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男人也愛美白?考古學家在陝西有個大發現……

2021-02-25 華商報

點擊上方「華商報」可快速關注哦

中國科學家團隊最新完成的一項考古研究——對陝西一處春秋時期遺址男性貴族墓出土的微型銅罐內殘留物進行綜合分析,發現該殘留物由牛脂作為基質混合一水碳酸鈣顆粒,為美白化妝品。這既是中國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妝品,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面脂,將中國先民製作美容面脂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

發現目前中國最早男性化妝品

2017年,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劉家窪的春秋芮國遺址一座男性貴族墓發掘出土了一件微型銅罐,罐內保留的6克左右殘留物遺存頗受矚目。

陝西澄城縣劉家窪墓地男性貴族墓以及微型銅罐的出土位置及狀況。研究團隊 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楊益民教授課題組,近期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種建榮研究員、孫戰偉副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德國馬普學會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開展合作,利用系列現代先進技術手段,對微型銅罐內的殘留物完成綜合分析,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科技考古》(Archaeometry)在線發表。

楊益民教授接受採訪,介紹考古發現中國迄今最早男性化妝品的意義及後續研究規劃。作者:孫自法

論文第一作者、國科大韓賓博士介紹,該殘留物包含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通過紅外光譜、X射線衍射、電鏡-能譜分析結果表明無機成分主要為一水碳酸鈣;碳酸鹽的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其來源於淡水環境;紅外光譜、氣質聯用分析表明有機成分為動物油脂,通過脂肪酸單體碳同位素分析證明油脂來源於反芻動物體脂。

韓賓博士展示考古發現的中國迄今最早男性化妝品研究樣品。作者:孫自法

此反芻動物餵食了大量碳4(C4)類食物(可能為小米及小米秸稈等副產品),導致單體碳同位素正向偏移,結合動物飼養策略推測很可能為圈養的牛,即其油脂為牛脂。研究結果表明,微型銅罐內的殘留物由反芻動物體脂(牛脂)作為基質混合了一水碳酸鈣顆粒,它是美白化妝品,也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男性化妝品。劉家窪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種建榮說,經過連續4年全面系統的考古工作,劉家窪遺址已初步釐清其範圍、內涵、性質和聚落結構,並認定為芮國後期都邑所在地,彌補了芮國考古歷史空白。他指出,劉家窪遺址考古工作一直堅持多學科研究,將科技考古更加緊密地融入田野考古,運用科技手段深入發掘和提取考古材料蘊藏的豐富信息,以期更多復原和了解歷史面貌,本次出土微型銅罐殘留物分析研究成果,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類似劉家窪遺址微型銅罐在春秋時期的分布。研究團隊 供圖

中國製作面脂歷史提前1000多年


韓賓稱,劉家窪遺址出土化妝品製作所用的一水碳酸鈣是比較罕見的礦物,多見於湖泊沉積和洞穴沉積中的特殊鐘乳石——月奶石。就製作化妝品而言,湖泊沉積雜質較多,而洞穴沉積易於取得純品,所以配方中的一水碳酸鈣應為先秦原始道家或方士在洞穴中採集鐘乳石時所得。

韓賓博士介紹考古發現中國迄今最早男性化妝品的研究過程。作者:孫自法

這也成為中國先秦洞穴礦物用於化妝品的最早證據。而洞穴礦物資源的利用,則可能和道家「洞天福地」的洞穴崇拜以及洞穴礦物資源的利用相關。他說,動物脂肪作為基質生產藥膏、化妝品等在《韓非子》《詩經》《山海經》等先秦文獻中雖有記載,但描述簡單,此前也沒有考古實物驗證。中國所知首次紀錄面脂製作方法的古文獻是南北朝時期《齊民要術》,當中明確「用牛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無髓,空用脂亦得也」的合面脂法。

微型銅罐內含殘留物有機成分的氣質聯用分析以及單體同位素分析結果。研究團隊 供圖

此次劉家窪遺址以牛脂為基質的美容面脂發現,表明中國東周先民就已經製作並使用以油脂為基質的美容面脂,這比《齊民要術》記載的要早1000多年,從而將中國先民製作面脂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據了解,以油脂為基質的美容化妝品,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現。例如,英國倫敦就曾出土一盒公元2世紀羅馬時期的化妝品,其配方就是反芻動物油脂+二氧化錫+澱粉。

化妝品生產已形成產業化手工業體系

劉家窪微型銅罐罐口長徑5.5釐米、短徑4.3釐米、器高5.9釐米、通高7.5釐米,在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春秋時期貴族墓葬內出土了若干類似的微型青銅容器。北京大學中文系李零教授此前曾對此類微型青銅容器用途進行過探討,推測其為化妝品容器。

微型銅罐及其內含殘留物,以及銅罐清洗後的表面紋飾。研究團隊 供圖論文通訊作者楊益民教授表示,合作團隊這次最新研究,通過對劉家窪微型銅罐的科技分析既證實了相關推測,還對內含化妝品的成分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一是研究發現劉家窪遺址美容面脂的原料經過精心準備和處理,而同一時期,微型銅容器的廣泛分布,也反映出化妝品的生產在當時已經成為產業化的手工業體系。二是該類微型銅容器多出土於貴族墓葬,是貴族彰顯其身份的一種表現,表明貴族階層使用化妝品,在引領「時尚」的同時,也是貴族階層內部文化認同的外在表現。洞穴礦物在化妝品中的使用,則是表明早期道家學派的方士和貴族階層在當時可能有著緊密的聯繫。

微型銅罐內含殘留物的電鏡觀察、紅外圖譜以及X射線衍射圖譜。研究團隊 供圖

楊益民指出,中國歷史上已知對男性化妝記載比較多的是三國時期的美男子曹植、何晏等貴族階層。而最新研究則證實,早在春秋早期中國就已存在男性化妝的社會風尚,男性使用美白化妝品除了美容作用外,也和當時大變革的社會環境相關聯。他說,劉家窪遺址出土以油脂為基質的美容面脂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面脂,也是先秦時期手工業發展和化妝品應用的重要考古實物證據,彌補了中原先秦時期化妝品實物的空白。同時,劉家窪先民將牛脂應用於美容面脂等手工業的製作中,為中國古代化妝品產業興起以及油脂在手工業中的應用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亟需加強中國化妝品起源發展研究

對美的追求,貫穿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全過程:在社會及文化意義上,不同族群、不同考古學文化中的個體都有對美的需求和追求;不同性別、不同階層的人,通過化妝品的使用,來達到文化意義上的「美」,進而在社會中形成不同的審美取向和文化認同。楊益民稱,化妝品的使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世界各地均有古代化妝品遺存發現,幾大文明古國如古埃及、古希臘等地區,化妝品應用有著豐富的古文獻記載和考古實物遺存。西方學者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埃及、希臘、羅馬的古代化妝品遺存進行深入分析研究,通過化妝品的製作方法及使用族群分析了解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特殊的宗教儀式以及動植物資源、礦物資源的利用和手工業技術的發展。相比而言,有著五千年燦爛輝煌文明的中國,現已發展成為化妝品生產及使用大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化妝品消費市場,但目前在古代化妝品研究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也與考古出土先秦時期豐富的物質文化遺存不符。「化妝品產業的興起,與化妝品的生產、化妝品容器的廣泛出現密不可分。」楊益民表示,希望學界以劉家窪遺址化妝品研究成果為契機,進一步關注並加強考古遺址出土相關容器殘留物遺存等研究分析,為化妝品產業在中國古代的起源及早期發展研究填補更多空白。他透露,山西一處春秋時期的高等級貴族女性墓葬,近期也發掘出土了若干微型銅盒,「對其內含殘留物的科技分析,將進一步豐富我們對先秦時期化妝品應用的認知」。原標題:《中國古代男人用什麼化妝品?考古學家有個大發現……》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男人也愛美白?考古學家有個大發現……
    研究團隊 供圖楊益民指出,中國歷史上已知對男性化妝記載比較多的是三國時期的美男子曹植、何晏等貴族階層。而最新研究則證實,早在春秋早期中國就已存在男性化妝的社會風尚,男性使用美白化妝品除了美容作用外,也和當時大變革的社會環境相關聯。
  • 中國古代男人用什麼化妝品?考古學家有個大發現……
    ,為美白化妝品。研究團隊 供圖此次劉家窪遺址以牛脂為基質的美容面脂發現,表明中國東周先民就已經製作並使用以油脂為基質的美容面脂,這比《齊民要術》記載的要早1000多年,從而將中國先民製作面脂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據了解,以油脂為基質的美容化妝品,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現。例如,英國倫敦就曾出土一盒公元2世紀羅馬時期的化妝品,其配方就是反芻動物油脂+二氧化錫+澱粉。
  • 陝西考古發現中國迄今最早男性化妝品:基於牛脂用於美白
    中國科學家團隊最新完成的一項考古研究——對陝西一處春秋時期遺址男性貴族墓出土的微型銅罐內殘留物進行綜合分析,發現該殘留物由牛脂作為基質混合一水碳酸鈣顆粒,為美白化妝品。這既是中國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妝品,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面脂,將中國先民製作美容面脂的歷史提前1000多年。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楊益民教授課題組近期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合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科技考古》在線發表。圖為2月4日下午,科研人員在北京的實驗室展示研究樣品。
  • 古代葡萄酒靠男人的腳發酵?考古隊:2600年前的釀酒廠有答案
    一直以來,考古學家只找到過裝在罐子裡的古代葡萄酒,但沒發現過釀酒廠,所以,始終也不知道古代葡萄酒是怎麼釀出來的。黎巴嫩地區出土的一座古老釀酒廠,讓問題豁然開朗,考古隊弄明白了古代葡萄酒的釀造工藝,然而,有一點很讓人不舒服:古代葡萄酒是男人們用腳踩出來的。
  • 考古學家在以色列發現有1200年歷史的肥皂廠
    以色列古物局的考古學家在以色列南部拉哈特的發發現了這處古老的制皂工廠,該發現位於伊斯蘭時代一個富裕家庭的古老故居中,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生產固體肥皂的國家之一,並且無疑是當今以色列最古老的肥皂工廠。據考古團隊的研究,住在大院裡的富裕家庭可能通過生產和銷售橄欖油肥皂來積累財富。
  • 中國古代玉器-玉璇璣
    體扁平,中央有圓孔,形似變形的環。外緣有三個形狀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轉的鋸齒狀凸脊,凸脊之間各有每三齒為一組的鋸齒四組。全器計有相似大凸齒三個、小凸齒十二組三十六個,等距分布。玉璇璣是山東古代獨有的禮器,亦稱玉牙璧,其幾何形態的造型極具動感,和諧而有韻律。
  • 芮國遺址新發現!中國最早的男性化妝品原來「長」這樣!
    研究團隊 供圖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楊益民教授課題組,近期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種建榮研究員、孫戰偉副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德國馬普學會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開展合作,利用系列現代先進技術手段,對微型銅罐內的殘留物完成綜合分析,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科技考古》(Archaeometry)在線發表。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考古》雜誌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群眾新聞網12月19日消息,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2、新石器時期的石峁城,陝西,中國,2011 (Neolithic City of Shimao, Shaanxi Province, China, 2011)陝西北部毛烏素沙漠邊緣可見的古代石牆最初被認為曾經是長城的一部分。但是,當考古學家對它們進行深入調查時,他們意識到那裡埋藏著更古老,更複雜的東西。
  • 陝西挖出一顆神秘頭骨,國內專家無人認識,美國專家卻一眼認出
    讓大家覺得毛骨悚然的是,有些陪葬東西裡面,竟然還會有一些「活人」,譬如一些侍衛,歌女,舞女等,甚至還包括自己老婆和孩子。這種方法過於殘忍,不被如今人們認可,然而這些貴族並不這麼看,陪葬制度在中國流行很多年,裡面也會有一些動物。陝西挖出一顆神秘頭骨,國內專家無人認識,美國專家卻一眼認出。
  • 考古學家發現亞馬遜女戰士可能不只是古代神話
    據外媒報導, 最近的考古發現似乎提供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證明古希臘女戰士不僅僅只是一個神話的證據。 俄羅斯考古學家上月宣布,他們在俄羅斯一座古墓中分析了四位身背長矛、箭頭和騎馬裝備的女戰士遺骸,據悉,那裡曾流傳著亞馬遜人的古老故事。
  • 陝西發現波斯國王墓,碑文譯成中文後,考古學家驚得臉色大變
    強大的波斯帝國更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個大洲的王朝。 而絲綢之路也成為了中國和波斯交流的橋梁,在漢朝到南北朝的幾百年,從波斯前來的使節就高達十餘人,這樣的長距離的頻繁外交,在古代中國也是非常之少的。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考古》期刊評選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群眾新聞網12月19日消息,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1、文迪亞洞穴,克羅埃西亞,2010尼安德特人(智人近親)大約在3萬年前滅絕。
  • 陝西發現古代男性面霜!網友:鄒忌形貌昳麗的原因找到了……
    近期考古人員證實,在陝西劉家窪遺址出土的一個銅罐內發現了我國最早的男性化妝品:一種具有美白功效的面霜,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或許表明 「精緻美男子」從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開始就成為了一種流行風尚。
  • 西周逨盤:中國最貴的盤子,各地專家奔赴陝西只為看一眼
    在很早的時候,古代是沒有碟子的,大多都是用大葉子替代的,到了陶器時代,才漸漸的有陶盤出現,特別是到了青銅器時代,盤子變成可以記載歷史事跡的工具。2003年1月19日,在陝西寶雞市常興鎮楊家村有家磚廠,廠裡的工人們大多都是村裡人,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在這個時候,有5個村民推了個小推車到北邊的山崖上準備去挖土。
  • 中國古代男人最喜歡的三大「首飾」,你有幾個?
    其實,中國古代的男人也是有許多種類的「首飾」的,尤其是這三樣,是他們的最愛,只要有,必佩戴!指尖上的沙場——扳指扳指,又名韘,一開始是一種射箭工具,作用是防止放箭時,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之後沉寂數千年,直到清時,蔚為大觀,由康熙倡導,乾隆推崇,風靡全國,俗語有云:「貝勒手中有三寶,扳指、核桃、籠中鳥。」扳指,也一躍成為男性最愛的飾物,並且因為乾隆愛玉,扳指還以玉扳指為重。
  • 考古學家發現的古代性玩具,古人比現代的人會玩多了
    若勉強防堵,成本太高,要像帝王那樣,建個巍峨的皇宮讓太監來管理美女可不是每個男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一方面對女子的貞節越來越重視,而另一方面,私底下也並不反對女性通過自慰解決生理需要。
  • 一項正經的陝西考古發現:春秋時男人就用上了粉底霜
    有印象的讀者大約還記得,之前「貞觀」發表過兩篇文章《宮鬥劇在渭南劉家窪的考古成果面前,只能是個弟弟》,以及《和盜墓賊爭時間的人》,文中關於劉家窪芮國遺址的來龍去脈已經有過展現,而這次發現的男子化妝品也來自於劉家窪考古現場。論證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得證明這是一個男的,其次得證明這確實是化妝品,再次得證明這是在2700年前。
  • 英國古墓裡埋著「六個頭顱和兩個身體」,考古學家:兩大家族仇殺
    1997年,在英國東羅斯地區一個叫波託馬霍馬克(Portmahomack)的漁村,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座奇怪的古墓,裡面埋著一位中世紀的男人,他被五個頭骨包圍著,因此他也被稱為「六頭酋長」。後來經過仔細辨認,考古隊發現墓中不只一具軀體,還有另一具,也就是說墓中有六個頭顱和兩個身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20年過去了,新的DNA分析結果表明,所有骨骼和頭骨屬於同一大家族的成員,而這背後隱藏著中世紀兩大家族的百年仇殺。
  • 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木雕,距今2100年,裡面竟然還藏著頭骨
    一開始,人們可能是為了解悶而進行的一種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後來到了唐朝時期,木雕也正式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逐漸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其實,木雕與壁畫等古代文明遺留下來的東西一樣,它們都是歷史的見證。通過不同時期的木雕藝術品,我們可以知曉當時的人們生活狀態,比方說喜好什麼、流行什麼等等。
  • 9個考古學家至今都破解不了的神秘歷史遺蹟
    1994年,考古學家在帕倫克(瑪雅城) 發現了一個墓室,墓室中有一個女人的遺體,上面覆蓋著紅色粉末。墓室裡還有許多珍珠,另外在頭骨周圍,有一個王冠,並有一小塊葬禮面具。研究表明,紅皇后大約60歲,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古代通常都是由男性掌權,女人並沒有權力成為統治者以珠寶環繞的棺材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