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香港

2021-12-12 候車人工作室
香港,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區域範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66平方公裡,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裡。

1953年,上環

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因此,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英國人早就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望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


1954年,中區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955年,幹諾道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956年,樓梯街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籤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956年,德己立街,右為皇后戲院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58年,上海街,位於九龍油麻地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 。

1959年,加德士油站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華南遊擊隊,進行民族革命戰爭。

1959年,梳士巴利道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籤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1959年,香港仔大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手繪明信片,購買請長按識別二維碼,或點擊原文連結,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圖3原來香港60年前就有電動車了
    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民國時期非常流行的旗袍裝,在香港盛行。街頭上的這名女子,旗袍配上墨鏡,已經再時尚不過了。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穿著旗袍的婦女。旗袍在那時候的香港,是常備出行的服裝。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街拍,照片距今有60多年的歷史。
  • 50年代外國記者鏡頭下的香港街頭:商業發達,住房擁擠
    本圖集全部選自中國的老朋友哈裡森福爾曼於1955年香港拍攝到的珍貴照片。原黑白照片全部經過AI重新上色,還原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街頭日常。圖中一位母親背著自己的孩子,蹲在一口油鍋前,不知在鍋中正炸著什麼東西。
  • 50年代香港「大師級」演員,林憶蓮是他乾女兒,座駕非常「平民」
    50年代香港「大師級」演員,林憶蓮是他乾女兒,座駕非常「平民」。早期我們看的電影主要是港臺等地,內地娛樂事業發展不是太好,直到國家經濟上來了,人們經濟好了,內地娛樂圈也開始火了起來,而港澳臺的娛樂圈反而不行了,失去了老一輩演員已經沒有了新演員來補充,就連臺灣的金馬獎都失去了原先的地位,變得毫無影響力了,如果你年齡很大,對於胡楓應該很了解,他是50年代的演員,香港影視圈有著很高的地位,可以說是大師級別了,他的一生認了很多乾兒子和乾女兒,其中有6個是親孫女
  • 珍貴老照片:五十年代的香港
    50年代米鋪50年代上課情況50年代衣著50年代餐飯價目50年代士多辦館
  • 香港人為什麼這麼喜歡吃車仔面?上世紀50年代的產物,價格很實惠
    說到香港美食,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裡的消費水平比較高。我過去香港兩次,分別是在2018年12月和2019年7月,幾個讓我記憶猶新的美食打卡地,自然是有著廟街、深水埗等地段。而在這些區域,也總會發現一些生意不錯的車仔面麵館。一開始,我也會想,在香港如此簡陋的小店,為何會如此受歡迎呢?
  • 60年代香港的樣子
    著裝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製衣業發達,加上西方文化和電影明星的影響,西式服裝廣泛流行,取代了長衫和唐裝衫褲,成為新興時裝。這種百花齊放的時裝潮流,下啟八十年代的裝扮時尚。飲食香港以美食天堂聞名海外,在六十年代以前已有茶樓、餐廳、大牌檔等大小不同的食肆,亦有士多和辦館發售糖果雜糧。
  • 60年代,香港的樣子
    運動服隨著李小龍《死亡遊戲》一片而流行,至七十年代末香港廠商替不少國際品牌生產牛仔褲,年輕人對牛仔褲趨之若鶩。快餐文化逐漸形成,中環的餐廳率先發售美式熱狗和漢堡包,香港首家快餐店——大家樂在六十年代開業,而首家麥當勞亦於1975年在銅鑼灣百德新街開幕,隨後快餐店如雨後春筍,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在七十年代初期,香港已有自選商場面世,座落於中環商業區,以配合繁忙急速的生活節奏。
  • 珍貴老照片:七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70年代末,上海南京路的抓拍照,從照片上看去當時的南京路已經是人來人往!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抓拍照,從照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那時候的人生活簡單,人們也都十分樸實!
  •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我突然想到了50年代,香港男明星都有哪些
    1976年初涉影壇,在80年代憑《英雄本色》、《賭神》等電影在香港電影鼎盛時期開啟了槍戰片、賭片等類型片先河,成為香港「暴力美學」風格電影的代表人物。張國榮張國榮(Leslie Cheung,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本名張發宗,大中華地區歌壇和影壇巨星,出身於香港的著名歌手、演員、唱片及電影監製、大中華地區擁有廣泛的影響力、演藝圈多棲發展最成功的代表之一,是1980年代香港樂壇的天皇巨星之一。
  • 香港六七十年代的時裝表演
    六七十年代,香港製衣業大發展,自然時裝表演也不少。1967年10月30日,在香港美麗華酒店舉行了香港周的時裝表演,參展作品都是香港本地出產。1967年香港周期間,在文華酒店舉行了一個名為「中國歷代女裝展覽」的時裝表演,展示不同時代的流行女裝。
  • 70年代混亂的香港:四大黑幫與四大探長
    「義群」老大吳錫豪 「義群」是大名鼎鼎的跛豪吳錫豪創立的,跛豪是香港六七十年代最大的毒販,其故事曾被拍成電影《跛豪》與《追龍》。潮汕達濠出生,六十年代初移居香港,花檔起家(賭博)。之後改為販毒。在 60 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初期販賣毒品超過 30 噸,價值 3 億元以上,「義群」更與香港警隊高層勾結,同時亦牽涉殺人等嚴重案件,隨著跛豪坐牢,義群隨之銷聲匿跡。之所以把跛豪的義群單列,是因為他太有名了,事實上跛豪就是香港歷史上除了猶太人外的最大毒販。
  • 50年代:單純的年代
    導讀: 50年代,百廢待興。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樸素簡單如當時一首民謠所唱:四個兜的中山裝,小米高粱吃得香,幾戶人家一個莊,走親訪友靠步量。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引領著50年代人們的生活,他們工作繁雜但沒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沒有牢騷,遇到困難也不氣餒。直到現在還有人感嘆:50年代,多單純啊。
  • 香港時裝設計師劉培基:80年代是個華麗盛世的年代
    [摘要]在劉培基看來,80年代已經回不去,那是個華麗盛世的年代,他與他一手打造的「百變梅豔芳」震撼了香港和內地流行樂壇的80年代,那是香港的黃金時代,他幾乎所有的朋友都在那個時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母親成了香港名女人,又當電臺DJ又做電視主持又開專欄,和丈夫生了個女兒,三口之家和美無比。這邊廂劉培基也發憤圖強從一個小學徒變成著名服裝設計師,十五六歲已經獨力開店,替尖沙咀太子行、瑞興公司的化妝小姐,東方舞廳的舞小姐,甚至一些無上裝酒吧女郎做衣服。
  • 鴛鴦六七四(六十年代的香港江湖傳奇)
    文章一開頭,香港新興社大佬哨牙炳在自己金盆洗手的壽宴上連拿三把「鴛鴦六七四」,基本預示整部書主人公命運的走向。本書是香港作者馬家輝上一部作品《龍頭鳳尾》的續集,講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黑社會上風起雲湧的故事。那時的香港,龍蛇混雜,在九龍城寨除了哨牙炳所在的新興社,還有蜀聯社、東北幫,寶安幫等等。
  • 十字冰室讓你走進六十年代的香港
    作為五十年代與六十年代的傳統咖啡館,它們代表著香港過去的傳統,將西方菜單本地化,冰室提供著價格實惠的快捷美味食品。然而,隨著城市商業化的快速發展, 冰室正在消失,很多時候也已成為當地人的回憶。但是,在香港經典鮮奶品牌Trappist Dairy眼中,冰室需要保持下去,且應該隨著城市的變化與人們口味的變化而不斷進化。
  • 香港娛樂圈最後的輝煌——四大天王,緬懷90年代的香港娛樂圈
    說到香港四大天王,大家都知道是指20世紀90年代香港四位最受歡迎的男明星,他們分別是: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排名不分先後)。四大天王是1992年被命名,此後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影響力迅速波及整個華人地區和亞洲,並風靡至今。
  • 美軍水兵鏡頭下的香港,1970年代
    【香港仔大道,等候小巴的人們;1976年。】此道的位置在香港島南區,六十年代初期,由香島道(香港仔段)改為今名;七十年代,多條小巴線在此設站。
  • 六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兩個字,洋氣!
    六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多樣層出,讓人在懷舊中不免感慨。
  • 3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抽的都是些啥煙?
    50年代 新中國成立 人民當家做主 煙廠也成為國營或合營的 為了讓人民功臣抽上最好的香菸 煙廠生產了陸、海、空三軍香菸
  • 七十年代香港街拍,上環中環長沙灣
    【上環·1978年】1850年代,隨著太平天國之亂中逃難華人帶來資金和營商經驗,上環發展成華人主要商貿區。蘇杭街和文鹹西街由於接近當時海邊的三角碼頭,為早期轉口貿易集中地。德輔道西一帶則是海味和鹹魚的集散地。【郵政總局·1978年】現建築是第四代,屬於現代主義風格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