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治--脾以守、胃以通也

2021-02-22 玄砭扶正推拿手法


脾胃論治--節選自清·林珮琴所著《類證治裁》

脾胃論治

    脾胃皆屬土,脾為己土,胃為戊土,而臟腑分焉。脾為髒,胃為腑,凡髒主守,腑主通,髒陰而腑陽也。

    經言胃為水谷之海,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胃主納,脾主運,胃喜涼,脾喜燥,昔人每多混治,惟葉氏醫案,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太陰溼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始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東垣大昇陽氣,其治在脾.又言五臟以守為補,六腑以通為補,卓然有見.

    岫雲華氏,稱其議論越出千古,其敘葉案曰∶《脾胃論》莫詳於東垣,其補中益氣、調中益氣、昇陽益胃諸湯,以勞倦內傷為主,故用人參、黃芪以補中,白朮、蒼朮以溫燥,升麻、柴胡升下陷之清陽,陳皮、木香理中宮之氣滯,以太陰惡溼,而病患胃陽衰者居多,用之得宜,效如桴鼓.若脾陽不虧,胃有燥火,則當用香巖養胃陰之法.凡病後熱傷肺胃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嗌幹,煩渴不寐,便不通爽,此九竅不和皆胃病,豈可以芪、術、升、柴治乎.

    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此即宗《內經》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之理也. 

    故治胃陰虛,不飢不納,用清補,如麥冬、沙參、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治胃陽虛,食谷不化,用通補,如人參、益智、陳皮、濃樸、烏藥、茯苓、生術、地慄粉、半夏、韭子、生薑、黃米.

    治脾陰虛,胸嘈便難,用甘潤,如甘草、大麥仁、白芍、當歸、杏仁、麻仁、紅棗、白蜜.治脾陽虛,吞酸噯腐,用香燥,如砂仁、丁香、炒術、神曲、麥芽、乾薑。如四君、六君、異功,凡守補皆脾藥.

    治脾胃陽虛,運納俱少,食已欲瀉,用升降法,如補中益氣湯加茯苓、益智、木瓜,或益黃散.治溼傷脾胃,用平胃散,或清暑益氣湯加減.治中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治飢傷,痛而納食稍安,病在脾絡,因傷飢餓而得,當甘緩以養脾營,當歸建中湯.治食傷,傷食惡食,腹痛作飽,當分消胃土,用生益智、草果、廣皮、茯苓、雞內金、炒楂肉、神曲、煨姜.病後調理脾元,參苓白朮散,或六君子湯.其分治合治,於病情尤為允愜者矣.

    白朮炒用則守,生用則和.甘草炒用則補,生用則瀉火.

    上方分列脾胃,大抵脾臟以守為補,胃腑以通為補,脾宜升運,胃宜通降也.其方治與飲食症參觀,則備矣.

體會解讀:

       首先明確脾主運化、主升清,胃主受納、主降濁,則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其次提到治脾胃以李東垣《脾胃論》最為詳細,其方劑--補中益氣、調中益氣、昇陽益胃諸湯以勞倦內傷為主下陷之清陽中宮之氣滯。若脾陽不虧,胃有燥火--用香巖養胃陰之法

        凡病後因熱傷脾胃津液--導致出現虛痞不食、舌絳咽幹,煩渴不寐,便不通爽等系列症狀,此為九竅不和皆胃病,提出降胃之法,非辛開苦降,也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之法,而採取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津液復來,使之達到通降目的。依據的是《黃帝內經》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之理。


後分別對胃陰虛、陽虛,脾陰虛、陽虛治法做了詳細分析:

胃陰虛--用清補,胃陽虛--用通補;

脾陰虛--用甘潤,脾陽虛--用香燥。


最後提到白朮、甘草生用與炒用的區別:

白朮炒用則守,生用則和.甘草炒用則補,生用則瀉火.

另外外治手法--形意內功推拿手法,調治脾胃病,有獨到優勢:

形意內功推拿強調--調暢人體氣機,讓氣的升降沉浮達到和諧狀態。其中臟腑按摩針對腹部脾胃,有瀉有補,可以對脾胃雙向調節,使脾胃陰陽平衡,恢復脾胃正常功能。同時加強身體鍛鍊,採用形意拳·養生功法練習,對脾胃及身心的健康有非常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解讀《脾胃論》系列之——溼與胃(附視頻)
    但是顯然還是文字有深度,所以公眾號還是會繼續寫的,出版社約我出版解讀《脾胃論》,我覺得還不是時候,還有很多問題沒有想明白,還有很多章節看不懂。《脾胃論》非常薄,但是這幾年我反覆看,越看越覺得東垣的作品還是很有內涵的,不可一看而過,很多精彩的、核心的內涵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你把握不住就看不懂。比如「脾胃勝衰論」章節之中一句話:諸風藥皆是風能能勝溼也,及諸甘溫藥亦可。
  • 「 臟氣法時」思想在《脾胃論》中的重要地位———讀《五運六氣解讀「脾胃論」》心得
    除了《臟氣法時升降浮沉補瀉之圖》外,脾胃論中卷中第一篇,還提有《氣運衰旺圖說》。本篇提出:「溼、胃、化熱、小腸、長、風,膽、生,皆陷下不足,先補。。。。以助春夏生長之用也。」「春夏,乃天之用也,是地之體也。秋冬,乃天之體也。次天地之常道,即病反常也」。「春夏天之用,人亦應之。」以上2篇圖說,是《脾胃論》的總綱,闡述了中醫基本理論,構建了李東垣脾胃論的基本框架。
  • 解讀《脾胃論》系列文(一)——接受理論
    可見《脾胃論》在臨床中的地位。我研究脾胃論時間也不長,好幾年前就翻過脾胃論,但是當時一直覺得讀不懂,近一年來再翻的時候,嘿,體會頗不一樣。打算寫一個脾胃論系列,談談自己的體會,與廣大網友交流交流,思想的碰撞才能有提升,閉門造車永遠不得進步。下面直接切入主題。
  • 解讀《脾胃論》系列之:李氏加減十三法
    易水首徒羅天益跳出來拍老師馬屁:東垣先生立初中末三治,乃君臣佐使之制,經禁病禁時禁之則,使學者知此病,用此藥,因心會通,泝流得源,遠溯軒岐,吻合無間。善乎!魯齊先生之言曰:東垣先生之學,醫之王道也!———選自《脾胃論》後序,門生羅天益作大家都在心裡默默罵了一遍羅天益,這個馬屁精,捧的太厲害了,都比上軒轅和岐伯了,哈哈哈。東垣聽了:既然天益理解的這麼深刻,就讓天益給大家講講了。
  • 脾胃論之見解
    脾與胃受納轉輸、協調升降、溫煦濡潤,協同完成飲食吸收及精微輸布,從而充養元氣、化生氣血、濡潤臟腑四肢百骸,為「後天之本」,又稱氣血之源、升降之樞。《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雲「元氣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故內傷脾胃,為百病之源。
  • 一個隱藏在《脾胃論》裡的解酒良方,幫你解決飲酒太過、心神煩亂
    然而,早在金元時期,我國著名的醫學家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記載了一個千古解酒良方,稱之為葛花解酲湯。這個方子對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等為主要證候的有不錯的療效。那麼這個葛花解酲湯究竟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 經絡通經概念——五門十變法及臟腑通治法(理論篇)
    因此,膽(甲)與脾(己)為相應的臟腑,透過五門十變法,二者經氣相通。相同的,肝(乙)與大腸(庚)相通,在臨床上應用極多。小腸(丙)與肺(辛)相通,可用來處理水的疾病;心(丁)與膀胱(壬)經氣相通,可以治療木病;胃(戊)與腎(癸)相通,二者均主津液,可以治療火證。
  • 一文讀懂李東垣「脾升胃降」的精髓
    李東垣,名杲,金元四大家之一,為補土派的先驅,脾胃學說是其學術思想的精華,對脾胃學說的闡述集中於《脾胃論》中,而脾升胃降學說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脾升胃降即指消化飲食主要是脾胃升清降濁的過程,心肺在上,上者宜降;肝腎在下,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中氣輪轉,通連上下,為升降之樞紐。李東垣在其《脾胃論》中,注重脾升胃降的論述;其治脾胃,在調理脾升胃降的基礎上,尤其注重昇陽。本文試從《脾胃論》中發掘脾升胃降的生理作用、病理意義及臨床應用要點。氣機,是氣的運動及其機制。
  • 治胃養胃的三大名方,讓你的胃不再受傷!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人們常說,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得抓住男人的胃。然而,很多男人多因太過勞累,飲食不規律,應酬多,從而導致胃不好。養胃是關鍵。
  • 【足陽明胃經】內庭穴:清胃瀉火,通經止痛
    在五行中屬水,具有清胃瀉火、通經理氣的作用,是治療胃火熾盛所致病證之要穴,臨床以瀉法為常用。本穴首見於《靈樞•本輸》。「內」,人之意;「庭」,指堂前空地。穴當趾縫端,趾縫如門,其處平坦似空地,故名。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之近處。而多在頭腦腹心,是其功用有關於內也。於體則庭,於用則內,故名「內庭」。
  • 《脾胃論》(八) 治五臟之氣亂
    用藥時要滋養精氣的生化之源,當用甘溫藥補益元氣,用甘寒藥瀉火,用酸味藥收斂精氣,用少量苦味藥通洩心火,用另有一種說法, 針刺腑的俞穴,只是去腑病的,如因胃虛而導致太陰脾無所稟受的,取足陽明胃的募穴-中脘穴引導精氣。如因氣逆亂而吐瀉交作的,取足三裡穴,氣降即停止針刺,氣不降,反覆再刺足三裡。
  • 《脾胃論》卷下(三十九)雄黃聖餅子
    點擊上方「《脾胃論》白話解」專輯,查看《脾胃論》往期文章內容
  • 治溼十三法
    四、苦溫燥溼用性溫味苦的藥物燥化溼邪的方法稱為苦溫燥溼,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溼淫於內,治以苦熱」的方法。適用於溼邪內盛或寒溼內盛之證,多見舌苔白膩,口粘口膩,脘腹痞滿,倦怠惡食,甚則肢冷怯寒等症。主要藥物有蒼朮、厚樸、法夏和陳皮等,代表方劑有平胃散。若溼積成痰,或痰溼內盛者,又宜用二陳湯。
  • 這個泡腳方治失眠,健脾胃,還能去痰溼...神了!
    《靈樞·四時氣》:「邪在膽,逆在胃」四聖心源裡也告訴我們: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脾胃氣機的正常升降也會有助於肝膽氣機的升降,肝氣會協同脾氣的宣布而條達全身,膽汁亦會借胃氣的通降之力下行以助消化。竹茹  甘微寒,清化熱痰,開鬱除煩,清胃止嘔。枳實、半夏、陳皮化溼行滯氣,竹茹行氣和胃,清浮火而不傷中陽,加茯苓以利溼並寧心安神。
  • 脾胃一傷,五臟皆無生氣,治脾胃即可安五臟!
    《脾胃論》當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脾胃如果出現問題,就可以影響到身體其他的臟器。而其他臟器出現問題,也可能會影響到脾胃。脾胃為人體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它的好壞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以及生命的存亡。元氣衰弱是內傷病症的主要成因,且脾胃氣虛,元氣不足,則陽氣不能固護體表,就容易感受外邪。
  • 治溼十三法(珍藏)
    04  苦溫燥溼用性溫味苦的藥物燥化溼邪的方法稱為苦溫燥溼,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溼淫於內,治以苦熱」的方法。適用於溼邪內盛或寒溼內盛之證,多見舌苔白膩,口粘口膩,脘腹痞滿,倦怠惡食,甚則肢冷怯寒等症。主要藥物有蒼朮、厚樸、法夏和陳皮等,代表方劑有平胃散。若溼積成痰,或痰溼內盛者,又宜用二陳湯。
  • 古方清胃散:胃火、牙痛、口臭就找它!
    【名方出處】元代李杲《脾胃論》。【使用歷史】約700年。【主要成分】升麻,生地黃,當歸,黃連,牡丹皮。【整體藥性】微涼。【功能主治】胃火牙痛,清胃涼血。【典型徵象】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其牙喜寒惡熱,或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頰腮腫痛。【禁忌人群】牙痛屬風寒及腎虛火炎者不宜。「清胃散」記載於元代中醫藥大家李杲的《脾胃論》卷下,是用於治療「牙痛不可忍、牽引頭痛」的方劑。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牙齦紅腫潰爛,牙齦出血;或唇舌頰腮腫痛,或口氣熱臭,口乾舌燥,舌紅苔黃。
  • 治腰骶痛獨領風騷的「陳氏通補湯」
    例如川續斷,《名醫別錄》謂其治「惡血腰痛」,《大明本草》謂其「宣通血脈……破癥結瘀血」;菟絲子,《神農本草經》謂其「續絕傷」,甄權謂其治「寒血為積」;桑寄生,《名醫別錄》謂其「主金瘡,除痺」;牛膝,李時珍謂其「生用則能去惡血」。陳氏通補湯獨領風騷之處,在於斯耶!1.女患,38歲,腰痛年餘。曾經放射、B超、CT檢查,未見病變。服金匱腎氣丸、壯腰健腎丸、腰痛靈等,效不顯。
  • 昇陽散火湯治陰火!
    昇陽散火湯出自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原文:「治男子婦人四肢發困熱,肌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
  • 平胃散症治
    陳橘皮60克(洗令淨,焙乾) 甘草30克(炙黃)轉成湯劑量:蒼朮(9克) 厚樸(姜制)(6克) 陳皮(去白) (9克) 甘草(炙)(3克)【功能主治】燥溼運脾,行氣和胃。【備 注】【異名】受拜平胃散(《雜類名方》)、節金飲子(《普濟方》卷一九七)、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方論】方中重用蒼朮燥溼運脾為君;厚樸行氣化溼,消脹除滿為臣;陳皮行氣化滯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成燥溼運脾,行氣和胃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