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也有七夕,七夕文化是怎麼傳入日本並流行起來的

2021-01-09 上遊新聞

在我們的傳說中,每到的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牽牛織女就能踏著鵲橋甜蜜約會,所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個傳說對我們來說可謂是家喻戶曉,而且,在古代七夕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乞巧,姑娘們展現穿針引線的技巧,祈求織女讓她們的手更為靈巧。

但你知道嗎?其實日本人也過七夕。在日本,牽牛織女的故事也算得上是家喻戶曉,而在七夕節前後,日本也有很多與我們相似的習俗,譬如說掛七夕人偶,這一天日本人會做一些娃娃掛在門前,寓意「能做出更精美的衣服」和我們的乞巧如出一轍,不過有趣的是,有的地方掛娃娃的寓意有所不同,是「將和服借給織女和牛郎」。

上圖_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牛郎織女

而且在七夕這一天許多日本的情侶,會選擇結伴去寺院許「七夕願望」,寺院也會配合的在許願樹旁邊掛上許多小燈,營造出星河的浪漫感覺。

當然,日本的七夕文化,最顯眼的還是「七夕祭」,熟悉日本的「祭」文化的朋友應該對類似的「祭」有所耳聞,譬如說學園祭之類的,總之這一天會有盛大的演出,而大家就可以穿著和服之類傳統服飾的去參加。那麼,說了這麼多,日本的七夕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一、我國的七夕

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明白我們的七夕是怎麼回事。

在中國,有關牽牛織女最早的記載,是《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在這裡,雖然織女和牽牛隻是兩顆星名,但古人已經開始將織女想像成「不成報章」的織布女子,而牽牛則是「不以服箱」為人牽牛拉車的男子。

而將牽牛和織女舉為夫婦的說法,最晚在秦朝已經開始流行了,秦代的佔卜簡書《日書甲種》就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而等到漢朝就成了「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此時他們是隔河相望不得語的愛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七夕傳說其實是成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等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荊楚歲時記》」而乞巧這一活動,則起源於唐朝宮廷,後來遍及民間,固定成了七夕的活動。

上圖_ 七夕習俗--「穿針乞巧」

二、日本與七夕

那麼,七夕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呢?從日本的詩集《萬葉集》來看,第八卷之前完全沒有提到七夕,而第八卷之後則有很多提及七夕的古詩,可見,至遲到白鳳時代(645-710),七夕的故事已經傳入日本,也就是我們的唐朝貞觀年間,這也與日本唐朝時期多「遣唐使」的行為相互印證。

只是,日本的學者中西進認為,七夕的傳說在七世紀之前就已經傳入了日本,是被「服部」這個集團搬運而來的,據說他們是擅長紡織的家族,因此叫做「服部」。服部這個姓,就是後來的忍者之神服部半藏的那個服部。而巧合之處在於,服部家自己的歷史也有相關的說法,據說他們本姓秦,原本住在中國的吳地,在南北朝時期遷移到日本,因為教導了日本人如何紡織,而被稱為「服部」。意思是「做衣服最出彩的部」。而且,和服在日本原稱「吳服」,正是指服部家原本的住處「吳」。附和中西進的日本學者也有很多,這裡不展開論述了。

上圖_ 日本相撲運動

在日本的史書中可見,在白鳳時代的七月七日,日本就已經會舉辦宴會,甚至連天皇都會來參加。比如天平六年的七月七日,不僅有盛大的宴會,還舉辦了「七夕詩會」和相撲比賽。之後就形成了固定的習俗,日本天皇會在七夕的白天舉辦詩會,晚上觀看相撲比賽。

而等到室町時代(1336-1573),每年的七夕節,日本宮廷會舉辦盛大的「乞巧奠」,在這一天的晚上,會在庭院中放置四張方桌,在各個角落放九盞燈臺,桌上放桃、豆、酒、梨等等食物,還會有古箏的表演,並講述七夕牽牛織女相會的故事。

這一天還有各種各樣的遊戲,包括有七百首詩、七調子的管弦、七十韻的歌、七百球、七獻酒等等。還有七孔針,這本是唐朝宮廷的宮廷習俗,朝廷的中尚署要在七月七日進獻七孔針,供宮女乞巧。這一習俗被日本原原本本的繼承了下來,可見日本是原封不動的接受了唐代宮廷風俗。

上圖_ 江戶時代 的日本百姓等到江戶時代,七夕就作為「五節供」之一,被正式的確定為幕府的官方活動

七夕也逐漸的流行到普通的百姓中,最終在全社會逐步擴展開來。日本的百姓也漸漸知曉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他們將七夕的習俗和原本就有的竹飾相結合,將心願寫在五色紙上,掛於竹枝,向牽牛織女許願。第二天再把竹枝和燈籠一群順水漂流。

當然,日本的七夕傳說也與我們的有所不同,大致上是這樣的,天女脫掉衣服洗浴,男子偷了天女的衣服,天女失去自由並嫁給男子。兩人結婚生子,隨後天女發現了自己的衣服,穿上之後飛回了天上,這位男子則按照天女的交代下來的方法也飛到天界,隨後男子接受天女家族給出的難題,最後男子違反了不能吃瓜的禁忌或者沒有按照天女的指示,總之引發了大洪水,被分隔兩岸。

之後,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廢除了包括七夕在內的多種習俗,直到昭和年間,才又漸漸復甦起來。

中日之間,一衣帶水,而七夕文化在中日間的交流,只是一個小小的文化交流現象而已,但是其背後,卻又有更加深遠的意義,日本對於中國文化的吸收並非全面照搬,也因此沒有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文化殖民地」,而是保持了自己固有的文化。

不過,文化的同源還是使得中日的文化表現出了很多的類似性,這一直都是學者研究的重點問題。

參考資料:【1】《中國牛郎織女研究簡史》施愛東【2】《日本文化史研究》內藤湖南【3】《日本民俗事典》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追溯日本七夕的前世今生,讓我們感受一下日本七夕文化傳承
    七夕根據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由此我們進一步推斷,在漢朝已經形成「七夕鵲橋相會」故事,這與現在流行的「七夕鵲橋會」故事脈絡相一致。至此,在兩漢時期,七夕節中最主要的「乞巧」習俗也逐漸定型。02七夕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
  • 小語藝考|日語高考,日本的夏季傳統節日:七夕節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自古以來就與中國交流頻繁。而中國的傳統節日,也隨著文化交流傳入到日本,逐漸成為具有日本當地特色的傳統佳節。據傳,早在奈良時代(710-794年),七夕節就傳到了日本。最開始作為宮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為「乞巧奠」,直到江戶時代(1603-1868)才被傳入民間,成為了民間的慶祝活動。
  • 日本七夕晚上情侶竟然不忙著啪啪啪?
    一起去七夕祭的情侶會分手七夕這天開始交往的情侶會分手不用懷疑,這樣的都市傳說,一定是來自島國FFF團之手。據說七夕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17世紀時,即日本江戶年代,七夕節被上層精英當作一種親民的儀式,隨後便成為了全國性慶典。如今也成為了日本人夏季特別重要的節日。儘管日本的小情侶們七夕不去酒店,他們也很忙……丨忙著看天河丨東京塔天河燈光
  • 萬萬沒想到「七夕節」竟起源於日本,卻被我們過成了「情人節」
    七夕在日本各地都有慶祝活動,最著名的三個節日是宮城縣的「仙臺七夕節」,神奈川縣的「湘南平冢七夕節」和愛知縣的「安城七夕節」。七夕活動涉及整個城市,是感受日本傳統夏季氛圍的絕佳方式。 那麼,七夕節到底是什麼呢?本文將向您介紹日本的七夕文化。
  • 我們在緬懷先烈的同時,日本卻在慶祝「七夕」?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是無數革命先輩用自己的滿腔熱血換來的,但是就在7月7日這一天,很多人卻在過「七夕節」。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是在農曆的「七月初七」,與所謂的「7月7日」情人節、七夕節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 用農曆過除夕、端午、七夕,日本的節日日期為何「土洋結合」?
    除夕,端午,七夕……大家都知道,這些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而且由於古代中國在東亞地區的文化地位,所以周邊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也過這些節日,既然是中國傳統節日,那自然是用中國傳統曆法——農曆來定日期的了。但是呢?
  • 又逢日本七夕節!快來圍觀櫻花妹製作「天河羊羹」啦!
    今天,是日本的七夕節!是的,與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過七夕。中國的七夕是陰曆七月初七,而日本的七夕則是公曆七月七日。提到日本的七夕節,就不得不說一說近兩年爆紅日本網絡的網紅甜品「天河羊羹」。漸進的紫藍白三色,描繪出如夢如幻的七夕世界。它如一道微型的天河,橫亙於前,令人垂涎卻又不忍下口。天河羊羹,其藍色的部分稱作「琥珀羹」,白色部分是由糯米製成的「味甚羹」,而黑色的部分則是「小倉羹」(即小豆羹)。日本人過七夕的習俗古來有之,它是中國的七夕與日本傳統文化互相融合後的產物。
  • 原來日本人和韓國人也過七夕節!
    因此七夕也被稱為「乞巧節」、「七姐誕」。到了南梁朝時期,牛郎織女美好的愛情故事在民間傳開,七夕節也因這段佳話而附上了許多傳奇色彩。經過歷史的發展,七夕節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便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 同有七夕,中日兩國的七夕節到底有何不同?
    而牛郎星和織女星和七夕也是沒什麼太大的關係的根據現代學者的考究,和七夕真正有關係的星辰應當是北鬥星,而在中國古代神話裡,掌管著北鬥星的神是北辰星君,而非牛郎織女二星,尤其是織女星,其最開始只是為一個計算時間的星星被人注意的,《夏小正》中就詳細記載著其「初昏,織女正東鄉……織女正北鄉,則旦。」七月和十月怎麼看?看織女星的位置就好了。
  • 這個七夕節,留日學生的祈福詩箋中多了新願望
    中日七夕節一脈相傳日本七夕節來源於中國,奈良時代傳入日本,也有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傳說。以前與中國一樣過農曆七月初七,但明治6年(1873年)改歷後,大部分地區把它變為新曆的7月7日,也就有了如今的7月7日七夕節。「七夕節是日本女孩特別喜歡的一個節日,尤其是小女孩。
  • 「七夕節」:從「女兒節」到「中國情人節」
    自從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始,「七夕節」逐漸坐實了「中國情人節」「東方情人節」的席位。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其獨特魅力,就像是種在土地上的文明之花,需要精心呵護,更需要了解和傳承。2020年的「七夕節」要比往年來的晚一些,這是每兩到三年來一次的閏月「搞的怪」。在8月25日「七夕節」來臨前夕,讓我們走近它的「前世今生」。
  • 楊紫被送七夕青蛙是怎麼回事 七夕青蛙和七夕布穀鳥是什麼意思
    而近日很多人關注到的楊紫被送七夕青蛙孤寡是怎麼回事呢?關於七夕青蛙和七夕布穀鳥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邊給大家做個介紹吧。七夕節到了,這是一個令部分人快樂的節日,因為他們又要開始「秀恩愛」了,但今年的七夕與往年的有所不同,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它空降網絡,很快的,朋友圈等等重要的秀恩愛地點就被他們佔領了,甚至還以此在惡搞中催生出了一種新的服務,沒錯,就是「蛙叫服務」。
  • 商家多年鼓吹,七夕是「中國情人節」?七夕的真相你並不知道
    其實,最開始的七夕並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兒節」。傳說女媧在造物時,第7天造出了人。所以一直以來,我們都把七當做非常吉利的數字。生活中很多情況也有七的存在,比如音樂有7個音符,人有七竅,還有七仙女等等。而在《黃帝內經》中也有出現「七」定女子命數。在古人的眼裡,七是非常吉利的數字,而七月初七自然也成了一個不可多得的節日。
  • 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木屐文化 | 日本文化
    記得上學的時候因為喜歡日本文化,就買了浴衣和木屐在宿舍穿來體驗。但是穿上木屐走起路來嗒嗒作響,後來便放置了。其實,看似是拖鞋的木屐是室外活動時穿的。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嗒嗒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稱為帛屐。牛皮製作則稱作牛皮屐。木製底下是四個鐵釘,耐磨、防滑。
  • 七夕習俗知多少?(文末有福利)
    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是漢族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香橋會和巧節會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 2018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今年七夕哪天具體日期時間
    你知道今年的七夕情人節時間是什麼時候嗎,唐代詩人杜牧膾炙人口的名詩《秋夕》中寫道:「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向人們勾勒出一幅閒適浪漫的七夕節圖景,令人心醉神迷。那麼2018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今年七夕節的日期時間。
  • 七夕用英語怎麼說?關於七夕英語的相關句子
    七夕用英語怎麼說?七夕節到了,我們怎麼通過七夕向國外友人來表達我們的愛意呢?下面一起來看看現代教育給大家整理關於七夕用英語怎麼說的文章吧。七夕用英語怎麼說:Tanabata這個詞也是七夕的意思,但指的是日本的七夕節。
  • 日韓如何過七夕 穿和服遊行許願供奉煎餅磕頭祈求
    看日本韓國如何過七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又到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天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人間迎來「東方情人節」。不過,這一起源於中國的節日,在日韓仍保留著最本真的習俗——少女對月穿針,乞求心靈手巧。所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
  • 中國的端午民俗與菖蒲文化傳入日本後,被日本人賦予了獨特的意義
    究其根本,來自山野溪澗的菖蒲本就不染纖塵、不喜近人的習性,使它無法真正融入實用主義的大眾文化。同時,菖蒲高潔的形態被歷代文人賦予了太多審美和表意的寄託,代表了古代知識分子趣之所向和節之堅守,反而導致它淪為消逝於大眾視野的宿命。如今,菖蒲在中國民俗文化中被不斷賦予新時代的氣息,希望其能在倡導文化復興與尋根的今天,真正融入現代生活,並引領我們回歸傳統文化的精神故鄉。
  • 劉亦菲禮貌性收七夕雷人禮品,比利時貴婦包翻車,日本版驚悚登場
    七夕雷人單品千萬不要選什麼?中國是各大奢侈品牌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不知是否為了急起直追疫情期間的生意損失,還是越醜越能獲得矚目力,各大品牌都趁中國情人節七夕發功推出限定系列,而且為了迎合消費者喜好,不少融入了中國元素的設計。