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國遺址新發現!中國最早的男性化妝品原來「長」這樣!

2022-01-07 文博中國

收錄於話題 #科技考古 15個

    

中國科學家團隊最新完成的一項考古研究——對陝西一處春秋時期遺址男性貴族墓出土的微型銅罐內殘留物進行綜合分析,發現該殘留物由牛脂作為基質混合一水碳酸鈣顆粒,為美白化妝品。這既是中國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妝品,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面脂,將中國先民製作美容面脂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2017年,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劉家窪的春秋芮國遺址一座男性貴族墓發掘出土了一件微型銅罐,罐內保留的6克左右殘留物遺存頗受矚目。


▲陝西澄城縣劉家窪墓地男性貴族墓

以及微型銅罐的出土位置及狀況。

研究團隊 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楊益民教授課題組,近期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種建榮研究員、孫戰偉副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德國馬普學會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開展合作,利用系列現代先進技術手段,對微型銅罐內的殘留物完成綜合分析,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科技考古》(Archaeometry)在線發表。

▲楊益民教授接受採訪,

介紹考古發現中國迄今最早男性化妝品的意義及後續研究規劃。

論文第一作者、國科大韓賓博士介紹,該殘留物包含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通過紅外光譜、X射線衍射、電鏡-能譜分析結果表明無機成分主要為一水碳酸鈣;碳酸鹽的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其來源於淡水環境;紅外光譜、氣質聯用分析表明有機成分為動物油脂,通過脂肪酸單體碳同位素分析證明油脂來源於反芻動物體脂。

▲韓賓博士展示考古發現的

中國迄今最早男性化妝品研究樣品。

此反芻動物餵食了大量碳4(C4)類食物(可能為小米及小米秸稈等副產品),導致單體碳同位素正向偏移,結合動物飼養策略推測很可能為圈養的牛,即其油脂為牛脂。研究結果表明,微型銅罐內的殘留物由反芻動物體脂(牛脂)作為基質混合了一水碳酸鈣顆粒,它是美白化妝品,也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男性化妝品。劉家窪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種建榮說,經過連續4年全面系統的考古工作,劉家窪遺址已初步釐清其範圍、內涵、性質和聚落結構,並認定為芮國後期都邑所在地,彌補了芮國考古歷史空白。他指出,劉家窪遺址考古工作一直堅持多學科研究,將科技考古更加緊密地融入田野考古,運用科技手段深入發掘和提取考古材料蘊藏的豐富信息,以期更多復原和了解歷史面貌,本次出土微型銅罐殘留物分析研究成果,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類似劉家窪遺址微型銅罐在春秋時期的分布。

研究團隊 供圖

韓賓稱,劉家窪遺址出土化妝品製作所用的一水碳酸鈣是比較罕見的礦物,多見於湖泊沉積和洞穴沉積中的特殊鐘乳石——月奶石。就製作化妝品而言,湖泊沉積雜質較多,而洞穴沉積易於取得純品,所以配方中的一水碳酸鈣應為先秦原始道家或方士在洞穴中採集鐘乳石時所得。

▲韓賓博士介紹考古發現中國迄今最早男性化妝品的過程

這也成為中國先秦洞穴礦物用於化妝品的最早證據。而洞穴礦物資源的利用,則可能和道家「洞天福地」的洞穴崇拜以及洞穴礦物資源的利用相關。他說,動物脂肪作為基質生產藥膏、化妝品等在《韓非子》《詩經》《山海經》等先秦文獻中雖有記載,但描述簡單,此前也沒有考古實物驗證。中國所知首次紀錄面脂製作方法的古文獻是南北朝時期《齊民要術》,當中明確「用牛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無髓,空用脂亦得也」的合面脂法。

▲微型銅罐內含殘留物有機成分的氣質聯用分析

以及單體同位素分析結果。研究團隊 供圖

此次劉家窪遺址以牛脂為基質的美容面脂發現,表明中國東周先民就已經製作並使用以油脂為基質的美容面脂,這比《齊民要術》記載的要早1000多年,從而將中國先民製作面脂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

據了解,以油脂為基質的美容化妝品,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現。例如,英國倫敦就曾出土一盒公元2世紀羅馬時期的化妝品,其配方就是反芻動物油脂+二氧化錫+澱粉。

劉家窪微型銅罐罐口長徑5.5釐米、短徑4.3釐米、器高5.9釐米、通高7.5釐米,在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春秋時期貴族墓葬內出土了若干類似的微型青銅容器。北京大學中文系李零教授此前曾對此類微型青銅容器用途進行過探討,推測其為化妝品容器。

▲微型銅罐及其內含殘留物,

以及銅罐清洗後的表面紋飾。研究團隊 供圖

論文通訊作者楊益民教授表示,合作團隊這次最新研究,通過對劉家窪微型銅罐的科技分析既證實了相關推測,還對內含化妝品的成分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一是研究發現劉家窪遺址美容面脂的原料經過精心準備和處理,而同一時期,微型銅容器的廣泛分布,也反映出化妝品的生產在當時已經成為產業化的手工業體系。二是該類微型銅容器多出土於貴族墓葬,是貴族彰顯其身份的一種表現,表明貴族階層使用化妝品,在引領「時尚」的同時,也是貴族階層內部文化認同的外在表現。洞穴礦物在化妝品中的使用,則是表明早期道家學派的方士和貴族階層在當時可能有著緊密的聯繫。

▲微型銅罐內含殘留物的電鏡觀察、

紅外圖譜以及X射線衍射圖譜。研究團隊 供圖

楊益民指出,中國歷史上已知對男性化妝記載比較多的是三國時期的美男子曹植、何晏等貴族階層。而最新研究則證實,早在春秋早期中國就已存在男性化妝的社會風尚,男性使用美白化妝品除了美容作用外,也和當時大變革的社會環境相關聯。他說,劉家窪遺址出土以油脂為基質的美容面脂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面脂,也是先秦時期手工業發展和化妝品應用的重要考古實物證據,彌補了中原先秦時期化妝品實物的空白。同時,劉家窪先民將牛脂應用於美容面脂等手工業的製作中,為中國古代化妝品產業興起以及油脂在手工業中的應用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對美的追求,貫穿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全過程:在社會及文化意義上,不同族群、不同考古學文化中的個體都有對美的需求和追求;不同性別、不同階層的人,通過化妝品的使用,來達到文化意義上的「美」,進而在社會中形成不同的審美取向和文化認同。楊益民稱,化妝品的使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世界各地均有古代化妝品遺存發現,幾大文明古國如古埃及、古希臘等地區,化妝品應用有著豐富的古文獻記載和考古實物遺存。西方學者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埃及、希臘、羅馬的古代化妝品遺存進行深入分析研究,通過化妝品的製作方法及使用族群分析了解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特殊的宗教儀式以及動植物資源、礦物資源的利用和手工業技術的發展。相比而言,有著五千年燦爛輝煌文明的中國,現已發展成為化妝品生產及使用大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化妝品消費市場,但目前在古代化妝品研究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也與考古出土先秦時期豐富的物質文化遺存不符。「化妝品產業的興起,與化妝品的生產、化妝品容器的廣泛出現密不可分。」楊益民表示,希望學界以劉家窪遺址化妝品研究成果為契機,進一步關注並加強考古遺址出土相關容器殘留物遺存等研究分析,為化妝品產業在中國古代的起源及早期發展研究填補更多空白。他透露,山西一處春秋時期的高等級貴族女性墓葬,近期也發掘出土了若干微型銅盒,「對其內含殘留物的科技分析,將進一步豐富我們對先秦時期化妝品應用的認知」。

(來源:中國新聞社   原文標題:《中國古代男人用什麼化妝品?考古學家有個大發現……》)

編輯:張小築

審核:李   政

考古新發現投稿郵箱

kaogufaxian@vip.sina.com

中國文物報《考古專刊》投稿郵箱

wwbkaogu@163.com



相關焦點

  • 陝西考古發現中國迄今最早男性化妝品:基於牛脂用於美白
    中國科學家團隊最新完成的一項考古研究——對陝西一處春秋時期遺址男性貴族墓出土的微型銅罐內殘留物進行綜合分析,發現該殘留物由牛脂作為基質混合一水碳酸鈣顆粒,為美白化妝品。這既是中國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妝品,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面脂,將中國先民製作美容面脂的歷史提前1000多年。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楊益民教授課題組近期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合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科技考古》在線發表。圖為2月4日下午,科研人員在北京的實驗室展示研究樣品。
  • 中國古代男人用什麼化妝品?考古學家有個大發現……
    這既是中國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妝品,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面脂,將中國先民製作美容面脂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考古發現中國迄今最早男性化妝品的研究樣品。 作者:孫自法發現目前中國最早男性化妝品2017年,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劉家窪的春秋芮國遺址一座男性貴族墓發掘出土了一件微型銅罐,罐內保留的6克左右殘留物遺存頗受矚目。
  • 中國古代男人也愛美白?考古學家有個大發現……
    這既是中國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妝品,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面脂,將中國先民製作美容面脂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發現目前中國最早男性化妝品2017年,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劉家窪的春秋芮國遺址一座男性貴族墓發掘出土了一件微型銅罐,罐內保留的6克左右殘留物遺存頗受矚目。
  • 中國古代男人也愛美白?考古學家在陝西有個大發現……
    這既是中國迄今最早的男性化妝品,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面脂,將中國先民製作美容面脂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發現目前中國最早男性化妝品2017年,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劉家窪的春秋芮國遺址一座男性貴族墓發掘出土了一件微型銅罐,罐內保留的6克左右殘留物遺存頗受矚目。
  • 一項正經的陝西考古發現:春秋時男人就用上了粉底霜
    首先聲明,這的確是一項正經且嚴謹的考古發現。在陝西省澄城縣劉家窪芮國遺址的一座貴族男子墓中,最近,科研人員檢測出了用於敷面的專用化妝品,其功效與當下的粉底霜異曲同工。即便是在當下,環顧四周,使用粉底霜的男性依然屈指可數。而在2700年前的春秋時期,已經有男性相當嫻熟地塗脂抹粉,這當然不啻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考古發現。
  • 陝西發現古代男性面霜!網友:鄒忌形貌昳麗的原因找到了……
    近期考古人員證實,在陝西劉家窪遺址出土的一個銅罐內發現了我國最早的男性化妝品:一種具有美白功效的面霜,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或許表明 「精緻美男子」從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開始就成為了一種流行風尚。
  • 蘆山峁遺址:或為中國最早「宮城」雛形
    蘆山峁遺址地貌與發掘區遠景(大圖) 房屋內奠基的玉牙璧(小圖) (資料圖片)「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近日揭曉,我省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入圍終評。鑽探確認4座獨立的夯土臺城2001年以來,陝西、山西與內蒙古交會地帶的河套地區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城址,其中神木市的石峁遺址層級最高,規模最大。這些重要發現表明,河套地區在龍山時代可能已進入了早期國家起源階段,從而引起國家和學界的高度關注,陝北成為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研究的重要地區。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跨湖橋遺址的收穫頗豐,入選「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土了一艘被譽為「中華第一舟」的「八千歲」獨木舟。但是,在跨湖橋遺址的考古工作中,蔣樂平也沒有忘記上山,他委託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吳小紅博士順便也為上山出土的夾炭陶片作了測年,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距今11400-8600年。這是個改寫中國東南地區考古史的重大發現。
  •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2020-12-06 16:49:02   中新社鄭州12月6日電 (記者 李貴剛)河南省文物局6日消息稱,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中國最早的人工冶鐵何時出現?考古新發現將冶鐵史提前了700年!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學與考據學重大的革新「二重證據法」,即「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研究方法。其實很多學術觀點,都隨著考古新發現的進展,不斷地需要修正或者推倒重做。如果一直抱著舊觀點堅信不疑,自然會被打臉。學界比較早的觀點認為:雖然鐵器在新疆出現的時間在公元前1000年前,但是冶鐵術在新疆出現的時間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榜上有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1經過演示匯報、評議和投票等環節,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5日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我省的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榜上有名。當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分別是: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和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 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
    它被命名為井頭山遺址。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  創造了三個歷史紀錄  井頭山遺址橫空出世,創造了三個「最」:  地下5到10米(即海拔-3到-8米)——這是中國沿海地區目前所見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遺址。  距今8000年左右——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
  • 吉林一地入圍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揭開800多年前東夏國神秘面紗
    吉林一地入圍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2020年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陳星燦在論壇上發布了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遺蹟、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 ...鮮卑民族房屋遺址 出土馬蹄釘或為國內發現最早使用馬蹄鐵的實證
    光明日報通遼12月15日電(記者高平)「一直以來,考古人員從未在國內發現過早期鮮卑民居房址,只發現過早期鮮卑墓葬。今年8月至10月,我們在內蒙古通遼市首次發現兩處早期鮮卑民居房址。其中出土的馬蹄釘很可能是迄今國內發現最早的使用馬蹄鐵的實物證據。」
  • 裴李崗遺址發現距今26000年前鴕鳥蛋殼串珠「項鍊」年測舊石器晚期
    現存裴李崗文化堆積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5萬~6萬平方米。2018—2020年發掘確認,在遺址西部存在豐富的舊石器晚期遺存,堆積厚度超過2.25米。現確認舊石器遺存面積南北寬約60米,東西長約90米,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調查範圍見到的舊石器遺存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
  • 內蒙古鮮卑遺址發現珍稀文物馬蹄釘 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實證
    圖為該遺址出土文物。 連吉林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14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14日對外發布消息稱,近日,該所在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一處鮮卑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發現馬蹄釘等珍稀文物,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了實物證據。該鮮卑遺址又名小呼和格勒遺址。
  • 三星堆周邊發現重要遺址:出土我國最早「龍鳳呈祥」陶器 還有...
    三星堆周邊發現重要遺址:出土我國最早「龍鳳呈祥」陶器 還有「憤怒小豬」  Emma Chou • 2020-07-29 14
  • 西安發現「秦國後宮」遺址!
    「秦國後宮」遺址在西安被發現了!,西安閻良秦漢櫟陽城考古又有新發現。新發現的遺址位於西安市閻良區秦漢櫟陽城遺址。從2018年到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遺址內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多座宮城建築,以及浴室、壁爐等設施和灶址、水井等生活遺蹟,反映了戰國中期的秦國後宮生活區域的歷史面貌。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