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獨立是人格上的自我獨立,是一種精神的高貴優於物質上的高貴。
獨立的含義,即為不依靠他人而存在,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一個獨立的人是指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獨自生活的能力。獨立的人擁有積極向上態度,自立自強的品質,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強大的內心。
成年便是一個很好的分界點。大學是一個少年逐漸變得獨立自主的關鍵時期,是將孩子氣轉變為成熟穩重的重要階段。很多人在步入大學校園時第一次遠離父母、遠離家鄉,於千裡之外獨自成長,獨立的品格便在那時蓬勃生長。
誠然,獨立不是指完全與外界隔絕的極端情況,也不是不能與他人合作共事的狀態,獨立一詞並不應該妨礙你向他人求助,畢竟懂得尋求幫助也是自己成長的表現。這很可能是很多人的誤區。
心理學上常常將獨立分為「行為獨立」和「心理獨立」,但我卻更願意針對大學生群體,將其分類為經濟獨立,生活獨立和思想獨立。
01經濟獨立
經濟獨立的重要性不必贅述,這是正常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話語權與自身地位的保障。作為一個成年人,工作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養活自己,不靠父母親友幫助,不做啃老一族,這也是孝順長輩的一部分。同時唯有自己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才有資格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有能力發展個人愛好、旅遊、娛樂,也能夠以有尊嚴有實力的姿態在社會上立足。
但誠實地講,身為一名還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主要的任務和責任還在學習方面上,除了家庭貧困的學生,很少一部分人能做到學習課程之餘兼顧經濟獨立的。就算要做兼職,也最好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與未來職業相關的、或者能提升自身技能的兼職。
對於家庭條件尚可的大學生,我建議還是主抓學業,重視必修課,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知識水平,這樣畢業後才是個更有價值、更有前途的人,起步工資直接比別人高,比大學期間做那些雜七雜八的無意義兼職要強多了。
02生活獨立
生活獨立是從高中步入大學的一門必修課,從踏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要學著規劃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零零碎碎的所有事情。曾經我們每天只需要管好自己的學習,其他事情一律由父母代辦。現在卻要操心一日三餐在哪吃,生活用品用沒用完,還要勤洗衣服、打掃衛生,看似完全空閒的周末也會被各種小事填滿,一旦統籌不好就亂糟糟的,身心俱疲。
更嚴重的,對大學生活和宿舍生活的強烈不適應還會造成心理問題,大學心理諮詢室接待的同學們,一大半都缺乏生活獨立的能力。
心理治療師皮納曾說,"那些不做決斷的人是在等別人替他們做決斷,他們因此不用承擔任何因選擇失誤而導致的責任。"
但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逐漸鍛鍊出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可以管理好自己每一天的事物,可以讓生活過得舒服愉悅。作為一個正常人,如果不能做到生活獨立,那麼誰能夠幫你一輩子?你過的人生還能算是是自己的嗎?
03思想獨立
思想獨立最為抽象,但決定了一個人的魅力和深度。概括來講,思想獨立應當是能夠獨立思考,有主意有主見,有一套自己的三觀,有自己說話做事的標準和習慣。自己的思想不能輕易被外界的事物影響,也不能被別人的思想所左右。
但這並不代表拒絕聽取別人的建議,吸納別人的觀點,相反,我們很應該去了解先賢聖哲的思想,學習偉大的理論,聆聽他人的見解……但是最終最終,要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我們不能一直引用別人的觀點而不創造自己的,更不能把別人的觀點照搬到自己身上。韓寒的《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有網友評論說:「為什麼我們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那是因為別人從生活中得到的經驗也許有道理,但未必是適合你的。」
這就很清楚地表明,光接受思想是不夠的,還要永遠保持自己思考的能力。消化吸收之後,更深入地思考下去,結合自己的經歷與想法,整合甚至創造出自己獨有的思想體系,這才叫思想獨立。我們不是別人,我們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完成了以上的蛻變,才可稱為「人格獨立」。獨立的精神內核就是人格上的獨立。無論貧窮還是富有,人人都可以做到人格獨立,這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更是對自己人格上的肯定。
心理學家發現,行為上、情感上和態度上更加獨立的人,往往自尊水平更高、更能適應社會、也更少出現抑鬱情緒。
成為了大學生,便是踏上了「獨立」的大道,或許課程不會專門教你如何做到獨立,但這卻是每一位大學生最「硬核」的必修課。
你是在哪一個瞬間,忽然發現自己「獨立」了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