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逝世150周年|「最偉大的膚淺小說家」

2020-12-21 澎湃新聞

1812年2月7日,英國樸次茅斯市約翰·狄更斯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查爾斯·狄更斯,他生得漂亮,有喜劇天賦,唯一的不足是身矮。在他最初的幾年裡,查爾斯的世界有兩件重大的事情:作為海軍小職員的父親帶領一家人四處躲避債務,蒸汽機、工業化以及大英帝國帶領狄更斯走向一個野心和樂觀的世界。在查特姆的帆船河畔,查爾斯閱讀了父親僅有的藏書——塞萬提斯、勒薩日、菲爾丁的作品,在未來的自傳小說中,他寫道,「在那個神聖的小房間裡,它們不經意地出現了,像一群被聖潔光芒環繞著的天使,與我為伴……鄰近人家的每一座穀倉,教堂內的每一塊石頭,墓地裡的每一個腳印,都可以在我心中和這些書產生聯想。」

狄更斯的出生地

1822年灰暗潮溼的某一天,狄更斯一家賣掉家具,償清債務,去了倫敦。姐姐芬妮佔據了那個受教育的名額,她的鋼琴素養不錯。前途無限的狄更斯沒有獲得相同的準許,他不得不漫步在倫敦街頭,看籠中鳥和流浪漢。兩年之後,父親因為債務被關進監獄,母親和孩子們也跟隨住了進去。查爾斯轉投位於現在查令十字街火車站附近的黑鞋油工廠貼標籤以補家用,每周六先令。他很能幹,還被安排在櫥窗前在行人和顧客的眼睛下工作。天才的查爾斯是如何在貧窮、穢語、艱辛中進行自己的遐想和創作呢?對此我們僅能從《大衛·科波菲爾》中窺見一些痕跡,或者他的詩歌:「對於所有的大門都敞開著,思想的王國是自由的天地」。文學是拯救他的方式,他或許早已察覺到。

在惠林頓學校的幾年,狄更斯體驗到了教育的野蠻和愚蠢。在他的作品裡,他不止一次對教育提出控訴,但後來他想盡辦法把自己的孩子們都送進他憎恨的學校。通過他出身貴族的母親的關係,狄更斯取得了一份在律師事務所辦事員的工作,在艱難的練習後,他學會了速記。後來他跳槽到另一個法律機構,穿梭在下議院、法院和大街小巷之間。法律在他的作品中佔有巨大份額,比如在《霧都孤兒》《荒涼山莊》等作品中現身的法官們;在《雙城記》中,查爾斯·達內幾次被送上法庭,迎接他的是一次又一次命運的轉變。狄更斯的法律書寫促進了英國法律的改革。不久後,狄更斯在《記事晨報》爭取了一個專欄位置,撰寫一些快樂輕鬆的聖誕故事,開始了他的記者生涯。正式成為職業作家之前的經歷,讓狄更斯獲得了對於窮人和世界的憐憫(但並不是全然的同情),以及對於監獄、貧民院、壞學校、粗俗的復仇心態,這些統統囊括在他的人道主義心地裡面。多年以後他在《雙城記》中如此回顧,「我現在已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美好;我將獲得的休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

《聖誕頌歌》插畫(1843年)

在美國出版商、英國版權法倡議者塔佛德、朋友霍爾相繼和狄更斯洽談之後,他終於決心寫連載小說,每月一期,不設大綱,在即興環境下對角色和情節進行大尺度的操縱。匹克威克善良仁慈、可親可愛的十九世紀形象感染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匹克威克外傳》銷量越來越高,從400份遽增至40000份,整個英國掀起匹克威克熱。不同於巴爾扎克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靈魂寫照,狄更斯的想像力是「物質的、視覺的」,人物通過情感或者感官進入世界,其內心是不可知的。匹克威克必然只是一個快樂的老紳士,挺著大肚子,肥胖的大衣上綴著金紐扣。他的文學來自於英國的田園詩,平和、滿足,新的生命在其中汩汩湧出。他的濃縮式(比漫畫式更好)、他的不連貫的獨白讓人物具有強烈、可以被讀者隨意吸收的特質。直至今日,這仍然是我們的文學最好的那部分。

1836年底,狄更斯被巴特利聘請任《本特萊雜誌》主編,二月號起逐月連載16頁的《霧都孤兒》。他在成書的序言中說,「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沒有理由認為生活的沉渣不能像生活的浮沫和奶油一樣被用來為道德目的服務(只要不讓沉渣說不堪入耳的話),因而我鬥膽相信,上述那一個時期未必就是永遠,甚至也未必是一個很長的時期。」狄更斯以約翰·霍格斯為榜樣,塑造了畸形的、可悲的、拙劣的犯罪分子,他們的未來是陰森森的十字架,而他相信他正在做一件於社會有益的事情。在這裡,狄更斯動用了他對於貧民窟生活和倫敦生活的切身體驗,有著一以貫之的真實。狄更斯幾乎不自覺地開創了或者延續了某種傳統,它既是現實主義的一部分,又是未來的現代主義的一部分,而他之所以這麼做大體上是出於他的公義和歷練。恩格斯評價他說,「先前在這類著作中充當主人公的是過往和王子,現在卻是窮人和受輕視的階級了;而構成小說內容的,則是這些人的生活和命運、快樂和痛苦」。恩格斯扣了一個巨大的帽子,好像狄更斯的出現是劃時空,事實上,狄更斯只是眾多承前啟後的作家之一,他的優點在於他更為樸實,且「來自於」底層世界。正確的光譜是:從莎士比亞到菲爾丁到狄更斯到奧威爾,他們完成了整個下傾的文學敘事。現在,輪到狄更斯將福音傳播到窮人的世界,他當然樂意這樣做,這有助於他更好地成為城市小資產階層的一員,如果有這個階層的話。

畫像:年輕時的狄更斯(1839年)

狄更斯的形象總是對於貧窮的離棄和超越,就像奧利弗那樣,他是樂觀的英國人,他相信這個社會是公正的。對於現實,「狄更斯們」是滿足的,他們沒有神經質感,沒有超分量的野心和欲求。他們的最高欲望是幾百磅收入、十幾個兒女、豐盛富足的餐桌、精緻的花園,如此而已,這就是維多利亞人,站在世界中心的維多利亞人。狄更斯的英國史是以這樣的方式結尾的:威廉四世的侄女——喬治三世四個兒子留下的唯一孩子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6月20日登上王位。1840年2月10日,她嫁給了薩克森-科堡-哥達的阿爾伯特親王。她非常善良,深受人民愛戴。因此,我要用這句話來結束本書:天佑女王!

1840年,狄更斯和卡萊爾與《法國革命史》相識,他認同卡萊爾的「賢人哲學」,他想像著自己將以此為藍本寫自己的作品,這就是後來的《艱難時世》和《雙城記》。狄更斯成為了一個國際主義者,他拋棄了英國人特有的民族氣質,尤其是國人對於法國一貫的嘲諷。他也由此告別了19世紀的世界,這對於他是一個曲折而榮耀的過程,是他的浪漫主義情調讓他在維多利亞時代脫穎而出。他乘船出發越洋到達美國,在這裡他對奴隸制、國際版權現狀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他重拾了自己的散文創作。在這片國土上,他是國賓,也是世界主義者——怪不得狄更斯在非西方世界的影響也是如此之大。在今天,他的世界主義者身份還來自他所創作的聖誕小說,表達博愛、仁慈和寬恕。這些書籍銷量很高,並開創了文學和生活的聖誕節敘事。

在義大利之行之後,他寫了《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遠大前程》《我們共同的朋友》《信號者》,以及一部未完成的偵探小說。他創造了如此多鮮活而明亮的人物:董貝、米考伯、艾瑟、葛擂硬、杜麗、達內、匹普。狄更斯保持著良好的、嚴謹的工作習慣,每天上午九點到下午兩點寫作。在寫作時,他需要安靜,信賴藍墨水。之後,他會漫步,走很長的路。很明顯的是,狄更斯勞累過度。關鍵是,他在文學中試圖呈現的是一個總體化的想像,包容了從哥特小說到通俗戲劇到新聞等文體,他的人物和幽默也是如此。

狄更斯和他創造的人物

1846年4月開始連載的《董貝父子》是1840年代的故事。他所表達的是中產階級董貝是腐蝕英國社會的瘟疫,這樣的論調被社會主義者們認為是資產階級的虛偽和軟弱。但在今天它突然又成立了,正如馬丁·路德·金所說,溫和的資產階級才是種族問題的最大敵人,這幾乎是狄更斯的翻版,人道主義和普世主義總是最有價值而最被忽視的。

在《大衛·科波菲爾》及其之後的作品中,狄更斯做到了今天的現代主義小心翼翼跟隨的那種整體化、全局化的故事:現代系統。狄更斯的方法是「浪漫的現實主義」,如英國小說家喬治·吉辛所稱。但這個詞彙也並非確切。準確的說法是,狄更斯的資源來自於古典,他的道德批判幾乎只是道德的、是遵循古老思想的,比如他那些如莎士比亞人物一樣的惡靈般、野獸般的角色;而他所抵達的是「一種渺小中的幸福自由,一種坦率的尊敬和無言的宗教」。在今天的現代系統也不過是換了一件外衣而已。難道所有的狄更斯不都是今時今日的狄更斯嗎?

「生活是如此艱辛,又常常充滿敵意……是什麼機制讓他們如此優雅地忘卻憂愁?過去人們常告訴我他們心情憂鬱……難道是這樣一種本性上的憂鬱,使他們完善了保持快樂心境的辦法?但是,這種機制是什麼?這些辦法又是什麼?——難道這兩者都是無意識的?」狄更斯的人物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理:「要有信心,要樂觀;世界屬於那些以堅定的信念、開朗的性情去徵服它的人。」這不單單是幽默,還是來自火雞、麵包、槲寄生、知天命的貧窮、真誠的心的東西,一種英國的哲學,一種中產階級的風度,平庸的、有光暈的。

狄更斯最後一次朗讀會的海報(1869年)

當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罪與罰》的時候(1865-1866),狄更斯正在創作《我們共同的朋友》(1864-1865),前者是後者的學生,而託爾斯泰也認為《大衛·科波菲爾》對他「影響巨大」。狄更斯對於他們意味著用支離破碎的眼睛了解和掌握世界的可能。狄更斯先於自然主義,先於現代主義呈現了現代式現實最初的混亂,「狄更斯的世界充斥著這樣的東西,它們抓搶、踉蹌、蹣跚、推擠、斜睨;這是尼德蘭畫派繪畫或賀加斯版畫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世界,在其中所有的空間都是力量場,所有的物件都彼此競爭,或彼此牽連,每一件人事都溢濺到周圍的東西上去。」

狄更斯的政治和道德傾向是模糊的,他憎恨舊制度,也厭惡民主革命,「他不局限於幫助普通民眾抵抗領主,幫助窮人抵抗富人:他幫助的是弱勢群體,抵抗的是強權階層。」奧威爾是對的,他的整個道德寓言是「資本家應該仁慈,而不是工人階級應該反抗」,但奧威爾無法理解他所身處的二十世紀的特殊性。「狄更斯的眼光完全是世人的眼光:具備水手的敏銳、獵人的警覺、獵鷹銳利的分辨力,能夠洞察人世間最細微的真假善惡。」

就今日的眼光來看,狄更斯是道德家,是演員,是歇斯底裡人物的創造者,是「最偉大的膚淺小說家」(亨利·詹姆斯語)。但他並不是。狄更斯甚至比布魯姆斯伯裡文化圈更具有革命精神,而後者嘲笑他是「爛泥中的枯枝」。這不只是因為他的文學,還因為他的愛情生活,因為他的「烏拉尼亞婦女之家」……狄更斯最終還是被他所創造的人物淹沒了。

1905年謄寫的狄更斯死亡證明

最後的朗誦完畢,他在掌聲中道別,「現在,我將永遠從炫目的水銀燈下消失了!我以真誠、感激、尊重、摯愛的心懷,向各位告別。」他的心跳越來越快。1870年6月9日,他隨著對兒童的護佑、他的兩千個人物,病逝於蓋茨山莊。「狄更斯先生死了,聖誕老人也會死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離開我們的150年
    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沒有人會對上面的文字陌生,尤其是第一句,很多行業分析的深度文章中,我們都似曾相識,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頭。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莎士比亞,其作品中特有的仁慈與悲憫影響了中外許多作家。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這是他與那些風花雪月的文字工作者最大的差異。
  • 在最壞的時代與最好的時代之間丨狄更斯逝世150年
    狄更斯無疑是當時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為什麼狄更斯可以擁有如此多的讀者?最重要的原因也許是狄更斯與時代的緊密關係。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幽默、美學、哲學、社會無不成為狄更斯作品中的重要內容,而幽默的寫作風格讓其作品更容易讓各階層讀者接受。
  • 狄更斯,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英國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年6月9日,對於喜歡英國文學的讀者而言,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150年前的這一天,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逝世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狄更斯:他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文\本刊特約撰稿 吳辰  今年6月9日,於喜歡英國文學的讀者而言,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150
  • 告別狄更斯150年:他標立了職業寫作的尊嚴
    他是他那個世紀裡內心意圖與時代的精神需要完全相符的、惟一的偉大作家。在我們的眼前,狄更斯的世界變成了貝克特的世界,狄更斯晚期的作品中充滿了黑色幽默,我們在其中預先嘗到了貝克特的味道。卡爾維諾1870年,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寫作《愛德溫·德魯德之謎》時突發腦溢血去世。
  • 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逝世,曾寫出「有史以來最偉大間諜小說」
    英國大眾小說家羅伯特·哈裡斯(Robert Harris)悼念說,「(勒卡雷)是戰後英國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也是一位令人刻骨銘心的獨特人物」。愛爾蘭犯罪小說家阿德裡安·麥金蒂(Adrian McKinty)也將勒卡雷的代表作品《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視作「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間諜小說」。
  • 崩壞3聖痕考據:批判之筆——狄更斯
    狄更斯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廠做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法庭記錄員,議會採訪員等。20歲後成為記者,並開始創作短篇故事,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自此,他走上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道路,並對英國乃至世界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小說家」。
  • 閒逛者與「拾垃圾者」狄更斯
    狄更斯是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雖然只活了58歲,卻為人類留下了15部長篇小說,20餘部中篇小說,數百篇短篇小說,創造了兩千多個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是世界上最多產作家之一。在文學界,狄更斯受到的喜愛是史無前例的。
  • 《最後的狄更斯》:狄更斯遺囑引起了一樁懸疑案
    核心提示: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為什麼在現代的文化生產領域或者出版領域裡面這麼重要呢?是因為儘管狄更斯不是歷史上第一個暢銷書作家,但是他是把現代所謂暢銷書作家這個概念界定的最完整的人,而且他是個充滿商業頭腦跟生意手段的一個人,他是一個非常懂經營的人。
  • 狄更斯的名言-老狄也是我喜歡的作家
    以上這段經典語錄,出自狄更斯《雙城記》開篇,被各種引用無數次,被奉為文學作品中最經典開場白之一,這段話氣勢恢宏、妙語連珠、充滿智慧及卓見,它顯示了狄更斯大文豪的卓越文筆。狄更斯—— 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812年2月7日生於樸次茅斯市郊,父親是英國海軍軍需處職員,母親名叫伊莉莎白·巴羅。狄更斯在家中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二。
  • 法國偉大的小說家,意識流文學鼻祖,普魯斯特這十句名言太精彩了
    1984年,《讀者》雜誌做過這樣一次調查,主題是在讀者心中,歐洲前十名「最偉大作家」都有誰,其中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名列第六。他憑藉小說《追憶逝水年華》名聲大噪,同時憑藉這部鴻篇巨製,不僅讓馬塞爾·普魯斯特成為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也讓其躋身世界頂級小說家的行列。
  • 紀念阿炳逝世70周年音樂會舉行
    今年的12月4日是無錫籍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逝世70周年。昨晚,無錫演藝劇場內,一首首經典名曲流淌而出,無錫民族樂團用一場「永恆的二泉」紀念音樂會來緬懷這位為中國民族音樂作出傑出貢獻的民間音樂家。  無錫被譽為「中國民樂之鄉」「中國二胡之鄉」,作為民樂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阿炳這個名字在無錫乃至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 毛姆:查爾斯·狄更斯及其《大衛·科波菲爾》
    他的祖父威廉·狄更斯做過僕役,娶女僕為妻,最後在切斯特城議員約翰·克魯的宅邸當上了管家。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威廉,一個叫約翰。我們只關心約翰,因為他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的父親,也因為其子創造的最生動的書中人物密考伯先生就是以他為藍本的。老威廉在約翰出生時去世,遺孀繼續留在克魯府當管家,料理家務。三十五年後,她拿著養老金退休。
  •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在方塔園展出
    為深切緬懷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同時更好地助力「四史」學習教育工作,時值孫先生逝世95周年紀念日,一場由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主辦的「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
  • 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拜謁中山陵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
    中國江蘇網訊 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上午,江蘇省及南京市各界人士前往中山陵舉行謁陵儀式,紀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 9時,省及南京市各界人士登上陵頂祭堂,在中山先生坐像前列隊肅立,行鞠躬禮。
  • 《雙城記》狄更斯暮年之作,關於愛和救贖
    在狄更斯的筆下,他對貴族持有一種鄙視的態度,但他又對斷頭臺這件事充滿著不忍。他很讚賞革命運動,他覺得應該革命,他覺得法國大革命是對的,但是他又對那些暴力的事情感到恐懼和壓迫,然而單憑他一個人卻又無能為力,所以狄更斯稱那個時代為「最」。狄更斯把矛盾感寫得淋漓盡致,把人性的複雜描繪得淋漓盡致。
  • 詩與遠方——紀念2021但丁逝世700周年
    在歐洲,自文藝復興開始至今約700年來的時光荏苒,能被歐洲人稱為「大師」級的偉大人物,依然沒有超過25位。其中,就有《神曲》的作者但丁。 但凡「大師」,往往都是被後來的效仿者們,自發地擁躉成了一種最高規則的制定人。或者說,他(她)無意中成為了某種偉大規則的創造者,而不是這種規則的效仿者、變通者、提煉者。
  • 【經典品讀】《雙城記》—狄更斯
    ——梁實秋  3、憂來無方,窗外下雨,坐沙發,吃巧克力,讀狄更斯,心情又會好起來,和世界妥協。——[俄]列夫·託爾斯泰  4、狄更斯是一位不僅反映了現實,而且還盡力對現實起作用的作家。狄更斯增添了他那個時代的歡欣和快樂,促進了他那個時代的血液循環。——[奧]茨威格  6、狄更斯的偉大正在於他所創造的形象。這些形象站在文學的金字塔尖上,放射著異彩。——[美]納博科夫  7、狄更斯的寫作天賦,的確是大多數小說家所不曾擁有的。
  • 紀念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逝世165周年:夏洛蒂·勃朗特的黃昏...
    今年是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逝世165周年。夏洛蒂·勃朗特一生寫了四部長篇小說,她的代表作《簡·愛》(《Jane Eyre》)問世一百多年來,歷久不衰。 ●《簡·愛》在中國 1847年,小說《Jane Eyre》第一次出版,出版後引起轟動,1848年再版兩次。
  • 土耳其孔亞城舉辦魯米逝世747周年紀念儀式
    中國旅遊新聞網12月17日訊 賈拉爾·阿德丁·魯米(Jalāl al-Dīn Rūmī)逝世747周年之際,土耳其將舉行 「Seb-i Arus」 儀式來紀念這位以寬容和仁愛,無論宗教、教派和種族,用博愛擁抱全世界的偉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