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得這面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

2020-12-15 如是悟心

要想究竟解脫,必須做真正的修行。只是做個夢,夢中做個善事,那是不能獲得究竟解脫的。

識得這面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

註:在這個恐慌不安的特殊時期,我每天發表認識自性、淨化心靈的文章,這是我和大家一起修行,一起淨化心靈。藉助於淨化我們的心靈,淨化我們的生存環境,祈禱我們的民族,早日走上文明、幸福的康莊大道。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元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授受,方便接引。

我們每個人的那個「本真的自己」,他就像一面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十方世界,無量萬相,盡在其中生,盡在其中滅,而這面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他卻不生不滅,如如不動。

這面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他不在別處,他就在我們的四大色身上大放光明,照徹十方。

諸位仁者,還見得這面大鏡子麼?

這面大鏡子,無始以來,本來是佛。這面大鏡子,他不是別人,正是諸人「本真的自己」——這個照徹十方的覺性靈明。

學佛的人,只須識得這個「本真的自己」。除此之外,更莫別求。

諸位仁者,這個見地,樹立起來了麼?若是還沒有樹立起來,那麼,你的修行,就還在前行與加行的階段,還沒有真正地開始大圓滿的修行。

一切善知識,皆是幫助你找到你自己的人,而不是領你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的人,也不是領你去尋找心外之物的人。

釋迦牟尼佛是幫助我們尋找「本真的自己」的人,歷代祖師是幫助我們尋找「本真的自己」的人。我們的修行,除了這個「本真的自己」,向外不得一法。除了這個「本真的自己」,若有所求,若有所得,則燃燈佛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問:燃燈佛是誰?我(釋迦)又是誰?來世又是何時?

答曰:燃燈佛,不是別人,他就是我們的本覺。此時的我(釋迦),也不是別人,他就是我們的始覺。始覺發現本覺、融入本覺的過程,就是我們的修行。「汝於來世,當得作佛」,這個「來世」,也不是百年之後的事,而是我們發現本覺、融入本覺的那一刻。

來世不是遙遠的未來,只是我們徹底地覺悟自心的那一刻。它或許就在下一秒,它或許就在明天,它或許就在明年。人的根器,各有不同,當得作佛的來世,也各有不同。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也不是別人。釋迦牟尼,是個人喻,也就是用人做個比喻,比喻這個自心實相。釋迦喻妙體,亦名寂滅。牟尼喻妙用,亦名能仁。釋迦牟尼,寂滅能仁,即是我們的佛號。三世諸佛,也包括我們自己,佛佛皆是釋迦牟尼,佛佛皆是寂滅能仁。

從我們的自心實相上來說,我們每一個人,皆是這個寂滅妙體,皆是釋迦。這個寂滅妙體,大慈大悲,皆是能仁。

找回自己的釋迦,恢復自己的能仁,就是學佛。離此一處,向外尋找,即是外道。

每個人的釋迦妙體,每個人的這面大鏡子,以及鏡子中的無量萬相,就是這個人的大千世界。這個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釋迦妙體,這個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就是這個大千世界的主人,就是這個大千世界的教主,就是威音那畔的古佛,就是諸人「本真的自己」。

你應當把這面大鏡子當作你自己,而不要把鏡子中的幻影當作你自己。無論這個幻影是多麼絢麗迷人,你都不要把它當作你自己,也不要把它當作你的寄託。

你如果把這個絢麗迷人的幻影當作自己,那麼,這個幻影消失時,就是你的死亡。你如果把這個幻影當作你的寄託,那麼,這個幻影消失時,就是你的失去。

唯有這個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才是不生不滅、萬德具足的佛陀,才是不生不滅、具足萬德的「本真的自己」。

這個不生不滅、具足萬德的佛陀,這個不生不滅、具足萬德的「本真的自己」,他本來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他本來就能現萬相,清淨無染。他就是我們千辛萬苦要尋找的佛。他無始以來,本來是佛,不是我們把他修成佛的,不是我們找到他的那一刻他才成佛的。當你找到他的那一刻,當你融入他的那一刻,你便融入了生不死,你便成了「本真的自己」,你便成了佛。

每個眾生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是佛,不是某一時刻才是佛的。釋迦牟尼佛,他本來是佛,不是他睹明星而悟道的那一刻才是佛的。無始以來,本來是佛,所以,稱為古佛。古佛不古,今佛不今,釋迦不前,彌勒不後,皆是這面大鏡子裡的影子,皆是威音那畔的法音。

當我們徹見這面大鏡子的那一刻,我們也是古佛再來。何以故?我們無始以來,本來是佛。無始以來,本來是佛,還有比這尊佛更古的佛麼?這尊佛,無始無終,不生不滅。這尊佛,超越古今,不在新舊,簡稱古佛。所以說,佛佛皆無新舊,佛佛皆是古佛。所以說,當我們徹見這面大鏡子的那一刻,我們也是古佛再來。這尊古佛,實無再來,是名再來。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釋迦是古佛再來。歷代祖師是古佛再來,一切眾生徹悟心源時,也是古佛再來。

這尊古佛,亦稱古鏡。圓悟克勤禪師云:「爾等諸人,各有一面古鏡,森羅萬象,長短方圓,一一於中顯現。爾若去長短處會,卒摸索不著。所以雪竇道:『明鏡當臺列像殊,卻須是一一面南看北鬥。』既是面南,為什麼卻看北鬥?若恁麼會得,方見百丈、南泉相見處。」

莫見「古佛再來」一說,便以為那一尊佛是古佛,這一尊佛是今佛。莫作古今想。若作古今想,則古佛非古佛,今佛亦非佛。

如果你認出了這面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如果你見到了這個「本真的自己」,也就是你到了威音那畔,你就應該以這面大鏡子當作自己,平等地顯現一切,就像鏡子照物,影子生時,任它生。影子滅時,任它滅。切莫起心更逐影。

若能像鏡子照物般地顯現一切,那就是佛教所說的現量境界,也是自心的本然境界。

初悟之時,你要看著自己,安住現量,莫入比量,莫入分別。若是落入了比量,若是落入了分別,那就要「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你不許他落草,不許他分別。這時,你不求比量,則自然比量。何以見得?見男還是男,見女還是女,聞香還是香,聞臭還是臭,這便是現量之比量。

你為何要離開你的現量而落入比量呢?你為何要離開你的本位而落入偏位呢?你若是離開了現量而落入了比量,你若是離開了本位而落入了偏位,那就是你的生死輪迴。

你如果認出了這面大鏡子,你如果融入了這面大鏡子,生死輪迴,則當下消融。就像夢中人,夢裡明明有幻事,醒來尋也尋不著。永嘉大師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試問諸位,空空無大千麼?

莫向「無」裡落。何以故?落「無」即成「有」。乃至落入「不落」,也是未脫兩端,那也不是永嘉大師所說的「空空無大千」。

若欲識得「空空無大千」處,只須識得這面古鏡,只須識得這個「本真的自己」。經云:「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識得這面古鏡時,照見「空空無大千」。

相關焦點

  • 疫情是面鏡子,芸芸眾生相
    疫情是面鏡子,芸芸眾生相。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有人總是在負重前行,將熱血汗水灑滿楚地。近日鍾南山院士出徵的火車票,大家有沒有看到。這位84歲的老人在會診患者結束後,緊急登上了這趟去往武漢的高鐵。此時機票已無,高鐵票也很緊張,他被安排在餐車。閉目養神中顯現疲憊的容顏。兩天之後,鍾院士在接受採訪時,有人傳人的現象,如無必要,不要去武漢。至此,一場抗疫大戰拉開了帷幕。
  • 真如自體相無斷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淨法,不出於真如的體相與用。今先說「真如自體相」,以明淨法的不斷:單從真如體說,那是離言的,無念的。依言施設,也只能說真如不空。
  • 《楞嚴經》 七大者地水火風空見識
    地水火風空見識之七法,即色心萬法之體性,可大別為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見大、識大七種。又作七大性。地、水、火、風稱四大,為色法之體;加空大為五大,復加識大為六大。大,乃周遍法界之義。萬法之生成,不離四大,依空建立,依見有覺,因識有知。前五乃非情所具,後二則有情所兼;然舉七法該攝萬法。
  • 人生的鏡子,你能有幾面?
    因此,通過以上事實,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鏡子這個物件,對人產生的影響實在不能小覷;二,鏡子如果只用於對形象外觀的反射,似乎更容易帶來煩惱。這,就是全部了嗎? 可見,鏡子,並非只是一種有形的表面光滑且具有反射能力的物體;鏡子,也是無形的,是一種能夠透過人的外在映射到內在的工具。
  •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頌持萬遍,妙理自明
    因此種藥物,完全是由神氣精三者混合一處;從恍惚杳冥中產生出來的,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是由調呼吸之氣,漸為胎息,攝取為先天之炁,這就是服煉長生大藥。"3.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道德經》一章雲:"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始即道,神之所由,君也。母即德,氣之所由,根也。無者易空,有者易物。存則空生,守則物化,顛倒之則竅妙同玄,有無相入。
  •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唯識之二十五)
    阿賴耶識,因為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功能,所以又被稱為藏(cang)識。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暖壽識。暖,就是身體之所以有體溫,是因為有第八識,人臨終時八識離開時,身體就涼了。壽,就是根身由於業報而有一定的壽命,而根身、業報因八識才有。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裡講到:「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
  • 自從我家有了這面鏡子,簡直太倒黴,原來犯了家裝鏡子的風水禁忌
    都說鏡子是每個家庭裡不能缺少的東西,我家當初裝修的時候,也安裝了鏡子,誰讓我家有個愛漂亮的媳婦,可自從我家有了這面鏡子之後,所有倒黴的事情都找上門了,弄得我們全家苦不堪言,之後找專家上門看過,他說是因為鏡子擺放的位子不對,原來犯了家裝鏡子的風水禁忌!
  • 佛法楞嚴|圓彰七大之——識大即性周遍
    這裡的「識性」,是了別之性,不是識的體性。「識性」在其他有些地方,是指識的體性,不是識的分別作用,而這裡所說的「識性」,是識的分別性,就是能分別的功能性。「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假如明暗與色空這四種塵相必定沒有。「色」是形形色色的物質。「空」凡是沒有形形色色物質的地方,就是空。
  • 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凡事單純一心,不雜用心,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大和尚慈悲揭示:「心性本具,人皆可頓;當下即是,個個成佛。」,「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人人都有這一念心性,只是多數人不明此理,錯用了心,迷失心之體,而流浪於心之用上。由於一念不覺,而起惑、造業、受報,枉受生死。若能當下返照這念心,用不離體、體不礙用,自在如如。小時候常自問:「我到底是誰?
  • 何謂「第八識、阿賴耶識」
    這是阿賴耶的作用(像鏡子一樣,大圓鏡智的出處就在這裡了)。它探究著自身的存在,以無意識的方式保留了無盡過去的所有記憶(vdsand),並為進一步的發展做好了準備,但它本身沒有任何活躍的能量。它從不行動,只是感知,在這個意義上就像鏡子一樣。 它又像海洋,完全光滑,沒有波浪打擾其寧靜。它是純淨且無汙染的,這意味著它不具有主體和客體的二重性。
  • 何謂「阿賴耶識」與「三能變」?
    諸部派亦有此等說法,如大眾部的「根本識」、說假部的「有分識」、化地部的「窮生死蘊」等,可以說是不完整的阿賴耶識思想。故此,阿賴耶識思想與佛意並無相違。三、識變似境——「三能變」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即是說,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都不外是由有情的八個心識所變現出來的。但是,我們不禁會問︰既然宇宙萬有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的話,那麼,能夠變現出世界的心識的情形又怎樣?
  • 觀自在,得大定!六根如何與自性整合?
    一、「前後左右,前也後,左也右,我在中間遍十方」,這是何物?說似一物即不似,就是有眼無臉的那個。此物是「實」,法爾如是。若說此物強稱名,光耀四方展精神,法界不離此一妙,虛假真實不顯形。還有一個「我」呀?還有一個中呀?嗯!這就是心,但還是無形無相的。這就是心、佛心,遍虛空、周法界,無不是它。
  • 四相之「壽者相」
    但這一切業智呢,它不能夠自己見到自己,叫「所不自見」,「猶如命根。」那麼下面有個解釋,啊… 一切業智,即此一念照心,是第八識上微細分別也。不言業識,而曰業智者,此屬修證邊事,轉有漏之業識,成無漏之業智也。所不自見,猶如命根者:謂此業智,雖能除妄,不能自除,故不自見。此微細分別,原從八識上起,八識不能自見八識,如人有眼,雖然遍見諸物,不能自見其眼。
  • 時師不識先天配龍身帶劍誤殺人
    時師不識先天配,龍身帶劍誤殺人。;杖語雖微無口訣,際悟人間多少人。子孫公母一家人,龍行旺相富貴真,龍衰敗絕不可用。龍便是山山亦是龍,廣闊大也無處不現。不管高山平地龍有多變,大長現是京城小作縣;幹龍有枝枝中有幹細細辯;最怕尋到窮此龍兩水夾來風吹散;右尋無穴左無形,無穴無形卻尋轉;尋轉分枝上覓穴,唯見縱橫枝葉亂;多識轉換多識纏,看在護託定識斷。若是狐疑難捉穴,穴假虛偽無正案。
  • 李小龍關於氣論一之鏡子理念!
    氣,無形無相無色,是之為宇宙萬物生生不息之源頭,亦是中國傳統哲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修身元素,是人體內必具之力量。然而,氣在中國哲學裡卻是很玄很奇妙的東西,對於一般中國人來說,也無法掌握得好,何況是外國人。所以李小龍的截拳道裡所談的氣,雖同傳統的一樣,可是在演繹上卻是有所差別,將傳統神秘的氣,演變成具體可感、清晰明辨的宇宙萬物基本元素。
  • 曾國藩識人才秘籍
    這句話讓張學良當即答應唐德剛的採訪。後來張學良所有的回憶錄都保留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這應該歸功於唐德剛。一個人說話是否有條理,是否能夠在最短的時間打動對方,是曾國藩相人的秘籍之一。  《 曾氏湘鄉文獻 》還保留了曾國藩相人的具體記載,比如說看一個人的面,曾國藩會說什麼樣的臉是顢頇型。
  • 智淨相——破和合識、滅相續心
    這一段的開示,是整個《大乘起信論》下手的一個主要修行內涵。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解釋。在蕅益大師註解當中,「破和合識」就是破阿賴耶識,破除阿賴耶識生滅的顛倒相,這個是比較微細的;「滅相續心」是破除前七轉識染汙的現行:一個是破阿賴耶識,一個是破前七轉識。從修學的次第上來說,我們剛開始是要「滅相續心」,主要的是持戒跟修定。
  • 宏圓法師:宇宙萬有都是自性所現相
    2021-01-02 06:00:02 來源: 無去無來亦無住 舉報
  • 眼相識人術—常見的八種眼相,你也能夠識人辨人
    下面這常見的八種眼相,弄清楚了你就明白何為差的眼相,也能夠識人辨人。1、雙眼無神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能見到有的人是「腫眼泡」,也就是上眼瞼浮腫,眼皮五行屬土,眼皮腫脹土克水腎弱,脾不好。而且容易發脾氣。如果再加上眼睛無神的話,這類人就是容易把事情放在心裡,內心積累的情緒壓力會比較多,且不懂得傾訴疏洩,很容易將積壓的情緒一下暴發出來,脾氣會比較大。3、子女宮凹陷
  • 網課是面鏡子,可以照見自己:鄭州老師的這封信建議讀三遍
    也許上網課的孤獨感無從排遣,正如這封信中所說:「網課學習,一人,一屏,孤獨感會侵蝕孩子的意志。」但這種孤獨感也是提升個人修養的一個機會,中國古人就提出了「慎獨」這一概念,而且當做個人風範的最高境界,意指「獨自一人而無別人監視時,也要表裡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這對學生來說,何嘗不是一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