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言下之意,人有感情,草木是沒有感情的。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讀完《野有蔓草》之後,發現一草一木在《詩經》中皆可傳情。表白時:「參差荇菜」有輾轉反側愛而不得的求愛之情,「白茅純束」男子對心愛姑娘的愛慕之情;祝福時:「逃之夭夭」有對婚嫁女子的祝福之情;思鄉時:「黍離之嘆」和「採薇採薇」有對故土的高歌和思鄉之情;祝酒時:「常棣之華」有表達兄弟之義……
一直覺得《詩經》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古典文學巨作,因為生僻字和通假字太多,如果光看釋義,又覺得缺乏了一些趣味性。然有幸讀到《野有蔓草》這本書,作者藍紫青灰通過介紹《詩經》詩句中出現的植物,從人物性格、歷史典故、地理位置、或美食製作等角度,一步一步帶你走進詩歌背後蘊藏的背景文化,最終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作者引經據典、極具趣味性、自帶科學性,還附帶獨特的美食角度,加之書本精美的手繪彩圖讓你更加體會古典文學之美。
《詩經》中涉及植物有152種,作者在《野有蔓草》中解讀了其中28首中出現的植物。書中介紹了每一種花草樹木都有著自己特殊的屬性,或有著一段特別的歷史典故,它們在那裡搖曳生姿,即使經歷千年,依然傳誦著古老的情感,比如最普通的「桃」。
桃——祝福之情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 宜其室家。桃之夭夭, 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 宜其家室。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 宜其家人。——《周南·桃夭》
在詩經中,「桃」在這首詩歌中表達的是祝福之情。作者從兩方面對「桃」進行剖析,字義的不同理解,對《桃夭》蘊含的祝福之情也有所不同。
其一,這是一首用在婚禮上的祝賀之歌。
從字上來看,「桃」中有個「兆」,桃花明媚鮮豔,桃樹結子繁多;十億為兆,言其多也。在古代,女子出嫁曰「歸」,用一樹的桃花和滿樹的桃果來祝賀新娘和夫家,祝福他們開枝散葉、子孫滿堂。
其二,這是一首祭祀春神的恭祝之歌。
從文化背景來看,這首詩歌創作的年代是周朝,周朝盛行巫祝文化,也就是常說的卜卦。當時社會風氣極亂,人們相信鬼神之說,而桃樹劈開味辛氣惡,不生病蟲。古人云「周人木德,以桃為梗」,人們相信桃樹有驅鬼鎮邪的作用,對桃樹敬畏有加。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首歌也許是用在祭祀春神時吟唱的,時間也是在芒種節氣,春神名字叫句芒。在芒種之日,春神退位,人們為春神踐行。此時,桃初成時,滿樹桃子,密密麻麻,他們在樹上掛上彩條,載歌載舞恭祝春神歸位。
識草木,才懂《詩經》。《詩經》中出現的一花一草,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花草,然而當花草遇到詩歌,卻激動出不一樣的情感。古人作詩愛用花草樹木來起興,託物寄情。這些植物不僅具備自身的屬性,還承載了人類豐富的情感,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耐人尋味。
《野有蔓草》用植物與文學的邂逅,把《詩經》中最美的歷史畫卷娓娓道來。讀《野有蔓草》,感受植物們用自己獨特的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訴說著先秦百姓們的人生百態和風俗人情,是它們賦予了《詩經》磅礴而沉澱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