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味蕾甦醒的好時節,可以品嘗很多隻屬於「熱浪」季節的美食,比如冰鎮西瓜,再比如「十香涼麵」。
For me, summer is a good time to wake the taste buds up as I can enjoy many delicacies that only belong to the broiling season, such as frappe watermelons or the cold noodles made with ten spices.
我的「涼麵記憶」就跟「西瓜記憶」一樣,它出現在兒時的夏季,至今仍深深地鐫刻在我的生命裡。記得小時候,最喜歡跟表哥表姐一起去姥姥家過暑假,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終於可以在一起肆無忌憚地打鬧玩耍了,更是因為姥姥經常為我們做清爽可口的「十香涼麵」。
以前我總以為,是因為姥姥愛做涼麵,所以我才特別愛吃涼麵。直到有一天,我走進聊城匯金街與鳳凰臺路交叉口的一家涼麵小店,才知道其實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的「原生喜愛」,卻有太多的「愛屋及烏」。
「十香涼麵」因十種食材而得名。黃瓜絲、西紅柿、胡蘿蔔丁、豆角、茄丁、肉丁、花生米、豆芽、雞蛋、蒜泥,綠的青翠欲滴,紅的鮮豔奪目,黃的金光燦燦,白的水潤通透,十種顏色各異的食材來一場精彩的聚會,每一種都經過不同的方法烹飪而成,這樣它們才能在一碗涼麵中「各司其職」又「相輔相成」,讓人垂涎欲滴。
當然涼麵最重要的主角還是面,為了讓面吃起來更加筋道,店家每次都會在面裡添加適量的雞蛋和鹽,多了或是少了,都不是那個味。把面調配好,就可以下鍋了。剛出鍋的面是軟的,放在涼水裡浸一浸會更加有嚼勁。當五顏六色的配菜與飽滿筋道的麵條組合在一起時,一道「十香涼麵」才算完成。
聽店家講完「涼麵」的「出生故事」,我才知道,原來色香味俱全的輔料,需要烹飪十次;原來麵條的加工過程要經過這麼多道程序;原來幾分鐘就能吃掉的一碗涼麵,需要經過幾個小時的製作;這才忽然明白:原來,姥姥常做「十香涼麵」,並不是因為喜歡做,僅僅只是因為我愛吃。
正如在寒冷冬夜中,沒有什麼能比一碗熱湯麵更讓人感到幸福和滿足,從炎炎夏季的一碗「十香涼麵」中,我吃到的不僅僅是面,還有我小時候不懂的「人之常情」和「世之常理」。
撰文/杜典
編輯/張敏敏
本文出自《聊城,有水則靈》,該書是山東城市特色文化叢書之一。9個篇章,百餘篇美文,20餘萬字,將聊城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從古畫至今的木版年畫,鄰裡謙讓成百年佳話的仁義胡同,文學風多變的《聊齋志異》《水滸傳》……江北水城,詩情畫意,這樣靈氣的聊城,躍然靈動於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