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究竟解脫,必須做真正的修行。只是做個夢,夢中做個善事,那是不能獲得究竟解脫的。
識得這面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
註:在這個恐慌不安的特殊時期,我每天發表認識自性、淨化心靈的文章,這是我和大家一起修行,一起淨化心靈。藉助於淨化我們的心靈,淨化我們的生存環境,祈禱我們的民族,早日走上文明、幸福的康莊大道。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元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授受,方便接引。
我們每個人的那個「本真的自己」,他就像一面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十方世界,無量萬相,盡在其中生,盡在其中滅,而這面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他卻不生不滅,如如不動。
這面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他不在別處,他就在我們的四大色身上大放光明,照徹十方。
諸位仁者,還見得這面大鏡子麼?
這面大鏡子,無始以來,本來是佛。這面大鏡子,他不是別人,正是諸人「本真的自己」——這個照徹十方的覺性靈明。
學佛的人,只須識得這個「本真的自己」。除此之外,更莫別求。
諸位仁者,這個見地,樹立起來了麼?若是還沒有樹立起來,那麼,你的修行,就還在前行與加行的階段,還沒有真正地開始大圓滿的修行。
一切善知識,皆是幫助你找到你自己的人,而不是領你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的人,也不是領你去尋找心外之物的人。
釋迦牟尼佛是幫助我們尋找「本真的自己」的人,歷代祖師是幫助我們尋找「本真的自己」的人。我們的修行,除了這個「本真的自己」,向外不得一法。除了這個「本真的自己」,若有所求,若有所得,則燃燈佛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問:燃燈佛是誰?我(釋迦)又是誰?來世又是何時?
答曰:燃燈佛,不是別人,他就是我們的本覺。此時的我(釋迦),也不是別人,他就是我們的始覺。始覺發現本覺、融入本覺的過程,就是我們的修行。「汝於來世,當得作佛」,這個「來世」,也不是百年之後的事,而是我們發現本覺、融入本覺的那一刻。
來世不是遙遠的未來,只是我們徹底地覺悟自心的那一刻。它或許就在下一秒,它或許就在明天,它或許就在明年。人的根器,各有不同,當得作佛的來世,也各有不同。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也不是別人。釋迦牟尼,是個人喻,也就是用人做個比喻,比喻這個自心實相。釋迦喻妙體,亦名寂滅。牟尼喻妙用,亦名能仁。釋迦牟尼,寂滅能仁,即是我們的佛號。三世諸佛,也包括我們自己,佛佛皆是釋迦牟尼,佛佛皆是寂滅能仁。
從我們的自心實相上來說,我們每一個人,皆是這個寂滅妙體,皆是釋迦。這個寂滅妙體,大慈大悲,皆是能仁。
找回自己的釋迦,恢復自己的能仁,就是學佛。離此一處,向外尋找,即是外道。
每個人的釋迦妙體,每個人的這面大鏡子,以及鏡子中的無量萬相,就是這個人的大千世界。這個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釋迦妙體,這個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就是這個大千世界的主人,就是這個大千世界的教主,就是威音那畔的古佛,就是諸人「本真的自己」。
你應當把這面大鏡子當作你自己,而不要把鏡子中的幻影當作你自己。無論這個幻影是多麼絢麗迷人,你都不要把它當作你自己,也不要把它當作你的寄託。
你如果把這個絢麗迷人的幻影當作自己,那麼,這個幻影消失時,就是你的死亡。你如果把這個幻影當作你的寄託,那麼,這個幻影消失時,就是你的失去。
唯有這個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才是不生不滅、萬德具足的佛陀,才是不生不滅、具足萬德的「本真的自己」。
這個不生不滅、具足萬德的佛陀,這個不生不滅、具足萬德的「本真的自己」,他本來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他本來就能現萬相,清淨無染。他就是我們千辛萬苦要尋找的佛。他無始以來,本來是佛,不是我們把他修成佛的,不是我們找到他的那一刻他才成佛的。當你找到他的那一刻,當你融入他的那一刻,你便融入了生不死,你便成了「本真的自己」,你便成了佛。
每個眾生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是佛,不是某一時刻才是佛的。釋迦牟尼佛,他本來是佛,不是他睹明星而悟道的那一刻才是佛的。無始以來,本來是佛,所以,稱為古佛。古佛不古,今佛不今,釋迦不前,彌勒不後,皆是這面大鏡子裡的影子,皆是威音那畔的法音。
當我們徹見這面大鏡子的那一刻,我們也是古佛再來。何以故?我們無始以來,本來是佛。無始以來,本來是佛,還有比這尊佛更古的佛麼?這尊佛,無始無終,不生不滅。這尊佛,超越古今,不在新舊,簡稱古佛。所以說,佛佛皆無新舊,佛佛皆是古佛。所以說,當我們徹見這面大鏡子的那一刻,我們也是古佛再來。這尊古佛,實無再來,是名再來。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釋迦是古佛再來。歷代祖師是古佛再來,一切眾生徹悟心源時,也是古佛再來。
這尊古佛,亦稱古鏡。圓悟克勤禪師云:「爾等諸人,各有一面古鏡,森羅萬象,長短方圓,一一於中顯現。爾若去長短處會,卒摸索不著。所以雪竇道:『明鏡當臺列像殊,卻須是一一面南看北鬥。』既是面南,為什麼卻看北鬥?若恁麼會得,方見百丈、南泉相見處。」
莫見「古佛再來」一說,便以為那一尊佛是古佛,這一尊佛是今佛。莫作古今想。若作古今想,則古佛非古佛,今佛亦非佛。
如果你認出了這面無形無相、遍含萬有的大鏡子,如果你見到了這個「本真的自己」,也就是你到了威音那畔,你就應該以這面大鏡子當作自己,平等地顯現一切,就像鏡子照物,影子生時,任它生。影子滅時,任它滅。切莫起心更逐影。
若能像鏡子照物般地顯現一切,那就是佛教所說的現量境界,也是自心的本然境界。
初悟之時,你要看著自己,安住現量,莫入比量,莫入分別。若是落入了比量,若是落入了分別,那就要「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你不許他落草,不許他分別。這時,你不求比量,則自然比量。何以見得?見男還是男,見女還是女,聞香還是香,聞臭還是臭,這便是現量之比量。
你為何要離開你的現量而落入比量呢?你為何要離開你的本位而落入偏位呢?你若是離開了現量而落入了比量,你若是離開了本位而落入了偏位,那就是你的生死輪迴。
你如果認出了這面大鏡子,你如果融入了這面大鏡子,生死輪迴,則當下消融。就像夢中人,夢裡明明有幻事,醒來尋也尋不著。永嘉大師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試問諸位,空空無大千麼?
莫向「無」裡落。何以故?落「無」即成「有」。乃至落入「不落」,也是未脫兩端,那也不是永嘉大師所說的「空空無大千」。
若欲識得「空空無大千」處,只須識得這面古鏡,只須識得這個「本真的自己」。經云:「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識得這面古鏡時,照見「空空無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