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告訴你崇禎自殺真相:兩棵樹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否決了遷都南逃的意向,也拒絕了李自成「封官進爵」的退兵條件,在煤山自縊而亡。
時至今日,網絡上還有一句讓人熱血沸騰的語錄:終我大明朝276年,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句話常常被用來佐證滿清政權的懦弱無能和恬不知恥,例如慈禧「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皆與國之歡心」的敗家娘們兒嘴臉,和亡國之君崇禎比起來,真的是地下天上,判若雲泥。
回到本題目。崇禎謹遵「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帶著隨身太監王承恩棲棲遑遑的到北京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下,在老王的幫助下自縊而亡,隨後,老王也以同樣的方式隨他而去。
正史如此記載,然而事實或許另有境況。
崇禎皇帝吊死以後,那顆歪脖子樹被稱之為「罪槐」被人用大鏈子鎖住,再後來因實在是「罪大惡極」被人用刀斧「碎身萬段」。
這棵槐樹何其無辜?崇禎上吊的時候,它是備選項,而非主動申請如何如何,現在因為一個亡國之君,它死於非命,情何以堪?
現在大家常說「躺槍」,可那棵「罪槐」豈不是「躺槍」的皇家限量絕版?
「罪槐」死後,事兒還不算完。
因為是那顆罪槐吊死了皇帝,所以後世的好事者總得將「忠君愛國」的主旋律貫徹弘揚下去,沒教材和目標可不行,於是人們又移了一棵樹,還是老辦法,用大鐵鏈鎖住,每個鏈段上還都打上「罪」或「惡」的凹陷陰文,同時還掛了個牌子:
崇禎皇帝何年何月何日在這棵樹上自縊身亡。
這個地方現在成了旅遊景點,供後人瞻仰追思,現在關於滿清入關、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漢奸賣國,袁崇煥作死等等史料人們耳熟能詳,當然,對崇禎帝「吊死煤山某棵樹上」也作為某種點綴,津津樂道。
但事實絕非如此。
我們現在談談煤山。
明清兩代,煤山位于禁宮之內,莫說是普通百姓,就是文武百官,非宣召也不敢擅入,所以在煤山發生了什麼,目擊者和人證物證都很難言之鑿鑿。
而事實上,當時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攻破北京,時刻逼近紫禁城。
所以說在煤山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很難有翔實可靠的記錄。崇禎到底是吊死在了哪棵歪脖子樹上,由於缺少現場目擊證人和嚴謹的文字記載,直至今日史學界都無定論。
按照滿清編修的《明史》,崇禎自縊時扔掉皇冠,以發覆面。屍體在一棵槐樹上掛了兩天之後才被農民軍發現。
無德無能的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的屍體扒光衣服並在東華門示眾後,允許已經投降的群臣前往送葬。既哭且拜的有三十人,拜而不哭的有六十人,其他的瞟一眼就過了。
腦子抽筋的李自成的皇帝寶座還沒坐熱,就被清軍趕出了北京城。
清軍入駐紫禁城後首要問題就是安撫前朝舊臣和京城百姓。為了幫滿清籠絡人心,范文程出主意讓老槐樹來背鍋。由於當時崇禎帝在明末移民中還有很多擁躉,所以讓那棵槐樹頂罪,並昭告天下說崇禎帝死於槐樹和農民軍的逼迫,而在此之前,清軍已然打出旗號是來幫大明「剿匪」的。
之後滿清更是以雷霆手段橫掃了明軍殘部和農民軍,打的旗號卻是「為先帝復仇」。
滿清坐穩江山後,將那棵「莫須有」的槐樹定為「罪槐」,用鐵鏈鎖住。為表示對崇禎的尊重,規定清室皇族文武百官路過此地,都須下馬步行,皇帝也不例外。
崇禎自縊十年後,順治帝把煤山改名為「景山」。
民國年間,夯貨張勳用汽油將「罪槐」燒毀,以此宣示對「主子萬歲爺」的赤膽忠心。
建國後,所謂崇禎上吊自盡用的「罪槐」是成了後人牽強附會的景點,並以此牟利。那幫人為了吸金,找了一棵粗壯的歪脖樹煞有介事的掛牌授名,然後就開始「守株待兔」,坐地收錢了。
或許是因為香火旺盛的緣故,那顆「罪槐」不久就枯死了,於是那幫人就又捯飭出第二顆「罪槐」,當然掛上的還是那塊牌子。然而很不幸,第二顆「罪槐」也對強加於身的諢名拒絕認同,半年不到,又枯死了。
由於「罪槐」一代木和二代木都枯死了,現在導遊們煞有介事跟遊客介紹的那棵樹是何時從何處移栽的已成為諱莫如深的話題。
最後再次重申:崇禎皇帝是不是在樹上吊死的,上吊用的樹是不是「槐樹」,已很難核實蠡清,我們只知道崇禎將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爛,最後死於非命就可以了。
至於那顆現存的「罪槐」,一代木和二代木似乎更有節操。
綜上所述,「罪槐」和崇禎帝用生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樹挪死,人挪活」。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