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據說有颱風過境,下了不少的雨。半夜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淋著雨,想著那個被雷闖性侵的女孩兒,想她當時感受,想她這三年來的日子;想著這一天各種人表達出的言論,想著這些人說它們時的嘴和臉。各種的Me Too的受害者、見證者的敘述從四面湧來,我知道,一定還有一些在路上,更還有一些在心裡。
然而,今天不爆料,我想寫一點評論。
自絕於江湖 這個小號不是爆料平臺,我也無意去靠爆料來搶佔新熱點。期待看到「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的朋友們,對不起了。鑄箭的人不是我,放箭的人,自然也無需是我。我已自絕於江湖,只是偶爾看不慣,要幫一下。
從袁天鵬案、雷闖案再到馮永鋒案,在我的號發文技能冷卻期間,許多公益圈的群都炸了鍋,就連常年發廣告和垃圾信息的500人大群,都貢獻了上百條熱烈的討論。在這期間引起廣泛關注的,有:
1.億友之家全國群裡的兩張言論截圖,一邊倒的在質疑、辱罵甚至是惡毒地詛咒雷闖案受害者。
2.某理想XX微信群裡的一張截圖,參與者有湯敏、鄧飛(主要信息)和霍慶川。鄧飛提及雷闖「…重新開啟,畢竟他是我們公益的一份子」。
3.鄧飛發文解釋自己的言論,並且同步到微博,在微博上引發罵戰。
4.雷闖案被圈外媒體報導,雷闖在得知受害人不會接受採訪之後,改變了敘述方向,將原本已承認的性侵行為改稱為「戀人關係」。
5.雷闖發表了針對媒體的《關於雷闖事件的相關情況》聲明,與之前在第一時間發布在朋友圈的回應大相逕庭。
6.公益圈爆炸性的討論
7.廣州性別教育中心發起《關於公益圈性騷擾事件的倡議信》聯署活動。
8.綠芽基金會發布公益機構反性騷擾機制參考文章,引發圈內讚賞和廣泛轉發。
8.雷闖性侵案受害者,在微信號 廣州性別中心 發布四點聲明。
9.雷闖性侵案涉及的另一女生陳述被雷闖套路的經過。
10.匿名舉報者發布長圖陳述自己與 xiaozhang 之間的故事
11.24日,馮永鋒回應 xiaozhang一事,並在文章中承認了近期流傳甚廣的侵犯南都基金會女員工事件。原文發出不久後自行刪除,新發的文章 後面放了讚賞,並聲稱其為默認設置。
12.公益圈再次爆炸性討論
13.在一篇名為《還有誰》的文章中,一名女性匿名指認鄧飛(文中稱為某公益領袖)的相關性騷擾行為。
14.愛佑基金會發表聲明 停止對源頭愛好者環境研究所的資助。因「研究所的創始馮永鋒個人事件引發熱議」。
15.南都基金會發表 《南都基金會關於2017年員工遭遇性騷擾事件的說明》
16.億友公益發布公告,撤銷雷闖負責人職務,法人變更程序將按照章程執行(等4條)。
……
大體如此,還有很多,似乎根本無法窮舉。
那些帶著傷疤的姑娘用勇氣造就的大鏡子,是一張有震懾力的照妖鏡,它不僅照出了那些平日道貌岸然高談闊論的公益圈「領袖」有多麼齷齪與無賴,也照出了所有參與者的眾生相。那些觀望的人、評論的人、謾罵的人、詛咒的人、投機的人、開脫的人、懷疑的人、絕望的人。
看到這些,鑑於我的題目叫「公益圈#ME TOO#這面大鏡子」,我想說以下3點。
1. 關於「公益圈」
許多人說,哪裡都有人渣,不應該將這些事件刻意打上公益圈的標籤。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對。公益圈,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圈。無論定義如何嚴格或寬泛,既然有公益這樣一個詞,既然有做公益這件事情的人,就會有這個圈。
當袁天鵬、雷闖 、馮永鋒、鄧飛們風光無限的時候,我好像從來沒有聽誰說「不要把這件事扯到公益上來」。可當他們出了問題甚至犯罪的時候,怎麼就不認了呢。
是的,哪裡都有人渣,所以當然公益圈裡也有。公益圈裡的人渣被曝光了,我們恐怕也臉上無光吧。可是怎樣才能讓我們臉上有光呢。這在於我們能否認識到,這次事件,是公益圈一個難得的自淨與提升的機會。
一個行業要發展,必須不斷超越過去和當下。而超越的力量,在於我們能否把批判的矛頭對準自己。我們的行業,有許多的問題,這不應該逃避。多少年來,多少不易,我們在敵意和誤解中,在公權力和私利領域都碾壓式發展的環境裡,努力撐起這片叫做「社會」的空間。但是,我們並不是總成功。失敗本來不可怕,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公益圈開始瀰漫這一種不容許失敗的風氣——資助都是成功的,項目都是有效的,故事都是好聽的,公益人都是崇高的。然而,這可能麼?
一個人如何對待失敗與錯誤——是每次都逃避、積累成沉重的包袱,還是能夠勇敢地反思、修正、獲得救贖與化解,從而輕裝上陣——決定了他能走多遠。一個行業,亦然。
我在此鄭重希望我們公益圈裡的每一個人都珍惜這次用血與淚換來的機會,來淨化我們的行業,也淨化我們自己。如果你有過性騷擾乃至性侵行為,請你真誠的主動的向你的受害者懺悔,請求TA的原諒,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會讓你放下這個沉重的包袱。如果你是受害者,請你利用這個機會勇敢的說出你的「不情願」,奪回你身體的自主權。如果你都不是二者,也請你至少了解一下相關的背景知識能夠做到及時判斷,或助力你所在的機構建立防範性騷擾的機制(比如培訓、列入入職合同條款、建立懲罰措施等),或反思自己的行為,或對他人的行為給予勸告。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最後,我想對圈外的朋友,尤其是媒體說一句。不要用所謂的「大醜聞」去引導公眾否定公益本身。公益是每個人,無論它在圈內圈外都應該去維護的東西(維護不是縱容,批判要專業,要批評到點子上),是維護好了會給我們每個人帶來利益的東西。在現實的環境裡,公共媒體顯然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所以你們的不嚴謹、誇大與煽動,會給公益行業帶來非常嚴重的連帶傷害。
2. 關於"ME TOO"
Me Too, 望文生義,是「我也是」的意思。不聯繫它作為那個橫掃全球的反性騷擾運動的代名詞。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同理心」。
許多朋友都在公益圈ME TOO這段時間向我反映說自己如何被顛覆了三觀。我觀察良多之後,多少發現了這個我感到無比難過與遺憾的癥結。
公益本是一個非常需要同理心的行業。這個行業的關鍵成功要素中,似乎不能沒有同理心。可是這些公益行業中的「成功人士」被爆出錯誤、乃至犯罪時。他們的反應中則完全看不到這一點。當然更應該反過來說,如果他們有一點點同理心,也不會強行侵犯。
鄧飛可以同理他的好哥們兒的難處,把他列為「我們公益的一份子」。可是被他哥們兒侵犯了的姑娘呢,她這麼多年來的痛苦,鄧飛你可有一點點想過?馮永鋒你可以喝多、自爆性無能、你像個無賴一樣的自輕自賤,滿嘴謊言,但你可知道那些被你侵犯的她們不能,她們最基本的尊嚴,對你來說都是無法理解的高貴。而雷闖,你有什麼資格說「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如果你真的能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你應該分分鐘去自首,不,那是壓根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還有那些奚落、嘲諷、謾罵乃至詛咒受害人的人…且不論你們能否同理他人的苦難,你們這樣去對待一個被侵犯的人,難道就想不到自己一旦被侵犯也會被這樣對待麼?
沒有同理心的人在做公益,並且獲得了那麼多的支持、認可、光環和權力。他們就依仗著這些,對沒有這些支持、認可、光環和權力的人實施侵犯。性侵犯是其中最最挑戰底線的一種,而其他侵犯呢?他們是否也有以此欺負同行,排擠競爭者,壟斷話語,利用和消費受助人… 這些難道不也值得我們反思麼?成功的公益,可能排除「同理心」這個要素麼。
竟然還有人大言不慚說不要道德譴責。那請問還怎麼譴責?匿名主編真相罵一句,公益行業TMD都不需要道德了麼?我們說不要道德綁架,而不是去道德,反道德,鄙視道德啊!霍慶川先生。
3. 關於"鏡子"
我曾用射箭來比喻這次公益圈「ME TOO」。現在,我發現這並不準確,甚至是一種誤解。因為箭是一種武器,帶有殺傷的目的。而這些姑娘們(目前還確實沒有男士站出來)勇敢的書寫並不如此。她們誠然是憤怒的,但不並不想傷害任何人,縱然自己已經被傷害。她們的控訴與發布,是一面面鏡子,這樣客觀(她們受害的心理也是一種客觀)的呈現在你面前,請你照一照,並且承認那個鏡子中的自己。
我從來未曾想到,那具有無比強大的震懾力量的東西,不是武器,而是鏡子。
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入口處刻著一句神諭:認識你自己。可是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是像孟子說的「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麼? 僅僅通過自己,我們能真正的認識自己麼?
在我們的文化裡,似乎常常是我「捫心自問」,許多問題就可以自我解決,許多錯誤就可以自我諒解,許多罪惡就可以自我赦免。這讓我們常常陷入一種偽善的境地。
一個人無時不刻不在與這個世界和其他人產生聯繫,他與其說是一個獨立的自我,不如說是他經驗物的集合。認識自己,從來不是簡單的,不是可以獨自完成的。我們需要一面鏡子來照鑑自己,同時,我們也可能成為他人的鏡子。
結尾點題:希望公益圈#ME TOO#這面大鏡子,能讓我們都變成更好的人。
匿名投稿可發郵箱:guangzilang123@tom.com
互動留言區:
默認不入選顯示,匿名在下篇推送;
希望留言入選者,
請註明【我要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