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可以是跨物種的和平——訪臺灣原住民的良食英雄

2021-03-01 何以為食

「我生來是要改變這個世界的,雖然我只是一個小老太婆,但我相信人的潛能是無窮的。我們因良食英雄大會匯聚一堂,一點一滴集合大家的力量繼而形成一股思想的潮流,傳播素食環保的健康飲食觀念,意義非凡。」亞磊絲·泰吉華坦說話時,臉上爽朗澄澈的笑容總是很有感染力。

亞磊絲·泰吉華坦

臺灣花蓮縣布農族人,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多元文化藝術團團長,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文創)理事,兩岸經濟和信息化產業聯合發展協會兩岸文化召集人。由於父親是部落長老,大家習慣叫她「公主」。

今年八月,首屆良食英雄峰會將在揚州舉辦。作為會議嘉賓之一的亞磊絲·泰吉華坦將分享她感人至深的動物情緣與大地般的慈悲與智慧,讓我們一同期待吧!

大地與山的智慧


亞磊絲·泰吉華坦來自於臺灣南投縣,布農族人。南投縣是臺灣唯一一個不沿海的縣,海拔將近四千公尺,是臺灣的高度地標,居住在此的布農族可以說是純粹的山的民族,他們對大山和大地的熱愛常溢於言表。

亞磊絲·泰吉華坦說,她從小就聽爸爸反覆說到一句族語,大意是人類不能隨便和大地開玩笑,大地養育了我們,是我們得以站立生存的地方。布農族人對於大地的那種崇敬,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雖然我們沒有像一般都市社會那樣物質繁華、也不太善於自我表達,但守護大地、敬畏大地的觀念牢牢紮根於布農族人們的心中。我們守護大地這個概念跟現在的拯救地球的概念是一樣的。」

亞磊絲·泰吉華坦當過18年的老師,在學校裡教資賦優異班(天才兒童集中教學),這讓她有機會見識每個生命的無限潛能。退休後,她把目標放在促進原住民族與社會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事務上,成立了多元文化藝術團,演繹並傳播各民族的表演藝術。此外,她還與200多所學校合作文化課程,協助企業和民間組織設計文化活動、體驗營等,並發起成立了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協會,試圖從推動產業發展的角度來幫助原住民的民族產業與主流社會產生互動聯接。

因工作需要,亞磊絲·泰吉華坦接觸到了兩岸的少數民族以及世界範圍內的少數民族,她不斷透過文化藝術、交流訪問和學習去理解生命本質。

尊重動物朋友 尊重生命本身


在亞磊絲·泰吉華坦的眼裡,萬物皆有靈,動物是朋友而不是食物。

「假如說我們的愛能夠給予所有的物種和生靈,我們會了解其實人類不是唯一的靈性動物,很多狗、牛、蛇等動物的靈性很高,有的甚至比人還高。那些牛羊原本活的多麼快樂,但我們卻要剝筋取骨,吃它們的肉,它們最終把一切都獻給人類。它們的皮、毛、骨頭等全部都奉獻給人類使用。」

也因為這樣的想法,亞磊絲·泰吉華坦在這幾年開始運用劇場的方式來提醒人類與動物、倡導所有物種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就在去年,亞磊絲老師與北京國家戲劇院合作一個劇場表演叫做團仔圓妞,也就是借用貓熊的眼睛看人類現在的行為,看人類如何對待地球。另外現在在廈門也推出一個動物的戲劇。

 

亞磊絲·泰吉華坦講了一個布農族的故事。

在照片裡她脖子上的項鍊的圖騰紋樣是百步蛇的紋樣。直到現在,布農族族人們和百步蛇是好朋友,這個菱形紋也是百步蛇「授權」布農族當作一個美學來運用的。這裡還有一個典故,傳說中布農族跟百步蛇曾經有過交惡,原因是有一個懶惰的媳婦兒,家人不在的時候懶得做飯竟然把一條百步蛇給活活餓死了。其實,這百步蛇是前來他們家奉獻它身上的紋路讓這個媳婦兒學習織布的,結果卻被餓死了。待大家都知曉緣由後,紛紛以百步蛇身上的圖案為紋樣學習織布,自那時起布農族的族人們紛紛發願,從此以後看到百步蛇不隨便傷害。

「從小我也是和百步蛇一起長大的,它們不會隨便咬人,只是遇到的時候學會避開互相尊重就是了。」 亞磊絲·泰吉華說。

 

和平不僅需要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也需要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


亞磊絲·泰吉華坦說,錯誤的飲食概念必然會導致人類錯誤的生活方式,現在很多要命的慢性病症,如心臟病、腦中風、心梗等,這些都是吃出來了,所謂禍從口入。人類迫切需要改變飲食方式,所以素食或者是良食必定是未來飲食選擇的方向,目前臺灣原住民們也正開始討論這些話題,布農族族人們也紛紛在各自部落裡採取飲食健康行動。

「我對素食非常關注,時常和族人們一起分享素食的喜悅,鼓勵他們堅持茹素,因為素食不僅健康而且環保。素食和良食的這種概念一旦被推出和被大眾接受,我們人類對於愛的解釋也被提升到更高一層。」 

亞磊絲·泰吉華坦說,隨著人類的意識越來越提升,對愛的理解也應該越來越全面、愛的意識應該播撒至全物種、全地球甚至是全宇宙的概念、不要讓動物因人類的口舌之欲而受苦受難,這表面上是一種健康的飲食習慣,實質上是長養人類的慈悲博愛之心。

這麼多年來,亞磊絲·泰吉華坦一直堅持無傷害的生活方式,就連她的工作也將這一理念貫穿始終。她在策展工作計劃裡,就給自己設了「兩個凡是」的限制:凡是傷害動物,凡是不環保的事務都一律不參與不策劃。

為了讓原住民們更多地理解她的工作,亞磊絲·泰吉華坦帶他們出訪到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習俗不同宗教信仰的地方,期間也帶他們來到大陸拜訪一些佛教團體或乾脆直接住進寺廟裡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剛開始原住民們都不太習慣,但這些佛教團體、寺廟僧人的善良友善以及周到熱誠的服務,讓原住民們突破了很多觀念的束縛,慢慢地原住民群體裡也出現了許多茹素者。

「我的經歷告訴我,一個人飲食的改變會給整個生命帶來全新的改變,這些改變讓人感覺非常驚訝甚至會脫胎換骨,我越來越相信素食是一件讓人保持身心靈平衡的助推劑。」 

亞磊絲·泰吉華坦說,「素食飲食的選擇,是人類對愛的理解的一次提升。和諧和平的生活方式,不僅僅需要保持人類各民族各膚色之間的和諧和平,更需要保持各物種之間的和諧和平,不傷害,不殺戮。我支持良食英雄峰會,藉此會議宣傳正面飲食觀念,一定會有機會讓人類品質和愛心向上提升,希望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良食英雄們一起加油,共創美好未來。」

文/劉丹,採寫/包凡仁,審核/劉丹,編輯/陳倩倩

相關焦點

  • 65 臺灣原住民的海上擴張歷史,毛利人的祖先與臺灣原住民
    東亞歷史第65篇:遠古中國之臺灣原住民海上擴張。 大坌坑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捕魚器具及用來挖鑿獨木舟的石制器具,顯示六千多年前臺灣原住民已經具備從事海上捕魚和航行的技術。學者指出,早期臺灣原住民已經知道如何在獨木舟的船舷兩側加裝浮木,以減低船身傾覆的可能;又知道加裝風帆,使船行駛更快。
  • 「仇中牌」失靈,「臺獨」終跨不過臺灣民心 兩岸和平是主流民意
    臺灣《中國時報》指出,如果單純審視臺灣社會對兩岸的看法,橫貫的主軸不會是藍綠或是「統獨」,而是追求和平的願景。島內相關機構日前公布的民調便佐證這樣的趨勢,指出高達90.4%的島內民眾認為「和平相處」才是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願景的關鍵字,而「停止交流」與「對抗衝撞」分別僅佔4.4%和2.6%。可見,島內絕大多數民眾是希望兩岸和平的。臺灣最深層、最主流的民意,就是兩岸和平。
  • 霧社事件,日據臺灣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起義
    美麗富饒的寶島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也表明臺灣的原住民祖先有很大可能是來自於大陸的一隻善渡的古老民族,眾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提出了「脫亞入歐」的強國方略,但是日本民多地狹,資源匱乏,於是日本便將魔爪伸向了中國的「寶島」臺灣。
  • 無印良品在臺灣營業規模十年來首度超越香港
    結束與統一超合資關係後首年,無印良品在臺灣營業規模十年來首度超越香港,不僅跨通路結盟擴展版圖,並趁聖誕前夕引進無印良品餐飲Cafe & Meal MUJI,預計一年可挹注5千萬業績。無印良品臺灣董事總經理梁益嘉指出,全臺33家店估計營業額上看30億、年增14%;明年預計再開4家新店,加上電商網購年增上看25%挹注下,業績可望優於今年。
  • 走進原住民部落感受淳樸臺灣
    原住民廣泛分布在臺灣山區,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大陸遊客所知道的少數民族高山族,就是對臺灣原住民族群的總稱。原住民能歌善舞,大家熟知的臺灣藝人張惠妹、張震嶽、徐若瑄、周渝民等均是原住民。在原住民的部落裡,大多保留著傳統而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僅憑一首《阿里山的姑娘》,人們就已經為之傾倒了,到臺灣旅遊,怎能錯過原住民部落之旅呢?
  •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良食理念與良食倡議中國實踐研討會通知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時代價值暨良食理念與良食倡議的中國實踐研討會通知「泥土的饋贈」觀影交流主辦單位浙江省飲食文化研究院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綠髮會良食基金承辦單位浙江省營養學會烹飪營養專業委員會
  • 臺灣屏東的原住民部落
    臺灣屏東的原住民部落 2014年08月04日 11:46: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1月15日,頗有特色的臺灣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部落。
  • 臺灣原住民部落遊程吸引自由行陸客
    原標題:臺灣原住民部落遊程吸引自由行陸客  2014年臺北國際旅展將於11月7日至10日在臺北世貿中心展覽館舉辦,臺灣「原住民委員會」昨日舉行發表會,預告今年將以「豐部落·暖心情·愛旅行」為參展主題,推出10條部落深度旅遊行程,分享臺灣原住民文化之美。
  • 物種不同能做朋友嗎?數個難以置信的跨物種友誼
    即使這兩個小傢伙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都不一樣,但還是不會影響到這段跨物種的珍貴友誼。狗與大象這頭名叫泡泡的非洲大象還在幼年時由於母親被偷獵者殺害只能被收留到野生動物園當中,失去了母親的它卻在這裡找到了一生的好朋友,一條名叫貝拉的拉布拉多小狗。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原住民原住民族約有57萬1816人,佔臺灣總人口數的2.4%,目前,經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臺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
  • 臺灣原住民小朋友用音樂來說愛
    6月26日,在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該院學生正和來自臺灣的孩子們進行交流。   記者 熊明 攝   淺黑的皮膚、稚氣的臉龐,拿著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樂器……6月26日上午,25個來自臺灣南投縣的原住民孩子登上了重慶文化職業學院實訓劇場的舞臺,奏響了《吉普賽之歌》、《諧謔曲》和《卡門》。   他們是臺灣「親愛愛樂」弦樂團的成員,來自臺灣南投縣草屯中學和親愛小學,最大的15歲,最小的只有9歲。
  • 臺灣最美的服裝與歌聲 , 盡在原住民部落裡..
    ★阿美族Amis阿美族(原自稱Pangcah,南部的阿美族接受了Amis這一卑南族、巴賽族對他們的稱呼)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也是目前臺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達悟人視飛魚為神賜予的禮物,在飛魚季期間,各漁船船員需住在共宿屋內,在這期間只捕飛魚,不捕其它魚種,而所有的漁獲皆與部落共享,因為達悟族人相信若在飛魚祭結束前將漁獲分食完畢,來年就會有源源不絕的收穫。
  • 安倍計劃訪臺,破壞力極強
    傳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計劃「訪臺」,最快明年三月成行,依循捷克議長韋德齊早前的「訪臺」模式,到「立法院」發表演說。臺灣當局昨天稱「對這消息樂觀其成,也非常歡迎」。日臺勾連、安倍出馬,看來已在加緊謀劃中。安倍過去多次拜相,數度訪臺,號稱「日本最友臺首相」,任內讓所謂「臺日關係」從「單相思」到「相互親善」。10年前,2010年10月,東京羽田與臺北松山機場復航,安倍率團「訪臺」,當時其身份是國會議員,距離其第一次辭去首相一職有三年時間。  據稱安倍計劃「訪臺」,是衝著「核食解禁」而去。
  • 鄭文燦訪金門稱:兩岸應把和平當作唯一選項
    近期「全臺走透透」的桃園市長鄭文燦昨天造訪金門,選擇在這個極具兩岸關係象徵意義,與廈門近在咫尺的地方發表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其參選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形勢越來越明朗。鄭文燦:兩岸應把和平當作唯一選項昨天,鄭文燦在金門的首站行程就把談話重點落在兩岸關係上。
  • 甲午戰爭之後,臺灣島的原住民女子
    【排灣族】排灣族主要生活在臺灣南部山區,屬於較大的原住民族。排灣族有貴族制度,族內分為四個等級。頭目和貴族的房屋裝飾非常華麗,平民需要向他們繳納賦稅。排灣族以墾田、捕魚、狩獵為傳統生產方式,亦擅長雕刻、刺繡。【平埔族】平埔是平地之意,泛指臺灣居住在平野地區的原住民。漢人來臺拓墾定居前,平原地帶(西海岸)就有不同的土著族群。
  • 音樂劇場+獵人行腳:學學臺灣人如何展示原住民文化
    臺灣原住民的歷史已有8000年之久。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區的稱為「高山族」,生活在平原地區的稱為「平埔族」,而高山族包含了排灣族、泰雅族、布農族等九個少數民族。  發展到如今,臺灣千百年璀璨的原住民文化,與中國大陸同樣面臨著消亡殆盡的險境。而有一個人,用藝術與文化開啟了一場臺灣原住民文化的保存與傳承的運動,他就是米靈岸音樂劇場創始人與音樂藝術總監-胡健。
  • 朱穗怡:美炮製「每月一訪」 臺灣沒好果子吃
    其實,華府高官每次訪臺後,臺灣都沒有好果子吃,可見川普政府炮製的「每月一訪」根本就是「糖衣毒藥」,如今環保署長取消訪臺,蔡當局當然是失望之極,但臺灣民眾倒是鬆了一口氣,因為無須被美方予取予求了。可見,美國官員訪臺完全是出於從美國的利益出發,不僅沒有考慮到臺灣方面的利益,而且還要趁機敲榨臺灣一番。  8月美國衛生部長阿扎打著「防疫交流」的旗號訪臺,但對於臺灣方面最急需的新冠肺炎疫苗卻顧左右而言他,而且他離臺後不久,臺當局即無預警宣布開放美國瘦肉精豬肉進口,而阿扎被爆曾是美國瘦肉精藥廠老闆。
  • 再打「臺灣牌」!蓬佩奧宣布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將訪臺
    再打「臺灣牌」!蓬佩奧宣布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將訪臺 2021年01月07日 15:1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蓬佩奧宣布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將訪臺。
  • 為未來而食 | 2019全球首場引領未來良食趨勢的新年菜單發布會圓滿成功
    年夜飯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良食基金倡導「餐飲革新」就從一份新的年夜飯菜單開始。此份菜單由7位國內知名大廚操刀,圍繞著「新生機」的設計理念展開:「新」代表「新年」、「新思路」、「新挑戰」、「新機遇」,「生」代表「生命」、「生活」、「生活方式」、「生長」,而「機「則指「機會」,「有機」,「機遇」。
  • 臺灣深度遊 25個方案(2)
    生活、時尚、感性、資訊,盡在鳳凰生活V刊臺灣原住民學會生存智慧若不了解原住民,就很難真正了解臺灣。臺灣原住民的原鄉,不在深山便是海邊。他們貼近原始自然,以與自然共處的方法生存。老一輩以傳絕智慧生活著,能在山林間隨手找來城市人不知名的野菜野果充飢,看海浪紋理的方向就知道前方是海洋或陸地,假如一天城市崩壞世界末日,原住民可能也可以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