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世俗的愛與責任,才是生命最終的意義

2020-12-23 博書

米蘭·昆德拉,享譽世界的捷克小說家、文學大師。提到昆德拉,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可不讀。這本一度被很多讀者認為是愛情小說,實際上是一本充滿哲學意味的經典之作。

1958年,昆德拉發表處女作《玩笑》一書,贏得巨大的名聲。可是十年之後,這本書卻給他帶來了意外之災。《玩笑》這本書被禁止發行,昆德拉也被當局限制發表言論和出版書籍。1975年,昆德拉終於獲得允許,攜妻子離開祖國,旅居法國。到了法國之後,流亡海外的昆德拉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他終於可以自由地發表觀點,撰寫文章了。

1978年,米蘭·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定居巴黎,並於1981年加入法國國籍。1984年,昆德拉發表他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小說以當時發生在捷克的革命「布拉格之春」作為背景。1988年,美國導演考夫曼將他被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戀》,非常值得一看。而在三年之前的1985年,昆德拉與馬爾克斯等西方作家就已被介紹進入中國,影響了一代人對文學的熱愛,甚至促成了八十年代中國文學的黃金時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講述了一個關於愛與責任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託馬斯是一位外科醫生,在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後,他不再對愛情心存期待,甚至開始恐懼女人。然而託馬斯又無法擺脫對女性身體的渴望。為了確保不再涉足無趣的婚姻,又能讓欲望在自由中合理釋放,託馬斯與不同的女人交往,只是從不和她們共眠。

周旋於不同的女人之間,託馬斯對這樣的放蕩生活已經習以為常。直到小鎮女孩特蕾莎出現在他的生命之中。在託馬斯的眼裡,特蕾莎就像一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順水漂來的孩子,而他將她撈起,安放在自己床榻之岸。

僅僅是一次偶然的邂逅,這個小鎮女孩就來到了他的城市。特蕾莎是第一個讓託馬斯打破原則的女孩,她生病了,託馬斯必須讓她留下……託馬斯在那個夜晚還想像不到,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重新被愛情俘獲。這個偶然出現在自己生命中的女孩,會在之後的漫長歲月中嵌入他的生活。

在託馬斯的愛情觀念中,身體和靈魂可以一分為二。他的確愛上了特蕾莎,可是他不能為了愛情捨棄與其他女人的歡愉。在性靈的愛情與身體的歡愉之間,託馬斯始終無法取捨。但是在特蕾莎心中,她的愛情近似於一種理想。特蕾莎認為,身體和靈魂不能夠人為分割。沒有了愛情,生命將不再是我們應有的生命。

因此,當特蕾莎發現託馬斯在和她交往中依舊風流不改,與昔日的情人們保持聯繫時,她的內心痛苦而煎熬。為了減輕特蕾莎的痛苦,託馬斯最終選擇和她結婚,但是愛情卻並非到此為止就走向平靜。

因為戰亂,託馬斯和特蕾莎不得不離開布拉格,一同逃亡到蘇黎世。特蕾莎原本以為,無需在再為了託馬斯的不忠而擔驚受怕,直到一個女人的電話再次打亂她的生活……在一段現實的婚姻中,兩個人只有地位平等才能平衡感情的天平,而不是有一方徹底淪為另一方的附庸。特蕾莎的託馬斯的愛情就未曾建立在對等的基礎上。

特蕾莎為了託馬斯捨棄了所有,但是託馬斯給她的愛情,更像是一種恩賜。正因如此,他們的相逢仿佛成為一個錯誤的開端,七年的時間,他們之間在給予彼此愛情甜蜜的同時,卻也互相折磨,特蕾莎最終選擇離開蘇黎世,回到布拉格。特蕾莎走後,託馬斯回到了輕鬆愉悅的單身生活,可是這也讓他悵然若失。

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中寫過這樣一段具有哲學意味的話: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就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如同遭受了一次靈魂的重擊,我突然看到了一種詭異的相似。在我們平凡的生命之中,一定也有某些沉重的東西,讓我們無法割捨。我們都被束縛著,這束縛構成了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沉重,卻是我們甘之付出所有包括身體和精神的驅動力。

我們並不能夠認識到每一份沉重,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在失去,一些看似無足輕重的東西,只是在真正失去後才明白它存在的意義。換句話說,只有在失去了才體會曾經擁有的幸福。物質的表象容易叫人迷失,迷失在誘惑裡卻不得不經歷失去的痛苦。

人們常常不會過分留意生命中那些持續的關懷和愛,就像我們習慣了日升月落,習慣了晚霞的絢麗和早晨清爽的風。只有當那些美好的瞬間被抽離,我們才會像一根水邊的蘆葦那樣搖搖欲墜。

《不能沉受的生命之輕》中所言的「生命之輕」,其實是在認識到生命相關的一切本身的無意義之後,對世俗生活採取的一種超然態度。而「生命之重」,則是從當下世俗道德與價值觀的角度出發,對社會普遍認知中的意義的固守。

那麼當愛情變得沉重,我們能否負重前行?我們都覺得,我們生命中的愛情若沒有分量、無足輕重,那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總是想像我們的愛情是它應該存在的那種,沒有了愛情,我們的生命將不再是我們的生命。

在經歷了一番掙扎與思索後,託馬斯為了特蕾莎回到了布拉格,回到了他們熟悉的那個家。在這齣走與回歸之間,託馬斯從生命之輕完成了向生命之重的過渡,特蕾莎終於成了他生命之中無法捨棄的唯一之重。為了釋解特蕾莎心中的不安,他們來到了鄉下,遠離一切讓她痛苦的根源,一切讓她噩夢不斷的喧囂和糾纏,兩人過上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託馬斯所代表的生命之輕,他的玩世不恭與不負責任逐漸被心中燃起的愛與責任所消解;特蕾莎所代表的生命之重,也體會了生命之前的超然與達觀。他們的愛情與生命,逐漸走向世俗意義的愛與責任,在田園牧歌的歸宿中,回到了生命沉重的狀態。

這就是我們全部生命的意義,我們不可能超然於物外,像一片羽毛那樣自由漂浮;而是在生命之重的負擔下,在世俗的愛與責任的羈絆中度過一生。

小說的最後,託馬斯與特蕾莎在鄉下幸福生活,頗有些長相廝守的意味。在現實的生活中,他們或許會一直相守到老,就像所有平凡的夫妻一樣。然而兩人最終死於一次意外的車禍,小說戛然而止,正如託馬斯與特蕾莎的生命戛然而止。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帳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讚~

相關焦點

  • 與蠢讀書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不得不說,米蘭昆德拉作為老哲學家,對於存在主義哲學的探討一向讓人不明覺厲。薩特的存在主義講生命之輕在於人存在的無限展開的可能性,由於存在價值的自由不受到任何意義限制,特蕾莎產生和酒館裡調戲她的老男人們性交的欲望就像是自由而輕盈的體驗,是不受限制可以隨手揮舞的羽毛棒,但事實上總是會要不可避免得承受追求這種自由的相應代價、直面自己生命中選擇的後果,這是孤獨而又沉重的。畢竟好幾個老男人壓在身上應該蠻沉重的。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生命其實更需要一些重量
    這種巨變讓他覺得一切都是負擔,人生跌入絕望的谷底,讓他覺得現在的一切在他的生命中是如此之「重」。他開始思考拋開這些負擔,讓生命回到「輕」的狀態。他開始認為婚姻的愛和性是可以分離的,因此他找了只有性的情婦薩賓娜,開始了他只有性的生命歷程。然而在婚姻的責任、對妻子的愛與薩賓娜的性之間,他陷入掙扎。婚姻和性的激情究竟是不是可以分開,一度讓他陷入掙扎和迷茫。
  •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楊春再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那深邃、犀利的眼神浮現眼前,仿佛上帝之眼,俯瞰著這個蒼茫大地,仿佛看穿看破了世界,而他就在我們身邊,冷眼旁觀著這個人世間,卻又熱烈地投入其中愛著,思索著,探究著,拷問著……第一次認識米蘭昆德拉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作為作者米蘭·昆德拉最具聲望的哲學小說,被選為40年25部具有影響力的外譯作品。米蘭·昆德1929年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後定居法國,被認為是與《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不相上下的世界文學大家。
  •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她的生命中沒有信仰,沒有愛情,沒有責任,沒有使命,她擁有自由,卻無法避免內心的空虛。她是誰,她不只是特麗莎,還是我們!故事梗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一個作品,曾被列為十大禁書。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
    所以「輕」與「重」的對比和「眾劫回歸」的理念,讓我難以理解。但主人公託馬斯和特麗莎的出現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特麗莎是個缺少安全感的女孩兒。父親的早逝和母親的責罵,使她從小就顯得格外安靜、格外孤獨。認識託馬斯以後,她顯得更加脆弱,因為她害怕失去。託馬斯是個不安現狀的人,沒有什麼可以拴住他的心,即使是在遇到特麗莎,他也嘗試背叛。
  • 21克靈魂有多大分量是生命無法承受之輕
    生命無法承受之輕,即使有一天,誰將離去,這一份愛不會因為生命的消亡而消失,只會隨著靈魂更深刻,更雋永,聽起來有點象愛情的童話。創世主給了我們生存所需的肉體,相對於21克,可謂重之又重,這個肉體用來呼吸,運動,工作,擁抱,追尋,等待,或者可以來互相搏鬥,還有享受愛的美好……
  • 賈莉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WeeWalk行記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有無數次的重複,我們就會象耶穌釘於十字架,被釘死在永恆上。這個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裡,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 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
  • 楊重光 :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
    吾弟之死140cm x160cm綜合材料2013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樣是在用繪畫的方式訴說關於生命與人性的命題,在別人那裡這些都是他者,或者只是手段。因為在這個虛妄的時代, 沒有誰會有勇氣真正地面對這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們都會熟練地讓自己舉重若輕,深入淺出。但是楊重光完全不同, 他是真的在用繪畫來直面生與死、愛與恨、苦難與罪惡、虛無與孤獨,那麼直接、坦誠、勇敢,不摻一絲虛假。
  • 放下生命之輕,負重前行!(經典好文)
    米蘭昆德拉的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這樣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我們不能承受的,恰恰是生命之輕。可以像春天的陽光飛揚在樹梢上,跳躍著三月溫暖而明媚的愜意;可以像夏日的山泉潺潺流淌在山谷中,在樹蔭和蟬聲中,蕩滌著六月的閒適;可以像秋天高遠廣闊的湛藍蒼穹,幾絲白雲,一排大雁,帶來的寧靜;也想如冬天路燈下,仰頭看黃暈的光圈中,紛紛揚揚無聲落下的雪花……這樣的生命之輕,說到底,其實就是不想承擔任何責任和壓力,不想付出一點思維和想法,不想動腦去想所有與努力、奮鬥、拼搏相關的事,只希望無條件的安逸
  •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是什麼讓一個31歲的男人生命定格?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是什麼樣的壓力可以讓一個男人淡漠生命,要有什麼樣的勇氣才能義無反顧躍入滔滔湘江……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1歲……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12月23日上午,湖南長沙湘府路大橋上發生了一幕男子跳江身亡的慘劇,一輛白色轎車在大橋上突然停下,駕駛人下車直接走到橋邊,沒有任何停頓突然翻越欄杆,躍入滔滔湘江之中……雖經當地消防人員救援,但已無力回天!
  • 中英雙語閱讀556: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If eternal return is the heaviest of burdens, then our lives can stand out against it in all their
  •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悲傷不過是長著羽毛的生靈
    人心不堪承受生命之重,談起「悲傷」,我們本能的想要逃避,但只有直面生命的脆弱,坦然面對悲傷,才能將心靈逐漸轉化為對生命最樸素的熱愛。某種程度而言,悲傷並不是一種壞的情緒。它是一種內心自發的無法達成願望的落寞,也是一種抗拒外界給自身帶來的牴觸,還是一種自我對環境自然而然產生的排他反應。
  • 細讀《喜寶》:生命不能承受其輕
    「我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那麼我要很多很多的錢,如果都沒有,那麼至少我還有健康,也是好的……」《喜寶》裡面這句經典的句子在很多地方看見過,所以沒看這本書之前我都記得這句話,但是最近因為電影的熱議,我終於讓自己把這本書好好地看完了,並且還是控制在自己看電影之前把書看完,這樣我更多的想像空間。
  • 執著的活著就是生命最終的意義!
    福貴的一生悲慘不已,悲劇的結局讓我壓抑的內心無法釋懷,久久不能平靜。福貴卻能安然面對,與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獨享活著的樂趣……1福貴是一個富二代,地主家公子爺。卻因吃喝嫖賭敗光家產,他父親說的話應驗了:「渾球,遲早敗光家產。」他母親卻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家庭教育何其重要!
  • 生命終是要 承受不可承受之痛
    我心下焦急,小心翼翼地問候過一次,說還是深度昏迷之中,醫生的意思醒來希望極為渺茫,即便能維持住生命體徵,也很可能是植物人。昨日請了省城的腦外科專家來會診,只是極委婉地說也不是沒有可能醒來。10月10日晚上,突然接到李尹的電話,未語先哽咽,問及她父親的病情,說仍在昏迷中,醫生說七天之內如果不能醒來,基本就沒有希望了,今天已是第六天,就看明天了!
  •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抑鬱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憂思之情,古已有之。 從《詩經》到《楚辭》,皆有悽冷的情感表達。「憂」是人類表達傷感的情緒。外在世界的人、事、物、景,以及我們自身對於事物的認識,都會影響到情緒。
  • 女性割禮——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被鎖陰後的女性下體僅剩下一個小孔,讓尿液和經血排除,直到要進行性交及生育時才再次將陰道口打開。受這種割禮後的女子必須長久地以固定姿勢躺著,直到被切割的大陰唇兩側相互融合、粘連,使傷口癒合在一起完全封閉陰戶,陰莖便無法進入陰道完成性交,從而達到維護女子貞操的目的。
  • 電影《生命之樹》,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尋覓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意義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對於生命的探討既是對萬物自然的敬畏,也是對生靈奇蹟的珍惜。《生命之樹》從一道光開始,對於生命的思辨、對於人類存在的思考具有哲學上的意義。當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軌跡,開始換了一種眼光和角度來看社會,才發現社會裡充滿了奇蹟、珍寶和不可思議的事物。傑克也重新面對了自己的記憶,開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他的父母、家庭、童年,最後終於原諒了父親,並且對生命和生活還有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開始自己生命的新的徵程。這部電影的主題是簡單卻又複雜的,沒什麼智性的內容,如果你正好站在那個觸發點上,一切都是明了的。
  •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她為此受到了兩次停課教育的處罰後,因為實在承受不了這份壓力而自殺。事情的開端只是杜鵑與同桌男生在食堂門口嬉鬧,被拍到所謂「親密照」。學校根據後勤主任拍攝的這照片,責令家長各自帶杜鵑與同桌回家去教育。這次停課教育的處罰,讓16歲的杜鵑感到很委屈,但是沒有人聽她的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