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七夕節,你腦海中閃現的關聯詞是什麼?「牛郎」、「織女」、「鮮花」、「禮物」、「約飯」、「七七事變」……前兩個詞是直接關係詞,後面三個詞都是七夕的衍生產物。想到最後一個詞的,那你肯定是一個歷史愛好者。
可是在七夕那天,當我們環顧我們的七夕場景時,會不會感受到七夕的商業化有多麼嚴重。我們可以縱向溯古,來了解七夕演化過程,我們也可以橫向同比,來觀察現在的他國是如何過七夕的。實際上,不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我們都可以把日本作為參考物。具體為什麼呢?下面就隨著文中的字跡來慢慢還原日本七夕的演化過程,也許你會驚嘆地發現,原來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七夕竟然時活化石。
01中國七夕節雛形來源
說到日本七夕的來源,中國的七夕節日是繞不開的。
據史料考證,日本的七夕節來源於中國。七夕節在中國出現較早,在《詩經 · 小雅》中有一首詩:
「維天有漢,鑑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儘管我們在這篇小雅詩集中看到了「織女」和「牽牛」,但這個時候的它們也僅僅是「織女星」和「牽牛星」,他們既沒有進化成「人」(賦予人格化),也相互不認識。因為那個時期的人們對星象的觀察記錄主要是為了「授時」,正如《尚書·堯典》闡述的那樣「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其實我們並不難想像,「織女星」、「牽牛星」的命名來源與當時樸素的農耕社會的生產活動是分不開的,「織女」和「牽牛」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客觀實例。牽牛耕作為裹腹之食、織布紡衣為禦寒遮羞。
翻閱歷史資料,我們找到了最早把「織女星」和「牽牛星」人格化處理的歷史文獻,這本書就是《秦簡日書》,它人格化了「織女星」、「牽牛星」,同時還讓它們兩個產生「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問題。仔細翻閱該書,我們會發現書中有兩處記載了與「織女」、「牛郎」相關的嫁娶記錄。
第一條記載:
「丁丑、己丑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
第二條記載:
「戊申、己酉,牽牛以娶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
我們不難發現,這兩天記錄都是寫的「婚忌事項」。儘管我們無法完全推演這些文字是不是為後來廣為流傳的牛郎織女婚姻奠定了悲情的基調,但是從這斑駁的歷史書籍中可知——這時候「織女星」、「牛郎星」已經完全人格化了。
另外,我們從明朝人羅頎編篡的《物原》一書中發現了一段「楚懷王初置七夕」的文字。由此我們不難推測:「七夕」在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形成雛形。
根據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由此我們進一步推斷,在漢朝已經形成「七夕鵲橋相會」故事,這與現在流行的「七夕鵲橋會」故事脈絡相一致。至此,在兩漢時期,七夕節中最主要的「乞巧」習俗也逐漸定型。
02七夕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
根據考證,日本最早記載七夕祭的是《萬葉集》。萬葉集成書於奈良時代末期,屬於和歌集。有人研究表明,《萬葉集》前八卷沒有涉及到七夕內容,而從《萬葉集》的第八卷到第二十卷,一共收錄了一百三十三首七夕和歌。
「和歌(わか waka)是日本的一種詩歌,由古代中國的樂府詩經過不斷日本化發展而來。這是日本詩相對漢詩而言的。和歌包括長歌、短歌、片歌、連歌等。」
這表明,中國的七夕節日早在日本的白鳳時代(秦漢時期)就已經傳入日本,到奈良時代時,七夕節風靡於宮廷之內。再到江戶時代中期(1603-1868),七夕節就廣泛傳播到普通百姓中。
註:日本的白鳳時代對應於中國的秦漢時期,日本的奈良時代對應於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到了隋唐時期,日本派遣大量的使者、僧侶到中國學習文化,這些人的數量在唐朝時期達到頂峰,該階段也是中國文化傳入日本的黃金時期。唐朝的風俗像似蒲公英的種子一樣被遣唐使傳到了日本。該現象對日本的江戶時代的風俗影響很大。此時,唐朝的七夕節風俗習慣也隨遣唐使在日本生根發芽,最後一直延續至今(如仙臺七夕祭)。
03七夕在日本的本土化發展
中國傳統的七夕節是以牛郎織女故事為載體,以乞巧祭祀為實際活動內容。而日本的七夕節故事則是以中國七夕節為藍本,對其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以棚機津女為傳說的故事載體,並在日本流傳至今;不過現在日本的七夕祭多是效仿仙臺七夕祭的活動形式(仙臺也是魯迅先生曾經留學的地方),而仙臺七夕祭的傳統內涵繼承自唐朝的七夕祭,她是以唐朝七夕祭為藍本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而形成的,所有仙臺七夕祭是日本七夕祭最典型的縮影。」
1868年明治改歷,所以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七夕祭與中國的七夕祭都在陰曆的7月7日舉行。在明治維新階段,日本學習西方,採用公曆(陽曆),廢除農曆。這階段的日本七夕祭開展時間產生了差異,有的區域在公曆的7月7日舉辦七夕祭,而有些地方根據農曆和公曆的時間差,將七夕祭延遲一個月,於8月7日舉行。然而,最殘酷的法令還是到來了,在1872年1月4日(明治六年),政府布告第一號宣布廢除「五節供」,自此,七夕祭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減少。
仙臺七夕祭起源於四百年前,是由當地氏族第一代藩主伊達政宗公主持下舉辦的官辦七夕祭祀活動。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1914年8月~1918年11月),由於經濟的衰退使七夕祭被迫中斷。一戰後,仙臺的商人們為了快速恢復當地的經濟,開始在七夕那天裝飾街區以吸引客戶。昭和三年,也就是1928年,原本是農曆的七夕祭被重新定義,賦予了新日曆下的具體時期,也就是在公曆8月6日~8月8日舉行七夕祭。在此期間,仙臺商會和贊助商還舉辦了「裝飾比賽」。這一年,人頭攢動,摩肩擦踵,擁擠的連交通都收到了管制,至此,仙臺的七夕祭復興大計圓滿完成。現在版的仙臺七夕祭雛形已經形成,所有人們公認為現代版的仙臺七夕祭起源於1928年。
但是,仙臺七夕祭並沒有一直延續至今,中間曾一度中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就是侵略中國那段時間),又使日本的經濟進入了低迷期。仙臺七夕祭也隨之進入了低谷期。1946年,即二戰結束後的第二年,商人們又在仙臺的Ichibandori街道上樹立起了52個竹製裝飾品,又重新開啟了七夕祭活動。1946年8月7日的川北新聞這樣寫道:「十年來的第一次七夕祭,讓我們如此懷念」。仙臺的商人們恢復了七夕節時的那種華美的裝飾,仙臺市民看到久違的場景,心悅之情難以抑制,他們雀躍地歡呼著。顯然,這一次非常成功。
實際上,仙臺的七夕祭並沒有失去傳統的內涵。我們不得不承認,推動七夕祭從低迷到興盛,很大程度上歸屬於商人這個幕後推手;但是,他們並沒有屏蔽掉來自厚重歷史所攜帶的氣息,反而在商業的氛圍中更加散發出七夕原本的那份韻味。在仙臺七夕祭的三天裡,精美的裝飾在市內隨處可見。不得不驚嘆,仙臺七夕祭是世界上最優美的「紙與竹」的祭典,她也是日本最為著名的七夕祭典之一。這些傳承至今的樸素裝飾,在仙臺秋夏秋之交中,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動聽的風物詩。據統計,每年都會吸引200萬人以上的遊客前來觀光。
在仙臺的七夕祭中,傳統的風俗是擺設「七飾」,他們分別是:「彩幡」、「短冊」、「紙衣」、「巾著」、「投網」、「屑籠」、「折鶴」。這些一款款的裝飾裡都蘊藏著人們對未來的心願。它們的大概蘊意如下
「彩幡」(吹き流し):象徵織線下垂之意,寓意技藝更上層樓。
「短冊」(たんざく):實際上就是長長的紙條,其上寫著對未來的願望。
「紙衣」(かみごろも):本意為乞巧好的裁縫技巧,也寓意著為家人除病消災尋一替身之意。
「巾著」(きんちゃく):實際上就是荷包或者是錢包,寓意富貴之意。
「投網」(とあみ):原是撒網捕魚,後也指期望集結好運。
「屑籠」(くずかご):把裁切後和紙碎屑放進裡邊,祈使自己能有清潔和節約的好習慣。
「折鶴」(おりづる):也就是紙鶴,代表延年益壽、合家平安之意。
當我們了解完日本的七夕節日,再想想我們當下的七夕節日,是不是愈加顯得我們所過的七夕更為單調了,很多地方的七夕節日已經脫離了本應所蘊含的靈魂,只剩下了「消費」,這一天,我們消費了吃、消費了喝、消費了肉體。
我殷切地期盼著,我們的七夕節日不再僅僅是「消費」的表象,而是結合悠久的歷史傳統,重新賦予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化載體,穿越千古,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