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部分人還是把希望給了下一代
最近有個事兒,蠻稀罕的,海灩(海爾灩瀾公館)3.5W一平掛了
這幾年,隨著房價上漲,區域居住資源的壓縮,每個購房者的購房計劃已經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裡排到20年以後了。
而買房的作用從解決自己的住房問題直接開始躍步到考慮孩子以後住哪兒。
沒出生的寶寶,已經成為年輕一輩的投注目標,在這一點上以80後為主力的家長們對學區房的競爭最為明顯。
尤其是隨著各區域釋放的學校資源越來越多,校區資源整合也導致了大家購房熱度的上升。
因此學區房的價格完全在現在市場上出現加量又加價得情況!而從市區整體二手房來看,只要是徐州各區域之間的二手房+學區的配置,價格就不會低。
房產圈對於學區房的故布疑陣,始終是一個未解之謎。我看了2019年市政府公布的新政中,明確表示此次政策變動,主要目的是為了「改變公民辦學校間優質生源失衡現象、抵制民辦學校無序的跨區域『掐尖』招生、給學生減負、為家長減壓」。
本來對於家長來說,學校上的好,家長沒煩惱的事兒。
但一個尖銳的問題又擺在家長面前,就是老師解壓了,家長增壓、孩子的作業家長管。這也導致家長們並沒有覺得自己的生活得到了釋放。
反而成了自己孩子的人生和教學導師。
選擇學區房,作為家長的你真的有心理準備嗎?
我們分析一下目前的形式,目前徐州所有小學的分布:市區五小龍——少華街、民主路、青年路、公園巷、徐師一附小。
當然,不可忽視的是西苑這片沃土中的西苑小學(故鄉情結)!
這六所學校算得上市區多年的教育支柱了。而這幾年隨著學校集團化,這幾隻教育股算是分道揚鑣全市擴張,有的在新城區開枝散葉,也有的往西往北建立分校。整個徐州市開始出現了教育平均化的局面。
當年小編離他們只差了一個市區戶口,起碼畢業的起跑線是一樣的。
但名校動一動,全市震一震。
為啥?為啥?學區房還能搶破頭皮?!
學區房分配不均勻說到底是資源分配的問題:
「學區房」的概念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各中小學辦學質量存在嚴重差異。重點學校的存在有其歷史原因,1962年教育部明文規定,要求各地選定一批重點中小學,這些學校的數量、規模與高一級學校的招生保持適當比例。由於重點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來源等方面佔有絕對優勢,催生擇校熱,譬如,重點學校要從現有體製取得經費,渠道之一就是「共建費」。政府、企業或機構資助一筆不菲的費用,學校提供學額作為交換。此舉將權勢部門子女的擇校費轉化為公款,不需要家長自行資,對學校也十分安全。
而第一筆資源的輸入,直接導致了接下來的循環資源出現問題,這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生源。生源的帶動牽扯到了房地產發展至今越來越敏銳的一個問題:學區房!因此學區房的價格只高不低。
這些問題在上海、北京這些地方更加明顯,曾經有一個故事是:
北京市海澱區四環內的兩棟樓房,兩者相距20多米。雖然外牆粉刷顏色和新舊程度看似不同,但兩棟樓房都建於1988年,建築風格和樓層結構也完全相同。兩樓之間僅僅隔著一道鐵柵欄和樹木。但是,作為二手房,在交易市場上,相距只有20多米的這兩棟樓房,它們的價格卻有著天壤之別,而究其原因,僅是因為兩者是否是學區房。
一牆之隔雲泥之別,對於每個人來說。似乎押寶在孩子身上已經成為當代家長輩的必備技能。
很多人說,俺們沒有孩子上學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啊!
舉個簡單例子:婦聯剛出來時候觀影熱門,小A於是想買票,但是想要位置好必須提前搶,這樣就能在最佳的位置看到自己愛豆的電影。但是即使在最好的一排,兩個相鄰位置的觀影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學區房就相當於看電影的最佳位置。這也就是為啥有的電影票價貴的原因。
但徐州的學區性房地產,是真「虛」
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道理:目前公辦學校都在走蘇南的教育集團化,因此所有的優秀教師資源都是放在了集團的平臺上,而公辦學校集團會根據每年生源的水平進行教師分配。所以上學別只圖個名,也要看今年的教師水平。
這兩天海爾的二手房火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少華街小學。內容大概是:海爾灩瀾公館85平兩室賣305萬。結果不知道什麼原因結果沒有成交,3.5萬的均價論誰都不願意當冤大頭。
有網友爆料,3.5萬還是比較保守的,如果不是中介給攔著,掛牌價甚至奔著4萬去了!現在的市區房產業主對待學區房的態度太膨脹,而本著學區房去的人,如果接了盤最後只能當個怨大頭。
少華街小學究竟算什麼段位?
說實在的,少華街小學的師資力量在徐州並不算拔尖,比青年路、民主路小學至少差了一大截,另外在和鼓樓小學、大馬路小學、公園巷小學、雲興小學等PK中,也難說佔據上風,第二梯隊都還沒有站穩,就想借學區之名抬高房價,未免也太自信了吧。
當然,你以為買了之後孩子以後就飛黃騰達了?看一看之前少華街的升學率你就知道了。
所以無論是一手房還是二手房,想要通過學區炒作或者依賴學區定位房價,腦子一熱把房子買了,等到以後孩子學習好不好還是由自己買單?等到以後再還能不能想起學區房坑的事兒還是兩說。
自家的未來如果要依託政策和學區,不等於把自己孩子的未來又交給了未知數上。所以,投機性不能博出新未來。
學區房這事兒,本就是一種說法。教育水平固然是孩子的發展依託,買房可以,因為教育而陷入買房的坑,奉勸諸位慎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