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由浙江大學財稅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匯集每日財訊商情,邀請專家深度點評,配合財經小知識和延伸閱讀,為您呈現有態度、有價值的新聞。
每日金語
一個獲得成功的人,從他的同胞那裡所取得的,總是無可比擬地超過他對他們所作的貢獻。——愛因斯坦
今日熱點
「銀行網點存款保險標識啟用 儲戶『存款保險意識』較淡薄」。參加存款保險的金融機構自今年11月28日起使用存款保險標識。隨機採訪發現,普通儲戶對此仍知之甚少。多數人表示,近期去銀行網點才發現銀行貼上了標識,才知道有存款保險制度。早在2015年,中國就已經正式實行存款保險制度。但是,央行的調查數據顯示,僅有50.32%的消費者能準確回答《存款保險條例》規定的最高償付限額。這說明民眾缺乏對市場經濟基本知識的認識。不懂市場經濟,就沒有駕馭市場的能力。為參與市場交易,必須補上市場經濟知識這門課。
為「無協議脫歐」做準備 英國多家超市忙囤糧
據新華網報導,英國媒體報導,經英國高級官員提醒,英國多家超市開始忙著囤積食品和其他商品,為「無協議脫歐」做準備。超市經營方和官員們都非常擔心民眾恐慌性搶購的程度可能史無前例,遠超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搶購潮。肉類供應不會受影響,水果主要來自南美,而蔬菜可能要面臨3個月供應短缺。衛生部多名官員先前告訴藥品和醫療器械供應商,需要在英國安全地點儲存可供6周的醫用物資。
點評:有報導說,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12月14日對英國脫歐貿易協議談判表示滿意,稱談判取得了進展,進入了「最後一英裡」。至於最終結果如何,似乎仍然是一個未知數。如這條新聞所說,一旦實現「無協議脫歐」,英國民眾的生活將受到負面影響。另據報導,英國企業也沒準備好應對無協議脫歐。無協議脫歐意味著高昂的關稅和嚴苛的進出口配額,並帶來了從許可證標準到文書工作要求等大量工作。在生產和生活都將受到損害的情況下,英國民眾對脫歐的態度發生變化。2016年就脫離歐盟舉行全民公投時,脫歐一方支持率為51.89%,贊成留歐的投票者佔48.11%。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6%的調查對象預計將出現「無協議脫歐」,58%認為「無協議脫歐」將對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僅26%認為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看來,相當一部分想脫歐的人後悔了。英國前首相卡梅倫直言:一些人「永遠不會原諒我舉行了公投」。從民眾的切身利益出發,英國與歐盟關於脫歐的談判應該達成協議。如果出現「無協議脫歐」,那只能說明一些政客犯下無視民眾利益的錯誤。
高評級企業屢違約 專家:評級機構需對評級報告和結果負責
據中新經緯報導,12月14日,中紀委官網發布《東方金誠高管被查引出信用評級領域系列腐敗案:量錢評級》文章稱,東方金誠系列腐敗案是典型的小行業、大腐敗。文章援引業界人士建議,加大對國資評級機構扶持力度,通過兼併重組做大做強2至3家國內評級機構,推動國資評級機構提升實力和國際知名度,服務國家經濟發展戰略。
點評:14日的《點石成金》談到東方金誠高管腐敗案時指出,以金錢開道的信用評級肯定是偽評級,所造成的損失甚至可以導致一場金融危機。2007年,在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爆發後,穆迪、標準普爾、惠譽等主要評級機構成為最直接的批評對象。正是由於信賴這些機構對抵押債券的高質量信用評級,投資者才放心大規模購買次級貸款的資產證券。但事實表明,這些機構所認定的與美國國債同等級別的3A級證券,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燙手山芋。美國評級機構犯下的也是量錢評級的錯誤。數據顯示,與傳統的公司債評級業務相比較,評定同等價值的次級債券,評級公司所得到的費用是前者的兩倍。有專家指出,評級機構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證券發行商,卻要求它們對投資者負責,量錢評級是一種制度錯位。由於投資者對評級機構的認可度高,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更高。
銀行網點存款保險標識啟用 儲戶「存款保險意識」較淡薄
據證券日報報導,近期,央行發布公告稱,授權參加存款保險的金融機構自今年11月28日起使用存款保險標識,存款保險一時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隨機採訪部分市民發現,普通儲戶仍知之甚少,「以後去銀行存款會更加放心。」多數人表示,近期去銀行網點才發現銀行貼上了標識,才知道有存款保險制度。
點評:正如這條新聞所說,早在2015年,中國就已經正式實行存款保險制度。近年來,中國不斷完善高風險金融機構處置機制,探索建立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完善存款保險制度,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消費者對這個制度卻知之甚少。央行此前公布的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簡報顯示,僅有50.32%的消費者能準確回答《存款保險條例》規定的最高償付限額。《點石成金》談過,實行存款保險制度,建立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是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已經發生的金融風險事件表明,投資者的失誤在於缺乏對市場經濟基本知識的認識。不懂市場經濟,就沒有駕馭市場的能力。為參與市場交易,必須補上市場經濟這門課。民眾對存款保險制度缺乏認識,不但凸顯了普及金融知識的意義,更說明普及關於市場經濟制度的知識的迫切性。如同普及法律知識一樣,應該把對民眾進行市場知識教育作為市場化改革不可或缺的任務。
社區團購狂「打折」,價格低過超市!要不要跟?
據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報導,在疫情背景下,社區團購發展迅速,短短數月成了網際網路行業的「光明頂」,但圍攻的卻遠不止「六大門派」。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的評論,相關話題再上熱搜。部分社區團購平臺上線短短幾個月,日單量就衝到了數百萬、千萬級別,較低的商品價格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價差問題,除了商超渠道自身的原因,社區團購平臺大幅補貼商品價格也是重要原因。
點評:社區團購在與傳統的生鮮銷售模式爭市場,使用的手段是市場競爭常見的「價格戰」。它是指企業之間通過競相降低商品的市場價格展開的一種商業競爭行為,其主要內部動力有市場拉動、成本推動和技術推動,目的是打壓競爭對手、佔領更大市場份額。商家在市場競爭中拼價格,正統的辦法是降低成本。不正當的辦法是壟斷市場。價格補貼是以壟斷地位打「價格戰」的主要手段。對社區團購的認識,首先在於其對商業經營模式的改變是否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是否順應了技術進步的規律。《點石成金》談到,大型商場和超市適應了工業革命時代的消費需求;電商適應了數位化技術時代的消費需求;社區團購是利用網際網路社交網絡的新嘗試。就商業經營模式而言,有些情況是新模式打敗舊模式;有些情況則是新舊模式「和平共處」。賣菜小商販,自從有市場經濟就存在,他們經營靈活,更貼近消費者,難以被其他零售模式完全代替。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避免資本的壟斷行為傷害民眾,理應鼓勵和推動多元化商業經營模式的發展。
(編寫 點評 侯若石)(中新經緯APP)
《點石成金》第499期。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