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居然嫁給了老頭,公主痛苦從漢朝開始

2021-02-23 新語說古今

和親算是漢武帝想出來的「懲罰」,用滿嘴深明大義和犧牲小我的美言,獻上一個女子的一生換得片刻安寧,倒也是一種划算的買賣。


公主和親傳到後代竟然成為一種約定成俗的風氣,是皇帝們處理外交關係最擅長走的捷徑,這又是漢武帝沒有想到的結局了。

一、出身沉重戴罪身

劉建是漢室裡一個不詳的名字,第一個擁有此名的是劉邦的生母位卑的第八子,被惡毒的呂后趕盡殺絕,並無子嗣活下來。

隔了幾代人後,江都王劉非的兒子也取了此名。這個劉建是個行事荒唐的,舉兵反叛漢武帝,結果被直接鎮壓處置了。

大概漢武帝對此人極其厭惡,也沒有替劉建遮掩他的好色醜事。這劉建的心中毫無禮法規矩,甚至對父親的姬妾和自己的異母妹妹出手,實在惡行滿貫。

更不要提劉建身邊的其他女子,那都難逃劉建的毒手,受到百般折磨和迫害。作為劉建女兒的劉細君,恐怕生活裡也是躲著劉建走。

在英明神武的漢武帝的鎮壓下,劉建的謀反是不可能成功的,他知道事敗,畏罪自殺。而劉建的妻妾們都被漢武帝下令處死,獨留下了劉細君。

劉細君是個女孩,年歲又小,漢武帝網開一面留下侄孫輩的罪人之女,可不是發了什麼善心,皇室女子對他總是有用的。

自此劉細君被好好養大,知書達理,性格溫婉,這兩點就註定了她不會反抗的性子,「江都公主」的稱謂更是時刻提醒她記得父親的罪行。

長大的劉細君很快就用了「用武之地」,我們先來說說當時的背景。

漢武帝熱衷於討伐匈奴,但戰爭消耗漢朝國力巨大,匈奴一時半會兒不能夠斬草除根,便想著要同其他小國部落聯合。

第一次張騫遊說西域遊牧民族的大月氏,他認為大月氏長期受到匈奴打壓,會贊同雙方結盟,可大月氏拒絕了,他們有自己的顧慮。

匈奴可是草原上兇悍的野狼,誰要是越過它的存在同漢朝結盟,恐怕匈奴轉頭就會先對付那個敢冒頭的部落小國。

二、無奈和親常思鄉

第二次張騫和漢武帝一商量,找上了內亂的烏孫國,烏孫國正在展開皇權繼位之爭需要援手,他們願意鋌而走險同漢朝結盟。

烏孫國的當權者獵驕靡年紀大了,太子卻突然離世,他想把皇位傳給長孫,引來其他正在壯年的兒子們的不滿。

聽到烏孫國結盟漢朝這個消息的匈奴發怒了,揚言要攻打烏孫國。慌亂的獵驕靡要求漢朝表現誠意,畢竟他們都付出了惹怒匈奴的代價。

漢武帝想起來了劉建罪女劉細君,她已經長到待嫁的年紀,用來和親最合適不過,自己也不會心疼。

這邊許給一個無足輕重的皇室公主,漢武帝開出的嫁妝是要烏孫國獻上西域良馬千匹。內憂外患的烏孫國大出血,送來一千馬匹作聘禮。

真是樁頂划算的「買賣」,要是隨便派出一個公主就能換來千匹戰馬,漢武帝寧願那些藩王多生一些女兒。

烏孫王獵驕靡並不是什麼良配,他的年紀足夠成為劉細君的爺爺,只是一場政治聯姻。劉細君流著哀愁悲痛的眼淚,踏上遙遠的和親路。

對於這個漢室公主,獵驕靡許給右夫人的位置。陰險的匈奴有了和解拉攏烏孫國的意圖,也派來他們單于的女兒和親,獵驕靡收為左夫人。

有記載的和親公主就是從劉細君這裡開始的,她開了一個兩國聯姻結交的先例,遠嫁到烏孫國成為漢武帝的棋子。

三、身葬異鄉無人念

在環境陌生又語言不通的烏孫國裡,獨住在獨立宮室裡的劉細君並不好過。她像是被獵驕靡供起來的擺設,不能隨意接觸。

每個月獵驕靡會定期來劉細君這裡幾次,算是完成一下露臉的任務,事後他更願意摟著本國的妃子們談笑。

孤單和寂寞湧上劉細君的心頭,她不能隨意走動,也沒有人來跟她說話,身邊只有自己從漢朝帶來的宮女侍從。

為此劉細君寫了一首傷感的詩,表達她身處異國對家鄉的思念,詩詞被傳到漢武帝的面前。難得動了幾分憐憫之心,漢武帝有些可憐這個侄孫女。

憐憫的情感也只是轉瞬一個念頭,漢武帝頂多每年派人去給烏孫國的劉細君送去禮物,權當是緩解她鄉愁的慰問品。

年邁的獵驕靡身體快不行了,他急著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孫子軍須靡,便讓嫁給他的劉細君,再次嫁給自己的孫子。

這是他們的傳統,把女人和王位一同視作可以過繼的財產,獵驕靡也沒有尋求劉細君的意見,已經開始準備軍須靡的繼位大典。

這個消息對於接受儒家教育的劉細君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她派人加急送書信給漢武帝,希望他能想想辦法,不要讓自己嫁給軍須靡。

也許是漢武帝流露出一點點的憐憫,誤讓劉細君以為他是個有溫情的人。可惜漢武帝給的回覆是讓她以漢朝和烏孫國結盟的大局為重,要學著入鄉隨俗。

漢朝還要聯合烏孫國攻打匈奴,怎麼可能允許劉細君出了差錯呢?那單于派來的女兒都知道和親的重要,你堂堂漢朝公主更不該矯情。

各種複雜的滋味湧上心頭,劉細君淚眼汪汪地讀著信,知道自己已經是個棄子了。她不得不嫁給了軍須靡,還為他生下一個女兒。

五年就是劉細君在烏孫國生活的時間,也僅僅五年就讓一個花季少女悄然病逝。劉細君在咽氣的時候,恐怕也是一種解脫。

在劉細君去世後,漢武帝得知此事,也只是皺了眉毛,又找了一個不得寵的藩王,派他的孫女遠嫁給軍須靡,成為連接漢朝和烏孫國的紐帶。

相關焦點

  • 直播回顧丨漢代和親公主:魯元、細君、解憂、王昭君......
    和親由劉敬提出,是為了國家的和平。漢高帝夫人呂后不捨得嫁親生女兒,選了一位宗室女李代桃僵,和親匈奴。15歲的魯元公主與匈奴冒頓單于感情尚可,促進匈奴與大漢互市的建立,草原與中原可以互通商品買賣,大漢每年向匈奴贈送大批物產,匈奴不再侵犯邊界,各地互市繁榮發展。很多草原子民適應中原生活,後輩不再騎馬射箭。為漢朝贏得時間,抓緊加強邊防建設,逐步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
  • 絲路名臣系列:劉細君
    在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的古代,一介弱女,萬裡飄伶,去完成大多數男子都視為畏途的政治任務,其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關於和親中國歷史上從先秦時代就有政治聯姻,但大多在各諸侯國之間,我們所說的和親,主要指中原王朝單向把公主嫁給周邊民族的情況。和親主要發生在漢、唐兩朝。宋朝的華夷之防很重,因此拒絕和親,寧願多花錢進貢。
  • 人物(之三)夢斷草原的細君公主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漢朝與烏孫結好,漢武帝劉徹為了完成「我與烏孫共滅胡」戰略構想,決定封劉細君為公主,遠嫁生活在伊犁草原的烏孫國王獵驕靡。以便結成「昆弟之親」共同抗擊匈奴。自此,一位十幾歲的少女,被當作一枚棋子和砝碼去賭贏一個時期的長治久安,去擔當皇親貴胄賦予的使命,可見這枚棋子的重要性。
  • 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冒頓單于已死,於是漢文帝又選擇了一位宗室女冊封為公主,嫁給新任單于老上單于。第四次是公元前160年,漢景帝在位,遵循舊例,冊封一位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匈奴首領軍臣單于。到這個地方,可以看出,和親政策前期主要是針對匈奴人。但是從細君公主開始,西漢的和親對象開始轉向烏孫。這和國內的政策也有關係。
  • 古代的和親公主中,誰對中國的貢獻最大?這兩個女人絕對不容忽視
    如果說起和親公主,相信大家一定都會想到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文人都對她們做出的傑出貢獻和歷史功績都大加讚賞。但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出塞和親的故事,卻更值得人們傳頌。都知道,劉細君是開通絲綢之路以來,第一個遠嫁到西域的公主,她先後兩次嫁給了爺孫兩輩烏孫王。
  • 史上最悲慘的和親公主,遠嫁西域,一習俗讓人聽後全身發麻!
    在古代,貴族公主的生活有多美美妙,榮華富貴,錦衣玉食,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有一類公主卻十分悲慘,那就是和親的公主!由於國家需要,你就得上,沒得商量。而對於和親公主來說,生活環境巨大的改變,會讓她們痛苦萬分。但最重要的是道德倫理上的顛覆,更讓她們陷入絕望!
  • 芳名遠播解憂公主:嫁給父子三代烏孫王,產下輩分不同的6個子女
    幾經權衡利弊,漢武帝決定派遣一位和親公主,將她嫁給老朽昏聵的烏孫王——獵驕靡。選來選去,漢武帝最終選取了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江都王劉建,是一位殘暴的諸侯王,他特別喜歡虐殺自己的姬妾,短短數年內,竟折磨死了35個宮女。漢武帝聽聞消息後,剝奪了劉建的王爵,並逼迫其自殺。而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則被關押於掖庭,形同囚徒。
  • 劉細君:揚州美女的「奠基人」
    沿著這個詞上溯,第一位有史可載的揚州美女,名叫劉細君。她是揚州美女這個繽紛多姿大花園的奠基人。王昭君出塞和親的事,家喻戶曉,直到今天,她的名字依然讓人們如雷貫耳。但王昭君並不是第一位和親公主。早在王昭君赴匈奴的72年前,劉細君就遠嫁烏孫國王,成為有名可載的最早的和親者。
  • 一曲大漠謠,留下一首《黃鵠歌》,劉細君在大漠深處獨留青冢
    其實如若真要追尋公主和親的最早歷史,唯一能有記載的,便是劉細君,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名字的和親公主,為漢朝邊界安寧起著重要作用。國若不強,和親也便是最好的選擇,劉細君的出塞之路,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提出的,弱女子身上肩負著的也便是這個龐大的帝國,正如宋人劉克莊所言:「如何漢公主,去作虜閼氏。」
  • 《和親之路》揭秘和親公主們的人生沉浮
    向北,向西,那些肩負重任的和親公主,從長安出發的那一天起,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一邊是漢唐的盛世繁華、萬國來朝,一邊是大漠的荒蕪寂寥、思鄉難耐;一邊是宮廷的歌舞昇平、錦衣玉食;一邊是塞外的異域風俗、食不下咽。
  • 細君公主(之五)創始了優美的琵琶曲
    我們今天已經不可能聽到細君公主的琵琶聲了,也不可能看到她還抱琵琶邊彈邊歌美麗的身影了,但是,從這首邊塞詩字面和韻角中可以放飛我們的思想,穿越時空,去想像那個時代一名美麗少女彈琵琶時間的自豪與灑脫。據專家們考證,琵琶,本作「批把」。漢朝人劉熙在《釋名·釋樂器》中說:「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像其鼓時,因以為名也。」
  • 這些替公主出嫁的女子,命運悽涼,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記載
    就連公主及王公貴族家的姑娘也不例外,她們享受了高於常人的生活資源,自然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這些身份高貴的女子,在自己國家,肯定生活優渥、幸福健康,but,一旦被選為和親公主,那就要背井離鄉、一生孤苦了。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漢朝那些和親公主的辛酸生活。
  • 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影響國與國關係嗎?
    相比之下,漢朝的和親公主才真叫來歷不明。 最初,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不得以屈辱求和,本欲以呂后之女魯元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但是呂后死活不願意,最終劉邦妥協,選了個宗室女打發了。 說是宗室女,卻也沒有任何記錄說是哪個宗室成員的女兒,你匈奴人也沒法較真。
  • 神秘的西域古國曾經一度稱霸西域,匈奴都忌憚,漢朝送去兩位公主
    這首歌是漢朝遠嫁到塞外的劉細君公主,也叫烏孫公主。她是漢武帝劉徹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的女兒,而她嫁給的對象就是烏孫國的國王獵驕靡。 「結交烏孫,令東居故地,妻以公主,與為兄弟,以制匈奴。」 漢武帝同意了張騫的建議,於是就有了劉細君遠嫁烏孫的故事。不過細君公主遠嫁到烏孫的時候,當時的烏孫王獵驕靡年齡很大了,他冊封細君公主為「右夫人」。
  • 漢朝與匈奴和親,為什麼寧願讓公主外嫁,卻不願娶匈奴女人?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的時候,因為經過多次戰爭已經沒有太多的能力再維持戰爭了,而且匈奴也比較強大,因此為了讓匈奴不再侵擾漢朝邊境以及百姓能夠休養生息,所以漢高祖不得不選擇與匈奴聯姻,雖然獲得了短期的和平,無疑也助長了匈奴的氣焰,所以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一直沒有中斷,而兩國之間的和親也一直持續。
  • 細君公主(之一)歷史上最偉大的長徵者
    這些都在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紅軍的萬裡長徵,是根據三路軍馬(紅一、二、四方面軍)行程的總和得出來的;十字軍最遠的東徵距離也就是大約3000公裡左右。你知道細君公主的長徵嗎?2000多年前,我們這位少姑奶奶,完成了歷史上最早最遠的長徵。
  • 「間諜女王」解憂公主:和親的苦難與輝煌
    [摘要]一般人印象中,和親公主的形象是悽慘而悲傷的。遠嫁到烏孫的解憂公主卻展開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故事,折射了漢代兒女堅韌高遠的人格品行。 漢武帝時期制定了聯合烏孫以左右夾擊匈奴的戰略,為此,除了加強對河西走廊地區的行政建設和兵力屯駐,還對烏孫展開了和親外交。這位名叫解憂的公主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接替已去世的前任公主,在公元前101年被嫁到烏孫。一般人印象中,和親公主的形象是悽慘而悲傷的,為了國家的需要被當作物品賞賜給蠻族首領;遠嫁的她們除了為蠻王生兒育女,只能心念美好故國,悲傷一生。這一形象有歷史的根據,卻遠不能反映歷史的真實。
  • 公主和親途中意外懷孕,就地生子自成一國,如今歸屬中國領土
    在我國新疆,有一座城堡叫石頭城也叫公主堡,城堡的由來是一個很神奇的故事。在我國歷史上,流傳著不少與外族和親的故事,漢代有王昭君,唐代則有文成公主,她們以自身幸福為母國做出傑出貢獻。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公主,同樣也是為了與外族和親,但是和親途中卻意外懷孕,只好停下行程,就地自建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