開來了鏟車,在鋪滿雛菊的山崗上挖開了一條路。接著,有汽車開來開去,出現了商店、加油站……慢慢的,小房子周圍高樓林立,還通了高架列車。於是,小房子只有中午才能看見太陽,晚上再也看不到星星和月亮了,它很難過,也很孤獨。它不喜歡住在城裡。
直到一個春天的早晨,小房子的主人來了,重新把它搬回了鄉下。這次,小房子坐落在原野中央的小山崗上,周圍長著蘋果樹,天上的星星對它眨眼睛,彎彎的月亮升起來了,這時正是春天,鄉下處處安靜、平和。
作者給小房子賦予了人類的情感,它會對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感到孤獨和恐懼,也會因為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而感到幸福和快樂。正是這種擬人化的表達,讓讀者身臨其境,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小房子的情感變化,同時能清楚地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回歸大自然成了小房子的願望,那些被急劇膨脹的城市化所吞噬掉的鄉間小道、雛菊、蘋果樹,都成了小房子夢裡的東西。還好,故事的最後小房子並沒有成為現代文明的犧牲品,它又重新看到了星星和月亮,還有漫山遍野的蘋果樹。
小房子是大自然的象徵,作者最後的安排也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它重新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歸宿,就證明大自然不會被現代文明完全替代。如此一來,這也算是一個美好的故事。
猜你喜歡:
讀後感:讀《海底兩萬裡》有感
暑假讀後感:讀《花婆婆》有感
讀後感:讀《失落的一角》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