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日本七夕的前世今生,讓我們感受一下日本七夕文化傳承

2020-12-26 遛月客

說到七夕節,你腦海中閃現的關聯詞是什麼?「牛郎」、「織女」、「鮮花」、「禮物」、「約飯」、「七七事變」……前兩個詞是直接關係詞,後面三個詞都是七夕的衍生產物。想到最後一個詞的,那你肯定是一個歷史愛好者。

可是在七夕那天,當我們環顧我們的七夕場景時,會不會感受到七夕的商業化有多麼嚴重。我們可以縱向溯古,來了解七夕演化過程,我們也可以橫向同比,來觀察現在的他國是如何過七夕的。實際上,不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我們都可以把日本作為參考物。具體為什麼呢?下面就隨著文中的字跡來慢慢還原日本七夕的演化過程,也許你會驚嘆地發現,原來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七夕竟然時活化石。

中國古代七夕祭時進行的乞巧活動

01中國七夕節雛形來源

說到日本七夕的來源,中國的七夕節日是繞不開的。

據史料考證,日本的七夕節來源於中國。七夕節在中國出現較早,在《詩經 · 小雅》中有一首詩:

「維天有漢,鑑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儘管我們在這篇小雅詩集中看到了「織女」和「牽牛」,但這個時候的它們也僅僅是「織女星」和「牽牛星」,他們既沒有進化成「人」(賦予人格化),也相互不認識。因為那個時期的人們對星象的觀察記錄主要是為了「授時」,正如《尚書·堯典》闡述的那樣「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其實我們並不難想像,「織女星」、「牽牛星」的命名來源與當時樸素的農耕社會的生產活動是分不開的,「織女」和「牽牛」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客觀實例。牽牛耕作為裹腹之食、織布紡衣為禦寒遮羞。

織女星與牛郎星

翻閱歷史資料,我們找到了最早把「織女星」和「牽牛星」人格化處理的歷史文獻,這本書就是《秦簡日書》,它人格化了「織女星」、「牽牛星」,同時還讓它們兩個產生「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問題。仔細翻閱該書,我們會發現書中有兩處記載了與「織女」、「牛郎」相關的嫁娶記錄。

第一條記載:

「丁丑、己丑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

第二條記載:

「戊申、己酉,牽牛以娶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

我們不難發現,這兩天記錄都是寫的「婚忌事項」。儘管我們無法完全推演這些文字是不是為後來廣為流傳的牛郎織女婚姻奠定了悲情的基調,但是從這斑駁的歷史書籍中可知——這時候「織女星」、「牛郎星」已經完全人格化了。

另外,我們從明朝人羅頎編篡的《物原》一書中發現了一段「楚懷王初置七夕」的文字。由此我們不難推測:「七夕」在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形成雛形。

七夕

根據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由此我們進一步推斷,在漢朝已經形成「七夕鵲橋相會」故事,這與現在流行的「七夕鵲橋會」故事脈絡相一致。至此,在兩漢時期,七夕節中最主要的「乞巧」習俗也逐漸定型。

02七夕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

根據考證,日本最早記載七夕祭的是《萬葉集》。萬葉集成書於奈良時代末期,屬於和歌集。有人研究表明,《萬葉集》前八卷沒有涉及到七夕內容,而從《萬葉集》的第八卷到第二十卷,一共收錄了一百三十三首七夕和歌。

「和歌(わか waka)是日本的一種詩歌,由古代中國的樂府詩經過不斷日本化發展而來。這是日本詩相對漢詩而言的。和歌包括長歌、短歌、片歌、連歌等。」

這表明,中國的七夕節日早在日本的白鳳時代(秦漢時期)就已經傳入日本,到奈良時代時,七夕節風靡於宮廷之內。再到江戶時代中期(1603-1868),七夕節就廣泛傳播到普通百姓中

註:日本的白鳳時代對應於中國的秦漢時期,日本的奈良時代對應於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到了隋唐時期,日本派遣大量的使者、僧侶到中國學習文化,這些人的數量在唐朝時期達到頂峰,該階段也是中國文化傳入日本的黃金時期。唐朝的風俗像似蒲公英的種子一樣被遣唐使傳到了日本。該現象對日本的江戶時代的風俗影響很大。此時,唐朝的七夕節風俗習慣也隨遣唐使在日本生根發芽,最後一直延續至今(如仙臺七夕祭)

03七夕在日本的本土化發展

中國傳統的七夕節是以牛郎織女故事為載體,以乞巧祭祀為實際活動內容。而日本的七夕節故事則是以中國七夕節為藍本,對其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以棚機津女為傳說的故事載體,並在日本流傳至今;不過現在日本的七夕祭多是效仿仙臺七夕祭的活動形式(仙臺也是魯迅先生曾經留學的地方),而仙臺七夕祭的傳統內涵繼承自唐朝的七夕祭,她是以唐朝七夕祭為藍本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而形成的,所有仙臺七夕祭是日本七夕祭最典型的縮影。

仙臺七夕祭的裝飾

1868年明治改歷,所以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七夕祭與中國的七夕祭都在陰曆的7月7日舉行。在明治維新階段,日本學習西方,採用公曆(陽曆),廢除農曆。這階段的日本七夕祭開展時間產生了差異,有的區域在公曆的7月7日舉辦七夕祭,而有些地方根據農曆和公曆的時間差,將七夕祭延遲一個月,於8月7日舉行。然而,最殘酷的法令還是到來了,在1872年1月4日(明治六年),政府布告第一號宣布廢除「五節供」,自此,七夕祭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減少。

仙臺七夕祭起源於四百年前,是由當地氏族第一代藩主伊達政宗公主持下舉辦的官辦七夕祭祀活動。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1914年8月~1918年11月),由於經濟的衰退使七夕祭被迫中斷。一戰後,仙臺的商人們為了快速恢復當地的經濟,開始在七夕那天裝飾街區以吸引客戶。昭和三年,也就是1928年,原本是農曆的七夕祭被重新定義,賦予了新日曆下的具體時期,也就是在公曆8月6日~8月8日舉行七夕祭。在此期間,仙臺商會和贊助商還舉辦了「裝飾比賽」。這一年,人頭攢動,摩肩擦踵,擁擠的連交通都收到了管制,至此,仙臺的七夕祭復興大計圓滿完成。現在版的仙臺七夕祭雛形已經形成,所有人們公認為現代版的仙臺七夕祭起源於1928年。

但是,仙臺七夕祭並沒有一直延續至今,中間曾一度中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就是侵略中國那段時間),又使日本的經濟進入了低迷期。仙臺七夕祭也隨之進入了低谷期。1946年,即二戰結束後的第二年,商人們又在仙臺的Ichibandori街道上樹立起了52個竹製裝飾品,又重新開啟了七夕祭活動。1946年8月7日的川北新聞這樣寫道:「十年來的第一次七夕祭,讓我們如此懷念」。仙臺的商人們恢復了七夕節時的那種華美的裝飾,仙臺市民看到久違的場景,心悅之情難以抑制,他們雀躍地歡呼著。顯然,這一次非常成功。

仙臺七夕祭時母親和孩子一同觀賞短冊

實際上,仙臺的七夕祭並沒有失去傳統的內涵。我們不得不承認,推動七夕祭從低迷到興盛,很大程度上歸屬於商人這個幕後推手;但是,他們並沒有屏蔽掉來自厚重歷史所攜帶的氣息,反而在商業的氛圍中更加散發出七夕原本的那份韻味。在仙臺七夕祭的三天裡,精美的裝飾在市內隨處可見。不得不驚嘆,仙臺七夕祭是世界上最優美的「紙與竹」的祭典,她也是日本最為著名的七夕祭典之一。這些傳承至今的樸素裝飾,在仙臺秋夏秋之交中,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動聽的風物詩。據統計,每年都會吸引200萬人以上的遊客前來觀光。

在仙臺的七夕祭中,傳統的風俗是擺設「七飾」,他們分別是:「彩幡」、「短冊」、「紙衣」、「巾著」、「投網」、「屑籠」、「折鶴」。這些一款款的裝飾裡都蘊藏著人們對未來的心願。它們的大概蘊意如下

仙臺七夕祭中的七飾

「彩幡」(吹き流し):象徵織線下垂之意,寓意技藝更上層樓。

「短冊」(たんざく):實際上就是長長的紙條,其上寫著對未來的願望。

「紙衣」(かみごろも):本意為乞巧好的裁縫技巧,也寓意著為家人除病消災尋一替身之意。

「巾著」(きんちゃく):實際上就是荷包或者是錢包,寓意富貴之意。

「投網」(とあみ):原是撒網捕魚,後也指期望集結好運。

「屑籠」(くずかご):把裁切後和紙碎屑放進裡邊,祈使自己能有清潔和節約的好習慣。

「折鶴」(おりづる):也就是紙鶴,代表延年益壽、合家平安之意。

當我們了解完日本的七夕節日,再想想我們當下的七夕節日,是不是愈加顯得我們所過的七夕更為單調了,很多地方的七夕節日已經脫離了本應所蘊含的靈魂,只剩下了「消費」,這一天,我們消費了吃、消費了喝、消費了肉體。

我殷切地期盼著,我們的七夕節日不再僅僅是「消費」的表象,而是結合悠久的歷史傳統,重新賦予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化載體,穿越千古,歷久彌新!

相關焦點

  • 日本也有七夕,七夕文化是怎麼傳入日本並流行起來的
    這個傳說對我們來說可謂是家喻戶曉,而且,在古代七夕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乞巧,姑娘們展現穿針引線的技巧,祈求織女讓她們的手更為靈巧。但你知道嗎?其實日本人也過七夕。在日本,牽牛織女的故事也算得上是家喻戶曉,而在七夕節前後,日本也有很多與我們相似的習俗,譬如說掛七夕人偶,這一天日本人會做一些娃娃掛在門前,寓意「能做出更精美的衣服」和我們的乞巧如出一轍,不過有趣的是,有的地方掛娃娃的寓意有所不同,是「將和服借給織女和牛郎」。
  • 我們在緬懷先烈的同時,日本卻在慶祝「七夕」?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是無數革命先輩用自己的滿腔熱血換來的,但是就在7月7日這一天,很多人卻在過「七夕節」。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是在農曆的「七月初七」,與所謂的「7月7日」情人節、七夕節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 萬萬沒想到「七夕節」竟起源於日本,卻被我們過成了「情人節」
    七夕在日本各地都有慶祝活動,最著名的三個節日是宮城縣的「仙臺七夕節」,神奈川縣的「湘南平冢七夕節」和愛知縣的「安城七夕節」。七夕活動涉及整個城市,是感受日本傳統夏季氛圍的絕佳方式。 那麼,七夕節到底是什麼呢?本文將向您介紹日本的七夕文化。
  • 「七夕節」:從「女兒節」到「中國情人節」
    自從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始,「七夕節」逐漸坐實了「中國情人節」「東方情人節」的席位。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其獨特魅力,就像是種在土地上的文明之花,需要精心呵護,更需要了解和傳承。2020年的「七夕節」要比往年來的晚一些,這是每兩到三年來一次的閏月「搞的怪」。在8月25日「七夕節」來臨前夕,讓我們走近它的「前世今生」。
  • 七夕浪漫 《古劍奇譚》晉磊前世今生的糾葛情纏
    七夕浪漫 《古劍奇譚》晉磊前世今生的糾葛情纏 時間:2012-08-23 10:24:01 來源:古劍奇譚官方網 作者
  • 又逢日本七夕節!快來圍觀櫻花妹製作「天河羊羹」啦!
    今天,是日本的七夕節!是的,與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過七夕。中國的七夕是陰曆七月初七,而日本的七夕則是公曆七月七日。提到日本的七夕節,就不得不說一說近兩年爆紅日本網絡的網紅甜品「天河羊羹」。漸進的紫藍白三色,描繪出如夢如幻的七夕世界。它如一道微型的天河,橫亙於前,令人垂涎卻又不忍下口。天河羊羹,其藍色的部分稱作「琥珀羹」,白色部分是由糯米製成的「味甚羹」,而黑色的部分則是「小倉羹」(即小豆羹)。日本人過七夕的習俗古來有之,它是中國的七夕與日本傳統文化互相融合後的產物。
  • 我們的節日,別樣的七夕
    省水文中心開展「我們的節日·七夕——相約七夕·愛在水文」主題活動 七夕節,又稱女兒節、乞巧節、雙七等,是象徵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被賦予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9月3日下午,省水文中心開展「我們的節日·七夕節——相約七夕·愛在水文」主題活動,機關全體幹部職工參加。
  • 原來日本人和韓國人也過七夕節!
    七夕將至,在多數人眼裡,七夕節就是「中國情人節」,無非就是情侶們出門約會、遊玩。但其實,在古代七夕節就演變出了許多習俗和傳說,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傳統和含義。一直以「中國情人節」的印象出現在我們記憶裡的七夕節,究竟還有著什麼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呢?
  • 銀泰城社區「我們的節日·七夕」 曬曬幸福照 傳承好家風
    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這是佳期如夢的七夕。這是一個有關愛與暖的傳統節日。在商家眼裡,這是中國情人節;在社區眼裡,這是中國家庭節;在學者眼裡,這是中國民俗節……這個傳承千年的「乞巧節」「女兒節」「雙星節」,綿延著中國農耕文化中最溫柔與浪漫的那一頁。
  • 小語藝考|日語高考,日本的夏季傳統節日:七夕節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自古以來就與中國交流頻繁。而中國的傳統節日,也隨著文化交流傳入到日本,逐漸成為具有日本當地特色的傳統佳節。據傳,早在奈良時代(710-794年),七夕節就傳到了日本。本來日本的七夕節和中國一樣是農曆的7月7日,但是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之後,大部分的地區把七夕變成了新曆的7月7日,只有仙臺,北海道等地會把節日推遲一個月,將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大致和農曆接近。中國的七夕節,來源於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和中國相似,日本也流傳了很多七夕節的傳說。
  • 「我們的節日-七夕」婦聯組織這樣過!
    塘沽街婦聯在七夕來臨之際,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宣傳優秀典型,弘揚社會正能量,2020年8月19日上午,塘沽街雅苑社區組織轄區居民開展我們的節日—七夕活動「好家風好家訓」宣講活動。
  • 七夕詩話:《織女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七夕:七夕節,又稱七巧節、女兒節、巧夕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日本七夕晚上情侶竟然不忙著啪啪啪?
    (冷汗)日本七夕並不是用來祈禱愛情,而是和中國傳統的一樣,祈求姑娘們能有一身好手藝。在日本傳說中, 織女不但能賜予女孩子一雙巧手,還能夠滿足各種願望。17世紀時,即日本江戶年代,七夕節被上層精英當作一種親民的儀式,隨後便成為了全國性慶典。如今也成為了日本人夏季特別重要的節日。儘管日本的小情侶們七夕不去酒店,他們也很忙……丨忙著看天河丨東京塔天河燈光
  • 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號星期幾? 七夕節的由來及起源了解一下
    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號星期幾? 七夕節的由來及起源了解一下時間:2020-08-24 12:08   來源:閩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七夕是幾月幾號星期幾? 七夕節的由來及起源了解一下 立秋匆匆過,轉眼是七月。
  • 《中國妖怪故事》:從日本怪談文化,追溯妖怪們的「前世今生」
    那為什麼妖怪文化反而在日本發揚光大呢?想來,國內這方面的書籍和影視作品都相對缺乏,或許是妖怪文化相對空白的主要原因吧。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下面那樣讓人心痛的時刻:一群參加動漫展的孩子,穿著各式各樣的漂亮衣服,其中有不少孩子都將自己裝扮成了妖怪的模樣,但當有人問起孩子們裝扮的是什麼妖怪時,得到的答案竟然是:「這是日本的姑獲鳥,我們裝扮的都是日本的妖怪。」
  • 七夕情人節——diy創意巧克力+手工生巧克力
    如果你決定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送 Ta 巧克力,不妨在這個七夕節前夕,動手做一份愛的巧克力。8月6日上午10:30-12:00,館在大悅城店(上海市西藏北路166號大悅城5樓)將舉辦一場自己動手做七夕創意巧克力蛋糕+手工生巧克力DIY活動,並分享一些巧克力的前世今生。
  • 巴黎世家七夕廣告被嘲土,感受一下時尚圈我們不懂的審美
    這不,七夕將至,又有大牌「躍躍欲試」要戳瞎大家的眼睛了。昨天(8月10日)晚上,這幾張照片在微博上火了,我們先來感受一下:Balenciaga 於2020 年七夕情人節推出「沙漏包」特別系列,在品牌標誌性的設計上,特別定製了中文書法塗鴉藝術來呼應表達愛意的傳統節日。
  • 關於開展「我們的節日·愛在七夕」主題活動
    七夕節(8月25日)是我國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之一,為了保護和傳承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傳統節日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中的載體作用,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婚戀觀,促進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分局決定於8月份開展「我們的節日.愛在七夕」主題活動,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活動宗旨
  • 大數據局開展2020我們的節日·七夕節「愛在七夕」經典誦讀活動
    >begin--> 七夕節是我國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之一,為了傳承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傳統節日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載體作用,教育引導廣大職工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婚戀觀,促進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8月25日上午,市大數據局開展
  • 七夕,我們的節日
    12位明星大腕在中國傳統七夕佳節,分別在十二個時辰裡助陣這一文化盛典,在不間斷的直播秀場裡展示八百裡秦川豐沛的物產資源、厚重的歷史遺存、豐富的文旅資源以及極富格調的文化氛圍,引來全國各地無數網友為之沸騰。活動直播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