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寫劉姥姥進大觀園,吃了一道名叫「茄鯗」的菜。這茄鯗雖是茄子做的,卻要多種輔料和繁雜工序相配,吃起來一點也不像茄子。賈府的這道菜,比各種金銀器皿、奇巧玩意兒更令人震驚。
清朝皇帝在工藝品製作上的思路與賈府相仿。宮裡有的是金玉珠寶、古董珍玩,根本打動不了皇帝。但如果有這麼一件東西,乍一看像是水果、動物或木器,細細把玩才發現:居然是長得很像水果、動物或木器的瓷器!那麼此刻的心情……
這種瓷器名為仿生瓷,人稱「最不像瓷器的瓷器」。指的是仿造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等燒制的瓷器。指的是仿造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等不同物體而制燒的陶瓷器。模仿對象可以是人物、動植物、器物、建築等任何東西。以仿擬物體外表體徵、材質或膚理為主,其最高境界是以假亂真。其中,仿花果或動物形象的瓷器,又稱象生瓷。仿生瓷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炫麗奇葩,凡其他一切物種,一切藝術品種,皆能仿製。以一「巧」字驚豔天下,令人稱絕。
這種工藝的起源年代不可考,早在唐代便有了「象生瓷」一說,南宋吳自牧所著《夢梁錄·四司六局筵會假賃》中寫道: 「果子局, 掌裝簇釘盤看果、 時新水果……象生花果。」
當然各個朝代的瓷器樣式跟統治者的喜好有很大的關係,宋、元、明三代遺留下來的仿生類陶瓷不多見,宋代瓷器中規中矩,元明青花再無來者,到了清代康乾盛世,皇帝涉獵廣泛,對陶瓷甚是講究,粉彩、仿生倍受推崇。御窯場工匠們燒造技術精湛純熟,對窯火釉色的控制可至隨心所欲之境,加之有傑出的督陶官唐英主持各類精巧器皿的製作,生產出來的仿生瓷器栩栩如生,幾可亂真。
仿生瓷在乾隆年間的繁榮,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乾隆皇帝自己愛好藝術,對工藝品的製作非常支持。以瓷器為例,早在乾隆二年(1737),乾隆皇帝就下令在淮安關的盈餘裡「每年存留銀二萬兩」,用作景德鎮御窯廠的各項經費支出。
乾隆四年,皇帝又下令:「於九江關盈餘內每年動支一萬兩,如不敷用,再行奏請添支。」再次增加御窯廠的經費。到了乾隆後期,「每年約用銀七千餘兩」。
有了充足的預算,御窯廠當然可以不計工本,專心致志地研發新品種的陶瓷。乾隆朝的瓷器工藝水平達到了一個高峰,這與國家財政大力支持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乾隆時期仿生瓷大致可分兩種:一種為造型仿生瓷;一種為裝飾仿生瓷。前者仿器物的外形,後者則仿器物的紋樣肌理。
乾隆時期仿生瓷的模仿對象很多,包括人物、植物、果品、動物、仿其他質地的如青銅器、漆器、竹木器、金器、石器、玉器等。
海螺類
果品類
草蟲類
除瓷塑外,還有仿青銅器、漆器、大理石紋盒、木紋盒、織金錦、錦皮書函等,均可達到亂真程度。
這些仿生的陶瓷動物體態都很逼真,細節令人驚嘆。除了形態上的仿生,在釉色上也是不遺餘力的模仿。
看似是一掊土,一杯水,一些釉料和色彩,一把火的功夫,卻讓動物一瞬間的神態成為了真實。在沒有觸摸之前,你或許難以相信它是瓷質的。在觸摸之後,你又會感嘆它工藝的高超。
這些仿生瓷,數量眾多,製作精良,仿製得也惟妙惟肖,但從陶瓷藝術的角度看,這類器物難免有刻意追求偏門、炫耀技巧之嫌。成本高昂、實際用途不大的仿生瓷,更是與同時期質樸實用的民窯器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使如此,仿生瓷中體現出的高超制瓷技術,依然是不容抹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