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獨立,大學生的「硬核」必修課

2020-12-17 夏花姑娘的心理學

真正的獨立是人格上的自我獨立,是一種精神的高貴優於物質上的高貴。

獨立的含義,即為不依靠他人而存在,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一個獨立的人是指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獨自生活的能力。獨立的人擁有積極向上態度,自立自強的品質,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強大的內心。

成年便是一個很好的分界點。大學是一個少年逐漸變得獨立自主的關鍵時期,是將孩子氣轉變為成熟穩重的重要階段。很多人在步入大學校園時第一次遠離父母、遠離家鄉,於千裡之外獨自成長,獨立的品格便在那時蓬勃生長。

誠然,獨立不是指完全與外界隔絕的極端情況,也不是不能與他人合作共事的狀態,獨立一詞並不應該妨礙你向他人求助,畢竟懂得尋求幫助也是自己成長的表現。這很可能是很多人的誤區。

心理學上常常將獨立分為「行為獨立」和「心理獨立」,但我卻更願意針對大學生群體,將其分類為經濟獨立,生活獨立和思想獨立

01經濟獨立

經濟獨立的重要性不必贅述,這是正常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話語權與自身地位的保障。作為一個成年人,工作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養活自己,不靠父母親友幫助,不做啃老一族,這也是孝順長輩的一部分。同時唯有自己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才有資格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有能力發展個人愛好、旅遊、娛樂,也能夠以有尊嚴有實力的姿態在社會上立足。

但誠實地講,身為一名還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主要的任務和責任還在學習方面上,除了家庭貧困的學生,很少一部分人能做到學習課程之餘兼顧經濟獨立的。就算要做兼職,也最好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與未來職業相關的、或者能提升自身技能的兼職

對於家庭條件尚可的大學生,我建議還是主抓學業,重視必修課,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知識水平,這樣畢業後才是個更有價值、更有前途的人,起步工資直接比別人高,比大學期間做那些雜七雜八的無意義兼職要強多了。

02生活獨立

生活獨立是從高中步入大學的一門必修課,從踏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要學著規劃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零零碎碎的所有事情。曾經我們每天只需要管好自己的學習,其他事情一律由父母代辦。現在卻要操心一日三餐在哪吃,生活用品用沒用完,還要勤洗衣服、打掃衛生,看似完全空閒的周末也會被各種小事填滿,一旦統籌不好就亂糟糟的,身心俱疲。

更嚴重的,對大學生活和宿舍生活的強烈不適應還會造成心理問題,大學心理諮詢室接待的同學們,一大半都缺乏生活獨立的能力。

心理治療師皮納曾說,"那些不做決斷的人是在等別人替他們做決斷,他們因此不用承擔任何因選擇失誤而導致的責任。"

但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逐漸鍛鍊出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可以管理好自己每一天的事物,可以讓生活過得舒服愉悅。作為一個正常人,如果不能做到生活獨立,那麼誰能夠幫你一輩子?你過的人生還能算是是自己的嗎?

03思想獨立

思想獨立最為抽象,但決定了一個人的魅力和深度。概括來講,思想獨立應當是能夠獨立思考,有主意有主見,有一套自己的三觀,有自己說話做事的標準和習慣。自己的思想不能輕易被外界的事物影響,也不能被別人的思想所左右。

但這並不代表拒絕聽取別人的建議,吸納別人的觀點,相反,我們很應該去了解先賢聖哲的思想,學習偉大的理論,聆聽他人的見解……但是最終最終,要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我們不能一直引用別人的觀點而不創造自己的,更不能把別人的觀點照搬到自己身上。韓寒的《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有網友評論說:「為什麼我們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那是因為別人從生活中得到的經驗也許有道理,但未必是適合你的。」

這就很清楚地表明,光接受思想是不夠的,還要永遠保持自己思考的能力。消化吸收之後,更深入地思考下去,結合自己的經歷與想法,整合甚至創造出自己獨有的思想體系,這才叫思想獨立。我們不是別人,我們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完成了以上的蛻變,才可稱為「人格獨立」。獨立的精神內核就是人格上的獨立。無論貧窮還是富有,人人都可以做到人格獨立,這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更是對自己人格上的肯定。

心理學家發現,行為上、情感上和態度上更加獨立的人,往往自尊水平更高、更能適應社會、也更少出現抑鬱情緒。

成為了大學生,便是踏上了「獨立」的大道,或許課程不會專門教你如何做到獨立,但這卻是每一位大學生最「硬核」的必修課。

你是在哪一個瞬間,忽然發現自己「獨立」了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相關焦點

  • 大學生應該看哪些關於心理學的書籍?
    最近在知乎圓桌上看到一個朋友發問:大學生最應該讀的心理學書籍是哪些?有一個知友這樣評價:心理書籍要謹防一些披著心理學外衣的書。大學生看心理書籍應該以心智能力提升為主。科學思考。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所以作為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大四學姐,也有自己的建議。
  • 大學生如何實現經濟獨立?
    由於社會步伐的日益加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獨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然這裡面不乏大學生群體。大學生是怎樣的一群人,剛剛從一個緊繃的環境中走出,家長放鬆了管教,進入一個半社會的環境,接觸大量正面負面的信息,欲望日益膨脹而能力或是時間不足以支撐自己的欲望。由此大學生愈發想要實現獨立。小編在此給各位同學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 光明時評:大學開《戀愛心理學》課程,不妨一試
    作者:訾曉曉  近日,有機構面向全國1028名大學生發起一份「是否支持學校開戀愛課」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8.23%的大學生表示支持。  而說起自己大一選修的一門網課《戀愛心理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大三學生呂男男認為可以打「4.8分,滿分5分」。  看到這個課程名,不少人感到意外:戀愛是實踐,難道通過上一門課就能找到男/女朋友?
  • 老師布置「表白信或者分手信」為心理學作業,學生積極完成
    圖片來自網絡學校會開設戀愛心理學課程,期待嗎?日前,有機構針對全國1028名大學生開展了「是否支持學校開設戀愛課程」的問卷調查。研究發現88.23%的大學生對此表示支持。問卷中,有28.89%的學生戀愛過,37.55%的人有過戀愛經歷,目前單身,未戀愛過的人佔28.99%,暗戀或追求他人的人佔4.57%。和自己大一上的一門網課《戀愛心理學》相比,天津外國語大學三年級的呂男認為可以打「4.8分,滿分5分」。
  • 高校「戀愛心理學」選修課火了
    這些戀愛相處過程中常會遇到的問題,在「戀愛心理學」課上都可以得到解答。「戀愛心理學」由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段鑫星教授開設,她帶領10餘位專業教師,用了近3年的時間直面大學生戀愛問題,通過生動有趣的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勇敢與人交流、溝通,理解愛情的真正含義。
  • 這類大學生,要多一門必修課了!
    《意見》明確提出把中醫藥課程列為本科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和畢業實習內容,增加課程學時,同時建設一批中醫藥類精品課程,使臨床醫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中醫知識、加深中醫理解和建立中醫思維,為從事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和研究奠定基礎。
  • 認知風格—場依存與場獨立
    認知風格—場依存與場獨立場依存-場獨立型認知風格是美國心理學家威特金在40年代研究垂直知覺時首先發現的。在認知風格領域,這是研究較多、影響較大、非常有代表意義的一類研究。在文獻中, 有大量的實驗探討了場依存與場獨立性認知風格。威特金開創了認知風格的現代研究,被稱為「認知風格之父」。
  • 想實現經濟獨立的在校大學生該怎麼辦?
    從那時起,葛嘉美加入了經濟獨立大學生的行列。自力更生生命科學學院2018級本科生項澤銘在進入北京大學後就完全實現了經濟獨立,學費和生活開銷都由自己一力承擔,沒有再向家裡要過錢。在此之前,他已經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了兩年。
  • 大學生報到有家長陪同,獨立能力不一定就差,大學設立「獨立新生獎...
    【平湖一柱 第1259期】 【核心提示】大學生獨立報到值得提倡,但發證獎勵卻並不妥當,這讓那些獨立能力強的孩子,失去了一次家人加深感情的機會,也讓孩子失去了感恩、回報、照顧父母的機會,同時,還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比如,可能導致一些家長對孩子「一路陪護」,到了地方,卻讓孩子一個人獨自報到的虛假
  • 聚焦|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第27期青共校必修課成功舉辦
    2019年12月24日晚,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第二十七期青年共產主義學校必修課在浦二109報告廳成功舉辦。本次青共校由南京大學團委副書記、金陵學院團委書記王譞老師主持。本次我們邀請到了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唐日新老師,為同學們作主題為「產品的用戶體驗·漫談工業產品中的心理學」的講座。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第二十七期青年共產主義學校全體學員參加了本次講座,認真學習。唐日新教授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來分析廣告製作,對心理學的分支——心理諮詢人格心理、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展開了詳細又生動的介紹。
  • 大學生情侶外出租房 是獨立還是放縱?給自己理由變得無所克制
    而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很多人都在大學裡面找到了自己的男女朋友。在一起生活和學習。或許是因為不習慣太多人一起生活,也可能是想要有個乾淨整潔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很多大學生都選擇自己在外租房居住。而很多大學生情侶們也是,選擇在玩租房同居。想要和自己的另一半待得更加久一點。我們在大學校外都能看到賓館和招待所林立。其實它們的主要客戶群體就是這些在外長期租房的大學生們。
  • 追夢路上成就「硬核」青春 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
    近日,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等聯合開展的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評選結果揭曉,滄州師範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的大四學生滿恆碩名列其中。今年27歲的滿恆碩曾參軍入伍,重返校園後開啟逆襲之路,努力成就「硬核」青春。現在,他一邊實習,一邊準備河北消防救援總隊的公務員考試。
  • 心理學:大學生的社交恐懼,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原因很簡單
    通過社交平臺上關於大學生社交恐懼障礙的描述,不難看出人際交往問題之所以能成為很多人面臨的主要困惑,而在於這兩方面發生了改變: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上的改變,包含了我們居住的環境、社會勞作的分工,就像大學生畢業後面臨的工作壓力與工作種類的不同,只能在忙碌的生活與工作空間下,很難抽出多餘的時間去顧及彼此之間的心靈交流。
  • 高校復學前,大學生應如何調整心態?心理學專家分享3步調節法 | 用...
    心理學專家給出4點建議用「心」戰「疫」⑱:防疫期間如何科學認識疫情,緩解擔憂恐慌?聽心理學專家詳解:心理學專家為你支招:聽心理專家詳解:面對疫情出現「3F」身心反應怎麼辦?心理學專家教你調節用「心」戰「疫」㉕:疫情期間如何與家人交流?心理學專家為你解答用「心」戰「疫」 ㉙:居家防疫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心理學專家說要做到「7個好」用「心」戰「疫」 ㉝:疫情時期老師如何提升遠程工作效率?
  • 大學生兼職是不是可以做到經濟獨立?
    大學生兼職和經濟獨立是兩個永恆的話題。雖然有很多人告訴你,可以做這個,可以做那個但是對自己來說,真正能讓自己賺到錢,能讓自己經濟獨立的到底是什麼呢?能不能通過兼職實現?一定,也不一定!關鍵的因素在於人。
  • 2016中國大學生戀愛白皮書
    從「苗條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無不表達了大學生對美好愛情的憧憬。據統計,中國在校生人數3559萬,其中有過戀愛經歷的比例高達80%,你是其中之一嗎?戀愛,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沒有了課業的壓力和升學的困擾,宅宿舍、玩遊戲、看動漫、追小說成了大學生的普遍生活方式。為了擺脫無聊的生活狀態,許多學生將希望寄託於談戀愛,希望能夠有一個人陪伴自己,共同度過不一樣的大學生活。60%的大學生戀愛更加注重對方的「人品」和「性格」。和印象中90後「張揚」、「開放」、「腦殘」的標籤相比,大學生對待情感 問題相當理性。
  • 學習心理學,必看這四部經典電影
    雖然心理學保證了電影的收視率,但它也因此做了冤大頭。網上那些所謂的「心理電影」,很多是滿足少數人獵奇的變態心理,這些電影與正統心理學相去甚遠。  畢竟,我們的心理治療是為了讓那些行為異常的人更加能融入這個社會,而不是讓本身在這個社會還算正常的人去敬仰變態殺人狂。  在這一點上,國內的心理電影還不算成熟,心理並不是一種「罪」。
  • 書單丨想學心理學卻不知道該看什麼書?7本經典心理學書籍推薦
    >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填補了心理學書籍和心理學研究之間的溝壑,從歷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學史上最有名的40項研究,並介紹了這些研究的後續進展和相關研究。本書分十個心理學專題,有「生物學與人類行為」、 「知覺與意識」、「學習和條件反射」、「智力、認知和記憶」、「人的發展」、「情緒和動機」、「人格」、「精神病理學」、「心理治療」和「社會心理學」。每個專題選取了4項研究。本書既適合於初學心理學的人,也適合於那些從事心理學事業、應用心理學的人。
  • 用溝通代替打罵,北京東城上線「好家長」必修課
    ,12月24日,北京市東城區正式上線「好家長」必修課,用溝通的方式代替打罵、批評,解決親子間的問題,家長可通過「東城德育通」APP或登錄東城區數字德育網觀看課程。據了解,這是北京東城「家校社協同育人」項目的重要環節,當天,東城朝建學區的中小學還分享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