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糖
一
現在的書,打扮的極為講究。單說紙質,有的光滑,有的婆娑,有的柔軟,有的緊俏。它們的外面不僅有書皮還有「束腰」,有的時候會裝在一個盒子裡,外面一定會有一層「保鮮薄膜」,仿佛怕裡面的東西壞掉。我想肯定是書中,有顏,如玉的緣故。
一般情況下,想要堂而皇之的一窺究竟,還是很容易的。不過,這也要看機會,比如我個人從小是沒有這樣的環境,周圍除了相貌平平的課本還是課本。直到在小學三年級的某一日,到一同學家玩,才算第一次見到書還有什麼其他的樣子。
他家有一個很大的書櫥,大大小小的書本高高低低的站在那裡,地上還有很多大部頭書個子很大,也有扎著頭的線裝書和身著奇裝異服的孤本。對於當時年幼的我而言,甚是好奇,於是迫不及待的翻開,從此算是打開了閱讀之門。因為如饑似渴,所以不論高矮胖瘦照單全收,不看臉不看身材,從不挑肥撿瘦。
讀書的樂趣和世上的種種樂趣一樣,沒有什麼神奇,也不用故作神奇。書就像人一樣,對於不同的書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接觸去閱讀。有的書是用來讀的,有的書是用來看的,有的書是用來查閱的,有的書是用來瀏覽的。有的時候你要去玩味,有的時候你要去欣賞,有的就你要去放下,有的時候也會錯過……
根據情境和心境的不同,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因人而異,因書而異。這就跟每個人的閱讀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了,比如李敖,他甚至想出了將一本書複印兩冊,剪開以後分類拼貼的怪方法。再比如李商隱,據說他讀書的時候喜歡將很多相關的書攤在地上,順藤摸瓜的讀,被後人稱為「獺祭魚」。想想他們也真的算是懂得「玩」。
不過,無論用什麼方式,你看的還是裡面。
二
說起「書中自有顏如玉」,它的作者還真的是一位勵志大師,而且還是大宋皇帝。很有必要將全文曝露一下:
勸學詩
宋真宗趙恆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也就是說,你如果沒有地、沒有房、沒有車,娶不到老婆,不要緊,好好讀書一切就會有的。這不能怪宋真宗,誰讓宋朝出了一個黃袍加身的殿前都點檢,又搭配了一位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於是烙下了重文抑武的病根。卻造就了文人的天堂,唐宋八大家宋代就佔了六位,考試考不上還可以「奉旨填詞」,死後還有歌姬送葬。
更恐怖是黃山谷: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既然不讀書會讓人討厭,而且馬上就要到人身攻擊了,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當然要認真讀書。在這樣的威逼和利誘之下,一代代文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可惜隨著科舉制度的僵化,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文人們忽然感覺自己受騙了,十年寒窗什麼都沒獲得,又不好意思返回家鄉,便將才情寄託於青樓之中,這就是為什麼在科舉考試的考場附近就是青樓聚集地的原因,可謂有需求就有商業。
想必這時他們才理解,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奧秘。
三
好吧,言歸正傳。書還是要多看的,畢竟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算是被顏如玉發現的途徑了。實在做不到腹有詩書,或者害怕大腹便便影響美觀,沒關係那就把「腹」去掉,有詩書或許也可以。
天天在網際網路上薦書賣書的羅振宇,對於買很多書不看的態度是,書在那裡就會有它的影響,培養出了感情,說不定偶然就會被吸引。有腰封小王子之稱的梁文道曾在節目中說,喜歡在出門旅行的時候帶書,確實是不怎麼有時間和心情去看,可卻是一種習慣會覺得很踏實。這都是善用之道。
當然,有的時候一本書和一條狗的作用是一樣的。
大學的時候,就經常泡在圖書館裡,讚嘆書中可以用美妙的形容詞,勾勒出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終於再也不用惋惜書中沒有顏如玉了,因為不用 抬頭,出落的美人兒就恰好在餘光所能顧及到的地方……
再後來,我慢慢地知道了,
書中沒有顏如玉,她只是一個國字臉的麻子。
轉載/交流
個人微信:xudu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