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脾胃論》系列之:李氏加減十三法

2021-02-12 張堅

導讀:去年寫的解讀《脾胃論》系列文八———異曲同工這篇文章,我個人是非常滿意的,心想對大家的幫助應該也會很大,因為我個人覺得提綱挈領的東西,講思路的東西價值更大,具體用啥子藥就比較簡單了。結果大家反映不好,感覺等於沒說,哈哈,我算是理解,因為還沒學會走路,你教他跑步技巧他當然不感興趣,根源在於基礎藥物這一關還沒解決。我還是要強調一下《異曲同工》這篇文末的結論:中醫看病,處方用藥,不在於套路的多寡,方藥的廣博,貴在切中要害,簡單有效。

今天要迎合一下大家,講講形而下的,具體用藥的事情。

      李東垣加減十三法———加減有理有據


          東垣脾胃論總共61方,所用藥物不過一百多種,常用藥物也就三十來種,變來變去還都是那幾個藥,跟我們很多主任用中藥是一樣的,五六個基礎方打底,然後根據個體特殊情況加減,抄方抄的就是主任的思路和加減常用藥物,就是我們常說的套路。我在新書裡也寫到這個問題的,千萬不要厚古薄今,總覺得古人的醫術高,細細分析古人的書會發現,其實跟現在很相似的。

          東垣在好幾個章節的方子下面,做了隨症加減,歸納起來就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就是內經提倡的三因制宜,其中《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這個章節主要講的就是加減用藥,比較系統和全面,我給他挑出來分享分享。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䀮䀮 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結秘。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遭,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胛眼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肺金為熱所乘而作。當先助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黃芪人參湯主之。(黃芪1錢,升麻6分,人參、橘皮、麥冬、蒼朮、白朮5分,黃柏、炒神曲3分,當歸、炙甘草2分,五味子9個。)

       這段主要講了,脾胃虛的人,遇到了夏天的炎熱天氣,發生了痿證和厥證,就是腿腳痿軟,手腳早晚冷的跟冰一樣,中午太陽一照又熱的燙人,碰不得被褥。這種情況是虛症,而且陰陽氣血不調。要弄點黃芪人參湯灌一灌。

但是人與人體質是不一樣的,雖然大家脾胃虛、氣血不調的本質相同,但是程度和兼有的症狀不一樣。都有哪些兼有症狀呢?碰到這些兼有症狀,我們該怎麼來處理呢?常規方法就是在基礎方上加減藥物啊。

那麼怎麼加減呢?這就是個人的絕招了。

東垣就跟徒弟們講:今天我把黃芪人參湯教給大家了,雖然這只是我李氏劍法61招中的一招,但是這一招還有13種變化,是大招,你們要看好了,下面我給你展示一遍:


頭三招

1.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

2.如頭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熱,加蔓荊子、川芎以上各三分,藁本、生地黃以上各二分,細辛一分。

3.如氣短,精神如夢寐之間,睏乏無力,加五味子九個。


胸五招

4.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分或三分。

5.如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

6.如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

7.如胸中氣滯,加青皮皮用清香可愛者一分或二分,並去白橘皮倍之,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

8.如氣滯大甚,或補藥大過,或病人心下有憂滯鬱結之事,更加木香、縮砂仁以上各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與正藥同煎。


腹五招                                                                     

9.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五分,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10.如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麻子仁泥以上各五分,桃仁三枚(湯泡去皮尖,另研)。

11.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

12.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五分。

13.如不利者,非血結血秘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證,單血藥不可復加之,止常服黃芪人參湯藥,只用羌活、防風以上各五錢,二味,呋咀,以水四盞,煎至二盞,去渣,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

————為了便於學習次序較原著有所調整

東垣展示完十三招,問眾弟子:都看懂了嗎?

徒弟們一臉懵逼,這般深奧玄絕。

東垣意味深長地說:跟你們說了多少次了,學劍法要看劍意,不要光看劍招。

易水首徒羅天益跳出來拍老師馬屁:東垣先生立初中末三治,乃君臣佐使之制,經禁病禁時禁之則,使學者知此病,用此藥,因心會通,泝流得源,遠溯軒岐,吻合無間。善乎!魯齊先生之言曰:東垣先生之學,醫之王道也!

———選自《脾胃論》後序,門生羅天益作


大家都在心裡默默罵了一遍羅天益,這個馬屁精,捧的太厲害了,都比上軒轅和岐伯了,哈哈哈。

東垣聽了:既然天益理解的這麼深刻,就讓天益給大家講講了。



羅天益訴:

首先這加減13招裡面的十幾個藥都是東垣先生平日裡的常用招式,東垣先生擅長使這些個藥,

頭痛、眼睛裡灼熱冒火花一樣,是上焦風熱壅勝,用黃連、川芎,上清風熱,蔓荊子、川芎、藁本、生地、細辛解散上焦風熱,正所謂火鬱發之。

五味子寧心安神、益氣生津,《本草害利》謂之:酸收而心守其液,為補心之猛將。氣短乏力,精神恍惚的,是夏季炎熱,耗散心氣,所以加倍五味子收斂心氣,氣足而神定。

這個病人本身就是一個氣血不調和的,心下痞悶不舒,多半是熱鬱局部,用幾分黃連瀉熱消痞。

如果胃脘心窩地方痛,多半是寒症,把方子裡的寒藥像黃柏之類去掉,加點草豆蔻溫胃止痛,

如果脅下疼,感覺像緊縮了,有繩索一樣束縛,需要加點柴胡疏肝達鬱。

如果感覺胸中氣滯,脹悶,這是因為脾胃是氣機升降的樞紐,本來就是脾胃出了問題,光補氣是不行的,容易壅滯,所以要加點青皮、陳皮行行氣就好了。看程度的輕重了,重症木香、砂仁、白豆蔻也是可以的。

如果肚子疼,又沒有怕冷的症狀,就加點白芍、黃芩瀉瀉脾火,同時像五味子這種收斂的就要減去了,防止斂邪。

如果大便不通暢,還導致不想吃飯了,這種多半是伏火致腸燥,加點當歸、生地、麻子仁、桃仁潤腸通便,如果大便通了,那些個潤腸藥就不要再吃了,如果這些個潤腸藥一停,大便又覺得不通暢,那直接上大黃,導熱下行,蕩滌腸胃積滯。如果大黃上了還不舒服,那就不是血燥,也不是血瘀積滯,多半是腸內熱秘還有風,這人肯定帶風證,比如腸鳴啊,不停地排氣啊等症狀,單獨用羌活、防風就好了,就把這兩個藥煮一煮,空腹服下,記住是空腹,大便就會好了,風去了藥就停。

結論:東垣先生是非常高明的,短短幾招之間就把脾胃虛,造成的頭、胸、腹的一些情況給剖析了一遍,加減用藥不是那麼隨便加減的,而是講理,而且要有根據,例如這個腸道不通暢的三種原因、症狀和對應治法都手把手教給了大家,還有什麼不明白嗎?

其他徒弟這下不再罵羅天益拍馬屁了,紛紛叫到:好!好!打賞!

蘋果打賞在這裡,安卓在下面。


恩,羅天益可能就是這個人,哈哈哈。

文末彩蛋:

相關焦點

  • 「 臟氣法時」思想在《脾胃論》中的重要地位———讀《五運六氣解讀「脾胃論」》心得
    田合祿老師著作《五運六氣解讀「脾胃論」》,揭開了一個重要的奧秘,即。《脾胃論》不僅僅是一本論述脾胃病的書,而是一套與《內經》的「五運六氣,臟器法時」思想一脈相承完整體系。其中,「臟氣法時」的應用,是李東垣對內經理論的最重要繼承。 甚至可以說:「臟氣法時」思想,是構成脾胃論的基本骨架系統,非常重要。
  • 解讀《脾胃論》系列之——溼與胃(附視頻)
    但是顯然還是文字有深度,所以公眾號還是會繼續寫的,出版社約我出版解讀《脾胃論》,我覺得還不是時候,還有很多問題沒有想明白,還有很多章節看不懂。《脾胃論》非常薄,但是這幾年我反覆看,越看越覺得東垣的作品還是很有內涵的,不可一看而過,很多精彩的、核心的內涵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你把握不住就看不懂。比如「脾胃勝衰論」章節之中一句話:諸風藥皆是風能能勝溼也,及諸甘溫藥亦可。
  • 脾胃論治--脾以守、胃以通也
    ,而病患胃陽衰者居多,用之得宜,效如桴鼓.若脾陽不虧,胃有燥火,則當用香巖養胃陰之法.凡病後熱傷肺胃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嗌幹,煩渴不寐,便不通爽,此九竅不和皆胃病,豈可以芪、術、升、柴治乎.    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此即宗《內經》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之理也.
  • 解讀《脾胃論》系列文(一)——接受理論
    可見《脾胃論》在臨床中的地位。我研究脾胃論時間也不長,好幾年前就翻過脾胃論,但是當時一直覺得讀不懂,近一年來再翻的時候,嘿,體會頗不一樣。打算寫一個脾胃論系列,談談自己的體會,與廣大網友交流交流,思想的碰撞才能有提升,閉門造車永遠不得進步。下面直接切入主題。
  • 經方加減合方之法65條
    脈弦長有力:合四逆散(5)眩暈、心悸、失眠:合溫膽湯(6)焦慮失眠:合酸棗仁湯(7)腹痛 腹瀉:合黃芩湯(8)心煩 焦慮 失眠+腹中脹滿:合梔子厚樸湯   2半夏瀉心湯加減法  3白虎湯加減法:(1)消瘦、口渴、舟狀腹:加人參(白虎加人參湯)(2)關節疼痛+氣上衝: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湯)(3)關節疼痛+口中粘、苔厚膩:加蒼朮(蒼朮白虎湯)(4)高熱不退
  • 《脾胃論》5個辦法
    都知道「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論》中,論述脾胃與元氣關係、脾胃在人體氣機升降中作用、脾胃對其他臟腑影響等內容。李杲認為,脾胃乃元氣之府,無所傷始能滋養元氣;若傷脾胃之氣,則元氣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運動之樞紐,後天之本,氣血之化源。脾胃有傷,上影響於肺,下波及於腎,並涉及大腸、小腸和九竅。
  • 73條經方加減合方之法!(1)
    ——10大青龍湯加減法:(1)咽喉充血疼痛:加連翹。(2)腹脹 便秘:加大黃。14苓桂術甘湯加減法:(1)消瘦明顯:加大棗(2)咳逆上氣、頭昏眼花、呼吸困難、動則氣喘:加五味子。15苓桂味甘湯加減法:(1)羸瘦之人+嚴重的咳逆上氣、心悸、頭昏、多汗、脈虛數:    生脈飲+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16防風通聖散。
  • 經方加減之法度(二)
    少陽為樞,不是太陽與陽明之樞機,而是三陽與三陰之樞機,所以方中參草姜棗,陰多陽少,為的是出陽入陰。少陰為樞,不是太陰與厥陰之樞機,而是三陰與三陽之樞機,所以方中附子乾薑,陽多陰少,為的是出陰入陽。少陰諸方中,四逆散是個異類,後世中醫從不承認它是少陰方,大多從舒肝解鬱的角度解讀,並將逍遙散,柴胡舒肝散等與它扯上關係。
  • 李氏砭法執砭小結(276)
    她媽媽也是個中醫粉,80歲了,天天練功②經常會感覺沒精神,身體困重,建議跟媽媽一起練練八段錦③近一年胖20斤,希望減肚子④有時會脾氣不好,不愛出門,建議多去戶外走走⑤年輕時愛吃冷飲,屁股經常冰涼小結:患者舌體胖大,舌中間有裂紋,舌邊有齒痕,有淤點,結合痧像和身體症狀,患者屬於肝鬱氣滯,水溼困脾之症
  • 李氏砭法執砭小結(262)
    總結: 患者舌質淡白水滑,舌體偏大,兩側輕微齒痕,中間裂紋明顯,舌根部苔稍膩,結合痧像和症狀為,脾腎陽虛,肝氣不舒,氣滯寒凝血瘀之證。肩周問題為局部氣血不足,經絡痺阻,血不養筋而引發。玉衡執砭人唐傑感恩李道政師爺,感恩李氏砭法,感謝靜靜老師的言傳身教,我們將繼續:「白天幹活、晚上讀書」,精進提升李氏砭法虎符銅砭刮痧療法,願千家萬戶受益於李氏砭法,造福於民。
  • 《脾胃論》卷下(三十九)雄黃聖餅子
    點擊上方「《脾胃論》白話解」專輯,查看《脾胃論》往期文章內容
  • 治溼十三法
    辨別有溼比較容易,但能像文中楊志一老師總結出治溼十三法還是需要足夠的基礎和臨床經驗的。治溼十三法溼為六淫之一,溼邪為病在臨床上頗為多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體感受溼邪機會較多,如居處潮溼,汗出當風,淋雨涉水,感受霧露,以及過食肥膩生冷瓜果等,都可導致溼邪為患。
  • 李氏砭法 | 砭法助孕記
    所以在刮痧時全身上下,感到有障礙有結塊就會去處理,因為根據李氏砭法的通論,「以通為補,以通為瀉,以通為治,以通為健」,只要通了就是好事情。不知不覺颳了近一年的時間,可是子宮肌瘤並沒有如願清除。有時變小一些,但一生氣又要長大,有時還會多出來一個,我也解釋不了,只能順其自然。她經常說,感覺這一年基本沒感冒,手腳是熱的,冬天也不怎麼怕冷了。
  • 65條經方加減合方之法,建議收藏轉發!
    15苓桂味甘湯加減法:羸瘦之人+嚴重的咳逆上氣、心悸、頭昏、多汗、脈虛數:    生脈飲+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16八味活血湯加減法:(1)痤瘡、面赤、脫髮、腰酸、痛經+下肢皮膚乾燥:合桂枝茯苓丸+懷牛膝(2)咽中異物感、胸悶、腹脹:合半夏厚樸湯。
  • 脾胃論之見解
    脾與胃受納轉輸、協調升降、溫煦濡潤,協同完成飲食吸收及精微輸布,從而充養元氣、化生氣血、濡潤臟腑四肢百骸,為「後天之本」,又稱氣血之源、升降之樞。《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雲「元氣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故內傷脾胃,為百病之源。
  • 祖傳偏方:65條經方加減合方之法,建議收藏轉發!
    15苓桂味甘湯加減法:羸瘦之人+嚴重的咳逆上氣、心悸、頭昏、多汗、脈虛數:    生脈飲+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16八味活血湯加減法:(1)痤瘡、面赤、脫髮、腰酸、痛經+下肢皮膚乾燥:合桂枝茯苓丸+懷牛膝(2)咽中異物感、胸悶、腹脹:合半夏厚樸湯。
  • 治溼十三法(珍藏)
    治溼十三法,溼為六淫之一,溼邪為病在臨床上頗為多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體感受溼邪機會較多,如居處潮溼
  • 州中醫院成為李氏砭法(虎符銅砭刮痧)聯盟成員單位
    湘西網11月26日訊(彭 鴻)為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經前期積極申請,近日,州民族中醫院正式成為廣東省中醫院李氏砭法(虎符銅砭刮痧)聯盟成員單位。這有利於進一步發揮該院中醫護理區域優勢,提高中醫特色療法療效。
  • 李氏文化:李氏尋根敬祖的聖地
    一、 李氏元祖李耳(老子)飛升臨洮,始有「隴西李」。李氏遠祖源於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皋陶為堯的大理,於是因官命族為理氏。殷末理氏中理徵得罪於紂,被紂殺,其妻攜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李得保全性命,因姓李氏,這就是李氏得姓始祖。利貞十一世孫李耳,史稱「老子」為東周守藏室史,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道家學說創始人。據史料記載、民間傳說,春秋末老子西行時帶領兒子李宋、李寶出函谷,經散關,為關令尹喜寫下《道德經》,遊河湟,涉流沙,訪隴西十七年而終。李耳臨終飛升於狄道(今臨洮)嶽麓山鳳臺。
  • 李氏砭法 | 砭治腰椎滑脫手術後遺症
    運用李氏砭法八大理論中的「通論」,以通為治,以通為健,以通為補,以通為瀉。疏通氣血,調動身體氣血運行來達到預期效果。、左心包、右尺澤(引血下行,心包經解肝的血瘀) ,三焦經(解肝的氣鬱),支溝(疏利三焦),後溪(通督脈,治腰痛),手上腰痛點;2、風府、風池、天柱、安眠、大椎、肩井、大杼、膏肓、神堂;3、督脈、膀胱經,兩肋,腰部用徐而和的手法反覆蹭刮,讓氣血動起來,腎俞、京門和八髎重刮;4、小腿胃經、膽經、脾經,委中穴,太溪、復溜補腎氣,公孫、太白補脾氣,申脈、照海補一身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