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割禮——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2021-03-02 有幸工作室

你所看到的,是電影《沙漠之花》中,世界頂級名模華莉絲·迪裡做演講的片段,在這段演講中,我們聽到了一個詞——割禮

因為我們雙腿間的東西不乾淨,所以必須割除,然後縫合,以示貞潔和美德。」

割禮的首要目的,是提供給男人可靠的「驗貞」方法。

在非洲,50多個國家中有30多個在不同範圍內實行割禮。其中,肯亞、烏幹達、衣索比亞、索馬利亞、蘇丹等國家,大約有80%的男女實行過這種手術。男性割禮是把生殖器包皮割除。女性割禮極為慘無人道,一般是把女性陰蒂全部切除再將部分陰唇縫合。很多小女孩在舉行割禮時不幸死去。但是在盛行割禮的非洲,割禮卻是女子聖潔的象徵。


(圖為非洲29個女陰殘割比例較高的國家中,15至49歲女性接受女陰殘割的比例)

不同民族之間的執行過程不盡相同,有些切除部分陰蒂和陰蒂包皮,也有的切除整個陰蒂和小陰唇;甚至將大小陰唇全部切除,使陰道癒合,俗稱鎖陰手術(英語:Infibulation),世界衛生組織(WHO)則稱為「第三型女陰殘割」。被鎖陰後的女性下體僅剩下一個小孔,讓尿液和經血排除,直到要進行性交及生育時才再次將陰道口打開。受這種割禮後的女子必須長久地以固定姿勢躺著,直到被切割的大陰唇兩側相互融合、粘連,使傷口癒合在一起完全封閉陰戶,陰莖便無法進入陰道完成性交,從而達到維護女子貞操的目的。


(圖為不同類型的女性殘割及其區別)


割禮手術使得陰道閉合,對於女子婚後的性生活非常痛苦。在婦女行將婚配時,不得不把陰戶出口處割開一小部分用於性交,此後假如丈夫外出,妻子還可能被迫將陰部再次切割封閉,無窮的苦難又將重新開始。只有到生育前陰部才被完全割開以便分娩,但產期一過,又再次施行手術封閉大部分陰戶。

上述的鎖陰習俗是割禮的一種極端異化現象,在埃及和蘇丹的努比亞人、衣索比亞的蒂格賴人和古拉格人以及非洲的索馬利亞人、安哈拉人、吉布地人、伊薩人、阿法爾人等民族或部族的少女中廣泛地盛行著。女陰殘割所造成的影響因操作程序不同而有所差異,包含反覆感染、囊腫、不孕症、生產時併發症及致命性出血。目前女陰殘割並沒有任何已知的醫療助益。女孩子們之所以要經受這種巨大痛苦多數是被迫的,不是出於她們自身的意願,而是出自男人對女子貞節的需要。

事實上,被施割禮的女子成為了「無性者」,她沒有性慾,一生裡永不會得到性快感——此層面上,被施割禮的女性與被閹割沒有區別,儘管她可以行房,卻因肉身的殘缺而不能得到任何快樂,反而儘是苦痛。這一點,與原始宗教的禁慾戒律相關,認為「女子兩腿之間有骯髒的、致使男人墮落的東西」,認為「女子不應該對性有興趣,這是恪守貞操的根本」

回到最開始看到的電影片段。

《沙漠之花》根據出生在索馬利亞的黑人模特華莉絲·迪裡的自傳暢銷書改編。華莉絲·迪裡出生在荒涼的索馬利亞沙漠,三歲時被迫接受了女性割禮,十二歲時為了五頭駱駝被父親嫁給六十歲的老叟,赤腳逃婚在沙漠中差點丟了性命。後來到倫敦被瑪麗蓮收留,打工時遇到著名攝影師唐納森,最終成為世界頂級名模,並投身於婦女解放事業。38歲時,她成為了聯合國反對割禮的代言人。片中飾演華莉絲·迪裡的演員莉亞·科貝德,本身也是一位世界頂級名模,來自衣索比亞。

《沙漠之花》被華莉絲·迪裡親力親為的搬上大熒幕,也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這種慘無人懂的非洲酷刑——女性割禮。這部影片可以激發一種人性深處堅韌的力量,讓每個比華莉絲·迪裡幸運的人都能重新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很平實的講述了一個來自索馬利亞沙漠女孩經歷各種常人無法想像的磨難,憑著自己的善良和堅強,成為反對女性割禮習俗勇敢鬥士的故事。影片過後給我們帶來的心靈震撼難以用言語描述。


全世界有1.3億女性遭受過割禮。華莉絲在成名之後一直致力於反對割禮的運動,她也是第一位公開談論和反對女性割禮的女士,雖然現在很多國家已經禁止女性割禮,但傳統的力量有時真的是很可怕,時至今日,全世界每天仍有超過6000個女童致殘,每年有超過兩百萬的女性接受割禮。

女陰殘割是對女性的一種性控制,具有性別不平等的意味。執行女陰殘割的地區將此舉視作純潔、端莊與美麗的象徵,且認為女陰殘割可以幫助女性保守對丈夫的忠貞。手術通常由家族中的女性成員操作,因為她們認為沒有進行女陰殘割會使她們的女兒或孫女遭受社會排斥。極其諷刺的是,儘管說「女子兩腿之間有致使男人墮落的東西」,但經一些醫學家證明,在生理學意義上,被施割禮的女人可以給男人造成更大的性快感,因為她們的陰道口永遠都是很小的。這有些像古代中國男子讓女性裹腳的目的之一,正是令她們在行走時必須繃緊大腿根部的肌肉,於是保持了陰道的緊窄。

無論是割禮,還是中國的纏足,這類根深蒂固的習俗和傳統,總是能讓最親近的父母親人,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痛苦地掙扎,也要狠下心。傳統的力量真是不可謂不強大。記得以前聽過翱翔天空的鷹把自己的孩子從高高的懸崖扔下,鍛鍊它們的翅膀,讓它們獲得飛翔的能力。且不管這小故事原本想告訴人們什麼,只是從某個側面也可以看出,所謂以愛之名的力量有多強大。而往往最深刻、最令人無奈,卻又偏偏難以言說的傷害都源於傳統和愛。

「苦難就是苦難,它本身並不會孕育任何福祉,同樣的苦難下,有人走向輝煌,也有人如爛泥一般將自己融入泥淖。」而就華莉絲身上的苦難來說,即使以經歷相同的苦難來換取相同的成功,我相信是你或我都不願意的。

今天我想在後臺與你聊聊

「關於你對女性割禮的看法」

(可在後臺回復「沙漠之花」獲取電影完整資源。)

最後

端午安康

文案 | 苦惱猩

排版/編輯/封面 | 苦惱猩

部分資料內容及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謝謝WiKi~

相關焦點

  •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楊春再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那深邃、犀利的眼神浮現眼前,仿佛上帝之眼,俯瞰著這個蒼茫大地,仿佛看穿看破了世界,而他就在我們身邊,冷眼旁觀著這個人世間,卻又熱烈地投入其中愛著,思索著,探究著,拷問著……第一次認識米蘭昆德拉
  • 女性割禮:出離殘忍的生命噩夢
    手術過程及術後很長一段時間,女孩都不得不承受無法想像的劇烈疼痛、創口感染,同時由於條件簡陋,術中發生大出血而致死的機率相當高。即使手術「成功」,伴隨被割禮者一生的,將是尿瀦留、無休無止的反覆感染、排經不暢、至死方休的疼痛、囊腫、婦科疾病以及分娩時的併發症。
  •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她的生命中沒有信仰,沒有愛情,沒有責任,沒有使命,她擁有自由,卻無法避免內心的空虛。她是誰,她不只是特麗莎,還是我們!故事梗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一個作品,曾被列為十大禁書。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世俗的愛與責任,才是生命最終的意義
    提到昆德拉,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可不讀。這本一度被很多讀者認為是愛情小說,實際上是一本充滿哲學意味的經典之作。1958年,昆德拉發表處女作《玩笑》一書,贏得巨大的名聲。可是十年之後,這本書卻給他帶來了意外之災。《玩笑》這本書被禁止發行,昆德拉也被當局限制發表言論和出版書籍。
  • 與蠢讀書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不得不說,米蘭昆德拉作為老哲學家,對於存在主義哲學的探討一向讓人不明覺厲。薩特的存在主義講生命之輕在於人存在的無限展開的可能性,由於存在價值的自由不受到任何意義限制,特蕾莎產生和酒館裡調戲她的老男人們性交的欲望就像是自由而輕盈的體驗,是不受限制可以隨手揮舞的羽毛棒,但事實上總是會要不可避免得承受追求這種自由的相應代價、直面自己生命中選擇的後果,這是孤獨而又沉重的。畢竟好幾個老男人壓在身上應該蠻沉重的。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
    所以「輕」與「重」的對比和「眾劫回歸」的理念,讓我難以理解。但主人公託馬斯和特麗莎的出現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特麗莎是個缺少安全感的女孩兒。父親的早逝和母親的責罵,使她從小就顯得格外安靜、格外孤獨。認識託馬斯以後,她顯得更加脆弱,因為她害怕失去。託馬斯是個不安現狀的人,沒有什麼可以拴住他的心,即使是在遇到特麗莎,他也嘗試背叛。
  • 什麼是女性割禮?
    過去的醫療條件更差,一般由家中年老有經驗的女性拿著剪刀和止血布就徒手進行切割,連麻醉也難以做到。這樣一來,女孩在遭受身體被切割的極端痛苦之外還額外承擔著傷口感染的風險,輕則傷口潰瘍膿腫、尿路感染,重則不孕、死亡。
  • 女性割禮——現存於世的迫害
    這是最摧殘人體的女性割禮,大約佔非洲所有女性割禮的10%。顏色越紅的地區,割去的部位越多。割禮的首要目的,是提供給男人可靠的「驗貞」方法。他可以通過檢查新娘的外陰情形來判斷她是否處女。性交時女人傷口被撕裂,然後癒合,然後再撕裂,就這樣周而復始、苦不堪言。當丈夫外出放牧或務工時,這種割禮功能亦可用於他回家時來檢驗妻子是否忠實。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生命其實更需要一些重量
    我們是生活的主人,也是生命的主人。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承擔那麼多道德和責任?我們是否可以放下這些,只要激情變換的生活。外科醫生託馬斯在責任和感官之間的選擇和嘗試,也許就是我們曾經乃至現在想做的事。他對生命的道德思考,他在愛情婚姻和性之間的選擇,讓我們看到,生命不是什麼都沒有的輕,而是唯有道德責任之「重」才能讓我們腳踏大地,安全地生活。
  • 兇殘的女性割禮 為什麼至今還不廢除?
    根據聯合國報告,接受割禮的女性遍布全球30國,多數集中在非洲、中東和亞洲,其中,索馬利亞、幾內亞和吉布地3國女性的受割率在90%以上,索馬利亞更是高達98%。不同民族之間的割禮不盡相同,輕則拿刀將刮出血,用針刺穿,重則為「鎖陰手術」:不僅要切除,還要將傷口縫起來,僅留一根火柴棍大小的孔排放尿液、經血。
  • 女性割禮,一場對女性的殘酷謀殺
    如果你不知道「割禮」的話,你可以先去看一部電影《沙漠之花》,該片根據索馬利亞黑人模特華莉絲·迪裡的自傳暢銷書改編,講述了華莉絲·迪裡從索馬利亞沙漠中走出到成為世界頂級名模的故事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迷途漫漫,終有一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作為作者米蘭·昆德拉最具聲望的哲學小說,被選為40年25部具有影響力的外譯作品。米蘭·昆德1929年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後定居法國,被認為是與《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不相上下的世界文學大家。
  • 你知道什麼是女性割禮嗎?
    看完這本書,我們會為梅琳達這麼多年來默默地為改變底層女性命運所做的努力而感動,為女孩和女性增權賦能感到欣慰。下面我帶領大家,跟隨梅琳達的腳步,去看看她是怎樣為無數生存在惡劣現狀中女性賦權的?我相信你會和我一樣,為之動容,感到敬佩。
  • 殘忍的女性割禮 為什麼至今還不廢除
    女性割禮盛行於中東和非洲部分國家女性割禮是一種儀式,於四歲至八歲間進行,目的是割除一部分性器官,以免除其性快感,並且女性割禮確保女孩在結婚前仍是處女,即使結婚後也會對丈夫忠貞。 ­始於古埃及法老時代,早在基督教產生之時就存在。
  • 血腥的沙漠之花——女性割禮丨性致
    女性割禮盛行於北非(廣義概念,包括東非和西非,下同)和中東,在印尼也很普遍,在嚴重的地區,所有的女性都必須行割禮,否則卻會被認為是淫蕩的女人,從而不能出嫁。關於女性割禮,也是一樣,有兩種不僅殘忍程度天差地別,而且實際功能完全相反的割法,但大家從來都是把它們拿到一起來講:一種是僅僅割去陰蒂包皮,這不但不會消除性慾,反而會增強女性的性慾和敏感度;而另一種是卻是將陰蒂甚至陰唇整個割去,這不僅非常殘忍,事實上肯定會大大降低以至於消滅女性的性慾。你不能因為它們都有割的動作,就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混為一談。
  • 停止女性割禮的刀握在女性自己手裡
    女性割禮是對女孩身體和人權的侵犯。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勇敢的非洲女性站出來反對這種做法。英國援助資金資助了像卡馬拉這樣的草根活動家,同時也幫助阻止跨境女性割禮。在跨境女性割禮中,如果女性割禮在本國是非法的,她們會被帶到其他國家進行女性割禮。自1997年以來,人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來終結女性割禮。
  • 肯亞女醫生呼籲成人女性割禮合法化,是我們不懂割禮嗎?
    Anti-FGM團體常常引用《世界人權宣言》(簡稱《宣言》)的第三條「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和第五條「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來支持自己的倡議。在他們看來,將一部分割禮合法化的行為,是對其殘忍的鼓勵和認可,會對更多的女性帶來壓迫。
  • 非洲割禮現狀:每日數千女孩的刀割之苦,難逃四千年的忠貞緊箍咒
    而不幸的是,關於女子割禮,在非洲一些貧瘠的偏遠之地至今仍然存在。意味著,女人,還在承受著身體的刀割之苦。 而這種痛,不是痛一時,是痛一生。不難想像,在女人的痛感裡,這種痛應該屬於暴風級別的。 2 割禮一詞,對於那些女性而言,代表的是屈辱、疼痛、絕望。
  • 21克靈魂有多大分量是生命無法承受之輕
    生命無法承受之輕西方>的一個傳說,據說人死以後會比生前輕去21克,那是靈魂的份量,如果一個人對你說,他給你的是21克淨重的愛情,那麼他是在暗示他用生命愛著你,即使有一天,誰將離去,這一份愛不會因為生命的消亡而消失,只會隨著靈魂更深刻,更雋永,聽起來有點象愛情的童話。
  • 沙漠之花華莉絲·迪裡:讓世界知道並阻止女性割禮
    沙漠之花華莉絲·迪裡:讓世界知道並阻止女性割禮前言:前段時間俞敏洪關於女性的言論在微博上引起熱議,這讓小編想到一位關於女性人權的戰士,華莉絲·迪裡。華莉絲·迪裡1955年出生在索馬利亞的沙漠地帶。她的童年多災多難,4歲時被父親的朋友玷汙,五歲時被迫接受已經奪取姐姐生命的割禮,12歲被父親賣給60歲的老翁為妻。可能正因如此,她忍受不了索馬利亞這種女性毫無人權的社會而選擇了離家出走,創造了之後一場轟動世界的女權維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