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苦難於一身的富貴失去所有,活著意義何在?餘華戳穿了真相

2020-12-26 楊田說育兒

活著,是一種力量,是幸福。至此,我明白了真正的強者,不是不怕死,而是敢於活。活著,不容易,但活著,又怎捨得死去。

關於《活著》,我接觸過很久了,初中時就看過電視劇《福貴》,後來又看過張藝謀的電影《活著》。

直到近來,才讀了餘華的原著,沒想到這竟是我讀的最艱難的一本書,雖然它篇幅不長,可要是你和我一樣,看兩頁眼睛就蘊滿淚水,得偷偷拿紙巾擦掉,然後關掉屏幕緩好一會才能繼續看下去,我想你也不會很快看完。

與電影版不同的是,小說並未著重描寫某個時代,鋪陳開來的整個福貴,像坨立體的泥巴,在餘先生筆下走過大半個人生,同時在讀者面前留下一灘灘水漬。

在回想的時候,覺得這樣的過程未免太不可思議,但沉浸在其中時又覺得這樣的生命是如此理所當然。

一個個親人在身邊離去,自己的雙手埋葬了一具具熟知的屍體,這樣也好,

「我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

活著的時候總要找些安慰,富貴如此,之前的家珍、二喜皆是如此。

人們不需要成為一個現實主義者,做得好的,只要對現實有個清醒的判斷。

但在那些個年代,弱小的個體是如此無能為力,餘先生只能歸結為:人不能總靠現實而活。當然,這些已經退一步來講了。記憶猶新的是有慶的死

我曾有過鮮血從體內逐漸消失的冰冷和麻木感,也許是鏡像神經元的作用,覺得餘華讓孩子在那個時代以那種方式死去而產生的恐懼,憤怒和悲哀都是某種無聲的控訴,當然從直白流暢似乎毫無感情起伏的文字來看,也許是我的多慮。

一個不成熟的生命,並未留下太多痕跡,至親也只是痛苦傷心了一陣子。

在往後的歲月裡,福貴他們肯定會想起兒子的點滴,但活著的人總要向前走,漆黑的夜靜默在兒子的墳堆前,也只是表達著生前與兒子僵硬幹澀的關係的羞愧和後悔。

在小說裡沒有一個是幸運的,鳳霞最終沒能熬過產後大出血,屍體被陳放在自己弟弟曾經待過的房間。

在電影裡編劇又加了一個情節:唯一能挽救病人的「臭老九」被從牛棚裡拖出後討要了人間美味——白饅頭,後被活活噎死而直接導致鳳霞的不治。

這個鏡頭在腦中過了五遍,覺得是個妙筆,過到第十遍,覺得是多此一舉,但既然能讓觀眾想這麼多次,早已是成功的證明。

如同侯孝賢的電影,只要願意一遍遍的看,還是能發現很多新東西。

回到小說,二喜在抱著沒了氣息的妻子回家時,那種尖銳的痛苦幾近經將他的神經麻木:喪友之痛,痛於言表;喪親之痛,無法可表。

我不禁感慨:餘華啊餘華,你可真狠!可是,轉念一想,這不就是生活麼?

誰告訴你,歷經磨難就一定能觸摸幸福的?只是為了活下去,我們常常自我安慰風雨過後就能看見彩虹罷了

而餘華,他是清醒的,他將苦難毫無保留地剖析在我們眼前,以暴力的手段讓我們更加接近於生存的本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所以,餘華沒有讓福貴在經歷這些磨難後悲痛地死去,而是平靜地活著

晚年的福貴,沒有對生活對命運有埋怨,而是沉浸在對親人短暫溫情的回憶中,甚至安慰自己:親人們先他而去,讓他最後能了無牽掛地死去。

至此,我心中憋著的悶氣終於有所舒緩,大致能理解什麼是活著,怎樣活著?

餘華在書中解釋到說:「《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不平凡的內容,是否應該感謝那個同輩作家們都曾走過的特殊年代?

「真正的現實,也許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現實,是令人費解和難以相處的。」

的確,作品都是對生活的編匯和提煉,於是筆下的「非現實」顯得更讓人絕望,但福貴停下來了,這不是出於作者美好的願望,而是「奇蹟」似的真實。

奇蹟的存在並不是出自大自然的狀態,而是因為我們對現實所知甚少。

於是這部作品我將其定義為超現實的現實作品,至少從某些角度上而言,的確如此。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原著的,建議去看一下,畢竟電影跟原著差別還是很大的,現在只需要28元,便可以把這本經典名著帶回家了。

相關焦點

  • 《活著》這麼悲慘,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它?餘華告訴你活著的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活著:所有的苦難給福貴,所有的愛也給福貴
    只要你沒倒下,只要你還活著,再回頭看時,你就又強大了一些。PART 2.餘華是寫實的代表,不過從這本書的現實性來看,他下手還是溫柔了。主人公的名字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雖然叫福貴,可他的一生中真正享福的時間很短,家境雖然富貴,但揮霍起來也是轉瞬即逝。
  • 我們為什麼而活著?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只要活著就贏了
    我們為什麼而活著?這是一道人生哲理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活法,所以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帶大家一起走進餘華的《活著》這本書,看看文中的主人公為什麼而活著?當富貴的父親知道這一事實後,痛苦過也痛哭過,只是最終他選擇了為人父在他人生中最後的一次擔當——替子還債。只是這次還債,他把所有家產換為了銅錢,並要求騎在長工脖子上長大的富貴,用肩膀一擔擔地挑著去還帳。
  • 閱讀《活著》(共餘華):讓我再了解一下生命的意義
    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好,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困難的了。--餘華01我們常說,「既然人都會死去,那麼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是的,生命有開始,也有結束,既然末日已經知道,我們現在的存在意義何在?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推薦餘華老師的短篇小說《活著》。我第一次讀餘華老師的《活著》花了四個小時讀完全文。這不僅僅是一部9萬字的小說。正是這短短的9萬字,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不在於他的語言有多少華麗,也不在於情節有多精彩。
  • 餘華《活著》:講述3個人生道理,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福貴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他曾擁有良田百頃、深宅大院,然後在賭博中喪失殆盡。
  • 《活著》,不管富貴還是貧窮,堅強的活著,活著,就是人生的意義
    讀了餘華《活著》,一開始覺得很壓抑,主人公富貴的一生確實很悽慘。看到後來,我還以為作者會讓富貴與小外孫相依為命,可是,作者覺得富貴還不夠悽慘,連小外孫也不讓他活,硬是只留下富貴一人和一條老牛為伴。那麼,作者為什麼沒有安排富貴也死掉呢?為什麼安排他活著,他活著有什麼意義?我想,作者下面的一段話可以得到啟發: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
  • 餘華《活著》:好死不如賴活?很多人可能誤解了這部小說
    老黑奴經歷一生的苦難,家人一個個先他而去,而他沒有抱怨,沒有憤恨,依然努力活著,平靜而友好對待這個世界。據說餘華偶然聽到這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深有感觸,於是動筆寫下《活著》這篇小說,餘華當時應該想不到,這篇小說後來會產生這麼廣泛的影響。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因而面對生活中的迷茫、陰霾,坎坷時,活著就要忍受歲月裡的平庸、瑣碎、孤獨、痛苦,而只有熬過那段苦難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會柳暗花明,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有意義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人到底為什麼活著?餘華的《活著》讓我看到了最好的答案
    就像餘華筆下的「福貴」一樣,縱然命運跌宕起伏,老無所依,孤苦一生,但是他仍然在努力的活著。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我覺得讀餘華的《活著》,不止讓我明白了活著的意義,還讓我從其中懂得了三個人生哲理。
  • 看看莫言、王朔是怎樣評價餘華寫作的?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王朔這麼認為,諾獎得主莫言在一次儀式上說:「餘華是個非常嚴肅、認真的作家。他的書的數量比我少一半,但是他的文學影響力比我大一半。」美國《時代》周刊也說: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我卻覺得這部書結束的時候,活著的富貴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
  • 作家餘華: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活著》展現生命的堅強
    餘華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看小說上,對於學習沒下什麼苦功夫,所以在那個剛剛恢復高考制度、競爭激烈的年代,餘華不出意外的落榜了。落榜之後的餘華還沒有來得及思考以後的人生道路,怎麼走就已經被父親安排進了醫院,成為了一名牙醫。
  • 《活著》:在全書十二萬餘字中,餘華反覆強調的只有兩個字
    文|阿莎普讀著最溫淡的文字,感受著最真切的苦難人生。我從不覺得福貴的人生是苦難,我認為《活著》裡所說的苦難,是在那個動蕩的歲月變遷下,所有人都要承受的苦難。福貴的出身很好,至少在他活著的那個時期是好的。雖然後半生窮,但那是大趨勢所向,他曾也是紈絝子弟,過著大多數年輕男子都羨慕的富貴生活。如果說因為福貴經歷了親人一個個離去叫作苦難的話,那麼,這世上有著和福貴相同經歷的大有人在。如果說因為那個時代的苦難,那就不是福貴一個人的苦難。
  • 餘華《活著》10句經典語錄:人生的道理,越早明白才越好
    《活著》這本書應該很少有人沒看過,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苦難的波濤一波又一波接著湧來,是死的絕望,更是生的希望,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作者餘華年輕的時候,曾得了一個去民間收集歌謠的職業,就在那一年的鄉間,他遇到了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
  • 餘華小說《活著》閱讀推薦,故事梗概及心得
    《活著》是作者在聽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時激發的靈感而即時創作的。作家寫作還是寫內心深處最想表達的一切觀點,餘華當時就已經意識到他在理解了事物後,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憤怒和不滿,而是做到對於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超然物外!
  • 餘華《活著》中的一句話,短短二十幾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活著是自己去感受活著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餘華用12萬字的《活著》將一個時代的悲劇,濃縮到一個小人物的身上,福貴的經歷也是千千萬萬底層人民的縮影。即使人生會面臨許多未知的苦難,但是我們一定要堅強樂觀的活著。
  • 餘華《活著》:人生實苦,但人間值得,這三個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讀過餘華的《活著》,主人公徐福貴那接踵而至失去親人的命運,使我的心在一次一次被撕裂的過程中,懂得生命無常,應該好好活著。細品福貴的經歷後,你會真切地感受到——人生實苦,但人間值得。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藏著三個深刻的人生哲理。1.活著,要學會珍惜小說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自幼衣食無憂,連上學都要家裡的傭人背著去。
  • 王朔批《活著》是拙劣抄襲,餘華討好求饒?網友:他的反擊很高明
    「從《活著》開始,餘華就被上海評論家排為和王安憶、莫言一排,你就跟著混吧,我看你露不露怯。前者你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你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這些有農村經驗的作家。你以為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個老頭哭,寫出來就是苦難了?你無非是看到了個傷口,你知道痛苦是什麼?」
  • 《活著》:感悟苦難背後的力量,讓靈魂堅強地活著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讓人真正感悟到苦難背後的力量。《活著》一經出版就引起社會反響,被評選為"(中國)九十年代最有影響力的十部作品",斬獲法蘭西文學獎等多重大獎,他本人也獲得藝術騎士勳章,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 《活著》|以笑的方式哭,活著就是承受,鳳霞的苦難說不出
    那是一個午後,我讀了作家餘華的《活著》。記得那天,天氣悶熱,雲層壓低下來,聽那市聲喧囂,看那遠山雲飄。然而,這一切都隱沒在富貴的人生裡去了。餘華與《活著》《活著》寫的就是關於苦難的故事。這苦難太悲情,打動著讀者的內心世界,那強大的撞擊像火山裡的巖漿突然奔湧而出,然而這悲傷,這苦難,餘華卻硬生生地壓縮進了寂靜。一切血雨腥風,都出奇地冷靜。一切生與死都平淡如水。
  • 餘華《活著》最精闢的一句話,短短27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活著是自己去感受活著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餘華用12萬字的《活著》將一個時代的悲劇,濃縮到一個小人物的身上,福貴的經歷也是千千萬萬底層人民的縮影。即使人生會面臨許多未知的苦難,但是我們一定要堅強樂觀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