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春天老愛打哈氣,沒精神,典型的春困秋乏啊。不過這個春困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的呢,和春天有沒有關係呢?
首先,對於春困秋乏這句俗語,我們要完善一下,叫做春困、秋乏、夏打盹、冬不醒。可能有的人聽過這種完全版的。
從俗語的角度來說,春困似乎並不是春天特有的,而且從科學的角度上,春困也和春天沒有必然的關係。
實際上,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一年四季中,最容易出現睏倦的情況往往是季節交替的時候。
我們都聽過生物鐘這個詞,生物鐘並不局限於一天當中的人體節律性改變,實際上,生物鐘和一年四季都有所關係。不僅四季與人體節律有關,甚至有的研究還發現在不同季節出生的孩子,身體和心理都具有明顯差異。
2019年12月18日在BMJ上有一篇名為Birth month, birth season, and overal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US wo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
其通過1976年建立的護士健康研究中發現與11月份出生的女性相比,3-7月份出生的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4月份出生的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12月份最低,相對差異為17.89%。
春季和夏季出生的女性心血管死亡率顯著高於秋季。對家庭和社會經濟因素校正後,該結果不變。最低和最高危險季節的相對差異為10%。
不要小看生物鐘的作用,它的機制我們到現在還沒有完全闡明。
下來舉一個簡單地例子說明春困,在春天我們的生物鐘已經和冬季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是冬春交際(包括所有季節交替都一樣)時候,其環境與上一個季節很類似,初春的溫度低,人們更願意待在溫暖的房間裡,再加上自然光照弱,讓人體的褪黑素釋放與冬季類似,這就可能導致我們一種生物鐘的錯亂。
已經有研究發現在季節交替的時候,睡眠障礙更容易出現。
因此,春困也好,秋乏也罷,並不是一個季節所特有的現象,網上有些文章所說的春季代謝升高產生困意等更是無從談起,更多的是一種大節律與小節律之間碰撞的問題。
當然,春季也可能會導致精神更容易波動從而對精神狀態產生影響,我們有一類精神疾病就叫做季節性精神疾病(SAD),主要表現也是抑鬱、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勞、喜歡吃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等等。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這裡給大家一些簡單的建議和方法:
不要迷信特殊食物的作用,一個良好的膳食模式與各類健康效應都相關,但它是一個整體,清爽的DASH膳食或者地中海膳食都可以給你的精神狀態提供堅實的基礎。如有條件,多曬太陽,並增加室外運動。有時讓我們自身生物鐘恢復正常,需要更多的與生物圈接觸,而不是更多地待在房子裡,同時有證據發現光照對季節性精神障礙有治療作用。少玩遊戲和看視頻,這些都可以加速大腦疲勞,並因為藍光導致褪黑素分泌障礙。從冬季愛吃油膩食物以及夜宵的飲食習慣中改變,睡前兩小時進餐或者膳食油膩都會明顯影響睡眠。睏倦的時候應該小睡一刻鐘,而不是再來一杯咖啡刺激你的大腦。谷維素和褪黑素都有助於恢復神經節律性,可以在專業人士指導下使用。學會分配工作與生活,春天的工作學習等壓力要比冬季高很多,不要總想著做完一件事再休息,那會永遠沒有休息。對於春困這件小事,更多的需要我們改變生活方式,調整我們的飲食、運動和睡眠,不要把原因都拋給春天哦。
這裡是馮生健談,循證營養學倡導者,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