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薩拉·J·莫拉斯(Sarah J. Morath)是維克森林大學法學院的法學教授,她的新書《我們的塑料問題:成本和解決方案》(劍橋大學出版社)預計2021年出版。
《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於10月30日發布題為《美國向陸地和海洋排放了多少塑料垃圾》的研究報告,科學家們指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垃圾製造者。
對此,全世界都急切地希望美國能夠共同參與到解決全球塑料汙染的隊伍中,涉及到的不僅是塑料瓶、塑膠袋和吸管等塑料製品對空氣、土壤和水的汙染問題,而且還包括隨著疫情擴散而激增的塑料面罩、外賣盒和泡沫包裝問題。
然而,在過去四年裡,川普政府最引人注目的行動只是籤署了由行業支持的《拯救海洋法(Save Our Seas Act)》[1]。
萬幸,拜登當選新任總統為美國提供了契機,讓美國重新與國際社會接觸,共同應對氣候危機,尤其是迫切的塑料汙染問題。
國際合作可促進環境問題解決
塑料的耐用性使它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這也是它能在環境中持久存在的原因。因此,微塑料——小的塑料微粒——無處不在,無論是南極冰柱內部還是人們餐桌上的食鹽。
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了塑料汙染的普遍性及其對環境的毀滅性影響。《科學》雜誌2020年6月的一項研究報導,美國西部的降雨中含有數量驚人的塑料顆粒,一些人因此將含塑料微粒的雨稱為新的酸雨。
實際上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基本上告別酸雨現象,這要感謝1990年的《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修正案以及喬治·H·W·布希(George H.W. Bush)政府領導的國際合作。
《長程跨界空氣汙染公約(The Convention on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幫助解決了酸雨問題,最近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稱讚這份公約是「偉大但在很大程度上默默無聞的成功」。
儘管有人很快批判了執行國際協議過於困難,但這些協議仍在產生積極影響。各國可以監測問題,收集可靠數據,並分享最佳做法,從而產生可行的解決方案。自從各國開始努力解決酸雨問題,美國東北地區雨水的酸度已經在下降。國際合作也有助於修復臭氧層,遏制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恢復關鍵的紅樹林環境等。
拜登可採取的國際行動
《打破塑料汙染法案(The Break Free from Plastic Pollution Act)》是一項開創性的立法,它要求塑料生產商對自己產生的垃圾負責,採用了一種被稱為「擴大生產者責任」的概念。
通過該法案將是積極的一步。但同樣重要的是拜登可以採取的國際行動。
雖然總統在外交事務上的權力不是絕對的,但總統可以單方面達成一些國際協議。這些權力允許歐巴馬總統加入巴黎氣候協議,允許川普總統退出該協議。
鑑於總統在國際事務中的權威(就美國政治而言——譯者注),以下是拜登可以採取的一些行動,以幫助遏制我們的塑料問題。
一、籤署七國集團峰會海洋塑料憲章
2018年6月,七國集團(G7)中的五個國家,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英國,連同歐盟,籤署了《海洋塑料憲章(Ocean Plastics Charter)》。它們共同承諾採取具體行動處理海洋塑料垃圾問題。擬議的憲章框架希望在塑料產品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遏制塑料汙染:號召塑料可持續設計、改進塑料回收基礎設施、進行公共教育和採取從廢水中去除塑料的新技術。
未來,在當選總統拜登的領導下,美國如若籤署《海洋塑料憲章》,將表明美國認識到塑料汙染是一個問題,並表明美國願意參與制定全球解決方案。
二、遵守《巴塞爾公約》
▲《巴塞爾公約》Logo
2019年5月,《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被修訂,用來更好地規範全球塑料廢物貿易。《巴塞爾公約》是一項管理危險廢物跨境流動和處置的國際條約。
雖然美國於1990年籤署了《巴塞爾公約》,其參議院於1992年提出建議並同意批准該公約,但國會尚未制定實施該公約的必要立法。這意味著沒有哪位總統能夠批准該條約。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尊重這份公約的目標,即阻止生產塑料垃圾的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向發展中國家輸送塑料垃圾。
三、鼓勵締結聯合國塑料汙染條約
上個月,世界野生動物聯合會(WWF)、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The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以及包括可口可樂、星巴克和雀巢在內的幾家國際企業,發布了《聯合國塑料汙染條約的商業案例》,呼籲建立聯合國塑料汙染條約。
▲《聯合國塑料汙染條約的商業案例》
該報告認為,具有約束性的國際塑料條約將有助於幫助籤約國之間的政策統一、改進投資戰略,刺激產業創新,並協調基礎設施發展。"
雖然目前聯合國沒有任何塑料汙染條約進入審批階段,但聯合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工作組最近的一次會議報告說,超過三分之二的會員國對一份全球塑料汙染條約感興趣。(筆者認為)拜登應該支持並參與到塑料汙染條約的討論。
川普任總統期間的事實已經表明,美國不參與全球事務可能會產生消極後果。而當選下一任總統的拜登,已表示願意與全球領導人在氣候變化等緊迫問題上合作,他可以成為解決全球塑料問題的領頭人——畢竟塑料問題只會越來越嚴峻,不會自行消失。
註:[1] 《拯救海洋法(Save Our Seas Act)》:川普(Trump)總統2018年籤署了《拯救海洋法》,指示美國政府在國內外進一步限制海洋垃圾。然而,沒過多久,川普政府就拒絕承認美國在海洋塑料危機中的影響,並一再試圖阻止國際社會努力解決這一問題,以及推動美國塑料行業的發展。
原文來源:美國《Grist》雜誌
原文名稱:We need a global leader on plastics. Could it be Biden?
發表日期:2020年11月23日
作者:莎拉·J·莫拉思(Sarah J. Morath)
編譯:伽寧
-End-
排版|陳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