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之三)夢斷草原的細君公主

2021-03-05 郭世忠

     

  

         我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這是誰的詩?

這是漢朝才女細君公主的詩,也是唯一在伊犁大草原留下的邊塞詩。

從《史記》的字行裡間熠熠生輝的同時,《漢書》中又朗朗出口,使人聽到了這位小巧玲瓏琵琶女婉轉悠揚,帶著江淮綿綿悠長的聲音和韻味。

今天已經不可能聽到細君公主的琵琶聲了,也不可能看到她懷抱琵琶邊彈邊歌的美麗身影了,但是,從這首邊塞詩字面和韻角中可以盡情的放飛思想,穿越歷史時空,去想像那個時代一名美麗少女坐在草原上彈琵琶時的自豪與灑脫,美麗與嬌柔。

因為她嫁到伊犁草原,生命又終結到伊犁草原。

劉細君,這位西漢時期江都王劉建的女兒。也是向眾多的皇親一樣生在鐘鳴鼎盛之家,長於溫柔富貴之鄉。

漢武帝時期,其父親劉建養尊處優,放蕩不羈。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劉建因參與淮南王謀反知情不報,丞相府長史在他的住處查出了武器、印璽、綬帶、使節等罪證,劉建情知罪不可赦,自縊身亡。與此同時,劉細君的母親因同謀罪也被斬首,自此,無依無靠幼小的劉細君流浪在街頭,過著平民一樣的生活。後來,她被繼任的江都王叔叔收養,才得以活命到十幾歲。逐漸長大的劉細君能詩善文,精通音律,並且為人處世進退相宜,在王府中有很好的口碑。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漢朝與烏孫結好,漢武帝劉徹為了完成「我與烏孫共滅胡」戰略構想,決定封劉細君為公主,遠嫁生活在伊犁草原的烏孫國王獵驕靡。以便結成「昆弟之親」共同抗擊匈奴。

自此,一位十幾歲的少女,被當作一枚棋子和砝碼去賭贏一個時期的長治久安,去擔當皇親貴胄賦予的使命,可見這枚棋子的重要性。在當時,如果說細君公主壯舉的勝利,抵得上一個師,甚至於一個軍的兵力,都不為過。

有人說,劉細君西嫁草原之時是「翁主」不是「公主」,我不是歷史學家,不管她是「翁主」或「公主」,別人都稱她是公主,我尊敬和愛戴她,也必然稱她為公主了。

公元前108年的三月九日,陽春之風把沉默寂靜一冬的田野叫醒,梳洗打扮後穿上綠色的盛裝,又翻過厚厚的城牆,跨越聳立的樓殿,多情的分開含苞的花蕾,抽出枝碼的嫩葉,御花園的樹在春風陽光下青了,草坪綠了,花兒咧嘴了,小鳥歌唱了,就連早已開凍的小河也彈起了琴弦……

這一天,是細君公主出嫁的日子,剛到辰時,長樂宮高翹的廊簷下已經是大紅燈籠高懸,紅綢吊掛,鮮花滿階,大紅地毯從長樂宮門臺階一直向南,經過長樂前殿、長定殿、長秋殿、長壽殿、永寧殿等殿臺樓宇,一直延伸到宮外。各個殿臺階的兩廂,安排的樂隊,慢慢地吹奏著歡快的樂曲,在春風裡蕩漾迴響。彰顯著紅色,寬寬的地毯兩邊,站滿了文武官員及他們的家眷侍女,官員們人人官服整齊,朝靴乾淨,嬪婦們濃妝豔裹,各顯姿色,都是為著皇帝家的公主出嫁而來。

天哪!這是破天荒的公主遠嫁,這是歷史上亙古未有的送行,這是一個出名的女人叫響那個時代婚姻嫁送,皇帝要出面,皇后也要出面,後宮的三宮,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要參加。換一句話說,當今皇帝老子要嫁孫女出門,文武百官及家眷們誰敢不來慶賀?

細君公主在朝廷委派特使的護送下,隨從官員、將士、樂工、雜役以及侍女等三百多人,帶著大量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等陪嫁妝奩,護擁著細君公主把長安城拋在身後,一路上浩浩蕩蕩向西進發,細君公主回望長安,城郭的輪廓已經漸漸模糊了,這模糊的輪廓永遠的留存在了細君公主的記憶之中。試問?從西歐到北美,從歷史到今天,有這樣的出嫁隊伍嗎?

西域,對於細君公主來說,這個陌生的名字,想去的沒有讓去,不想去的倒是非得去……人的命運有時真是變化無常,就在數月前,正值豆蔻年華的細君公主,還無憂無慮在江南暖地、凝脂氣朦的王府花園,白天玩著撲蝶花間,夜晚堂前拜月的遊戲,突然一道聖旨貴為公主,陡然間需要為朝廷承擔責任,去西域和親,怎能不讓她舉目無親的處境更加無親,孤獨無助的人生更加無助呢?

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聽到談婚論家的話題,對她來說僅僅是停留花苞上,一聽心跳而已。現在卻無奈的別無選擇的要把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託付於萬裡之遙一個從來沒有在夢裡出現過的異族男人手中,怎能不讓她無依無靠的心靈玉碎、肝腸寸斷、五臟具焚呢?

細君公主一行,離長安、經隴西、涉黃河、過烏鞘嶺、穿河西走廊,出陽關、跨沙漠、越草大草原,翻越天山,一路向西,用了近一年的時間,來到了伊犁草原,一直到伊塞克湖邊烏孫國的首都赤谷城,才停下腳步。一個初諳世事的女人,不,實際上是一位快要成熟還沒有成熟的女孩,不知是罪孽還是福運的降臨,因一次和親走進很多人沒有走近的西域大草原,用短暫的生命演繹了存在的真實價值。

有資料上說,細君公主在武威過了十七歲的生日。我信。她十六歲從長安出發,走了一年的時間,她這一歲在哪裡長的?可能就在武威,要不你說在哪裡?我不知道她生日那一天有沒有生日蛋糕,有沒有紅蠟燭?是否有人給她唱生日快樂歌?現在的小孩都知道這一套……

獵驕靡見細君生得纖弱嫻靜、白嫩豔麗且能歌善舞、才貌雙全,非常高興。烏孫人因為看到細君公主膚色白淨、花容月貌,稱細君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膚色白淨美麗像馬奶酒一樣的公主」。十七歲細君公主到達烏孫後,同七十一歲烏孫王獵驕靡結婚了。獵驕靡封她為右夫人,隨從工匠為她建造了有漢朝特點宮室,漢朝皇帝每隔一年都派使者前來探視慰問。因為烏孫王此時仍不敢得罪匈奴,所以在迎娶細君為右夫人的同時,也娶了匈奴公主為左夫人,烏孫草原以左為貴。

十七歲的的細君公主嫁給了七十一歲的烏孫王,是一對典型的畸形婚姻。不是軍事上的需要,劉細君能成為《漢史》上第一個遠嫁西域的和親公主?成為漢朝和烏孫軍事聯姻的奠基者?

說一句實話,細君公主能成名應當感謝司馬遷,公元前108年,細君公主遠嫁離開長安時十六歲,這一年司馬遷被封為太史令,時年二十八歲,也就是說司馬遷比細君公主大十二歲。高傲的司馬遷如椽的大筆,在《史記》中斃掉了多少貴族王后、英雄豪傑,偏偏把細君公主早花先放,成為女性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公主。歷史上,就拿漢朝來說,據說已經有四位公主遠嫁異邦後,無聲無息的消失塞外春秋寒涼之中了。

就因為她青春韶華的犧牲,聯絡烏孫上層名流,加強了烏孫與漢朝的友好關係,使烏孫與漢朝建立了鞏固的軍事聯盟,初步完成了漢武帝了「聯合烏孫、遏制匈奴」的戰略決策。

自幼長在深閨的細君公主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對塞外生活的適應。匈奴公主騎馬如飛,挽弓射鵰,馳騁草原。生在江都富貴之鄉,長在宮廷深閨的細君很不適應逐水草、住氈房的草原遊牧生活,但為了不負使命,她努力慢慢適應下來。

細君公主與昆莫置酒食宴會烏孫大臣貴人,賜給他們幣帛,用漢武帝所賜的豐厚妝奩和禮物廣泛交遊,上下疏通,為漢朝和烏孫結好做了大量工作。隨細君出嫁的漢族將士、宮女、工匠等,也將漢文化帶入烏孫,推動了烏孫社會經濟的發展。

已年近古稀獵嬌靡與細君公主雖有夫妻名義,卻沒有夫妻之實,加上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因而分居生活,一年難得會面一兩次,也只是在在重大國宴公開性場合上表明關係,全無夫妻之間溫情可言。為排遣寂寞,她常常以琵琶自娛,作詩吟唱。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多美的詩句。像一道精彩無比的長虹,從洶湧澎湃的東海岸邊,跨過京城長安,到西域烏孫王國萬頃草原,化作了一條有淚有笑,有頌歌有惋惜的文字之路。化作一具劃時代的精靈,飛越千山萬水,以驚天地泣鬼神的豪邁之情,開元了女流史詩的先河,把巾幗的柔氣變作了滄桑的文字,在歷史的畫卷中書寫出了輝煌、偉大、頌歌、惋惜與柔情。

西君公主到底作了多少篇詩詞?一個江南的才女,一個精通音律琵琶的彈奏著,為了排遣心中說又不能說的寂寞,一定寫了很多篇。我的天,有這一篇《黃鵠歌》留芳青史,還需要瀏覽其他嗎?

這一篇思鄉之曲傳到長安,坐在預御前的漢武帝感動的涕淚不止,他一方面常派使節攜帶錦繡帷帳、美味佳餚等貴重禮物前往烏孫慰問細君公主,一方面勉勵她安心邊塞,與烏孫王和烏孫百姓和睦相處,不要辜負王命。

在世的烏孫王獵驕靡自己感到離生命的終點已經不遠,加上太子(長子)病逝,他欲傳位孫子軍須靡。無奈身居大祿(官職名)的二兒子手握重兵駐紮在貝加爾湖,他怕死後爭奪王位。於是,在他活著的時候,把細君公主下嫁給了26歲孫子軍須靡,向烏孫草原的臣民們釋放出了傳位孫子的信號。

細君公主一下從奶奶降到了孫子媳婦,輩分落差很大。她今後要生活在一起的是天天叫她奶奶的孫子。

對於長期生長在中原,又是漢室宗女的細君公主來說,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薰陶,中原漢族倫理觀念與西域遊牧民族的婚俗迥異,細君公主是難以接受的。這是什麼事啊?她不得己,親自上書漢武帝,請求回長安。

漢武帝接到書信後,內心也很憫情,想到匈奴在北方仍在虎視眈眈,為保中原安寧,與烏孫的結盟必須堅持下去。於是漢武帝下書回復她「在其國從其俗,欲與烏孫共滅胡」,期望她忍辱負重,成就聯合烏孫共擊匈奴的大業。

無望的細君公主看到娘家人已經不憐惜她了,只好忍辱負重,含淚嫁給了軍須靡。獵驕靡恐怕二兒子舉兵發難,撥給孫子軍須靡三萬強壯人馬,讓他帶著細君公主駐紮在特克斯河岸夏特草原。為了延續烏孫的鼎盛繁榮,形成了侄叔南北,獵驕靡居中的軍事格局。

一年後,獵驕靡去世,軍須靡順利的繼承了王位。又作為國母的細君公主雖然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但是一對年齡相當青年男女的歡樂,使她漸漸地忘記了以往的鬱悶,和諧的生活漏出了久違的笑容,並在兩年後生下了一個女兒,名叫少夫。

遺憾的是,這位細君公主,比名氣沖天的王昭君出塞早七十年,比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幹布早七百四十五年,歷史上第一次記載有姓有名的公主,因為產後失調,加上心緒鬱悶難消,憂傷之中的細君公主到烏孫草原五年以後,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邊塞蒙土收豔骨,萬裡草原掩風流。

時代的需要促成了遠距離的婚姻,愛情悲劇的開始往往毫無徵兆。命運在大地上挖了一個坑,把悲傷的種子埋下,幽密地笑著,等待開花結果的一天。韶華早逝,沉寂地下,便是細君公主遠嫁草原結出的果實。

離長安萬裡之外的草原大氈房內生命青春極盛時,誰也料不到,細君公主悲傷的結局竟是在特克斯河流域的大草原,無常一旦伸出手來,世人無能為力,有些遺憾要用一生去品味。

 

時間,淨化了文字的多餘;歲月,擠幹了歷史的戲說。細君公主的故事從揚州開始,在特克斯河岸邊的夏特草原上結束了。她作為邊疆最早的開拓者,無論是喜與悲、是與非,她用青春生命所書寫的史卷,值得讓人細細地琢磨與思考。因為,她用身影鑄成的大義與不朽,飄揚在萬裡長天不肯隕落。這個不甘寂寞的魂影以至於在兩千多年以後,如同日升月落一樣,依然向現實長久的展示著高傲的風彩。

    還有那「我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的邊塞詩詞。

相關焦點

  • 細君公主(之五)創始了優美的琵琶曲
    秦漢時代,我國已有長柄皮面圓形音箱的琵琶,當時人稱其為「弦鞀」又稱「秦漢子」。秦漢以後不斷改進,發展為阮鹹(因晉朝散騎常侍阮鹹善彈此而得名)、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種形制,其共同特點為圓形直頸,宋以前把這些都叫做琵琶。相傳細君不但精通詩詞,還精通音律,妙解樂理,樂器琵琶創製的直接原因,就是細君遠嫁烏孫。
  • 細君公主(之一)歷史上最偉大的長徵者
    按現在最近的裡程計算,從揚州到西安1450公裡,西安到烏魯木齊2520公裡,烏魯木齊到霍爾果斯640公裡,霍爾果斯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市378公裡。阿拉木圖到吉爾吉斯坦的伊塞克湖(烏孫的首都赤谷城)大約180公裡,從伊塞克湖到新疆的昭蘇縣夏特草原大約500公裡,它的總裡程是應該是5668公裡(11336裡)。算一算,看一看,這超過萬裡的距離,應該是名符其實的萬裡長徵。
  • 我國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居然嫁給了老頭,公主痛苦從漢朝開始
    作為劉建女兒的劉細君,恐怕生活裡也是躲著劉建走。在英明神武的漢武帝的鎮壓下,劉建的謀反是不可能成功的,他知道事敗,畏罪自殺。而劉建的妻妾們都被漢武帝下令處死,獨留下了劉細君。劉細君是個女孩,年歲又小,漢武帝網開一面留下侄孫輩的罪人之女,可不是發了什麼善心,皇室女子對他總是有用的。
  • 伊寧漢家公主劉細君
    這首《悲愁歌》被譽為「邊塞第一詩」,見於《漢書》,作者劉細君 ,西漢江都國公主。西漢江都國範圍約為今儀徵、揚州、江都、高郵區域,劉細君祖陵——江都王劉非之墓,位於儀徵市新集鎮廟山村。公元前122年前後,也就是漢武帝元狩元年前後,劉細君出生於江都國(約為今儀徵、揚州、江都、高郵區域)。
  • 直播回顧丨漢代和親公主:魯元、細君、解憂、王昭君......
    張豔茜:歷史上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和親公主,雖然在歷史上起到了一些關鍵作用、做出巨大貢獻,可歷史大多沒有她們的詳細記錄。我想讓那些埋沒在歷史塵埃中或聰慧、或悲情的和親公主們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齊安瑾:和親公主在史書上很少有記錄,只有「宗室女」這三個字,把握歷史的大框架,以史實為依據,挖掘她們的史料,注重故事性的表達,讓公主們真實的命運被呈現出來。
  • 劉細君:揚州美女的「奠基人」
    因為太小,劉細君撿回一條命。據推算,當時她的年齡約4歲,還是個未懂事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小細君的日子無疑很悲慘。依照漢代的處罰規定,放在她面前的路只有三條:一是官妓;二是官奴;三是賣入青樓為歌妓。細君是哪種處罰,沒有記載。但可以推測,無論哪條路,細君的日子都無比艱難。看看同等境遇的漢宣帝小時候的悲摧就知道了。
  • 絲路風——「烏孫公主」劉細君
  • 名人掌故 | 江都公主 · 劉細君
    提到歷史上的和親公主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出塞的王昭君但你知道西漢其實還有一位著名的和親公主劉細君嗎?劉細君(公元前141—前87年),漢武帝侄孫女,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為聯合西域民族烏孫抗擊北方強敵匈奴,漢武帝加封劉細君為公主,並將其嫁與烏孫昆莫(烏孫稱國王為昆莫)獵驕靡為妻,此舉比王昭君出塞尚早72年。
  • 細君公主西漢第一個和親公主,她寫下《悲秋歌》,生下女兒後去世
    淚水像掘堤的河流一樣,湧出了細君公主的眼眶,她明白自己的一生都無法離開烏孫了。劉細君的曾祖父是漢景帝劉啟,祖父是漢武帝劉徹之兄江都易王劉非,父親是江都王劉建,因此歷史上稱細君公主為「江都公主」。細君公主因為年幼而倖免於難,但是卻成為了罪臣之女。從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嬌公主到無人問津的罪臣之女,細君公主的內心飽受煎熬,由此養成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 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的一生,到底有多麼悲哀
    ,這種和親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朝,而封建歷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便是劉細君。從罪臣之女到和親公主同劉解憂一樣,劉細君也是罪臣之女,而且二人的罪名都是一樣的——逆犯親眷,劉細君擁有漢室最正統的血脈,她的祖父是漢武帝的兄長,算起來,她和漢武帝的關係也很近,這樣的出身劉細君本該過著千嬌萬寵的生活,但是奈何碰上了一個禽獸不如的父親
  • 絲路名臣系列:劉細君
    關於和親中國歷史上從先秦時代就有政治聯姻,但大多在各諸侯國之間,我們所說的和親,主要指中原王朝單向把公主嫁給周邊民族的情況。和親主要發生在漢、唐兩朝。宋朝的華夷之防很重,因此拒絕和親,寧願多花錢進貢。明朝則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不和親,明人頗為自豪的說:「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
  • 古詩鑑賞 ~ 劉細君:悲愁歌
    悲愁歌劉細君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悲愁歌劉細君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悲愁歌》是漢代遠嫁烏孫的公主劉細君創作的一首詩。此詩以第一人稱的自訴,表現了公主遠嫁異國、思念故土的孤獨和憂傷。詩中突出了中原與西域在食宿、文化方面的巨大差異,以化為黃鵠歸家的想像與事實上的不可能構成強烈的矛盾衝突,加重了詩歌的悲劇氣氛,意蘊深廣,耐人尋味。烏孫,中國古族之一,以遊牧為生,漢時生活在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與漢距離遙遠。
  • 一曲大漠謠,留下一首《黃鵠歌》,劉細君在大漠深處獨留青冢
    其實如若真要追尋公主和親的最早歷史,唯一能有記載的,便是劉細君,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名字的和親公主,為漢朝邊界安寧起著重要作用。國若不強,和親也便是最好的選擇,劉細君的出塞之路,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提出的,弱女子身上肩負著的也便是這個龐大的帝國,正如宋人劉克莊所言:「如何漢公主,去作虜閼氏。」
  • 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第五次是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在位,選擇細君公主聯盟烏孫。這一次和親對象留下了姓名。細君公主也是宗室女,是因為和親才冊封為公主。第六次是公元前101年,在細君公主去世後,漢武帝又選中解憂公主聯姻烏孫。解憂公主為宗室女,父輩叛亂後未受牽連,最後以和親的方式為國家做出貢獻。
  • 這些替公主出嫁的女子,命運悽涼,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記載
    秦末漢初,在劉邦和項羽忙著幹架的時候,冒頓單于用絕對的武力,讓茫茫草原蒙上了一股肅殺之氣。在整頓草原的同時,他還向漢朝內部擴張。公元前201年,韓王信被打到只能投降。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的32萬大軍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冒頓單于4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
  • 芳名遠播解憂公主:嫁給父子三代烏孫王,產下輩分不同的6個子女
    初,烏孫公主死,漢復以楚王戊之孫解憂為公主,妻岑娶。岑娶胡婦子泥靡尚小,岑娶且死,以國與季父大祿子翁歸靡,曰:「泥靡大,以國歸之。」這是司馬光《資治通鑑》,對於今天本文主角——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的記載。在古代,最悲苦的女人,莫過於和親公主。
  • 草原月光公主:游離在帝王之家的異域之女,該要如何抉擇與取捨
    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寶日龍梅剛剛投奔北京之時,康熙還沒有跟噶爾丹鬧翻,所以也沒必要跟噶爾丹動武,對寶日龍梅也就沒放在心上,只是聽說了她的遭遇之後,把她安頓在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府裡。所以這才有了後來的胤禔鍾情於寶日龍梅之說。
  • 古代的和親公主中,誰對中國的貢獻最大?這兩個女人絕對不容忽視
    如果說起和親公主,相信大家一定都會想到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文人都對她們做出的傑出貢獻和歷史功績都大加讚賞。但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出塞和親的故事,卻更值得人們傳頌。都知道,劉細君是開通絲綢之路以來,第一個遠嫁到西域的公主,她先後兩次嫁給了爺孫兩輩烏孫王。
  • 史上最悲慘的和親公主,遠嫁西域,一習俗讓人聽後全身發麻!
    在古代,貴族公主的生活有多美美妙,榮華富貴,錦衣玉食,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有一類公主卻十分悲慘,那就是和親的公主!由於國家需要,你就得上,沒得商量。而對於和親公主來說,生活環境巨大的改變,會讓她們痛苦萬分。但最重要的是道德倫理上的顛覆,更讓她們陷入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