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裡的山東①:當古詩行至「半程」

2021-01-12 半島網官網

白雲蒼狗,歲月不息。古時的轆轆馬車,已被往來不絕的汽車取代……

當古詩行至「半程」

大峪村的大葉柳(資料圖)

在近日出版的《歷代詩詠齊魯總匯·臨沂日照卷》中,以區縣為單位,喚醒了大量沉睡的詩歌。

其中,清代京閩官道舊線上,僅描繪臨沂市蘭山區半程鎮的詩歌,便收錄45首。「這些詩歌總體風格樸實無華,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基調。詩歌內容主要集中於兩方面:一是描繪旅途風景、展現淳樸民風;一是關注民生疾苦,書寫人文情懷。」臨沂大學文學院講師曹珂新介紹。

白雲蒼狗,歲月不息。古時的轆轆馬車,已被往來不絕的汽車取代。作為蘭山工業大鎮的半程鎮,高速、高鐵、國道、省道四通八達,全國各地的商旅匯聚於此。這些詩歌的挖掘,為半程鎮的蓄勢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大的人文動力。

人世無險夷,小心須嚴肅

以詩為線,當年古人眼中的很多場景,依舊可以找尋。

半程並未設獨立驛站,卻處於南北行旅往來的必經之路上。當年,半程這個炊煙嫋嫋、有桑有田的小村落,如同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為過往行旅提供休憩之所。跋涉人生之旅的靈魂曾在這裡發出感嘆——

有興致極佳者,如徐維城有「俯視九州盡,高吟萬古空」;

有意猶未盡者,如樓杏春「邂逅難忘此,何時續舊遊」;

有思鄉情切者,如潘曾瑋「枕上安排千裡夢,燈前靦縷八行書,偏生歸雁近來無」;

有感悟人生者,如顧宗泰「何止行路然,冰淵君子獨」;

有憂國憂民者,如周綸「始知荒政繁,軫恤此極則」。

「在有些詩人眼中,半程有時是可憎可怖的。」臨沂大學文學院講師劉曉臻介紹,張雲璈和李宗昉兩位詩人都以《半程湖》為題寫了一首詩,描寫了雨水衝壞道路,積潦來往之人粘於泥淖之中,寸步難行的窘迫景象。張雲璈還吐槽當地人據此謀財,「行人對此空徘徊,鵠面鳩形來數十。以馬作船人作馱,客眾行囊同負荷。千錢扶一車,百錢持一裹。彼曹視此作奇貨,稍不遂其欲,日暮途遙安可過?」

千人千面。隨著古人的目光,在古人的詩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為鮮活的半程。

清代以前,半程便地處交通要道上。春秋時,從地處海濱的莒國到尼山以西的魯國,有一條傳承千年的鹽道。在今半程東側,有村名「郝埠」。在隋朝時,有鶴姓人來此建村,依託從半程往東延伸的交通運輸幹線,鹽海貨商絡繹不絕,成為商埠,所以最初命名為「大鶴埠」。

到清代,半程的地位隨之升格。統治者為避開水災頻發的兗、徐地區,改官道由泰安經新泰、蒙陰、沂州、郯城出山東境,稱山東東路,亦稱京福官道山東段。

在古人日記中,對半程也多有記載。1800年,作為副使的清代官員李鼎元,奉詔赴琉球冊封琉球中山王。他作《使琉球記》,對行程所見所聞、所歷所思,語焉甚詳。其中記歷半程所見:「又二十裡,宿青駝寺。……十五日,陰,微風。山行五十裡,過沂州徐公店驛,至伴城食。山於此盡,平郊麥苗較茂。又五十裡,宿沂州府沂州驛。」

李鼎元所言伴城,即今半程,李鼎元從青駝寺驛站向南至半程,只覺得「山於此盡,平郊麥苗較茂」,那是因為自半程向北而行有一嶺,名曰「大峪」。

大峪嶺,地處半程鎮北部山區的邊緣,由此向北地勢開始起伏。「以前汽車少,人們騎著自行車、三輪車經過這裡,都得下車推過去。我們村現在叫『大峪村』,以前叫『大峪崖』。」大峪村黨支部書記孫連江說。

一個「崖」字,點出地勢之險。清代進士顧宗泰所作《發伴城遂踰大峪嶺》:「山自伴城來,層巒互起伏。此嶺勢較高,蒼寒奪人目。舍車躡盤陀,隨徑歷崖谷。回看車下坡,失勢奔圓軸。」這大峪嶺地勢之崎嶇、之險峻,讓不得不下車步行的顧宗泰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他更發出了「人世無險夷,小心須嚴肅,高峰亦平陸」的感悟。

九年後,待顧宗泰再次行經半程,他的馬車走到大峪嶺前已至夜半。他挑起車簾,明亮的月光灑滿山林。他走下馬車,準備走「之」字形費力地翻過崖嶺。他到嶺頂時,回頭看來時路,仍心有餘悸,「豈必太高危,即此心震肅。我行亦已屢,惴惴恐不足。何止行路然,冰淵君子獨」。

「乾隆溝」旁立大葉柳

在清宣統元年(1909年)測繪的《山東省地圖》中,大峪村便被標註為「大峪崖」。相傳,該村在明洪武年間建村。在漫長的村史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傳說,最有意思的莫過於「乾隆溝」的故事。

說起「乾隆溝」,不得不提大葉柳。大葉柳是一株粗壯挺拔的大柳樹,佇立在大峪村村委門前,樹下有一臺石碾。茶餘飯後,村民們喜歡聚於樹下,納鞋底、逗孩子、拉家常。

傳說,乾隆皇帝南巡途中經過半程鎮,不知是不是翻過大峪嶺讓隊伍感到疲憊,或面對突然平坦開闊的風景讓他想要駐足停留,他曾背靠大葉柳,休憩片刻。

傳說可能為真,當時縣官為此事專門立碑。只可惜,石碑在特殊年代被充作橋板,後又因道路修建被埋於地下。2020年夏初,大峪村將大葉柳下的石碑挖出。經歷過漫長歲月的摧殘,只有一塊石碑上尚有「道光八年六月」幾個字跡隱約可見。

孫連江說,大葉柳曾遭雷擊枯死,但在清朝末年重新抽枝發芽,枯木逢春,直到今日仍枝繁葉茂。據說乾隆皇帝在大葉柳下歇腳後,向南而去,順著一條小路走回官路,這條小路一側便是「乾隆溝」。

乾隆皇帝走過「乾隆溝」只是偶然,並不在原定路線內。皇帝出行,線路規劃必然十分嚴謹,各地州府也是準備充足。乾隆二十九年十月初十,山東巡撫崔應階奏稱,山東省境內自德州至郊城,計陸路八百零二裡,分為十三站,內行宮四處,大營九座,尖營二十二座。其陸路御道,要求中心路寬一丈六尺,兩旁寬各七尺,並堅實、平整,不得隨意彎曲,來前石橋要鋪黃土,路面要灑水清塵。

按以上標準,「乾隆溝」的誕生純屬意外。在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巡山東的旅程中,究竟是哪一次路過半程已不可考。大葉柳和石碑,依舊講述著那段歷史。

由大峪村沿官道向南,有一處名為「閔沂墩」的村莊。墩,又稱墩臺、煙墩,為古代的報警臺。明朝至清初,在邊境五裡設一墩臺,遇到緊急情況時舉煙為號,放炮一至數聲,接遞傳報。

康熙七年,各省水陸官道均設墩臺,下有營房,派兵駐守,有偵緝瞭望、巡邏、查緝匪盜、守衛交通等職責。凡發現寇匪,由墩臺舉火,如遇緊急軍機,皆由其傳報,路過官員、糧餉、囚犯皆由其接替護送押解。

閔沂墩村北有一墩臺,相傳為秦朝時所設。清乾隆年間,現居民由山西省洪桐縣喜鵲窩遷來,因此地麥田豐饒又臨近墩臺,建村時取名「麥子墩」,後因當地口音演化為「閔沂墩」。只可惜,村北的墩臺在民國年間被拆除。

繼續向南,就來到沙汀社區。在這個由五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的社區中,最有淵源可尋的是後沙汀峪村。後沙汀峪村位於古官道一側,該村發現新石器及商周文化遺址。在四千五百年前這裡已有人類文明。

「沙汀」字面意思為臨水沙平地,最早出現在柳永的詩詞「沙汀宿雁破煙飛,溪橋殘月和霜白。」「沙汀」作為村莊的名字總是讓人充滿遐想。這裡也曾經是詩經《採薇》裡描述的樣子,蒹葭蒼蒼,在水一方的愛情故事,也許曾在這裡演繹。

「半城」「伴城」與「半程」

在半程,有諸多不可考究的歷史片段。關於半程的地名來源,也是眾說紛紜。不過有史可查,有據可依的莫過於兩種。

一說半程曾為南梁大將王僧辯屯兵的地方。古漢語中「辯」通「辦」音,稱這個古城為「辦城」。史書中記載半程多為「半城」「伴城」或為其演化而來。《太平寰宇記》記載:「王僧辯城,在縣東北五十裡。梁將王僧辯屯兵於此。」

上述的縣,即臨沂縣,「臨沂縣,依舊三鄉。本漢舊縣也,屬東海郡,東臨沂水,因以為名。……隋開皇十六年,於今縣理東二十六裡故郈城復置臨沂縣,屬沂州。」位置大約可覆蓋今蘭山區,而蘭山區東北五十裡正是半程鎮所在。

王僧辯,字君才,南朝梁名將。他出生在北魏,是一名「官二代」,學識淵博,在北魏當了幾年「公務員」,後來隨父親跳槽到南朝,追隨梁武帝之子湘東王蕭繹鎮守荊州。他智勇兼備,所經戰陣,屢獲勝利,官至驃騎大將軍、尚書令。

在那個政權不穩、朝局動蕩的年代,將軍不是在徵戰就是在徵戰的路上。在王僧辯戎馬的一生中,他曾率領他的將士們在這裡停留。隨著戰事推進,在某個清晨,大將軍揮舞著長槍拔營而去,而他的名字卻留在這個小鎮。

與歷史人物的演繹不同,另一種說法認為,最初的半程鎮,是從北京到南京,到此為半程。其實,半程並不是兩京之間的中心,距離北京稍遠,距離南京略近。確切地說,半程應在沂州府城驛站至青駝寺驛站的中點上,青駝寺驛站距臨沂縣驛站九十裡,半程距臨沂縣四十五裡,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半程。

兩種說法,均有其合理性。1月7日,在半程商貿市場東側曬太陽的居民鹹玉廣說,他幼時便聽老人講過驛站故事。一個縣官到半程,一天晚上出於好奇,拆了一封官府文書。在油燈下面看時,他一不小心,文書燒掉了一個角。偷看官府文書本來就是個大罪,現在又燒壞了,是犯死罪的。

縣官趕緊請師爺救他,師爺說:「我能救你一命,可不知多少人會因此丟官。」他拿起那封信,放在火裡燒掉,將空信封繼續向下傳遞。結果,到了目的地,信封裡什麼也沒有,也查找不出在哪個驛站出了問題。驛官也只得到一個撤職處分,沒有掉腦袋。但沿途所有的驛站都受到牽連,撤銷官職。

在途經半程的行旅中,有諸多見證歷史瞬間的人。三百多年前的一天傍晚,途經半程的清代文學家洪昇遇到了運送軍事輜重的羽林軍,只見「腰間插羽箭,臂上懸雕弓。鐵衣帶殘雪,朱旗翻朔風」。一派肅殺之氣,被這支隊伍護送的是幾門大炮,心繫家國的洪昇趕忙上前詢問,得知羽林軍是要把大炮等火器運往閩中,他不禁想起了這三年裡戰事頻發的東南沿海,感嘆道「釣臺堆骨白,劍津流血紅;荊棘萬家長,雞犬千村空……哀哉瀕海民,喪亂安所窮……」

在半程東側的北褚莊村,據傳清康熙年黨爭之人的褚姓官員,順著官道南下,來此立村,後因犯罪被抄家,族人不知去向。半程的傳說還在繼續……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當古詩行至「半程」
    古時的轆轆馬車,已被往來不絕的汽車取代……當古詩行至「半程」大峪村的大葉柳(資料圖)在近日出版的《歷代詩詠齊魯總匯·臨沂日照卷》中,以區縣為單位,喚醒了大量沉睡的詩歌。其中,清代京閩官道舊線上,僅描繪臨沂市蘭山區半程鎮的詩歌,便收錄45首。「這些詩歌總體風格樸實無華,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基調。
  • 孩子應該學會的10首古詩,不僅助力娃早開口,還能促進大腦發育
    孩子不識字、不懂古詩,也能通過背古詩來促進大腦發育?是否讓孩子學習古詩詞,是很多家長非常困惑的問題。孩子年紀這麼小,大字不識一個,根本不能理解古詩的意思,讓孩子背古詩真的有用嗎?其實古詩就像音樂一樣,家長多給孩子讀古詩,韻律同樣能促進大腦的發育。
  • 古詩詞裡的唯美意境,醉了!
    古詩詞,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裡魅力是無法阻擋的,短短幾十字,勝過了千言萬語!在古詩詞中有很多的意象,這些意象非常唯美浪漫,承載著古人雅致絕美的情感審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古詩詞裡的唯美意境吧!琴瑟在古詩詞中,一般是用來比喻夫妻之間的感情深厚以及和諧。
  • 古詩詞裡的相思,情真意切,催人淚下
    相思,是古詩詞永恆的主題。無論親情、愛情還是友情,相思都是其升華的催化劑。古詩詞裡的相思,源遠流長。從《詩經》裡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到《古詩十九首》中的「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從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再到詩仙李白《長相思》「長相思,摧心肝」,相思名篇不斷,佳句迭出。今天,請大家隨果爸一起,去感受一番古詩詞裡的相思,看看是怎樣的情真意切,是何等的催人淚下。
  • 甄嬛傳古詩詞接龍上熱搜,家長善用3個技巧,孩子輕鬆背誦古詩
    從2017年開始,小學課本古詩詞增加到55篇,佔課文總數的30%;中學課本古詩詞佔的51.7%,共有124篇。從電視臺舉辦綜藝節目《中國古詩詞大會》開始,不知道什麼時候,古詩詞開始在我國風靡了起來,在孩子的教育中佔比也開始提高。
  • 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詞注釋、譯文、賞析集錦(附55首必背古詩)
    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詞注釋、譯文、賞析集錦(附55首必背古詩)今天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二天,早上下起了小雨,但是同學們還是早早地到了教室,開始了新一天的學習。除了生字、詞語的積累外,課文背誦也非常重要,同學們要堅持每天背誦,這能提高我們的記憶力,還能幫助自己積累更多精彩的句子,尤其是背誦積累那些古詩詞,不僅僅是應付考試,更能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
  • 「爸,罵我請用古詩詞」,被古詩餵大的孩子,早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孩子小時候,到底要不要讓他背古詩?成為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我也是其中之一。有天我搜索家長們的意見時,看到這樣一個視頻,堅定了我讓孩子背古詩的信念。在這個視頻中,有個小女孩正一臉恨鐵不成鋼地對她父親說:「以後罵我請用古詩詞,要以德服人,不要只會嗷嗷叫。」
  • 當古詩變成漫畫風,古詩不會枯燥,背誦詩詞不再痛苦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高中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過背古詩的噩夢,那些古詩詞又多又長,背起來很吃力,不僅是要背,還要記住每一首古詩的解釋,一篇古詩詞都得有200字了,就相當背誦一篇小作文,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們也能輕鬆背書?
  • 捐贈物資配上古詩詞,日本人這一次的做法,4句古詩用得太妙了!
    可能很多人已經看到了在這一次關鍵的時候,日本友人給大家送來了不僅僅是物資,還有一些關於文化的東西,古詩詞被寫到了物資箱上,這也讓大家既感覺到開心,又感覺到了深深的自責!開心可以理解,但自責又是什麼?深入到主題的背後,其實大家如果有自責也是正常,畢竟在當下時候,鄰國的友人居然用古詩詞比我們還要用得好。捐贈物資用古詩成標配,日本人這一次的做法,4句古詩用得太妙了,也敲醒了很多的文化人!其實我們和日本應該算是一衣帶水的關係,而且彼此之間有著太濃厚的人文淵源。
  • 小學生必背古詩文138篇 小學生必備138首古詩在線收聽
    小學生必學古詩詞,你的孩子學會了嗎?  前段時間《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落下了帷幕,除了奪冠的北大才子彭敏,榮獲全國亞軍的10歲少年韓亞軒的光芒也是不可忽視。
  • 孩子從小背古詩詞,對大腦有這4種「益處」,以後成績不會太差
    許多父母都會把古詩作為孩子學習語言的啟蒙,所以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背誦古詩成為了「必需品」。父母們的共識,除了以背古詩來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同時,也以背古詩來為今後的學習打下牢固基礎。01寶媽讓孩子從小背古詩詞,孩子的大腦獲得無形「開發」,學習輕鬆又優越曾聽說這麼一件事,
  • 為什麼要讓孩子從小背古詩?入讀清華的武亦姝就是最好的答案
    近些年來,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越來越重視讓孩子背古詩詞這件事了。尤其是在《中國詩詞大會》的武亦姝火了之後,更是讓不少家長堅定了讓孩子從小接觸故事的想法。與原教材比,小學古詩古文增幅高達80%;初中的古詩文也提升至124篇,佔全部課文的51.7%!讓孩子從小背古詩,就是在讓古詩融入在孩子的生活中,這樣孩子才不會乍一接觸古詩覺得晦澀難懂,提不起興趣。
  • 「爸,請用古詩詞罵我」,背古詩詞餵大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出眾
    還有眼尖的網友,心疼起被「訓」得蜷縮在沙發角落裡。「瑟瑟發抖」的老父親,「家長被訓得明明白白」。詩詞可以改變人生,被古詩詞餵大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出眾最近,看到《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在電視上重播。從小讀古詩詞的孩子,身上的韻味和氣質自然就能流露出來,董卿老師就是最好的典範。古詩詞也是如今中小學語文的重頭戲。這兩年「部編本」教材大換血,和以前人教版相比,小學古詩古文新增了80%,初中古詩文更是佔全部課文的51.7%。
  • 2歲孩子學古詩詞是好事嗎?過來人:學得輕鬆,還是人生中的財富
    到1歲的多的時候,就喜歡看著圖片,聽媽媽給他讀古詩詞,古詩詞成了他最好的玩具,也是讓他安靜下來的法寶。印象最深刻是,1歲半去深圳,在飛機上、在地鐵上總是坐不住,就給他讀唐詩,他都能安靜地聽半個多小時。到2歲多的時候,寶寶已經能背下看過的22首唐詩,並沒有要求他背誦,只是反覆讀給他聽,他就自然而然記住了。知乎上有個問答「兩歲孩子背古詩是好事嗎?」
  • 《中國詩詞大會》:4歲神童背580首古詩,驚豔表現令人側目
    在潛移默化中,孩子就很容易對古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時,這件事也就成功了一半。讓孩子理解古詩詞的意思想讓孩子養成背誦古詩的習慣,那就必須讓孩子讀懂古詩詞。像恆屹奶奶一樣,每學一首古詩都會先帶著恆屹一個字一個字的熟讀一遍,然後再背誦,最後奶奶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恆屹理解這首古詩。
  • 《思維導圖學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古詩,簡短優美,對仗工整,意蘊綿長,讀來朗朗上口。有的狀物顯易懂;有的繪景,意境優美而深遠;有的抒情,寓意深刻。近幾年熱播的詩詞大會,讓古詩詞走入千家萬戶,風靡全國。這是一本幫助小學生使用思維導圖記誦古詩的書。
  •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第2課《古詩詞三首》教案
    今天,我們將學習新課《古詩詞三首》。(板書課題:古詩詞三首)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導入新課。使學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讀準、讀通、讀懂古詩,是古詩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作為高年級的古詩教學,一定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學古詩的方法。
  • 為什麼讓孩子背古詩?看她就知道了
    此外,有人認為在這個時代,詩詞已經無法和功名利祿掛鈎掛鈎了,學古詩不如學英語。我認為,英語自然是要學的,但即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古詩詞也是有必要學的。經典古詩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但近些年越來越多反對的聲音出現了:「孩子那麼小,哪懂這些古詩詞什麼意思,背了有什麼用啊!」「背了忘背了忘,沒點個意義!」「我們當年背古詩多痛苦啊,幹嘛還要讓孩子經歷一次?」
  • 古詩詞裡找童年!
    童年是一首縈繞在耳畔的老歌,是鄉思鄉情鄉愁裡難以忘懷的記憶。在林林總總的古詩詞中,詩人們童心悠悠,童趣盎然,通過對兒童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讓許多詩作真實又靈動地再現了兒童的生活場景,細膩地描繪了孩子天真活潑的內心世界。讓我們誦讀那些閃現著純真童心的古詩詞,在字裡行間、腳腳韻韻裡,尋覓兒時的天真與快樂,找回久違的童年吧。
  • 背那麼多古詩詞有啥用?央視朱廣權老師的回答,被建議寫進教科書
    有句話說得好,得語文者得天下,的古詩文者得語文,可見古詩文有多重要。古詩文究竟有多重要呢?除了朱廣權老師的回答外,我們還應該知道:【古詩文能提高孩子成績】在如今的中小學課本中,古詩文的比重明顯增加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