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中後期,經歷蒙古貴族二百多年的統治,羅斯各公國反抗蒙古貴族的殘暴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與自由的願望日漸強烈。
這時,一個從莫斯科城發端成長起來的莫斯科公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成為領導羅斯民眾擺脫蒙古族統治、獲取民族獨立的核心力量。
(一)莫斯科城
沙皇俄國是一個歐洲國家,它源於莫斯科公國。
馬克思說:「現代的俄國只不過是莫斯科公國的變形而已。」
歷史文獻中最早提到莫斯科城是在1147年,當時它還只是一個偏僻的村落,屬於弗拉基米爾公國的領地。
這一年,大公尤裡·多爾戈魯基在今天的克裡姆林山上用木頭圍起一座小城堡,整個莫斯科城就建在七座這樣的山上。
1263年,當時的弗拉基米爾公國大公把莫斯科封給了自己的幼子丹尼爾,莫斯科從此成為獨立的公國。
莫斯科公國的興起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有著極大的關係。
莫斯科位於伏爾加河的支流莫斯科河上,地處東北羅斯的中心,是全羅斯陸路和水路交通的樞紐地帶,羅斯各地的商品貿易運輸大都要經過莫斯科。
莫斯科大公從過往商人身上徵收的過境稅比任何大公都要多。
莫斯科城四周圍繞著茂密的森林,和金帳汗國之間有梁贊公國和下諾夫哥羅德公國相隔,因此較少受到蒙古騎兵的襲擾;北部和西部與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斯模稜斯克公國相鄰,使其免受瑞典人,立陶宛人的威脅,莫斯科成為相對安全的地區,越來越多的羅斯人因逃避戰亂來到莫斯科定居。
人口的增長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大公的收入,還有利於增強軍事力量。
最初的幾位莫斯科王公便已開始收買和兼併鄰國的土地。
到14世紀初,莫斯科公國的領地已擴大了一倍。
(二)實力壯大的過程
1325年,伊凡一世繼位出任莫斯科公國大公,豐厚的過境稅使其變得相當富有,因而獲得「卡裡達」(「錢袋」)的綽號。
伊凡為人十分狡詐殘忍,慣於以諂媚逢迎耍政治陰謀。
他一方面以饋贈貴重金銀財寶為手段博得金帳汗和他的妻妾及近臣的歡心,另一方面則乘機東兼西並,剷除異己,擴充勢力。
伊凡極力拉攏羅斯的大主教彼得,在莫斯科為其建築豪華的教堂和住宅。
1326年,繼任的大主教便把教會駐地從弗拉基米爾遷到莫斯科,莫斯科自此成為羅斯的宗教中心,勢力大為增長。
1327年,位於莫斯科西北方的特維爾公國因不滿蒙古軍隊的劫掠,爆發了反抗蒙古人統治的叛亂。
伊凡向金帳汗毛遂自薦,自告奮勇要去鎮壓叛亂。
他親自率領金帳汗大軍前往特維爾公國鎮壓起義,並將特維爾大公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趕出特維爾公國,一舉剪除了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
1328年,金帳汗冊封伊凡為「弗拉基米爾大公」,同時授權他代理金帳汗國徵收全羅斯的貢賦從此伊凡成為眾羅斯大公中的首領。
這樣,伊凡一方面可以堂而皇之地假借平定叛亂為名兼併羅斯土地,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職權截留大量的貢賦為己所用。
伊凡統治時期,莫斯科公國的版圖大大增加到1340年他去世時,被他兼併的城市和村莊已達上百個,其經濟和軍事力量也達到鼎盛,未來俄羅斯帝國的版圖已基本形成。
金帳汗國對莫斯科公國也不敢小視。
後來,伊凡的孫子德米特裡繼位,他大興土木,重新修建了莫斯科內城,將原來的木質城牆拆掉,改用石頭砌牆。
新的城牆長約2公裡,寬約3米,高近4米,城牆上還建有塔樓、碉堡臺和鐵門。
這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座工程巨大的石質建築,莫斯科內城從此變成一座易守難攻的城堡,安定的環境吸引周邊更多的人來此定居,莫斯科日漸變得人丁興旺、繁華強大。
在對外交往方面,德米特裡大公通過威逼利誘、軟硬兼施等手段,強迫羅斯境內其他的公國服從其領導,莫斯科大公得以一直佔有「弗拉基米爾大公」的稱號和特權。
而此時金帳汗國則由盛轉衰,內部各派勢力為爭奪汗位相互攻伐,從1360-1380年僅20年間就走馬燈般換了14個汗,汗國內部出現了分裂,內鬥此起彼伏,國力大為下降。
德米特裡意識到,和金帳汗國分庭抗禮、擺脫蒙古人統治的時機已經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